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1950年,在高仁镇乡设立临时医疗小组,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人。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文卫科成立,负责全县的卫生行政工作。1953 年卫生科成立,是年,在临时医疗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卫生所。经过十年的发展,到1960年全县医疗机构数达6 个,病床5 张,卫生技术人员20人。1957年,县卫生科与县文教科合并称文卫科。1958年6月~1960年2月8日,高仁镇乡卫生院、六顷地乡卫生院、马太沟乡卫生院、五堆子乡卫生院、红崖子乡卫生院先后成立,隶属县卫生局管理。1964年文教、卫生分设机构,又称卫生科。1967 年,“文化大革命”中县生产指挥部设卫生组。1969年卫生与民政合并成立民卫组。1971年9月改称县科技卫生局,1973年改称县卫生局。1984年卫生局改称卫生计划生育科。1990年改称卫生局。2001 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9 个,医院病床达50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7人,平均千人拥有病床0畅6张,卫生技术人员0畅24人。是年10月,月牙湖中心卫生院成立。2002年1月,卫生与计划生育局成立,设药政室、爱卫会办公室、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直属分设机构,有县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月牙湖中心卫生院、高仁镇乡卫生院、六顷地乡卫生院、马太沟乡卫生院、五堆子乡卫生院、红崖子乡卫生院。管理的集体村卫生室10家。
1984年~1993年3月,高德法任科长,1993 年3 月~1996 年3 月,马兴虎任科长;1998年2月~1999年12月,徐文任科长;1999 年12 月~2003 年6 月,张莉芳任局长;2003 年6月~2004年2月,王兵任局长。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1949年之前,各种传染病连年流行,严重危害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引下,大力开展了除害灭病的群众运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已消灭了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大降低,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1972年开始对传染病加强管理,建立了传染病报告制度,抓住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三个环节。根据国家的规定应报告的传染病共二类26 种。甲类有鼠疫、霍乱、天花。乙类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痢疾(杆菌痢与阿米巴痢)、伤寒及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炭蛆病、波状热、森林脑炎、狂犬病、血吸虫病、钩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恙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除上述规定应报告的传染病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需要列入本地区管理范围的其他传染病,经报请卫生部批准后,亦可列为本地区应报告的传染病。报告要做到及时、全面,力求正确,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主管机关或卫生单位报告,在城镇应在12 小时内,农村不超过次日。发现乙类传染病时,在城镇应于24 小时内报告,在农村应于3日内报告。
1979年,发现乙脑1例、痢疾116例、伤寒15例、流脑2例、麻疹14例、肝炎10例、猩红热1例、灰质炎1例、百日咳27例、流感19例。1999年,发现甲肝3例、乙肝11 例、菌痢35例、伤寒1例、淋病2例、百日咳1例、猩红热1例、肺结核3 列。通过对比,传染病明显得到控制和下降。对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加强传染病的防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结核病防治
1994~2001年,由于世界银行结核病控制项目(卫生V)的贷款,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结核病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几年来,共发现病例100余例,治愈37 例,死亡1 例。初步遏制了结核病疫情上升的趋势,改变了陶乐县结核病防治工作长期落后的局面。为全县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布鲁氏菌病防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陶乐县流行时间长、分布广,严重的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及畜牧业生产的发展,20 世纪60 年代,中共陶乐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布病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一年一度的防治工作。
