书城成功励志提高办事效率36计
31950300000023

第23章 重视对现在时间的把握(2)

董必武曾给《中学生》杂志题过一首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学如逆水行舟,必须“一篙”接着“一篙”,丝毫不能松懈。可以说,凡是学有所长的人,都努力使自己日有所知,日有所进。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从小就十分珍惜时间,盛夏傍晚蚊子很多,他为了攻读,特意找来一个坛子,将脚伸进去,使蚊子无可奈何。还有一次,他正在自家楼上攻读,楼下起火,家里人急叫他下楼,他仍神态自若,专心致志地读书。他晚年回顾说:“余自16岁起,读到现在将满60岁,除生病和特殊原因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读书的。”现代史上,着名学者郑振铎,曾往欧洲游学,他在《欧行日记》的第一篇,就制定了研究文学、写小说、走遍各国大图书馆、遍阅其中之奇、游历欧洲古迹名胜四条学习计划。他在《欧洲日记》中曾写道:“今天是星期日。到巴黎后已过五个星期了(二十六日到,即为星期日),而一点成绩也没有,愧甚!连法语还不会说呢!再不学,将奈何?”他又自问:“巴黎的四个星期,不过是如此草草地过去,时间不嫌得太浪费了么?!”其实,他在这四个星期里,13次去国立图书馆,而且常常是很早就去等开门,直到图书馆关门方回去。他共阅读了四十多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面的书籍,参观了卢森堡博物院、洛夫博物馆、克鲁尼博物院、罗丹博物院等八个名胜古迹,其中光卢森堡博物院他就去了五次。这是多么紧张、多么勤奋的学习啊!

学习不日进则日退。有人藐视一天的价值,以为不足道,认为稀里糊涂地过一天也无所谓。孰不知,没有一天,哪来一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王安石青年时代,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文章写一个叫方仲永的儿童,好学而又十分聪明。有一天,他突然哭闹着要纸墨笔砚写字,家里几代耕田,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他父亲只好找邻居去借。借来后,仲永立即写诗四句,并为自己取了仲永这个名字,署在诗下。此后,指物作诗,挥笔而成,很有才华,从此,方仲永名扬县城。人们出于好奇,今天你请,明天我邀,有的给钱,有的供餐。他父亲乐得见有利可图,也就不让他学习了。这件事,王安石早就听说了,一直想见见这位少年。一次回家途中见到了方仲永,这时,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当面作诗,但已经不像人们传说的那么好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再次打听方仲永的时候,听说他已经平凡得和一般人一样了。

把数学上的“正”与“负”,运用在学习上,可以检查出自己是否做到日有所学,日有所进。季米特洛夫讲过:“青年时谁在睡下时,不想想一天中学会了什么东西,他就没前进。虽然日常工作很多,你们必须好好组织自己的工作,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些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那就要采取措施。”我们不妨把在一天中,学习有成绩看做“正”,没有成绩看做“负”,在每天睡下时,像季米特洛夫讲的那样,一想一问,那会大有好处。人们往往在扪心自问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是“正”号的话,更上一层楼;是“负”号的话,奋起直追。这一问,可以问出雄心,问出进步,使自己在学习上,只有日进,不会日退。

“一日学是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让我们以顾炎武为师,以方仲永为戒,用季米特洛夫讲的方法,锲而不舍地学习现代化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使自己早日成为有用的人才。

认真完成每天的任务

1938年的夏天,一些苏联高级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许多新送来的书刊,惊奇地问到:“你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笑着说:“我也许还是这样忙,但是,无论如何,我每天要读500页书……这是我的定额。”

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不但每天有读书定额,而且还有时间定额。爱迪生给自己规定的定额是,每天要读三本书。王若飞在法国勤工俭学,他的作息时间表上,早、午、晚安排了三段读书时间,合起来有整整四小时。董必武75岁还“趁日翻俄语,开灯读楚辞”。新闻界老前辈邓拓的读书经验是:“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积累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不多,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四本书了”。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总结他取得的成就时说:“全部秘诀,在于我每天准确地工作,我给自己定出规划,无论如何,每天早晨必须做些什么,而且保持对于工作的良好精神状态。”

我们学习,不仅要有长计划,而且要有短的安排,这个安排,就是学习定额。学习定额是学习计划的具体步骤。假若没有定额,高兴了就随便翻上几页,忙起来就把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习松松垮垮,是时间上的极大浪费,到头来,学习“计划”变成了“空话”。有了读书定额,就可以统筹安排,形成制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逐步完成学习计划。

