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31959900000018

第18章 说话左右逢源,心想事成(4)

当然,你能够同老板交上朋友,说明你与老板的距离很近。但是,这种朋友关系的最佳状态是业务上的朋友和工作上的挚友。如果你能推动老板在公司中的地位,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否则你就是个制造是非的人。

记住,老板欣赏你,绝不是为了与你交朋友,而是要让你为他服务,争创效益。

但下班后,你可以与老板放松地聚一聚,喝喝酒,说说笑话,情浓似水,也是可以的。老板毕竟是人,需要一个可以倾听的对象。

学会给上司抬软轿

有句俗话说:“抬轿人哼,坐轿人也哼。”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反映。当然,两个“哼”字的内容并不相同。抬轿人“哼”的是“累”,是“苦”,是“煎熬”。坐轿人“哼”的是“烦”,是“躁”,是“不舒服”。对于抬过轿子,也坐过轿子的人,深知其中的滋味。抬轿是苦累不堪的强力劳动,肩上承着重负,还要不停地走,这又苦又累的劲儿就不必说了。如果抬轿的人不合脚、不协肩,左一跌右一撞,那坐在轿上也是挺不舒服的,有个七上八下的感觉,好像随时都有会掉下来的危险,这便是“坐轿人也哼”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说的“抬轿子”,是指对上司的恭维,不过这种“恭维”也要讲究技巧,弄不好你就变成让人“坐轿也哼”的抬轿人了。

这种“奉承”的技巧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为尊者讳。”“尊者”就是上司,就是大人物,就是领导;“讳”就是避讳,就是隐瞒,就是不提起。既然需要避讳和隐瞒,那当然不是什么光彩事。一句话,那就是上司的隐私。“为尊者讳”说白了,那就是尊重上司的隐私。

其实这种“避讳”的念头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并非是“上司”级别的人所专有。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曾经是个小混混,当过和尚和乞丐,这当然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按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隐私。但是自从他当上了皇帝之后,他的寒微出身便成了他的“短处”,“短处”和“隐私”一样是碰不得的东西;碰他这些东西就犹如揭了他的短,这是比挖他的祖坟还更令他恼火的事情。

朱元璋在儿时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字叫做方不圆。听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就想去向他要个一官半职的,以便风光一回。他跑到京城里对朱元璋先大大地奉承了一番,说:“皇上,草民听说皇恩大如天,泽被天下亿万黎庶,来京之后一看果然不差。人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草民叩请皇上给个一官半职,让草民有一碗饭吃就行。草民深信皇上不会让一个儿时朋友失望。”

朱元璋其实已经认出这个儿时好友方不圆了,却故意惊诧问道:“你是谁呀?”

方不圆说:“皇上怎么不记得了,我是方不圆啊,咱俩从小在濠州(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临淮关西)一起长大,从小就光着屁股在一块玩,你干了坏事全由我替你挨打。有一次我两个偷了一个农家豆子,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来吃。豆子还没煮熟,你就要拿来吃,我不肯,你就抢,结果破瓦罐被打烂了,豆子撒满了一地。被偷了豆子的人家发现后追来打人,你比我小,所以飞快跑开了。我只好站着等别人捉住打了一顿。怎么,皇上如今一点也不记得这件事情了吗?”

方不圆把这儿时的恶作剧说得十分详尽具体,心想这定然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封赏。谁知这便犯了“不为尊者讳”的大忌,当众揭朱元璋儿时的“短”,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编了故事来骗朕,朕儿时哪有这些不光彩的事情?来人,推出去斩了!”