197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陶乐县防治部门对全县农牧场进行了布病的抽查。共抽查225人,阳性58 人,阳性率为25畅3%。1979 年4 月,专业人员对布病的流行进行调查,共调查1.1万人,查出阳性472人。经实验室检查255人,阳性58人,阳性率为22畅65%,患病数40人,患病率15畅62%。通过调查表明布病的感染患病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1966年,全县进行了畜间布病流行调查,调查牛777 头,阳性80 头,阳性率10畅3%;羊5660只,阳性368只,阳性率6畅5%;血检猪453头,阳性80头,阳性率17畅6%。采取在羊群中用5号菌苗试验气雾免疫,对畜类采取淘汰的办法,使病菌减少传播。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于1995年达到了布病稳定控制区级标准。
二、碘缺乏病防治
食物是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如果食用的食物长期含碘低,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健康就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科学家把碘缺乏对人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病态)叫做碘缺乏病。碘缺乏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严重碘缺乏会引发地方性克汀病表现为聋哑、呆、傻,还可导致正在母亲肚子里生长的胎儿死亡、畸形、聋哑或流产、早产、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此外,碘缺乏病还明显影响牲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能力,降低肉蛋乳等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重视,采取一切措施加强防治,确保碘盐的销售。发现病人即时上报。
2001年为了解人群碘的营养状况,对陶乐县盐业公司及县辖区7 个乡居民进行碘盐监测。监测盐样288份,合格碘盐262份,不合格碘盐18份,非碘盐8份,合格率为90畅97%。
四、鼠疫防治
陶乐县先后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防疫指挥部、灭鼠拔源指挥部等。1962 年1 月23日成立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当年4月开展全县鼠害全面大踏查,以县境东部鄂尔多斯台地和县牧场为重点,并以马太沟公社(乡)15 生产队为补充点。上述地区以沙鼠为主,对小麦、青苗啃害较为严重。牧区则多吞食牧草根茎,经查每平方米有鼠穴0畅3 个,在马太沟公社15生产队、六顷地清沙窝农田中发现众多鼠穴,调查中在1800 亩农田使用灭鼠烟炮1畅3万颗,灭鼠率达73%,保证庄稼禾苗和牧草正常生长。
1963年9月采取堵、打、熏、毒多方结合灭鼠办法,以县农场为中心,平均每平方公里发现鼠穴30~36个,即时投放烟炮3400颗,毁灭鼠穴3400个,灭鼠面积达716平方公里,灭鼠率达95%。
1964年,相继采用毒、打、扣、灌、挖结合家猫捕捉综合灭鼠,当年灭鼠7畅6万只。
1969年3月,在陶乐境内发现阳性自毙鼠,遂于当年5 月21 日邀请邻区灵武、盐池、鄂托克旗在陶乐召开联防区会议,与会讨论制订了预防规章,防治措施。县上及时成立扑(灭)鼠队,分批分期实施捕鼠灭鼠,采用堵洞、烟熏和设鼠铗捕捉等方法,当年共捕鼠14畅7万只。
1970年,在马太沟乡和高仁镇乡首次发现鼠间鼠疫在陶乐流行。1975 年,又在五堆子乡和红崖子乡判定了鼠疫疫点,疫区遍及全县整个农业区,直接威胁着陶乐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中共陶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大打灭鼠除害的人民战争。
1977年4月13日,中共陶乐县委发出枟关于继续开展灭鼠拔源的决定枠,规定要力争在今年拔除鼠疫疫源,为早日建成大寨县创造条件,要求在6月20日以前,全县农业区达到任选10公顷,黄鼠、沙土鼠不超过一只的灭鼠拔源指标。陶乐县灭鼠拔源指挥部成立,由中共陶乐县委书记蔡竹林任总指挥,吴晋国、李连弟、姚定佩、王汉如任副总指挥,高德法、康万寿、房建成、马少青、白玉孝、高嵩、罗学辉、芦宗林等为指挥部成员,下设办公室,王登玉任主任。各公社成立拔源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的书记(主任)任组长,卫生防疫工作队队长任副组长。
中央、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派来专业技术人员达30 余人,与陶乐的技术人员30余人组成联合工作队,充分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4~6 月先后组织了两次全县性灭鼠运动,每次出动5000余人次,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4月20~27日进行第一战役,用“108”毒饵洞内投毒。5月25~30日进行第二战役,普遍用烟炮熏杀。另外,采取多种方法交替灭鼠、反复扫荡,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灭鼠成绩显著。用24 小时弓形铗打法调查,灭鼠前抽样126公顷,捕鼠232只,平均每公顷18畅5只。6月中旬调查429 公顷,捕沙土鼠19只,末见黄鼠,平均每10 公顷0畅4 只,各项指标全部达到任选10 公顷不超过一只的指标。实现了陶乐县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5月份在全县范围内用敌鼠钠盐灭家鼠一次,显著降低了家鼠密度。
为了监视疫情,并为鉴定灭源效果积累资料。1977 年4~5 月份共剖检各种鼠类522只,细菌培养全为阴性,作被动学凝试验检查血清132 份,发现阳性血清6 份,其中沙土鼠4份,黄鼠2份,最高滴度为1∶80.
