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17

第17章 畜牧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985年后,在党的农村经济政策指引下,陶乐县取消了畜产品统购派购和限养禁养的规定,实行了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积极发展畜牧业商品经济,调动了农民养畜的积极性,加上资金投入增加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陶乐县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1年,畜牧业产值达到3344畅89万元,比1985 年增加了3147 万元,增长16 倍,年均递增19畅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16畅5%上升到35畅5%。

1998年,中共陶乐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巩固牛、发展猪、主攻羊、突破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思路,以建设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和培育养殖大户为突破口,到2001 年,累积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26个,其中,养羊园区24 个,综合养殖园区2 个,培育养殖大户335户。先后引进小尾寒羊、萨福克公羊、波尔山羊及绒山羊等优质种羊6500 余只,建设标准化圈舍1579座,17畅37 万平方米,建秸秆“三贮池”1422 座,1畅58 万立方米,年推广调制饲草1畅8万吨。1985年以来累计出售小尾寒羊种羊12万余只。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2001年,陶乐县基本上达到了小康目标。

一、蓬勃发展阶段

1985~1990年,陶乐县绝大部分集体牲畜、羊只折价归己,由农民家庭饲养。畜产品逐步退出统购派购,放开价格。各级政府增拨支农资金并采取贴息贷款方式扶持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共落实各项资金300多万元,支持鼓励发展养殖专业户,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生产过渡。至1990年,共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216户,共饲养各类畜禽2畅47万头(只)。畜牧业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3821 头(牛599 头、马166 匹、驴384 头、骡1260 匹、骆驼1412峰),其中耕畜达1885头,比1985 年增长57%,1990 年大家畜出栏463 头,较1985 年增长45畅2%,生猪存栏5621头,与1985年持平,生猪出栏4473 头,比1985 年增长20畅5%,猪出栏率由1985 年的88畅7%,提高到 1990 年的90畅5%。1990 年羊只存栏49201 只,比1985年增长20%,羊只出栏11540只,比1985年增长128畅5%。1990年鸡存栏3畅3万只,比1985年增长了65%,鸡出栏4畅1万只,比1985年增长了105%,1990年禽蛋产量83畅7吨,较1985年增长了67畅4%

二、稳步发展阶段

1991~1995年开始发展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扶持畜牧业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到1995年,全县养殖示范村、组发展到9个,科技示范户117户,其中养牛示范户37 户,养羊示范户68户,养猪示范户10户。对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历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培训1850 人次,提高了科学养畜水平,1994~1995 年,共落实资金83 万元扶持发展牧业商品基地建设,1994年购进肉牛312头,1995年购进肉牛571头,购羊6000 只,购铡草机36台,购粉碎机50台,新建牛舍7500 平方米,各类养殖大户发展到333 户,其中养牛在30头以上的4户,共养牛135头,养牛在10头以上的57户,共养牛827头;养羊在100只以上的有155户,养羊200 只以上的有30 户;养猪在30 头以上的有9 户。1995 年底,全县大

家畜存栏3082 头,其中牛存栏1324 头,较1990 年的599 头增长了 121%;羊只存栏达 62722 只,较1990年增长27畅5%;生猪存栏8496 头,较1990 年增长51%。

三、突破发展阶段

1996~2001年,中共陶乐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枟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枠,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提出了“巩固牛、发展猪、主攻羊、突破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以小群多户为基础,以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和养殖专业户为重点,以培育养殖大户为样板,加大了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加强了新技术推广应用,畜牧业得到发展。2001 年全县大家畜存栏2492 头,其中牛存栏1690头,牛出栏810头;2001 年全县羊只存栏11畅5 万只,羊只出栏8畅02 万只,生猪存栏1畅06万头,生猪出栏1畅2万头,家禽存栏13畅34万只。

2001年,各类养殖专业户(场)发展到335户,其中养鸡专业户32户,户均存栏鸡500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万只以上的有12 户;养羊专业户户均养羊200 只以上的达30 户,养羊100只以上的有64户,养羊50 只以上的有166 户;养牛10头以上的有30 户;养猪30 头以上的有13户。涌现出一批养殖专业村和专业园区。全县养殖示范园区发展到26 个,其中有肉羊育肥园区18个,户均出栏肉羊50~100只;小尾寒羊纯繁园区6 个,户均饲养纯种小尾寒羊30只;综合养殖园区2个(养羊和养鸡),户均养羊50只,养鸡500只。

