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延安(一说绥德)人。18岁时应募为本州敢勇乡兵。崇宁四年(1105年),延州乡兵奉调为党万部属,参与进攻西夏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后从党万战于嵩平岭,以功补一资。后又从刘延庆征战有功,“始补守缺进义副尉”,开始成为无品的小军官。
宣和二年(1120年),浙西方腊起义,宋朝廷调集西北军前往镇压,韩世忠率所部敢勇士50人随征。宣和三年二月,随王渊攻克杭州;四月,韩世忠擒获方腊,但为辛兴宗掠为己功,后经杨维忠申述,超转承节郎,升为入品的小武官。宣和四年二月,宋朝应宋金“海上之盟”,派童贯统兵攻辽南京(今北京),韩世忠从征。后随王渊镇压大名起义军;又从梁方平先后镇压尉氏(今属河南)杨天王、沂州(今山东临沂)徐进,以及高托山、贾进等多支起义军,以功升武节郎,进入中级武官行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从梁方平守濬州(今河南浚县)黄河桥以抗击金军,梁方平军溃逃,韩世忠奋战突围,焚桥后退往京城开封。金军围攻京城时,韩世忠升任统领,参与守卫京城。二月,宋钦宗答应割让三镇,金军撤围退兵,王渊任河北总管,韩世忠任先锋统制。六月,李纲任河东、河北宣抚使,出援太原,时韩世忠戍大名,奉李纲(《宋史》本传作宣抚副使李弥大)命讨伐叛军,以功升领单州团练使,屯驻滹沱河。时王渊守赵州(今河北赵县),韩世忠前往协助王渊抗击金兵,以功升领防御使。韩世忠率部回大名,总管赵野任命韩世忠为前军统制。靖康二年康王赵构到达济州(今山东巨野),随行的大臣们劝赵构即位,重建宋朝,韩世忠也率所部到达济州,加入拥戴赵构为帝的行列。四月,韩世忠部将杨进击退侵犯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金军,韩世忠扈从康王赵构到达南京。建炎元年(1227)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即帝位,韩世忠升领观察使、带御器械。南宋创设御营使以统率扈从诸军,以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一行事务,张俊任前军统制,韩世忠任左军统制,刘、张、韩即南宋“中兴四将”中的三将,成为宋高宗赖以起家的基本军事力量。八月,韩世忠以讨伐单州(今山东单县)鱼台、黎驿叛军,以功升领定国军承宣使,进入高级武官行列。
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228年)正月,韩世忠率部随宋高宗到达扬州,收编流散兵士万人。韩世忠率部至西京洛阳,袭击金左监军完颜希尹失利,收余部数千人回扬州。升领鄜延路副总管、加平寇左将军,屯守淮阳(今江苏邳县西南)。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冬。金兵统帅完颜兀术(又叫宗弼)率领十万大军,攻破宋都临安后,转战各地,连败宋军,一路烧杀抢掠,得意洋洋地准备满载而去。为了躲避宋军及各地义军(沿江百姓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阻截,金兵日夜兼程,企图在镇江附近渡江北归。
这时,宋将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正奉命开赴镇江,负责长江防务。他率领八千官兵,途经江阴时已知金兵动向。虽然敌我兵力悬殊,但韩世忠一贯主张抗金,对朝廷节节退让的投降政策和金兵入侵的暴行十分气愤,他当即决定以少敌多,阻击金兵。他的夫人梁红玉也是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坚决支持丈夫抗金。他们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专等兀术渡江时迎头痛击。这一天,恰逢正月十五闹元宵,韩世忠为了麻痹金军,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城张灯结彩欢度佳节,自己却马不停蹄,突然引兵赶到镇江。等金兵到来,宋兵已扼守在焦山、金山等各处要塞,截断了兀术的归路。矗立在长江边的金山是镇江的制高点,敌我双方必争之地。韩世忠料到:金兵一定会登上金山庙高处,探听我军虚实,便预先派出士兵分别埋伏在庙中和江岸,约定以鼓声为号,合击杀敌。不久,果然有五名金兵骑马闯入。庙中伏兵杀敌心切,竟突然冲出,结果只擒住二人,另外三人拨转马头择路而逃。其中有一个身穿红袍,腰围玉带的人慌忙中跌下马来,又立刻跃起狂奔而去。后来审问俘虏,才知那人竟是兀术。韩世忠后悔不及。兀术知宋军已有准备,决战不可避免,便派人给韩世忠送战书,约定日期开战。韩世忠深知兵力悬殊,所以作了周密部署。他用战船封锁江面,不让金军的一兵一卒逃窜,以示全歼金兵的必胜信念。