在灭鼠的群众运动中,共评选出先进集体15个,先进个人41 名,其中出席县上先进集体10个,先进个人21名。通过开展灭鼠运动,鼠密度大大降低,为以后每年的监测工作打下了基础。1978~2002年,每年经过多次监测,没有发现鼠疫病源。
数十年来,防疫站在数以万计的鼠类中共发现和鼠疫有关的动物有四目、八科、五亚科、九属、二十种。发现蚤类共有二上科、五科、七亚科、四亚属、十三种、六亚种、SP一种。陶乐县境内共发现4处疫点,检出鼠疫杆菌10株。
第三节 妇幼保健
陶乐县有县级妇幼保健所1个,二级妇幼保健网络5个,分布在5个乡的28 个行政村,妇幼保健工作人员12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各1名。
1977年,陶乐县妇幼保健站成立。1986 年被升级为科级单位,更名为陶乐县妇幼保健所,工作人员6名,配备接产包、手术床、妇科检查床、十孔无影灯、显微镜、高压消毒锅、脚踏吸引器、宫内节育环探测器等。
2001年12月,有固定资产35畅1 万元,占地面积362 平方米,在职职工11 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中级1名,初级4 名,员级5 名。主要设备有电子显微镜,红外线治疗仪,B超,血红蛋白仪,电视机,VCD,电冰箱,微波妇科治疗仪,723 分光光度计,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儿童电脑评价仪等。
一、婚前检查
1992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婚前健康检查工作,1994年因减轻农民负担被取消。
1998年,县妇幼保健所加强婚检医师培训,严格婚检程序,严把婚检质量关,使婚检工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2000年,婚检人数年184 对,其中乙型肝炎7 人,患病率为3畅8%。2001年151 对,乙型肝炎18 人,患病率为11畅92%。2002 年192 对,乙型肝炎25人,患病率为13畅02%。
二、妇女保健
1977年,妇幼保健站成立,在农村开展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工作。
1987~1992年,推行新法接生,加强对接生员的培训。积极开展了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实查390人,查出妇科病9种,患病人数295人,患病率75畅64%。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29人,占患病人数的 43畅73%;宫颈炎 111 人,占患病人数的 37畅63%;附件炎 35 人,占11畅68%;子宫脱垂10人,占3畅39%;宫颈癌1人,占患病人数的0畅34%。对宫颈癌患者建议积极进行手术切除,且术后良好。其他各种疾病,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987~1990年,妇幼保健所妇儿科大夫,每年冬季,吃住在基层,主要利用接生模型、挂图和实地操作,加强对5个乡的54 名妇幼专干、接生员的培训,规范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以及接生程序,提高新法接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992年,妇幼保健所对乡镇妇幼卫生工作,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主要对孕产妇实行保健有偿服务,通过一年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单位制定了枟整改方案枠,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1995年,结合枟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枠颁布实施,出展板4 块,发放宣传单2000份,张贴标语24条。是年3月率先在全县引进口服药物流产手术,临床使用效果较好,减轻妇女临床痛苦。是年11 月份,全所职工到五堆子乡开展妇科病普查,实查102人,患病人数89人,患病率为87畅25%。以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较多。1999 年,按照枟母婴保健法枠要求,为提高产科质量和住院分娩,对41 名接生员进行登记造册、考核,取缔接生资格人员36名,保留技术好的接生员5名,并发给枟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证书枠,使她们依法从事接生工作。
