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恰到好处办事水到渠成
31959900000053

第53章 说话巧练习,办事早成功(1)

说话应变10大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料想不到的事情,有时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反应出乎意料之外;要么是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出现了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等等。这些猝不及防的变化,往往会使我们进退维谷,狼狈不堪,啼笑皆非,陷入尴尬的窘境。

如果身处窘境,将如何解脱?那就需要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是一种很高超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真有非常敏捷的思维,这就需要长期的模仿、学习和训练。

一般来说,应变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1)做出意外反应

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驶往乡间别墅。半路上突然遇到一个持枪抢劫的强盗,强盗用枪顶着他,逼他交出钱来。

卓别林满口答应,只是恳求他:“朋友,请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强盗摘下卓别林的帽子打了两枪,卓别林说:“谢谢,不过请再在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扯起卓别林的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鞠了一躬,央求道:“太感谢您了,干脆劳驾将我的裤脚打几枪。这样就更逼真了,主人不会不相信的。”

强盗一边骂着,一边对着卓别林的裤脚连扣了几下扳机,却不见枪响,原来子弹打完了。卓别林一见,赶忙拿上钱袋,跳上车子飞也似的骑走了。

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平常觉得自己的反应还行,可一到某些突然发生的节骨眼上,脑里总是出现猛然空转的现象,无法适时产生确切的答案,以应付外界突然的变化。所以性格比较内向或自以为拙于言谈的人,到头来总觉得自己脑筋迟钝。与此相反,随时能因对象的变化,能够灵活应答,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往往被人认为是明敏果断、超人一等。

(2)转移话题

转换话题应变术有三种情况:

如果有人使你难堪,你就要及时转移交谈方向,巧妙地避开令你难堪的话题。

如果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甚至挖苦、捉弄你,使你窘迫,在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能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但也不能忍气吞声,最好是一笑了之,甚至可以自嘲一番,使对方觉得挖苦人是一种无聊的事情。

如果遇到双方对立、无法谈判,但又不能回避的情况时,也需要转移话题,缓解对立。

(3)移花接木

在社交中,有些问题很难做结论,不能适合正面回答,这时必须移花接木、含蓄作答,让对方深思。如此一来,既不回避所提出的问题,使对方满意,又可巧妙地转移主题。

(4)含糊其辞

在社交或外交场合,对于那些不好回答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可以作含糊其辞的回答。比如“我也不太清楚”、“也许如此”等,以此转移对方注意力,给自己留有余地。

(5)装聋作哑

如果你不能回答对方却又无计可施,无法表白,那就装聋作哑,指东说西,让对方因得不到正面回答而无可奈何。

(6)委婉含蓄

当你面对某些难题时,就要含蓄说话,委婉处理,既要息事宁人,又要达到目的,防止矛盾激化,有时,还要注意隐蔽动机,争取主动。

(7)善于联想

放松自己的大脑,往往能妙语联珠。想提高应变能力,就要善于联想。往往可以将不利于自身的话题转移开,最后占据主动地位。如此,遇事则可随机应变、应对自如。

曾担任过驻苏和驻英大使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虽已年逾70,还经常应付外交事务。有一次,摩萨台为伊朗石油出口价格问题与英国代表谈判,原因是一桶石油所要求的额外份额竟然超过了一桶石油的全部价格。参加谈判的中间人美国代表蒙夫里尔·哈里曼对摩萨台说:“首相先生,如果我们要理智地讨论问题,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摩萨台凝视着他,带着狡黠而又警惕的神情问:“什么样的原则?”

哈里曼说:“例如,没有一样东西的局部比它的整体还要重要。”

摩萨台做了个怪相,慢吞吞地说:“这个原则站不住脚。好吧,我打个比方。比如狐狸吧,它的尾巴往往比它的身子还要长。”

说完,摩萨台倒在沙发上捧腹大笑,他这个巧妙的比喻使得喻里曼无言答对。

(8)可方可圆

《孙子兵法》中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善始善终的应变能力就像我们的手足一样重要。

有一次,着名作家马克·吐温应邀赴宴,由于环境很好,心情十分愉快。席间他兴奋地对一位妇人说:“您太漂亮了,夫人。”

谁知那妇人却冷冰冰地回答道:“可是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您。”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立即微笑着说:“这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也说句假话。”

这就是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智地给自己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语言逻辑有方有圆,也是收拾残局的绝活。

(9)正反相生

许多场合中,我们往往故意将正话反说,违反逻辑或规则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与之相对的是反话正说,也就是用反话来揭示其正言的看似反己、实反他人的内涵。其实,反话就是偷换概念的过渡或铺垫,其合理性就是利用自然语言中自身包含的歧义,使其过渡成为合理化而达其目的。在尴尬场合使用这种反语应变技巧,常常可以使不明确的性质随主观的意思而改,从而击败对方。

(10)引经据典

这里所说的“经”,是指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典”,是指古今中外的典故、书籍、谜语、名言、成语等等。

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顺手牵羊,随口拈来,只需注意“经”与“典”紧扣论题即可。

成都军区武术总教练海灯法师偕高徒成都军区武术教练范应莲访问美国。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法师和你的高徒担任贵国成都军区武术总教练和教练,而成都军区又是打越南的主力军,这岂不犯了你们佛教的杀戒,坏了佛门的规矩?”海灯法师莞尔笑道:“朋友之言须作些修正,不能称之为打越南而应谓之自卫反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佛慈悲,善恶分明,惩恶扬善,是佛门之本。越南当局忘恩负义,与邻反目,骚扰边境,杀害无辜,身为中国一佛徒,岂能坐视不管?”