战斗开始,韩世忠亲自指挥,带头冲入敌阵,与兀术大战十回合。韩夫人梁红玉洗去脂颜,戎装上阵,登高擂鼓助威。将士们见主将神勇,又闻得韩夫人的鼓声,军心大振,人人争先,奋勇冲杀。这一战,金兵损失惨重,宋军大获全胜。兀术无法突围渡江,不得不收兵退却。兀术初战惨败,又见形势对他不利,便改变策略,收起不可一世的架子,主动派人向韩世忠求和,表示愿将抢掠所得的财物全部归还。他还说要将自己的一匹名马送与韩世忠,希望宋军让出一条路,让金兵退走。这些都被韩世忠严词拒绝。兀术无奈,便将兵马退到黄天荡(在今江苏南京东北),困守待援,伺机突围。黄天荡地形复杂,背靠长江天险,易守难攻。韩世忠不急于进攻,他想出一个妙计:将船队开到金山下屯集,船上准备了铁钩和铁索,挑选身强力壮的勇士操纵。当金兵的战船冲来时,宋兵便将大船分列为两队,前后包围敌船,再出其不意地用铁钩将敌船钩住,迅速用铁索将船击沉。几次遭遇战,宋军无不获胜。
兀术见无法突围,一筹莫展,不得已又派人约会韩世忠,请求放一条生路,让他们渡江回金。韩世忠义正词严地回答:“我们可以考虑让你们逃走,但是,你们必须归还侵占我们的疆土。”兀术无理狡辩,而且出言不逊。韩世忠就张弓搭箭要射死他。兀术急忙拍马而逃。这样,在黄天荡,两军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相持了四十八天。金兵被久困在黄天荡死巷内,饥寒交迫,叫苦连天。兀术与部将商量说:“宋人使船竟像我金人骑马一样灵便,我们在黄天荡打仗太吃亏,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破它?”部将们说:“重赏之下,必有能人。”兀术便悬赏公开招募能人献计。过了几天,果然有人来献计。有的说:“将小船装载泥土,上面平铺木板,装上船桨。刮风的时候不要出航,无风的日子,便将船划出去。因为宋军的大船全靠风帆,无风便无法出动,这样,我军便在江上掌握了主动权。”又有人说:“开凿一条大渠通江口,这样可直达宋军的上游,就能悄悄渡江回北方。”绝望中的完颜兀术一一照办。他组织士兵开渠,人多势众,加上逃命心切,一夜之间竟凿开三十里。这一日遇上无风天气,兀术指挥船队出击,一面纵火,一面放箭。韩世忠的船队虽然严阵以待,但因风帆失效,行动不便,给敌人抢得了先机。经过一番血战,兀术以惨重的代价,指挥败军逃出了黄天荡。在逃奔建康的途中,他们又遭到岳家军的迎头痛击,好不容易才渡过长江,急急忙忙向北方逃走。黄天荡阻击战后,韩世忠受到嘉奖,升任武成盛德军节度使,成为威震敌胆的抗金名将。
建炎四年正月,韩世忠奉诏率部进援,到达通惠镇(今上海青浦北)时,金军已攻至明州,韩世忠于是请求退回镇江以邀击北撤的金兵。金军攻占明州并派海船追宋高宗,被宋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船队击败。二月,金帅宗弼声称“搜山检海已毕”后退兵。三月,金兵退至镇江,韩世忠已屯兵焦山寺,并伏兵金山龙王庙,几乎擒获金帅宗弼。金帅宗弼拟从镇江渡江,遭韩世忠所率船队邀击,夫人梁氏亲自击鼓以激励宋军将士,多次击败企图渡江的金军。宗弼遂率金兵转向建康,韩世忠与金军接战,相持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达48日。这就是宋金战争史上著名的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利用长江天堑以8000人击败10万金兵。后金军疏浚小河逃入长江,又乘风纵火烧韩世忠船队,韩世忠战败。五月,金军渡江退回江北。六月,南宋改御前军为神武军,韩世忠改任神武左军都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韩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镇压建州(今福建建瓯)范汝为起义,又于江西招降流寇曹成,以功升太尉。又破白面山(今湖南平江东北)刘忠起义军。同年九月,升任江南东西路宣抚使,建司建康。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韩世忠升开府仪司三司为“使相”,改任淮南东路宣抚使,置司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准备协同进攻伪齐。