2000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实行一条龙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000份,妇幼保健保偿细则联宜卡1000份。年底,全县新法接生为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畅3%,孕产妇死亡为零。
2001年,先后选拔业务骨干外出进行学习20人次,首次组织了“妇幼保健保偿”工作的考核,发放保偿细则联宜卡2600余份。是年10月份开设产房,住院产妇18 人,产妇母子平安。全县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死亡连续五年为零。
三、儿童保健
1979年,对县幼儿园及附近农村0~7 岁儿童262 人进行体检,其中沙眼77 人,佝偻病22人,扁桃体炎24 人,心室间隔缺损1 人,其他7 人,对患儿提出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1981年配合防疫站开展卡接苗接种及“OT”自然感染率测定工作,共接种2329 人(女1119人)。“OT”自然感染率测定289 人,其中阳性16 人,感染率为5畅54%,阴性273 人,阴性率为94畅46%。1983年,对托幼院所儿童建卡建册125 人。1984 年对高仁镇回族0~7 岁254名儿童免费检查,对托幼院所148名儿童进行常规检查。
1994年2月,对托幼院所196名儿童检查时,发现有0~6岁男孩有几例黄染,建议进一步检查,后经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炎,经过积极治疗,5 月份复查肝功能正常,出具健康证明,重返校园。1995年11月,保健所全体职工骑车深入全县5 个乡,对640 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做血常规检查。1996年,结合枟母婴保健法枠实施一周年之际,上街义诊宣传,出板报4块,张贴标语28条,并与县城小学联合进行礼仪宣传16条。1997年“六一”前,会同县妇联到县农场、六顷地免费为53名幼儿园儿童体检。1999年对托幼院所(学前班)228 名儿童进行健康检查,体检率为93畅06%,其中沙眼72人,肥胖12人,龋齿44人,营养不良18人。
2001年,对托幼院所(学前班)270名体检,体检率为94畅74%,并对270名儿童进行六等级评价。其中肥胖15人,发病率为5畅6%;贫血2人,发病率为5畅6%;营养不良18人,发病率为6畅67%;佝偻病1 人,发病率为0畅37%;乙型肝炎2 人,发病率为0畅74%。耐心说服2名乙肝患儿家属,采取隔离措施,积极治疗,早日康复,杜绝乙肝在集体儿童中的传播和蔓延,保护了脆弱人群的身体健康。
县妇幼保健站进行母婴保健法宣传
第四节 医疗
一、机构队伍
1950年,宁夏省卫生厅分配卫校学生王凤兰、银川诊疗所张文忠来陶乐从事中医和新医知识宣传。1953年,县卫生所成立,刘络温任所长。1957 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有医护人员19名,分设内、外、妇产、中医、放射、检验、手术等科室,1964年增设口腔科。截至2002 年陆续分配大、中专毕业生70名,医院派出56人次医疗人员至区附属医院、武警宁夏总队医院、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院进修,聘定主任医师1 名、副主任医师3名,中级职称9名,初级职称40名。
县医院制订了枟医疗综合目标管理方案枠,全体职工从上下班,循章办医,医疗考核,病历书写,医疗事故追究,行业作风,药品管理,处方制度,安全制度,会议制度,病人出入院制度,会诊制度,毒、麻药品限制制度等作了细微规定,保障工作有序,协调运行。全院职工遵章行医、文明行医,没有发生重大医疗事故,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陶乐县评为文明单位。
二、基础设施
1989年门诊楼落成,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90平方米。1986 年医院设住院部,当年备床位 30 张。增设化验室、手术室、图书馆、病案室、会计室、出纳室等科室。1989年设立办公室、门诊部、住院部、妇产科、总务后勤科、药械科。1996年床位增至50张。
三、医疗设备
