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72

第72章 人物传

第一节 人物传略

李双双

李双双(1909~1947年),又名李发祥,男,汉族,五堆子乡沟湾村人。1909 年出生于贫农家庭。

李双双自幼在家中放牧、务农。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因家境贫困到三段地(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带)做小生意。在此期间,他逐步接触了共产党在三段地的工作人员,经他们的启发和帮助,于1942年在三段地参加了革命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思想进步很快,逐步树立了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信念。1945年在三段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考虑他曾在三段地做过生意,安排他以土碱贩的身份,开展党的情报传递工作。李双双经常赶着毛驴以贩碱为名,在三段地、察汗淖、盐池、陶乐和三边等地活动,搜集国民党和马鸿逵等方面的情报,及时向三段地工委汇报。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不怕吃苦,工作踏实。从陶乐通往三段地的一些主要路口有马鸿逵的士兵驻守盘查通往边区的人员,李双双带着党的宣传材料和文件,在此通过要冒很大危险。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他经常在夜间,利用刮大风下大雨的有利时机将情报送出去。李双双还注意做群众的宣传工作,在群众中培养和物色积极分子。1946年他在陶乐发展了两名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马鸿逵部攻占三段地,中共党组织转移。党组织决定让李双双担任陶乐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开展工作。国民党当局对李双双的活动有了察觉,派人监视他的活动。把他的名字列入逮捕名单。1947年5月,宁夏省政府通令陶乐县当局缉拿李双双。陶乐县警察局巡警会同乡、保长于当年6月19 日将李双双逮捕。他们对李双双进行了残酷的拷打,把他吊在房梁上进行折磨,李双双表现出共产党员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丝毫未吐露党的组织情况和机密。敌人活活地将李双双吊死在房梁上,并残忍地把他的遗体扔到黄河里。李双双英勇献身,年仅37岁。

张文厚

张文厚(1911~1984 年),男,汉族,1911 年1 月19 日于出生农民家庭,陕西省横山县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参加革命,次年6月1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文厚曾在中共领导下的陕西省横山县清平区、靖边县新城区、定边县盐池区、定边县政府、盐池县委、县政府历任商会主席、文书、特派员、区长、区党委书记、县政府民政科科长、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9年10月15日宁夏省委派他及阎广仁、梁满栋、朱生智、李兴堂、田忠、刘德孝等20多位同志从陕西三边地区抽调到陶乐,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安定社会秩序,接受国民党县政府县长徐梦麟的移交工作,组建新的县人民政府。

1949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陶乐县委成立,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先后开展镇反、抗美援朝、发动群众生产自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粮食总产由1949 年的62 万公斤,增加到1952年的266畅5万公斤,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为迎接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张文厚身为中共陶乐县委第一任书记,他认真学习,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发扬民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平易近人、廉洁奉公,在人民中留下较深的影响。

1954年9月,张文厚调任甘肃省银川专署服务局局长。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曾任区商业厅储运处长,区人民委员会视察室视察员,行政13级。1968年12月因患高血压并发心血管病,久治无效,1984年7月9日病逝,遗体火葬,骨灰盒在银川市八里桥公墓安放。

梁满栋

梁满栋(1908~1991年),男,汉族,1908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吴旗县四区二乡一个雇农家庭。1936年3月入伍,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1939年任吴旗县自卫军营长。1939~1940年,在延安教导营学习。1940~1941 年,任华池县月罗区自卫军营长。1941~1944年,任华池县自卫军大队部军事干事。1944~1945 年,任华池县原城区自卫军营长。1945~1946年,任吴旗县四区自卫军营长。1946~1947 年,任吴旗县自卫军大队部参谋。1947~1948年,任吴旗县自卫军营长。1948~1949 年6 月,任吴旗县四区区长。1950 年1月,任陶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53年,任陶乐县民政科长。1956年5月至1959年5月,任陶乐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1959 年5 月至1961 年9 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休养社休养。1961年9月至1962年11月,任陶乐县机械林场场长。1962年11月至1973年,任陶乐县林业站长,1973年退休。1979年,改为离休(副厅级待遇),1991年2月9日逝世。