方不圆喊着朱元璋的儿时小名,破口骂道:“朱老四,你耍什么威风,别看你现在成了皇帝,你从小当混混当乞丐当和尚的事情别想瞒过世人,你不过是个流氓皇帝……”再也骂不得了,刽子手已奉朱元璋的圣旨将方不圆的嘴巴塞住了。没过多久,方不圆便被腰斩弃市于京城街头。

这个只“方”不“圆”的人之所以丧命,就是他不懂得“为尊者讳”的道理的结果;他本以为细数朱元璋儿时趣事就可以得到朱元璋的理解和同情,殊不知这正好揭了朱元璋的“短”,使朱元璋龙颜震怒而斩了他。

与方不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基。刘基字伯温,是帮助朱元璋立国称帝的主要谋臣,他是一个被民间传说为神仙般的历史智慧人物,但他知道历史上太多的故事,那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类的经验教训,知道开国君王都是立国后斩杀功臣的黑心人王,所以他在朱元璋立国称帝奠定了明朝基业后,尤其是看见方不圆揭了朱元璋儿时之“短”而招致杀身之祸后,他便下定了“全身而退,远离君王”的决心,但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是从赞颂和吹捧朱元璋人手。他对朱元璋说:“皇上,古往今来,万岁的天恩宽厚无与伦比,臣为万岁立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万岁却封臣为诚意伯,使臣深感愧颜。”

朱元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说:“刘爱卿你客气什么?朕岂能只封你为诚意伯,朕还要任命你为我朝的开国宰相!”刘基说:“皇上,万岁的天恩真是比地厚,比天高。但臣实在没有担任宰相的气质和才能,一来我嫉恶如仇,结下了不少仇敌,我当宰相不但难以服众,而且会遭致谗言陷害;二来我是个散淡的山民,耐不住繁重的日常事务,我若是当了宰相一定会辜负了万岁的恩典。现在,我倒请皇上准予臣告老归乡,回家先过几年清静的布衣生活。万岁是古往今来的圣主明君,一定会成全臣的小小心愿。”

朱元璋其实此时心里正担心刘基聪慧过人,功高震主,他所说要任命刘基当开国宰相的话,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言词而已,今听刘基自己请求告老还乡,心里正巴不得,马上给予恩准,赐刘基归老还乡。

事实上,历史上没有比皇帝老子更大的“大人物”了,皇帝对任何臣民百姓来说都是上司,因而任何臣民百姓对皇帝说话都无一例外地会吹捧和赞誉,就是那个最后招来杀身大祸的方不圆,对朱元璋一开始也是从吹捧人手,说什么“皇恩泽被于亿万黎庶”,自己来求个“一官半职”,只不过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等等。可惜他后来忘记了“为尊者讳”的律条,揭了朱元璋儿时的“短处”才招致杀身之祸。

“为尊者讳”,是官场上一条铁定不移的规矩,古往今来,概莫例外。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在古时官场宫廷之中才有这样的条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约定俗成的习惯。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抬高自己的身价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不懂得为自己“评功摆好”,即使肚子里真有货色也是枉然。要实干,更要会往自己脸上贴金。贴金术的核心技术有如下几点:

(1)闪光不太经常,却能总有新鲜才华示人,让人觉得你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2)有粉向脸上抹,平时便多找机会,看似不经意地露一手,或敢于说一鸣惊人之语。

(3)得不到的东西既然最好,你便应深居简出,保持神秘,不随便允诺请求,让他人“胃口”常开。

(4)发掘自身特点,所谓“不沾富贵就讲品味”,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其实在日常交际中,大学者、名教授能有多少,关键在于感觉。对方感觉好,就会看好你,而他本身也未必就是专家。即使是专家面前,你可谈他不专的话题,没什么好怕的。

“味甘而补,味苦而清,药辛发散解表,药酸宁神镇静”。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的特点,也有它不同的作用。听到这样的话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一定认为:该人不是医生,还懂医药知识,真不简单。可以说,在谈话中,适度、自然地引用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汇,确能起到改善自己形象的作用。

人的精力有限,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小事、微不足道的历史趣闻、某名着中的小人物,往往被人们忽略和忘了。如果你能在交往的节骨眼上,与别人清楚地谈起,别人就会以为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如果你说“我市有300多万人口”,别人并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假若你知道人口数是301.2万,那么就请你将这带尾数的数据一气说出。这样的话,别人就会被你的聪慧严谨所折服。有许多描述词句都能运用到其他任何事物上。当被问及你对一本着作、一部影片或者一段音乐的看法时,你也许对它一无所知,这时就可以说:“我喜欢他(作者)在此之前的作品,因为它们更经典。”或者相反:“我更喜欢他以后的作品,因为那些更成熟。”