1957年,县人民医院成立时,购置国产100mAX光机1台,单目显微镜一台。1964 年购置牙科诊疗仪1台。1978年以后,购置更为先进的医疗仪器主要有500mAX光机、黑色B超仪、欧淋巴斯显微镜、心电图机、分析天平等。1999年,购置全自动计数仪1台。2002年,购置美国产ATL型彩色B超仪1 台,沈阳“金杯”牌救护车一辆,截至2002 年底,医疗设备总资产达到196万元。
四、门诊人次
1957年,门诊442人次,1978年门诊1522人次,比1957 年增长3畅4倍。2002 年医院规模扩大,分科较为精细,门诊达1.9 万人次,比1957 年门诊人次增加44畅6 倍。全院综合接收诊治病人40万人次,达到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救死扶伤目的。
五、年住院人数
1957年,住院人数39人次;1978年110 人次;2002 年住院人数867 人次,比1957 年增加22倍。
六、医疗收入
1957年,医疗收入3万元,1978 年16 万元,2002 年医疗收入182 万元,比1957 年增加60倍。
七、乡镇卫生院
2001年,全县有高仁镇卫生院、六顷地卫生院、马太沟卫生院、五堆子卫生院、红崖子卫生院、月牙湖卫生院。
第五节 药政管理
1958年,县卫生部门组建药材门市部一处,经营中、西药品,零星收购本县市场需求的中药材。1964年,归属商业部门经营。1979 年12 月,陶乐县医药管理局、陶乐县药材公司成立,实行政企合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全县设药材收购站4 个,药店1 个,批发部1个。2000年5月,陶乐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县医药管理局撤销。2001 年,县医药药材公司设批发部1个,药材收购站1个,药店4家,共有职工28人。
一、药材资源
县境有野生大宗、小宗药用植物10大类,70 个品种。主要有甘草、麻黄、锁阳、银柴胡、肉从蓉、山豆根(土豆)、马齿菟、车前、刺蒺藜、地芙子、篇蓄草、黄芪等。
二、药材引种
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药材公司拨款3万元,扶持地方药材生产,由县药材公司无偿提供党参、板兰花、草红花、大黄等品种,试种面积5 亩。1976 年,在六顷地二队将野生银柴胡变家种试验,面积0畅5亩。1977年,引进杜仲苗3000株试种。因杜仲为落叶乔木,生长不适应本地干燥、寒冷气候,次年即停种,其余品种,虽有少量收药,但也因气候、土壤等原因,加之缺乏科学管理,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而停种。1983年引种枸杞200亩,两年后,交售果实100公斤。
1984年,恢复银柴胡种植,五堆子乡安排5户农户种植面积约3亩。县药材公司就银柴胡种植选地整地、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方法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一套科学种植方法,得到自治区有关科研部门的认可,掌握了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加强技术指导,试种成功。1990年,全县5个乡和县农场种植户达520户,种植面积67公顷,交售产品5400 公斤,除满足本县市场需要,补调3900公斤。
1992年,投资1万元,引种甘草、麻黄,种植甘草300 亩,麻黄2 公顷。1993 投资4畅5 万元,补助人工种植甘草,至1996年种植甘草1880亩,育苗440亩。先后交售甘草10万公斤。1998年,承包园林场土地340亩种植甘草,承包期10年。区医材公司两年拨款9万元,扶持陶乐中药材种植生产。
三、药材收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宁夏富宁商行(后改称宁夏富宁股份有限公司)设陶乐办事处,收购甘草等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供销社、国营商业部门收购。1980年后由县药材公司统一经营,按区药材公司收购计划、价格组织收购,经过加工包装,调拨区药材公司。至1990 年,收购总值906畅6万元,年均90万元,最高的1978年达237万元。收购的品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种(甘草)增加到14种,主要有甘草、麻黄、锁阳、银柴胡、菟丝子、黄芪、地肤子、大黄、金虫等,其中甘草、麻黄收购量占收购总量的98%以上。