桂永升

桂永升(1890~1970年)、男、汉族、籍贯浙江省绍兴县人。清光绪年间随父落至宁夏平罗县,先在今头闸打工开荒种地,后因生活难以维持,迁居宁夏陶乐县五堆子乡,给殷实人家打工放牧。

桂永升在放牧时,视该地东临鄂尔多斯广袤的大草原,西滨黄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畜牧业的风水宝地,萌发了长住此地发展牧业的想法,便用放牧挣得的钱买了几只羊自己养殖,走上了发展牧业的道路。永升由于精心放牧,羊只由少到多,逐步发展成为牧业大户。在积蓄增多的情况下,在草原上打井、盖房、修圈,建起了几处小牧场。由单一养羊发展到养牛、马、骆驼。自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起,永升开始对羊只优胜劣汰,培育良种工作,一次性淘汰了300余只体小、繁殖力不强的乏瘦羊只,选出了一批体大、膘肥、毛长、繁殖力强的优良种羊进行繁殖。经过长期实验,不断优胜劣汰,更新换代,取得了良好效果。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羊发展到8200只,牛800头,马400匹,骆驼400余峰,成为银北地区最大的畜牧养殖户,为银北地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桂永升虽为陶乐首富,但家庭生活简朴,始终过着与普通农牧民一样的生活。他本人身着布衣,与牧工同吃同住,似一牧工。永升富不忘贫,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在民国年间,陶乐多数贫困农牧民都得到过永升的资助,当地群众誉永升为“桂善人”。1951 年,永升为帮助军烈属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主动捐出羊200只,牛15头,骆驼5 峰,马1匹,人民币40 万元,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1951年在抗美援朝捐献运动中,桂永升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慷慨表态,愿捐购买一架战斗机的资金。会后立即捐出牛、马48头(匹),骆驼7峰,羊249只,煤炭1万斤等物资,人民币60万元,以及大量金银财宝,足够购买1 架战斗机的价值。桂永升重教尊师。解放前后,曾多次资助办学,在陶乐中学成立时捐献人民币4万元,用于校舍建设。

桂永升在长期放牧中积累了发展牧业的丰富经验。1953 年,宁夏省人民政府总结了他放牧经验,转发各市、县,对全省的牧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他还在放牧中学习掌握了防治牲畜病疫的民间传统方法,主动给邻近牧民的牲畜防病治病。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时期,起到了很大作用,深受群众欢迎。

1951年,宁夏省授予桂永升畜牧劳动模范称号。1952 年出席了西北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并授予桂永升西北地区畜牧劳动模范称号,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6年,永升遵照国家关于对民族工商业者的政策,将牲畜折价,加入陶乐县公私合营牧场,本人被推选为牧场场长兼技术员。1964 年,永升受到不公正待遇,将开明绅士定为牧业主,本人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分子,撤消了场长职务,没收其人民币40余万元,房屋58间,羊毛、羊皮、底财等家产。1980年在落实政策时,纠正了对永升的错误处理,得到了彻底平反。

桂永升家教严谨,非常重视子女和后代的教育、培养,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平等待人、公道处事、清白做人、为民谋利”为家训,严格教育,培养后代。其子桂森林,幼年外地读书求学,专攻医学,后任陶乐县牧场兽医,医术精湛,扶危济困,尽职尽责,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和赞誉。其孙及后人皆为德才兼备之仕,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恪尽职守,业绩突出,有口皆碑。

1970年,桂永升逝世,享年80岁。

丁玉

丁玉(1900~1963年),男,回族,贺兰县立岗乡兰花村人,民国八年(1919 年)迁入高仁镇上八顷。民国二十年(1931年)参加哥老会组织,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参加国民党,曾先后任国民党陶乐区分部书记,陶乐设治局、陶乐县水利局水利股长、县参议员等职务。

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9月出席宁夏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8年10月被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陶乐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任农业科长。丁玉参加工作后,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先后两次参加自治区召开的民族工作会议,结合传达会议精神,教育开学阿訇从事正常的宗教活动。1961~1962年,他负责供应全县抽水机、民用燃料,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顺利完成任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回汉群众,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1963 年2 月身患食道癌,县人民委员会非常重视关怀他的病情治疗,县领导多次到医院、家中看望。