2001年,全县肉类产量达2921畅4吨,较1985 年增长8畅2 倍,年均递增达14畅9%,其中,羊肉产量1122畅8吨,较1985年增长了14倍;猪肉产量达900吨,较1985 年增长了2畅5 倍;奶产量达69畅8吨,较1985年增长了22倍;禽蛋产量1080吨,较1985年增长了20畅6倍。

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3344畅89 万元,较1985 年增长197.8万元,增长16倍,为历史最高水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2001 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23元,其中,牧业人均收入1074畅6元,占35畅5%。人均牧业收入较1985年的65畅8元增长了15倍,较1990年的117元增长了8倍,较1995年的395元增长了1畅7倍。

2002年,全县有大牲畜2627头,其中牛1656 头、马5 匹、驴244头、骡483 匹、骆驼239峰,猪8955头,羊10.86万只。全县年产肉鸽600只,火鸡5000只,獭兔905只。

第二节 品种改良

一、牛

全县牛的品种主要是蒙古牛。1985年底,存栏牛1012 头,1990 年下降到599 头。1995年以后,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的肉牛数量开始回升,1995年存栏肉牛1324头,2001年存栏牛1690头,出栏肉牛810头。2001年开始在月牙湖乡设立黄牛改良站,采用西门达尔、利木赞良种肉牛冻精改良本地牛,当年配种母牛达105头。

二、马

主要是蒙古马,体型小,肉用价值不大,用于农业耕作,经济效益不高,呈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饲养马470匹,1990年下降为166匹,1995年下降为92匹,2001年下降为20匹。

三、骡

1985年全县饲养骡1804匹,主要作为耕役畜使用。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型手扶拖拉机逐年增加,骡饲养量逐年减少,1990年骡饲养量下降为1260匹,1995 年下降为781匹,2001年下降为343匹。

四、驴

1985年前后,农民喜欢饲养驴,用以繁殖驴、骡。1985 年全县饲养数量达到951 头,以后逐年减少,1990年下降为384头,1995年下降到172 头。随着畜产品商品经济的发展,因驴肉的营养价值较高,驴皮为名贵中药材阿胶的主要原料,所以养驴效益可观。2001年全县饲养驴305头。2000年五堆子乡农民王占国建起了肉驴养殖场(非亚特肉驴养殖场),年出栏肉驴达150头。

五、驼

陶乐县骆驼属于双峰驼,耐粗饲、易管理、费用低,适宜远山放牧,驮运能力较高。1987年发展到2663峰,1990年后,天然草原超载过牧,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养驼经济效益低,且对草场破坏较大,以后养驼数量逐年减少,1990 年下降为1412 峰,到1995 年下降为420峰,2001年下降为134峰。

六、羊

羊只主要以滩羊和绒山羊为主。本地绒山羊体格小,产绒量低,只均产绒0畅2 公斤。为提高山羊产绒量,1988年~1999年先后从内蒙古阿左旗、陕西延安等地调入绒山羊种羊300多只。对本县土种山羊进行了改良,改良土种山羊达10 万只,绒产量平均由1990 年以前的0畅2公斤,提高到2000年的0畅35公斤。2001年全县绒山羊饲养量达89792只,绒产量达到31畅4吨。

小尾寒羊原产于山东省菏泽地区。该羊由于体格大、早熟、生长速度快、繁殖率高、多胎高产、四季发情配种、适应性强等特点,是肉羊生产中最佳母本选择,此外还生产裘皮、板皮、羔皮等,其综合经济效益较高。1984 年引进小尾寒羊45 只试养后,备受养殖户的青睐。1985~1987年全县先后筹集资金68畅2 万元,从山东省调入小尾寒羊3645 只,到1990 年全县存栏小尾寒羊11775 只。全县饲养小尾寒羊农户达2150 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3畅8%。1985~1990年五年内先后向周边邻近地区26个市、县、旗提供种羊5万多只,种羊价格由开始的120元跃升到800~1000元,最高可卖到1500元。1987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局把陶乐县列为小尾寒羊繁育基地。198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计委立项投资90万元,在陶乐县牧场建立小尾寒羊种羊场一处,养种羊250只。