甘 草 陶乐县是宁夏甘草产区之一,经营历史较早。20 世纪50~60 年代,年均收购量2万公斤左右。70年代开始,实行奖售办法,每交售甘草100斤,奖粮票5斤,调动了农户采集、交售的积极性,至1978 年的7 年间,共收购甘草74畅9 万公斤。20 世纪80 年代后,加强了收购工作,增设收购网点,落实收购政策,提高收购价格,收购量较前增长,但由于本县甘草资源有限,连年超量采挖,资源日趋枯竭,产量下降。1980~1990年,共收购甘草276万公斤,年均25万公斤。收购量虽大幅增长,但属地产的仅占30%左右,大部分来源于邻县(旗)。1993年后,为保护草原,加之价格下调,收购坚持对无枟采挖证枠交售者拒绝收购。1999~2002年,年收购量1万公斤。
麻黄草 属区管二类药材,经营历史较短。20 世纪70 年代前基本未开展收购。1979年起,根据区药材公司计划大量组织收购,是年收购量达106畅4 万公斤。由于境内麻黄草分布面积小,货源大部分来于县外,收购量极不稳定。1980~1985年,共收购31万公斤。1986年后,提高收购价格,外县流入本县交售者增多,当年收购129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收购量回落,1990年收购35万公斤,1995年后零星收购。
四、甘草制品
1992年,县人民政府和县医药局调查立项。1993 年,经区医药管理局批准,借用原毛织厂厂房,建立宁夏陶乐甘草制品厂(集体),由县医药局、县税务局联合投资80 万元(其中税务局30万元)。至1994 年,实现产值655畅1 万元,销售收入450 万元,生产甘草浸膏336畅4吨,甘草浸粉24吨,实现利税53畅9万元(含部分商业利润)。1995年,产值93万元,产品50吨,亏损82万元。1996年6月,县税务局退出资本,县医药局独家经营,有正式职工18 人(生产时用工58人),固定资产58万元,流动资金198万元,银行贷款195 万元,县财政借款6万元,县医药局拆借资金40万元。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成本高,产品销路不畅,销售价格低等原因,至1996 年,累计亏损140 万元。是年11 月,区医药局决定,将原属县医药局管理的甘草制品厂变更为国有企业,从12月1日起隶属区医药局管理。据审计部门审计,该厂总资产212畅8万元,负债287畅7万元,累计亏损186畅5万元,企业已资不抵债,于当年底停产。1999年3月宣布破产。
五、药材批发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材收购批发(调拨),先后由县供销社、商业局经营。中、西药品的批发供应,初由县医疗部门自行采购,1964年移交县贸易公司经营。1980 年,由药材公司统一经营。对紧缺药品(含计划供应药品),实行计划分配,重点供应办法,先县医院,后乡村医院,特殊情况给予照顾。属于疫情药品和兽药,由县卫生防疫站和兽医站管理。1980~1990年,西药、中成药、器械、中药材批发销售总额267万元,其中中药材批发销售201畅5 万元,占总批发销售的76%。1996年后,药品流通渠道放活,市场竞争激烈,药品实行招(投)标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医疗单位可择优直接采购,加之医药企业流动资金紧缺,收购批发量大幅减少,以及医药商品品种不全,医疗单位急需药品无法保证供应,批发销售逐年下降。2001年,经销中药材、中成药、西药片、丸剂、针剂、酊水剂等800 余品种,批发销售43 万元,比1996年的132万元下降68%。
六、药品零售
1956年,随着陕西、河南等地移民的迁入,各乡先后相继建立卫生所(院),同时在县移民办公室的支持下(提供资金1000 元),在移民中选配 4 名老中医开办中西医联合诊所(1959年合并县医院),开方配药。1958 年县人民政府决定,由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药经销门市部,批零兼营,自负盈亏。1964年,医药商品归商业部门经营,部分常用药品下放农村分销店代销。20世纪70年代,药品零售曾一度中止,专营批发。1980 年,县药材公司建立后设药店恢复零售业务。经销中草药210 种,中成药150 种,西药片剂和丸剂185 种,针剂和酊水剂209种。1985年,为方便群众看病买药,药店设立处台,配坐堂医生1 名,小病当大夫,大病当参谋,并制定文明服务公约,“一问二拿三介绍”,拆整零售等便民措施,被县人民政府评为物价、计量合格单位。1990年,零售额7畅7万元,比1980年增长10倍。1996年后,在县城和二道墩增设3个药店。2001年,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后,市场大药店指定为医疗保险定点药店,经销业务扩大,是年全县医药零售额68万元,比1999年的38畅7 万元增长近1倍。