定额,一经制度化,就要立即付诸实践。就不能学学停停,一定要自觉培养每天完成学习定额的习惯。被恩格斯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为了观察气象,与高夫在一个小山上设立了一个观测站。每天记录《气象观测日记》。57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天天进行气象观察,从未间断,先后记下了20万次的观察记录。即使在晚年,他先后受到全身麻痹症的重大打击,也不例外。直到1844年7月26日,在生命垂危之际,还用他颤抖的手,挥笔写下了最后一行字。他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活动很有规律。据说,他的邻居常以他每天过往的时间做为校正钟表的标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致力于学习研究,他一生没有结婚,有人问及此事,他答道:“我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

每天完成学习定额的习惯,要靠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坚韧的毅力来保证。1901年,斯大林在地下工作期间,他要为一些保密报刊写文章,又要办秘密地下印刷所,常常从深夜忙到黎明,但他仍然抓紧时间学习。他总是对同志们说:“我不疲倦,我应该这样工作,为了千百万受苦的人民,这算得了什么呢?”从1902~1913年11月,斯大林被沙皇政府逮捕了7次,流放了6次,境况十分艰苦,但他仍没有停止学习。所以当那些将领们对斯大林的学习精神表示赞叹时,斯大林谦虚地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你们看,现在书已经堆满了,但是,我要迎头赶上”。

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指出:“‘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该做的事搁置到明天。而且应当养成习惯,把明天的一部分工作放在今天做完。这将是一种美好的内在动因,它对整个明天都有启示作用”。着手完成每日定额也是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计划在今天做的事放在明天,道尔顿在全身麻痹情况下自觉完成计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斯大林在地下工作时,在流放生活中,在战争年代,条件那样艰苦,都能自觉地完成每日定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今天该完成的定额推到明天呢?

不如立即开始行动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形容说“时间像奔腾澎湃的急流”,才说是“现在”,已经成了“过去”;才说是“今天”,一晃就成了“昨天”。因此,把握住今天,就要抓紧现在。鲁迅曾经说过:“要做就做,与其说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

时间包括三个部分,“过去”是已经逝去的时间;“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现在”是现实的时间,存在的时间。应该说,“现在”这个部分的时间最宝贵、最重要。因为“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是“现在”发展的基础,“现在”又是向“将来”发展的起点,现在把握不住,将来更无从谈起。谁放弃了现在,便为葬送将来开了先例。“现在”的重要性还在于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倍觉它可贵。俄国文学家赫尔岑认为,时间中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现实的现在。一个现在过去了,另一个现在立即来到。时间也可以说是许多个现在的整体集合。只有抓住了一个一个的现在,才可以积成一天、一月、一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成就万事的里程碑。人,只有抓住现在,才能有辉煌的过去和灿烂的未来。

抓“现在”,就要有紧迫感。女作家杨沫,年过花甲,又有严重的冠心病,但仍然争分夺秒地进行写作,有时连节日也不回家过。一次,招待所服务员劝她:“老杨,身体、年龄不饶人啊!今天休息一下,明天再写吧”。“明天”?这两个字触动了杨沫,她对服务员说:“你年轻人不懂事啊!我年龄老了,不抓紧今天,还有几个明天?”抓“现在”,必须立足于抓分秒。对于时间,人们只能从现在中去掌握它。现实的一分钟,是比想象中的十年更长的一段时间,古今中外一切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积秒积功、积秒创业的人。陈景润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放弃看戏,争分夺秒地演算他的“1+1”;甚至利用会议期间的间隙躲到厕所里去演算。抓“现在”,更要克服惰性心理。由于从前有一种惰性心理,往往今天得过且过,而把一切决心的付诸行动推到明天。俄国着名作家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虽有宏大志向,而问题在于他只躺在床上空想,而不是马上起来行动。你看,“突然产生了一些思想像大海里的波浪似地在他的头脑中起伏奔腾,随后发展成为一种企图,使他的血液沸腾,盘肉蠕动,血脉贲长,于是企图又变成志向;他受到精神力量的激动,一分钟内迅速地改变了两次姿态……”可是,“早晨闪逝了,白昼已经转向黄昏,奥勃洛摩夫疲劳的精力也随之转向平静……”“他这样地目送日落有多少了啊!”就这样,他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有干。古往今来,立志者芸芸,遂志者寥寥,没抓“现在”是其中一大原因。

着名科普作家叶永烈说得好:“冰块放在电冰箱里就不会化掉,而一个人的时间这块‘冰’,却是任何电冰箱也无法阻止它融化。它不停地在化、在淌,越化越少了。我把时间花在写作上,写出了厚厚的书稿,我把这些书稿看作是凝固了的时间”。一切愿意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大的价值的人,千万要抓住“现在”,使自己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转化为“凝固了的时间”吧!

“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哲学家耶曼孙的话应当成为一切有志于成功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