不久,即因南宋与金议和,不准进攻伪齐,韩世忠又改任镇江、建康府、淮东宣抚使,置司镇江,负责江、淮下游防务。绍兴四年(1134年),议和未成,面临金朝和伪齐联军已渡淮南犯之势,宋高宗虽梦想求和,不得不部署防务。十月,韩世忠渡江至扬州,金齐军已南下。正当韩世忠奉诏回镇江以守长江防线之时,南宋求和使魏良臣自扬州至大仪镇(今扬州西北)西北的金军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丙子。中求和,韩世忠率部随后至大仪镇,击败金军南侵的先头部队,俘金将士200多人;追击至天长(今属安徽)东北鸦口桥,再败金军,又俘40多人。大仪镇之战规模虽小,但与此前宋军只进行防御战不同,这是宋军主动首次出击,又适逢金军因雨雪不断、粮运不通而退兵,伪齐也随之退兵,韩世忠率部一直追至淮河。《宋史》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因而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后又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次年,韩世忠以功进少保,任淮东宣抚使,置司镇江。绍兴五年,废神武军号,改设行营护军,韩世忠所部改为前护军。
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再次面对金朝、伪齐联军来犯,韩世忠改任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今江苏淮安),以示兼有收复被金军占领的京东路之责。韩世忠率部围攻原京东路现属伪齐的淮阳军(今邳县西南)达六天,在联军主力到来之际退回楚州。韩世忠以“淮阳功”,进领横海军、武宁军、安化军三镇节度使,赐“扬武翊运功臣”号。韩世忠不仅是南宋第一个领有三镇节度使衔,也是元丰五年(1082年)废功臣号以后第一个重新获得“功臣”号的将领。同年九月,伪齐分道攻宋。韩世忠率军渡淮北上,挡住了伪齐东路军的攻势。
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七月,金朝主战的粘罕(完颜宗翰)死。宋使王伦至涿州(今属河北),向主和的挞懒转达宋高宗的意向:“河南地,上国(金)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易若见归”的乞和请求。同年十一月,金废伪齐。十二月,王伦回朝,向宋高宗转达挞懒的答复:“好报江南,自今道涂(途)无壅,和议可以平达。”
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年)三月,力主乞和的秦桧任宰相。同年十二月,宋金议和,南宋成为金朝属国,原伪齐辖区归还南宋。次年正月,韩世忠以宋金和议成,进少师。同年七月,金主战的右副元帅宗弼(兀术)升任都元帅,主和的挞懒(完颜昌)因倡议将原伪齐辖区归还给南宋,不久即以“谋反”罪被杀。
绍兴十年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金败盟犯宋。六月,“顺昌之战”刘锜以少胜多击败金军主力宗弼所部,挡住了金军南下两淮的矛头。韩世忠以太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随后也败金军于淮阳军南,攻克海州。九月,奸相秦桧力主乞和罢战,韩世忠遂退兵。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金军再次南下。二月,“柘皋之战”,杨沂中、刘锜等再次击败金军主力宗弼部。正当宋金激战之际,宋高宗、秦桧的乞和活动也在加紧进行中。四月,借赏柘皋之功,韩世忠、张俊任枢密使,岳飞任枢密副使,而收三大将兵权。五月,“诏韩世忠听候御前委使”,实际是将韩世忠职务架空。由于韩世忠仍坚持反对向金乞和,“力陈秦桧误国”,又怕遭秦桧陷害而“力求闲退”,十月罢枢密使,以醴泉观使、奉朝请。韩世忠“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童奴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十二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韩世忠曾责问秦桧:“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绍兴十三年(1143年),韩世忠封咸安郡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八月去世,享年63岁。临终前对看望他的人说:“吾以布衣百战,致位王公,赖天之灵,保首领没于家,诸君尚哀其死邪”,对岳飞被奸相秦桧害死之事犹念念在心。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追封为蕲王,淳熙三年(1176年),谥忠武。