1991年以后,小尾寒羊饲养量逐年下降,1991 年存栏3280 只,1999 年下降到2000~3000只。2000年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小尾寒羊养殖成为陶乐县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将陶乐县列为小尾寒羊纯繁基地县。2000~2001年全县筹集资金300万元,从山东省引进小尾寒羊4500多只,发展小尾寒羊纯繁园区6 个,建人工授精站3处。2001年底,小尾寒羊发展到2畅5 万只。其中马太沟乡王家庄村建标准化圈舍30栋,9600平方米,调入纯种小尾寒羊302 只,年底存栏328 只。五堆子乡水泉子村,建有标准化圈舍46栋,4590平方米,调入纯种小尾寒羊190只,年底存栏412只。六顷地乡青沙窝村建标准化羊舍18栋,3650平方米,调入小尾寒羊382只,年底存栏385只。高仁镇乡高仁镇村,建有标准化羊舍41栋,6500平方米,调入小尾寒羊428只,年底存栏种羊450只。东沙乡东沙村二组建羊舍37栋,5251平方米,调入小尾寒羊385只,年底存栏种羊502只。

陶乐县在肉羊生产中,把滩羊、绒山羊作为当家品种,除引进发展了小尾寒羊外,1999年还引进国外肉羊品种萨福克种公羊20只、布尔山羊公羊2只在全县农区推广试养。以萨福克公羊为父本,以小尾寒羊或滩寒杂交后代为母本进行组合杂交试验。到2001年全县杂交配种母羊450 只,受胎374 只,受胎率达83%。共产羔371 只,产仔率达219%,成活率达94%。对76只杂交后代进行体重、体尺测定结果见表。

七、猪

1989年全县生猪存栏6026 头。1995 年生猪存栏达8496 头。2001 年全县生猪存栏1畅06万头,2001年县年出栏商品猪达1500头。

猪的品种以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后代为主。因仔猪来源不足,大部分农户主要从平罗农贸市场或个体贩运户处补栏。20 世纪80 年代,全县种猪存栏数达150 头,20 世纪90年代增加到300头。2001年存栏种猪达350头,种母猪主要是杂种猪,种公猪存栏15 头,品种主要是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良种率达100%。

八、鸡

1985年后,陶乐县开始推广良种鸡。蛋鸡品种主要有京白、星杂288、星杂579 和海赛克斯,肉鸡品种主要有ASA、罗曼、星布罗和肉杂鸡。2001年鸡饲养量达62畅59万只。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985年后,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对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强制性预防的疫病主要有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羊梭菌病、羊痘、布鲁氏杆菌病等。

1985年以来,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以监督促检疫、以检疫促防疫、以防疫促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养、防、检、隔、封、消、焚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多年的防疫和监测,基本上控制和消灭了鼻疽、炭疽、马传贫、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牲畜五号病、猪瘟、鸡新城疫、羊痘、羊梭菌病等疫病仍时有发生和流行。

一、口蹄疫

1998年以后,牲畜口蹄疫在区内外时有发生,陶乐县成立了“防五”工作领导小组,小组设置总指挥一名,由主管农牧业的县长担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谁主管谁负责,乡、村干部负责本辖区的“防五”工作,畜牧技术干部负责牲畜口蹄疫的预防注射和消毒工作。1998~2001年,用口蹄疫灭活苗接种注射猪1畅77 万头、牛2822 头、羊17畅2 万只。2001 年4 月16日,由平罗县个体售猪户将14头病仔猪贩运到六顷地和马太沟乡,经确诊为口蹄疫病后,县“防五”领导小组及时发布封锁令和枟关于防治牲畜口蹄疫的紧急通知枠,抽调7 名技术人员开展防治工作,采取捕杀、焚烧、深埋、消毒和防疫注射等措施,强制捕杀病猪14 头,捕杀同群猪2头,焚烧后深埋。同时全县设立2个边卡检查站,共抽调畜牧、工商、公安干部等8人参与动物运输监督检查,严禁牲畜出入,封锁3 个月,查堵运畜车50 多辆,共消毒过境车辆4500余辆。在全县各乡开展牲畜强制免疫注射和消毒工作,采取拉网式的方法,是年5月份和11月份进行2 次免疫注射和消毒工作。当年采用口蹄疫灭活苗注射猪1畅34 万头、牛1372头、羊11畅37万只,确保猪、牛、羊防疫密度达到100%。共发放消毒药品1000公斤,消毒圈舍、场地、交通要道面积达9畅8万平方米。

