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血型与属相(古代文化集粹)
31952300000018

第18章 AB型血与人生(4)

人际交往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只有宽容,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只有宽容,才能清除人为的紧张。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争论的方法,你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用让步的方法,你的收获常常会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

世上许多事情,你只要能替别人想想,经常进行一下心理互换,你的心胸就会宽阔起来,许多观念就会远离你而去。

心中容不下他人,其实是在伤自己。

当你属于少数时,需要勇气;当你属于多数时,需要宽容。

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可以获得众多的朋友。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沟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具备一种正确的态度,把心态拉平或归零,避免自己带有某种情绪交流,信任对方的诚意和能力。其次要表现出一种正确的行为,认真地倾听,善于在倾听中了解对方,这同时也是为他人能够倾听你的谈话打下了基础。

在与人交往中,善于听别人说话有时比注意自己讲话更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说话者都希望你听他说话,或者希望你能设身处地为他着想。

婚姻家庭

接纳和宽容才能造就和谐的婚姻。

爱情往往是互取互补的,既要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又要能溶化对方的缺点。

许多夫妻总是刻意地追求完美,不容忍对方的缺点,试图改变对方,结果往往是愈是希望改变,对方愈是固执己见,彼此的鸿沟也就越变越深。其实,金本无足赤,人哪能完美?爱一个人,原本就意味着同时爱他的缺点,宽容才是和谐的基础。

爱情的基础是情感的沟通。

创造幸福的婚姻与生活,最基本的技巧是沟通,最可依赖的品质是耐心,最糟糕的行为是抱怨,最易见效的努力是从自己做起。

情爱是生活的必需营养品,夫妻间不善言情,婚姻就会患情感饥渴症。

14.AB型人物

“冒险者”——默多克

默多克是一位冒险家,他是国际知名的传媒大亨,一个颇为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在22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名不见经传的阿德莱德《新闻报》以后,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一次次成功的冒险,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一个势力扩展到整个澳大利亚及美洲、欧洲、亚洲的传媒帝国,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一名世人瞩目的世界报业大亨。

年轻时的默多克,才华横溢,令人仰慕,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善辩的口才惊叹四方。自从继承父业之后,他努力经营,积极开拓,为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1年3月14日,澳大利亚《时代报》头版刊出了一条消息:

“基思·默多克的妻子于3月11日午夜在默尔本埃文赫斯特医院生一子。”由此,基思·默多克夫妇的这个未取名的儿子首次在报纸上“亮相”。他就是鲁伯特·默多克,这个时候,基思·.默多克的报业已很有名气。

1947年,16岁的鲁伯特·默多克开始参加中学的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并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风流人物,他担任了校报《科利欧信使报》的编辑,并经常登上“阿里琅格思”(古希腊雅典最高法院断案处)讲演社的讲坛,纵论天下大事。

1950年,默多克由父母陪送赴伦敦牛津大学上学。不久,他加入了牛津劳工俱乐部,他言谈举止锋芒毕露。

1952年10月,默多克的父亲溘然辞世。他的总资产额为60万澳元,现期债务达19万澳元,尚不包括遗产税。遗产中只包括少量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的股票及价值3.5万澳元的艺术收藏品。

父亲的葬礼举行后的周末,默多克回到墨尔本,接着又访问了阿德莱德。当他意识到经营家族资产的复杂性后,又返回牛津学习一年,后来获得了历史学位。1953年中期,他又去《每日快报》工作,那是一个学习报业的好地方。他决心要在经营自己的报纸之前,先博采众长。

1953年的下半年,默多克从英国回到澳大利亚后,当即表示要做父亲的合法继承人,这令那些不习惯公开谈论财产情况的阿德莱德人大吃一惊。他当时的处境是,一家大公司要和他的家族公司展开竞争,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默多克与他的《新闻报》主编里韦特配合默契,默多克较里韦特年轻14岁,胸膛宽阔,尽管他囿于礼节不得不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但他看上去仍是一副孩童相,以至于被人称为“娃娃鲁伯特”。然而他精力充沛,浑身的力量好像总要从那身礼服里进发出来似的。他把记者完全交给里韦特管理,只是偶尔会见他们了解政界情况。

默多克住在市中心,经常去街上餐馆吃饭,这后来成为他终生不改的习惯。到了周末,他常去赛马场,而他对赌博的偏好则给他的竞争对手留下一个错觉,这让人们认为这个年轻人成不了什么气候,不必认真应付。