一席话,赢得众人称许。海灯法师言犹未尽,继续慷慨陈词:“中国兵士是再现的罗汉,深受黎民百姓信赖,老枘愿效绵薄之力,聊表寸心。”话音刚落,又一名美国记者问:“法师说,中国军队值得信赖,你有什么根据?”海灯法师从容说道:“老衲坐守佛门,天下之事了解很少,实是井底之蛙。不过关于中国军人的德行,我还有一点发言权。”法师环顾一下全场记者,“别人不说,仅就耳闻目睹的事作一些简介。惩治越寇,保卫山河,中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吃尽苦头也心甘情愿,此为一;1981年四川发大水,良田民房惨遭淹没,妇孺老幼性命危在旦夕,正值生死存亡之时,千军万马忽然像天兵天将,迅速赶赴灾区救援,普济众生,此为第二;为使人民生活更上一层楼,几千名军人和民兵活跃在四川江油青莲乡,修建水电站……”法师如数家珍,一口气列举了二十三宗军队为国为民的义举,然后闭目合十:“功德无量,善哉善哉!”

记者们对法师的谈吐和应付的自如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需要纠正的7个口语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人在口语中带着一些坏习惯。虽然这些毛病不具有决定意义,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大大影响我们的谈话效果。

一般人在交谈中,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用多余的套语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人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什么”或“你听清楚了么”;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2)有杂音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地咳着,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是可以清除的。

(3)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

谚语只有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在使用谚语时,我们应尽可能使其恰当。

(4)滥用流行的字句

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例如,“××王”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王”,如“短信王”、“原声王”,这“王”那“王”,使人莫名其妙。

(5)特别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许多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

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放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

(7)喜欢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入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得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都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又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么?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人。

除了上述七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我们就能大大增强自己说话的吸引力。

说话时怎样不紧张

不少人在众多的人面前说话时,表情十分不自然,除了容易怯场之外,还常常说出几句自己也没想到的难听的话或词汇,这令他们自己也大为吃惊。其实,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准备和实际训练,通过下列训练方法完全可以克服:

(1)努力使自己放松

人前说话紧张的人大都是想要说话时呼吸紊乱,氧气的吸人量减少,头脑一时陷于痴呆状态,从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因而调整呼吸就是“使气息安静下来”。

说话时发生不正常情况通常都是这样的顺序: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些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些情况恢复正常。

说话时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深呼吸,在吐气时稍微加一点力气。这样一来,也就踏实了。此外,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也有很好的作用。微笑能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活,话语集中。

(2)练习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在平时应酬中,我们可以随时注意观察人们的话题,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自己开口时,便自觉地练习讲一些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事情,同时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话题。

(3)回避不好的话题

哪些话题应该避免呢?从你自身来说,首先应该避免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地说一遍,不仅不会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反而给人留下虚浮的坏印象。若有人就这些对你发起提问而又回答不出,则更为难堪。其次是要避免你不感兴趣的话题,试想连你对自己所谈的都不感兴趣,怎么能期望对方随你的话题而兴奋起来呢?如果强打精神故作昂扬,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别人还可能看出你的不真诚。

(4)训练丰富话题内容

有了话题,还得有言谈下去的内容。内容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你对生活观察和感受。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谈看出他丰富的内涵及对生活的炽烈情感。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的许多人和事物充满热情,很难想象一个冷漠而毫无情致的人会兴致勃勃地与你谈街上正流行的一种长裙。

(5)练自我评价语言方式

词意是否委曲婉转?话题是否恰到好处?言谈是否中肯,把握要领?口齿是否清晰明白?说话是否不犯唠叨琐碎的毛病?说话音量大小是否适度?说话速度是否不急不缓?话中是否不带口头禅?说话是否简洁有力?措辞是否恰如其分、不卑不亢?话中是否带有多余连接词?说话是否真实具体?是否能充分表达说话目的?言谈时是否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说话是否心无旁骛、专心一致?话中是否含有自我吹嘘成分?是否一人?舀滔不绝地说个不停?是否出口伤人?是否能真诚地与人寒暄客套?是否能掌握说话技巧?是否能巧妙掌握说话契机?是否能专心一意地听人说话?

虽然,我们在和人应酬交谈当中,不可能时时都能使对方感到既愉快又有趣,但是训练有素的谈话方法的确能帮你赢得社交,给人留下好印象。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是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行为一样,谈话也有一定的规矩,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应该遵从。与人谈话,哪些可说,哪些不可说,也都有很多讲究。

这些,有专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项:不谈对方深以为憾的缺点和弱点:不谈上司、同事以及一些朋友们的坏话:不谈人家的秘密;不谈不景气、手头紧之类的话;不谈一些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事情;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家庭财产等事情;不诉说个人恩怨和牢骚;不讲述一些尚未明辨的隐衷是非;避开令人不愉快的疾病详情;忌夸自己的成就和得意之处。

借鉴别人的经验

不论是处在任何情况、任状态之下,绝没有哪种动物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说话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因而,要想做个天生的说话高手那是极其困难的,只有经过坚苦努力才能达到。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与人共进晚餐、或看电视、听收音机时,喜欢听到的是率直的言语,依常理而构思,真诚地和我们谈论问题,而不是对着我们空空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