二、猪瘟

1985年以来,猪瘟在各乡时有发生流行,且连年发生。1991 年2~3 月份,红崖子乡王家沟村发生流行猪瘟,发病猪54头,死亡33头,发病死亡率达61畅1%。1992 年3~5 月份,先后在县城关镇、县苗木场和良繁场发生猪瘟,死亡猪达67 头。1997 年冬、春季,五堆子乡沟弯子村二组、三组发生猪瘟,两个生产组死猪50 头左右,个别农户最多死猪3 头,直接经济损失达1畅5万元。1985年以来,把猪瘟作为重点防治对象,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由季节性防疫变为按照免疫程序防疫。实行县站人员包乡,乡站人员包干负责制,防疫密度指标定为95%以上,县站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防疫情况进行检查。尤其是1998 年以来,自治区兽医站制定了枟动物疫病防治目标考核办法枠,此后,每年组织区、地(市)人员来陶乐县进行检查、验收。1998~2001年全县猪瘟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8%、97%、97%和96畅4%。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猪瘟基本得到了控制。

三、鸡新城疫

1986年,五堆子乡查汉埂村、红崖子乡大柳树村、高仁镇乡上八顷村及六顷地乡六顷地村共有890只鸡发生鸡新城疫,死亡835 只。1989 年1 月,县鸡场附近农户鸡发病,致使鸡场34周龄京白种鸡480 只全部死亡。1991 年9 月,六顷乡六顷地村发病132 只,死亡114只。全县把鸡新城疫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由春秋两季免疫改为按照免疫程序免疫。养鸡大户防疫密度达到100%。1998~2001 年,鸡新城疫防疫密度分别达到95%、97%、97%和95畅6%。通过综合防治措施,鸡新城疫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四、布氏杆菌病

1985年,全县血检牛1689头,阳性率达7畅4%,血检羊1畅2万只,阳性率达3畅39%,确定为布病流行发生区。1986年开始每年在布病流行发生地区采用布氏猪型Ⅱ号疫苗进行饮水免疫,尤其重视对当年羔羊的免疫,每年饮水免疫羔羊达1万余只。1987年血检羊1910只,阳性4只,阳性率为0畅2%,1988年血检羊434只,全部为阴性。1994年5月,区兽医站组织技术人员对陶乐县布病防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共血检羊1054 只、牛205 头、猪50 头,阴道分泌物菌检203份,均为阴性,达到了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1995~2001 年每年重点对羔羊进行饮水免疫。

五、狂犬病

1985~1990年,全县狗饲养量达196 条。1991 年春,平罗、惠农等地相继发生狂犬病。陶乐县重视狂犬病的防治工作。接到疫情通知后,积极行动,组织人员到各乡、场,深入村、组开展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陶乐县人民政府发布了枟关于预防狂犬病的紧急通知枠,县畜牧局组织人员在主要交通要道、渡口进行检查和检疫,防止疫区病犬流入本县。同时县政府做出决定,凡是饲养50只羊以上的和栽植5 亩以上果园的农户允许养狗1 只,并由畜牧部门负责免疫注射,其他犬只一律捕杀。是年,狂犬病免疫注射169 只,免疫密度达96畅5%。由于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该疫病没能传入本县。

六、其他疫病

1985年以来,羊梭菌病、羊痘及仔猪副伤寒等疫病在陶乐县各乡村时有发生。1992 年高仁镇乡、县林场、县农场、六顷地乡、马太沟乡、五堆子乡普遍发生流行羊痘,死亡羊25只。是年5月份,在县城关镇、红崖子乡发生流行仔猪副伤寒,7 天死亡猪3 头,全县先后发生该病死亡猪67头。每年夏秋季节羊梭菌病时有发生。采取因病设防原则,在发病地区村组及农户,每年进行预防注射,圈舍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加强了防治力度,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

第四节 草原 牧场

一、草 原

陶乐县草原总面积65267 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74%,其中可利用面积57507 公顷,草原集中分布在东部毛乌素沙漠地带(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台地草原面积42333 公顷,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 64畅8%。草原划分 6个草原类型、15 个草原组、29 个草原型。草原分类如下:

荒漠草原类,面积583 公顷,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 0畅89%。分布于本县最南端的哨墩子周围。此草原梁峁起伏,沟台交叉,海拔1050~1200 米,植被以强旱生多年丛生禾草和小半灌木植物组成,亩产鲜草74畅38 公斤。荒漠化草原类具有质中低产的特点,是放牧小家畜的主要草原。

草原化荒漠类,面积16127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24畅7%。主要分布在台地的南部和北部,丘梁起伏,沟谷纵横。植被以旱生多年生沙生灌木、小半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13%~21%,亩均产鲜草47畅5公斤。草原化荒漠类草场植物群落结构及植物种类简单,低质低产,宜于放牧牛、羊、驼。