默多克就是那么一个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人。他要让总编牛顿、版面编辑钱德勒和负责印刷的考利鼎力合作,还要监督收购、广告和发行等业务,但他的管理很放手。

在收购《纽约杂志》是默多克干得最好的一笔买卖,它为默多克每年赚进大量美元,仅广告收益每年就有几千万。

为了迅速扩大纽斯帝国的版图,默多克并不只限于在报业方面的成功,他要去开拓新领域,要在电视台、印刷出版业、电子媒体等方面闯出一片新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默多克在一个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解释了他的“经营之道”:“我乐于接收那些病歪歪的、不值什么钱的、人们以为要关门的报纸。通过团结一致的艰苦努力,我们大都能使它们起死回生,我们就是这样建立起一个相当大的公司的。”

对默多克来讲,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力。默多克一生都在赌,而且总是赢家,一次也没有例外。

默多克曾经担负着25亿美元之多的债务,单债务利息就有3亿多美元,许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看他的彻底失败。但他们却低估了默多克的能力,他的助手说:“他的债务一直都很多,但从来也没拖欠什么,一次也不例外。”

默多克一生都在冒险做着让金融界目瞪口呆的的事情,每一次评论都认为他已是最后一次扩张,马上就会人仰马翻了,然而,他每一次都表现出比前一次更大的力量和成功。1988年,他又以30亿美元接收了三角出版公司,完成了他有生以来最宏大的工程。此时他的纽斯集团已经负债100亿美元,许多分析家说他不可能再去获得另一家企业了,但他却做到了。

默多克不只是一位聪明的投资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企业经营者。他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债务压力,但他在经营方面的天才,已为纽斯集团带来滚滚利润。纽斯集团的资产也增加到了120亿美元。默多克以天才式的经营和雄心壮志,造就了一代传播媒介的巨人。他还要带领他的纽斯集团进一步向更新的领域发展,为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而努力不懈。

“工作狂”——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在研制DOS系统时,他打电话告诉他的母亲,他将“消失”6个月,潜心研究,以完成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这笔交易。

盖茨在回答提问:“你是否真的每日工作到凌晨四点”时说,这是新闻界夸大其辞,他仅是偶尔为之。为了让大众对他的工作有个直接的认识,盖茨描述了他普通一天的工作进程,“早晨9点上班,工作至午夜。其间与一些同事共用午餐,午夜之后,我趋车回家,读1小时《经济学家》一类的杂志。”这是一位有几百亿资产的年轻的工作狂的生活。1993年,他每周仍然工作6天,每天工作13小时。

盖茨对工作习惯的描述不由使人想起汤姆·摩根的每日3小时风雨无阻的紧张训练。盖茨、摩根把每日的紧张忙碌视为正常,而大众却冠之以“工作狂”。

《华尔街日报》和《公司》称盖茨为怪人。他的年龄、着装、身高、不随和态度、智力倾向、内向的性格使传媒把他比作高科领域中的彻头彻尾的“奇人”。事实上,盖茨是有自己的超凡魅力的。他在微软公司有绝对威信,而且是雇员们忠实崇拜的领袖。微软公司是今天技术公司的典范。恃才而傲的盖茨急躁地对待那些不能与他思维同步的职员。他有名的训话邮件常令员工胆颤心惊。员工们常说:“老板又疯了”。这种工作方式与他对卓越的追求一样是他成功的一面。

盖茨对自己的装饰毫不用心,甚至常穿错衣服。他每日只是在办公室或快餐馆用些便餐。衣服,乃至财富对盖茨而言仅具有一些基本功能。盖茨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在工作中,这是他成功的原因。

盖茨的精力极其旺盛。工作中,他总是处于一种运动状态。他西雅图的一位朋友,V·拉布恩说:“比尔总是要竞争。赛车手常用一个术语‘红眼’来形容那些斗志昂扬,以致于眼中布满血丝的车手。比尔也属于‘红眼’,这也是比尔成功背后的动力”。

比尔的知识面很宽,这可能是由于他喜欢阅读的缘故。可以说,除了电脑之外,读书是比尔的第二大爱好。小时候,比尔最喜欢看百科全书、历史、科普、杂志和小说。在中学,比尔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凡是有关拿破仑的东西他都看。现在尽管他每天的工作很忙,但他仍然保留着喜欢阅读的习惯。特别是每当要会见重要人物时,他总要把这些人的传记找来,从中了解对方的背景和特点。