汪伯彦
汪伯颜,字廷俊,宋朝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进士出身。因向朝廷献河北边防十策,以直龙图阁的身份知相州(今河南安阳)。
这一年的十一月,全国因垂涎河北三镇的土地,向宋廷提出以康王赵构为人质进行议和。19岁的康王赵构奉旨离京北行,一行人来到磁州(今河北磁县),见到磁州守臣宗泽,宗泽以为金人一向言而无信,诡计多端,只怕康王到了金国,金人又生出什么新的伎俩,造成不测,因此竭力劝止康壬继续北行,请他暂留磁州。当时金人充斥四野,每日都有数百名甲兵来到城下,康王所在也常能看见金人的踪迹,赵构因此对出使金国心存畏惧。这时汪伯彦也送来帛书,请康王回到相州,并亲率部众一路风尘扑扑远道相迎。赵构十分感动,当场许诺:“他日小王得见圣上,一定会首先荐公为京兆。”这一句话便奠定了汪伯颜日后受恩得宠青云直上的锦绣前程。
再说京城汴梁,金兵的侵袭搔扰更加变本加厉,日胜一日。钦宗无奈,命使臣持蜡招来到相州面见康王赵构,封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赵构赶快践其诺言,让汪伯彦与宗泽同为副元帅,然后与众人商议大军去处。众人意见纷纭,各执一端。有人以为应向北挺进,向金兵决战,有人以为应退至江南,以求保全。赵构当然很害怕打仗,不愿向北挺进,汪伯颜窥破了赵构的心思,就说:“非出北门济子城不可。”此计正中赵构下怀,他高兴地说:“廷俊之言有理。”于是引兵渡河,由郓州、济州到南京。康王又上奏钦宗请封汪伯彦为集英殿修撰。
这时钦宗又下诏书与赵构,说金人正准备与宋朝议和通好,康王将兵在外不要轻举妄动。汪伯彦对赵构表示应严格恪守皇帝谕旨,宗泽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金人狂谲不可信,表面求议和通好,实则想施缓兵之计,如果我们相信金人之言,那么日后悔之晚矣,我以为应及时进兵。”汪伯彦觉得宗泽总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对自己今后的晋升是很大威胁,应该把他赶离康王左右,才能使他不再干预朝政。干是对康主说宗泽英勇善战,可命他领一支人马到开德、卫南一带作战,保卫康王安危。这样宗泽离开元帅府,康王将黄潜善召到身边,任副元帅,大军安然不动,静观其变。谁知不久传来消息,金兵攻破京城,徽、钦二帝被俘,张邦昌僭位代主。赵构闻听一时哭得涕泣滂沱,可惜“落花流水春去也”。
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在南京登基称帝,即宋高宗。主子当了皇帝,汪伯彦又摇身一变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再拜右仆射。高宗初登帝位,无疑给中原人民和许多爱国将领士兵带来了一线中兴的希望,于是万众瞩目,希望高宗能不孚于民望,抗金卫国,收复中原,请归二帝。高宗自己也一度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汪伯彦与黄潜善之流却十分恐惧,一旦主战派占了上风,朝廷中将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到那时,无权无位,何得专权自恣、为所欲为。他抓住高宗也有些害怕请还二帝后自己当不了皇帝的心理,极力怂恿议和。他和黄潜善狼狈为奸,开始对主战派的中坚人物进行迫害和排挤。他们第一个要挤出朝廷的当然是右丞相李纲。李纲一向以驱除金敌为己任。