沙生植被类,面积47460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64%。主要分布在台地及第二阶地,包括月牙湖、头道墩、二道墩、三道墩,还包括三眼井、石门坎一带。植被以旱生多年生草本占优势,沙生灌木、半灌木比例大,植被稀疏,覆盖度约10%~70%,草高5~100 厘米,年均亩产鲜草165公斤,宜于放牧牛、羊、驼。

盐生植被类,面积3233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5%,主要分布于第二阶地的低洼盐渍地带,植被稀疏、结构简单,亩产鲜草142公斤。

低湿草甸类,面积3393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5畅2%,主要分布在第一阶地和河滩低洼地,植被以中生、湿中生植物为主要类型。覆盖度85%~90%,年均亩产鲜草244公斤,宜于放牧羊、牛。

沼泽类,面积201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0畅3%,以生长在沼泽内的水生植物为类型,年均亩产鲜草738畅5公斤。

1985年后,设草原管理站,有工作人员7名。1987~1988年实行了草原承包责任制,谁承包、谁使用、谁管护、谁建设。有298 户放牧户,承包草原面积达37333 公顷,占全县草原面积的65%。多年来,对破坏草原,在草原上挖甘草、打烧柴,随意开垦草原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处罚,如没收违法所得、没收工具和暂扣车辆、进行罚款等。截至2000 年,草原建设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如实行草原封育、围栏、补播改良等。2001 年,全县共计围栏草原8267公顷,飞播或人工补播草原面积6867公顷,灭鼠面积累计3畅3 万余公顷,草原管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牧场

1956年4月1日陶乐县牧场成立,对养羊500只以上的畜牧户实行公私合营,私方人员桂永升等投入羊只及大牲畜612头,其中马127匹,牛385头,骆驼95峰,驴5头,折合人民币9畅74万元,成立公私合营陶乐县牧场,牧场始设立马太沟,分设三个站,即红崖子站、五堆子站、高仁镇站,1958年取消三个站,场部迁移二道墩苦水井,改名为国营陶乐县牧场。1972年迁移月牙湖。

至1983年,集体经营的模式粗放,品种低劣,畜牧业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陶乐县牧场实行生产责任制,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1985 年有羊只1畅6 万只、牛800 头、马300匹、骆驼100峰。

1984年,县牧场首次从山东菏泽地区引进小尾寒羊129只,成立了陶乐县小尾寒羊种羊场。经过多年的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培育出了适宜当地生态环境并有多胎性能的杂种羊群体,为陶乐县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9年,县牧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第五节 机构管理

一、县农牧局

1985年前后,全县牧业由陶乐县农林局、农牧科管理。1987 年6 月成立了陶乐县畜牧科,后改为畜牧局。1998年4月,在机构改革中撤销畜牧局,合并为农牧局,全县畜牧业由陶乐县农牧局主管。

二、畜牧中心

1953年畜牧兽医工作站成立,1998 年更名为陶乐县畜牧技术推广中心。1985 年,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2001年有22 名。1985~2001 年,推广了绒山羊改良技术、黄牛改良及冷配,瘦肉型猪生产综合配套,商品肉牛生产配套,商品肉鸡、肉兔生产,羔羊育肥增产配套,小尾寒羊引种、饲养、繁育,畜禽塑料暖棚饲养、规模化养鸡,秸秆青贮、氨化、酶贮,畜禽免疫保健技术等。

三、基层兽医站

截至2003年,全县设有红崖子、五堆子、马太沟、六顷地、东沙乡、高仁镇乡、月牙湖乡等7个乡兽医站,现有业务人员7人。1985~2000年,县财政每年补贴1万元,2001年增补到2万元,占基层乡站人员工资总额的28%。1985 年之后,基层兽医站业务工作实行承包责任制,定人员、定任务、定指标、定奖罚,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主,国家补贴为辅。

四、获奖成果

1985~2001年,全县畜牧、兽医、科技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4 项,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二等奖的有绒山羊改良技术推广和农牧渔业丰收计划肉羊增产配套技术,获三等奖的有小尾寒羊引种繁育技术开发和农牧渔业丰收计划肉羊增产配套技术等。获得地市级科技进步奖励的有7 项,其中一等奖的有陶乐县草场资源普查,二等奖的有小尾寒羊引种繁育技术、陶乐县草场植被调查及苜蓿引种栽培技术,三等奖的有大公羊肉兔引种繁育技术和陶乐县畜牧业区划等。1988年,陶乐县在发展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中获得区畜牧局“兴牧”三等奖,2000年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防疫先进县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