可以说,比尔现在最喜欢读的书是自传,他常对朋友说:“我总在想,为什么聪明的人终究可能会占据重要的岗位?”如果有时间的话,比尔也喜欢读一些金融理论和政治方面的着作。

比尔·盖茨是一个自相矛盾、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比尔的另一个特点是衣着随便、爱开快车。

他一方面很欣赏自己的名望,而另一方面却是一个极其好静、重视自己隐私权的人。他很少向新闻界提供有关自己的情况,而勉强提供的所谓情况不是随便编造的,就是有意夸张的一些小事情。

比尔有时侯显得十分精明,而有的时候却马马虎虎。

比尔可以在饭桌上与自己的雇员讨论生意,尔后会非常自然地与他们平分帐单。虽然比尔是个口头上的实用主义者,甚至当他的朋友被定罪或入监狱时,他仍会站在他们一边。比尔在大学的一个朋友说,他不是从破衣褴衫走向荣华富贵,而是从富贵荣华走向荣华富贵。

比尔一般是上午八九点到达办公室,停好车以后,在车里用手机先把电话打完。一旦进入办公室以后,就会整天的开会。中午他从来不休息,只吃一点三明治之类的东西。晚饭也十分简单,然后工作到深夜才回家。

比尔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查看和回复电脑上的电子信件,到夜里两三点才休息,比尔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说:“工作是我生活的重心,在我30岁时是如此,在我40岁时可能仍然如此。”

为了严格督促自己,比尔甚至不在家里放电视机。他说:“如果我在家里放台电视机的话,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可以把每期的《经济学家》杂志都读完。”

比尔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钱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从当年不到20人的公司,到今天微软雇佣16000多名员工,比尔不以此满足,每一次的成功都把他推向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在回答《纽约时报》的采访时,当被问及为什么他要比当年创业时更拼命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我想取胜。”

许多领袖人物身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盖茨的这种“A型行为特征。”

他们被普遍称作患有“匆忙症”,不能忍受那些按部就班,迟缓拖拉的职员。对卓越与至美的追求使他们有点“自命清高。”从社会标准来看,他们的工作方式或许并不值得称道,但这确实是他们的成功所在。

这种充满干劲的行为使他们的生活总是处于一种快旋律之中。对他们来说,看新闻时读《经济学家》,午餐时看商业报告,就等于体息了。

他们不仅在意念上、精力上,而且全身心——包括每一块肌肉、每一滴血液、每一根神经,都投入到工作中,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这也正是他们能成为创业家,他们的产品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的原因所在。

心理学家杜坎,曾在1991年1月份的《今日美国》杂志上对比尔·盖茨的心理特征进行过描述:“自幼起,盖茨就感到不合群,他总是与众不同,他还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正如一把火炬,他点燃了自己,最终或许也会化作一缕清烟。”

无疑,盖茨的工作激情和他焕发别人的工作热情,导致微软奇迹的发生。罗伊在广泛采访了一些杰出人物后写道:“创造力、灵感,不会产生于庸人懒汉们的大脑,它们总是闪现在那些充满干劲的辛勤工作的人的脑海。”

“批发业之父”——普拉斯

另一位急性子的“工作狂”是批发业之父——普拉斯。普拉斯对效率的关注使他创造了新的商业销售模式。他创建的集团1991年的销售额达300亿美元。纽约的一名零售商顾问谈及普拉斯时说:“这或许是世界上最快的发展,这是零售业过去20年中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它将继续发展壮大。”普拉斯的成功源于他对低效率销售环节的改造和创新。

普拉斯1916年生于纽约市,13岁时,举家迁往圣地亚哥,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在纽约时,父亲是工会谈判人,后来,父亲在南加州经销妇女服装,生意做得甚是红火。

1938年,普拉斯从南加州大学获得法律学位,在1955年前的17年间.他是圣地亚哥的一名开业律师。学生时代的朋友说他是有极强的工作原则,同时也是个持自由主义政见者,他们还认为普拉斯是个意志坚强,有主见之人。另一些朋友发现他很节俭、朴实、直率。他爱憎分明,不太宽容人。

在1974年,联邦商场卖给德国商人雨果·曼时,普拉斯和他的两个儿子是公司的主要管理者。交易后,他仍供职于商场。但普拉斯的雷厉风行与这位德国商人不太相容,他们的合作常有分歧。商场售出后不到一年,即1975年,雨果·曼解雇了普氏父子。失业后的他们沮丧地漫行在圣地亚哥的大街,为前途忧心忡忡,这时的危机触发了普拉斯创建俱乐部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