七、药品管理
1996年后,营销人员实行承包责任制,工资与目标任务挂勾,按年初确定任务给予奖罚。2001年规定:零售药店完成任务超额部分奖4%,未完成任务按2%处罚。发生顾客投诉,1次罚款50元,3次下岗。收购人员,完成任务按超额部分奖4%,未完成任务按差额部分罚2%。如发生货物短少,其短少部分除合理损耗按收购价格赔偿,其中科长负担40%,其他人员30%。公司经营亏损,内部管理人员,实行工资下浮一级。1997 年起,实行风险抵押经营办法,公司正副经理,年初与区医药总公司签订责任书,分别交抵押金2000 元至3000 元。职工与公司签订责任书,股长以上干部和营销人员抵押金每人1000 元,其他职工每人500元,完不成任务,按规定从抵押金中扣除。同时,开展“企业有我,我有企业”集资兴企活动,1998~2001年全体职工集资38万元,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贡献了分内力量。全体职工辛勤工作,千方百计促销增收,但因1992年调往深圳甘草93 万多元,损失12 万元(有账无货),历年收购库存商品有账无实金额达9 万余元,加之甘草制品厂拆借资金40 万元,因该厂破产资金无法收回。由于大量资金流失,严重制约医药经销活动的运转,从1995年起,出现经营亏损。
八、药品质量
1965年,成立陶乐县西药品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县药品监督检查。1980年,县药材公司配备药品质量检查员2名,负责本系统医药商品储存和进、出库质量检查。1984 年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枠颁布实施后,进一步完善药品入库、仓储管理养护,建立岗位责任制。对麻醉药品、毒药、限药、精神药品,专人加锁保管。对合格药品、不合格药品、易变药品等设置不同标志。国有医药企业严格执行枟药品法枠规定,杜绝了假、劣药品进入市场。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127 种淘汰药品,医药企业及时清查库存药品,属淘汰药品予以封存,总价格3754 元。1985 年,医药企业清查出从区二级站购进晋江假药予以销毁,价值2220元。同时,医疗单位对上述淘汰药品进行了清查和处理。1995 年,县医药、工商、卫生等行政部门,对药品质量进行检查,医药企业自查中,清理1992 年前过期失效、包装破损药品163个品种予以封存处理,价值17万元。停止销售使用133 个品种。对集体医疗单位伪劣药品予以处罚。
1997年,县联合检查组,对医药企业、医疗单位和私人诊所进行3 次检查。医药企业自查封存过期药品2 种价值300 元,封存处理老旧中成药、针剂、片剂和草药140 多种,价值1畅3万元。检查组对县、乡医疗单位检查中,查出90 种伪劣药品予以没收处理,价值1畅7 万元。是年县医院从河北安国县购进小儿咳喘灵口服液、阿胶等药品8 万元,经药检部门检验为伪劣药品,予以罚没。
九、医药市场
1996年,陶乐县医药市场整顿领导小组成立,设办公室,全面开展医药市场整治工作。当年,对县、乡医疗单位、医药经销系统、甘草制品厂和个人诊所进行四次检查,取缔2 家无证照个人行医卖药诊所。
1999年,陶乐县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领导小组成立,设办公室并制定了枟实施方案枠。开展了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1500 余份,广播电视局专题节目配合宣传,动员各医疗、医药单位自查自纠。县药材公司、县医院分别成立了自查领导小组。检查组对17家医疗单位、7家个体诊所、1 家医药批发企业重点进行了检查,对7 家无证个体诊所予以取缔,并各处以罚款1000元,没收假药10种,劣药100余种。对违反枟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枠,从无证照经营单位或个人药贩手中购进药品的2 家医疗单位,经营销售过期失效,无生产批号药品的2 家医疗单位,按枟药品管理法枠分别给予处罚,没收劣质药品。对虚高作价,从超范围经营公司进货等问题,进行了纠正。经取缔后,重新审批开业的个体诊所2家。
为了规范药品进货渠道,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领导小组制定了枟陶乐县药品采购管理办法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