发表难以辩驳的观点。在交谈中,肯定有人会与你相互交流,并询问“您的看法呢”?你此刻也许并不想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因为你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这儿。你可能正在回想来这儿的途中在车内听到的有趣声响,或者正在努力回忆在影片《吉利岛》中扮演玛丽·安的女演员的名字。那么,可以用这三种与任何主题都有关而又不产生矛盾的说法作为你的观点:

“这得依情况而定。”

“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也许就不是这样了。”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在身份、才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比自己高出一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些人因此而自卑,因为自己不如人而对对方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感,从而自信心便大打了折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如果一个人连自信都失去了,那么他要想得到成功,那恐怕只能是幻想。一个人不论处于什么环境之下,只要不丢失自信,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不自信的表现有许多种,如看到一个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既想上前去接近对方,又怕对方会拒绝自己;既想在他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又怕表述不当而被他人耻笑;既想插入到别人的谈论中,又怕别人对自己的话不在意乃至讨厌等等,所以最终只好自己寻找个孤独的角落,甘受冷落了。其实你完全可以将头脑里的顾虑都抛开,大大方方地想如何说就如何说,想如何干就如何干。只要你做得不过分,做得适当,那么你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欢迎。

下面有几个窍门和规律与你共享:

(1)要实干,但也要适时表现。所谓适时,一是要在合适的时间把握恰当的机会表现自己,比如扫地抹桌子,就会被提升为清洁组组长;二是要在显山露水时,不要过于扎眼,以免招受众人谴责而树立敌手。

(2)显能耐不宜过频过多。天天都干出格的事,人们再也不觉得你有什么稀奇处,只能被骂作爱出风头而已。所以你总是要留一些绝招,留出显示的余地。如果你能经常露上那么一点点新鲜的才华,则人们总会对你抱有希望,弄不清你的深浅,多大的事也敢托付于你。

(3)要打消顾虑,就在心里挑强手的毛病,便不会再羞羞答答了。

日本的笑话故事书《长屋赏花》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穷人到郊外去赏花,附近都住着生活很奢华的人,他看了,不禁感慨地说:“大家都打扮得这么漂亮,衣着艳丽,我身上穿的也是衣服,不过太破旧了,脱下来简直还不如他们的抹布呢!”房东听到这句话,立刻申斥他说:“把每个人身上的皮都剥下来,大家都只剩下尸骸与骨头,有什么自卑的必要。”

在感到对方的威严而胆怯时,就要立刻去想出他与你的共通点:剥去皮,大家都一样。自己就再也没有畏缩的必要了。再进一步,如果能够找出对方的毛病,你的信心更会大增。

有些人在被问及近况时,总是不经思索地回答:“好忙喔!时间好像都不够用呢!”之类的话,并且显露出一副满足的表情。如果对方说了:“哇,那真是辛苦啊!”或者:“没关系,能者多劳嘛!”他们必定神气活现,却装着谦虚地回答:“唉,劳碌命哟!”口头上是抱怨,内心却存着炫耀。对于生活的繁忙,他们未必介意,只是喜欢发发牢骚,借此表示自己身负重任,并非泛泛之辈。这种类型的人,多数是想借着声称自己忙碌,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身价,如此一来,你与一个大忙人见面的胃口就被吊了起来。

让别人钦佩自己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就有必要对将来编织一幅美丽、宏伟的蓝图,纵使这幅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却能给人很好的印象。比如,你可对你的同事、朋友说,“我将来要独立创业,而且一定要实现这个计划”,并将这样的话重复数次。这样,连那些原本不太相信的人,也会不知不觉地认为:“不可小瞧了他,这家伙很有可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有一个将来的总经理做朋友,人们也会有沾光的心理,同时也能给自己贴金,可谓一举两得。

把握最佳的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有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划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乎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因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泔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