1963年6月30日17时30分丁玉病逝,终年63岁,遗体按回族习俗安葬。

王登朝

王登朝(1912~1962年),男,汉族,民国元年(1912 年)出生于平罗县头闸乡。民国初年随父亲定居马太沟,青少年时在家放牲畜,从事农业劳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任陶乐设治局、陶乐县二区二保保长,一、二乡乡长,国民党国大候补代表,县参议会副参议长,水利局局长等职,民国三十四年参加国民党。他虽为国民基层政府官员,但人缘很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到解放前夕,他对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给予掩护。中共三段地工委负责人在三段地亲自接见过他。

1949年陶乐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王登朝将国民党陶乐县水利局档案向县人民政府移交,留任县水利局副局长。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他协助公安部门在红崖子一带争取土匪投降,配合政府收缴枪支,在县水利局工作期间积极负责。1953年黄河水位下降,他不分昼夜,巡回督促检查,确保夏季作物的灌溉。他还响应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向国家交售粮食2000公斤。

1952年土地改革时,王登朝被定为富农分子。1958年6月因历史问题被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开除公职,7月以“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1962年4月11日病故。

1979年12月20日,县人民法院裁定王登朝“反革命罪”属错案,撤销原管制判决。1980年中共陶乐县委员会决定,撤销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给王登朝戴反革命分子帽子与开除公职的决定,按国民党投城起义人员对待,发放遗属丧葬抚恤费。

白风隆

白风隆(1911~1965年),乳名江海,男,汉族,祖籍陕西佳县。清宣统三年(1911 年)出生于五堆子。青少年时放牧务农。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9 月,来往于绥远省三段地买卖粮食、牲畜等。后任陶乐设治局、陶乐县水利段长,保安大队及自卫队长,保长、乡长等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区分部书记、委员职务。1949 年4 月掩护中共伊盟工委委员在陶乐县搜集情报工作,提供国民党陶乐县军政编制、武器装备等情况。为迎接宁夏陶乐解放,备羊皮筏子,供解放军渡河。

1949年9月初,马鸿逵残部散兵骚扰陶乐,他时任保安大队长,将保安队改名自卫队,维持地方秩序,收集散兵枪支、弹药品、马匹上缴解放军。10月15日白风隆等在高仁镇上八顷渡口迎接宁夏省委派陶乐开展工作的首批干部张文厚、阎广仁等20多人。陶乐解放后留用县公安队任红崖子分队队长,1952年转业务农。1956 年4 月县牧场成立,他参加合营,5 月10日任副场长。翌年,代表牧场出席全国农业会。

1960年“双反”运动中,因历史原因被捕,10 月交社员监督劳动改造,1966 年“四清”运动中被戴上富农分子帽子后自缢。同年1月7日,改定为地主分子帽子。

1979年3月20日,经落实政策,摘掉白风隆富农分子、地主分子帽子。次年10 月宣布原定“隐瞒反革命身份”予以否定。按在职死亡对待,发给遗属抚恤安葬费。

第二节 烈士名录

白玉亭(1929~1951年),男,汉族,陶乐县六顷地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0师569团9连战士,1951年5月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唐康康(1928~1951年),男,汉族,籍贯陶乐县马太沟,1949 年9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0师509团3营9连战士,1951年5月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杨春福(1928~1951年),男,汉族,籍贯陶乐县高仁镇,1949 年9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张创业(1927~1952年),男,汉族,陶乐县红崖子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1师573团3连战士,1952年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郭占偶(1924~1952 年),男,汉族,中共党员,陶乐县红崖子人,原籍惠农县庙台乡。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牺牲。

雷子珍(1946~1970年),男,汉族,陶乐县高仁镇乡人,原籍陕西省榆林地区横山县,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311部队,1969年任电台台长(排级),中共党员,1970 年2 月在银川因公牺牲,安葬在银川八里桥公墓。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