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败盟城下,他曾刺臂写血书上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即位以后,他也坚决主战,反对迁都。并以尚书右丞为亲征行营使,积极备战,逼使金军撤退。高宗称帝,他再上奏议国、议巡幸、议僭逆、议伪命、议战、议守等十议,主张迁都关中,以示不放故都,从而使天下归心;并要求铲除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侫,处死张邦昌,以振民心士气。这一系列主张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汪伯彦的个人利益,使他寝食难安。他决定先在皇帝身上找到突破口,于是先迎合高宗惧敌的心理,力主南迁,驳斥李纲建都关中的主张是要把皇帝置于险境,不为天下黎民着想,高宗深以为是,从此对李纲心怀异意,把握住了皇帝的心思,他又开始一心一意寻找李纲的过失。
这时李纲上疏高宗,请求朝廷派命官招抚失地的百姓和一些自发组织的抗金队伍,从而扩大抗金的战斗力,并举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王奕为河东经制使,傅亮副之。汪伯彦赶快和黄潜善密谋,借此机会弹劾李纲,使他从此一蹶不振。他们先指使党羽馅害张所,又诬告傅亮不立刻渡河无故逗留,贻误军机。李纲看出两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向高宗申述:“设置招抚司、经制使是里向陛下建议的。张所、傅亮也是巨所举荐而汪伯彦、黄潜善凭空诬陷张所、傅亮,分明是指斥巨。臣常以靖康年间大臣失和、朝无定策,以至国败家亡为鉴,遇事先与汪伯彦、黄潜善先议而后决。二人反与臣相逆,臣举足无地,肯请致仕归田。”高宗向来耳软心活,听了李纲的话也不知如何是好,又与汪伯颜等二人商议。汪伯彦与黄潜善又攻击李纲招兵买马,心存不轨,应早去为快,高宗终于坚信不疑,一举罢免了李纲,一时天下大悲而二人独喜。赶走了李纲,拔除了汪伯彦的一个眼中钉,他又把目光投到老元帅宗泽的身上。前面已经说过,汪伯彦曾设计将宗泽赶离了赵构左右。赵构称帝以后,宗泽以为中兴有望,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昼驰夜奔赶到南京,满怀热忱地向高宗陈述兴国复帮的大计。汪伯彦唯恐高宗为之心动,立刻和黄潜善巧言游说,百般污蔑,然后劝高宗封宗泽为龙图阁学士出知襄阳,明升暗降,再次把他还离赵构身边。
不久宗泽又上疏高宗,请求高宗明察是非,罢黜奸党,勤政保民,中兴王室。汪伯彦与黄潜善十分惶恐,觉得不除宗泽永无宁日,他们加紧谋划,说宗泽功高盖主,不可重用,否则蛊惑民心,预谋反叛,则朝廷难以收拾。还派人暗中监视宗泽的行为,利用职权扣押宗泽的奏折,使这位老英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以至忧愤成疾,最终含恨九泉。
李纲被罢,宗泽又去,汪伯彦更加无所顾忌地和黄潜善一道误国专权。继而,金人攻进陕西,东京、山东一带盗贼猖獗,张遇又焚真州,队伍开到离行车只有六十里处,天下一片混乱,汪伯彦和黄潜善却粉饰太平、匿而不报。高宗被蒙在鼓里,兀自逍遥取乐。内侍邵成章上疏论汪伯彦、黄潜善误国,被除名发落;御史马伸也因弹劾二贼被谪监濮州酒税,在中途身亡。高宗常对辅臣说:“元帅旧僚,往往沦谢,唯汪伯彦实同艰难。联之故人,所存无几,宜与牵复。”大奸臣秦桧原和汪伯彦共同受馆于王氏,张浚又是汪伯彦举荐,所以他们二人听了高宗的话都说:“臣等已议日郊思取旨,更得天笔明书其旧日功劳,那样则内外深信无疑。”
建炎九年(1139年),汪伯彦出知宣州,临行前与高宗话别,这时高宗对秦桧说:“伯彦是便令之官,免不了众说纷纭。”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说:“伯彦是联未登基时的旧僚。想那汉朝的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都不能忘却丰沛与南阳的故交,这本是人之常情,朕又岂能免过?”说罢又做出一副意往情深的样子暗自伤神。汪伯彦感念龙恩,唏嘘不止。后来他又向高宗献他所著的《中兴日历》五卷,被拜为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一直到死,都深得高宗宠信,而高宗却不能醒悟,正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故人象一只蚂蚁一样一点点噬毁着大宋的千里之堤,从而加速了它终将塌倒的日程。
黄潜善
黄潜善(1107年~1182年)宋汀州宁化(今福建宁化)人,祖籍邵武。聪敏好学,18岁登徽宗宣和六年进士,为左司郎,出任筠州通判,旋迁广州刺史。钦宗即位,擢门下中书侍郎,出任与金交界之河间府镇抚使,又兼高阳关路安抚使,从敌俘知金拟立张邦昌为楚帝,急告康王赵构。是康王出使金,宗泽劝阻驻相州,遂建大元帅府,传檄天下,公带所部勤王,任副元帅,总理后方军务。康王带同宗泽等次大名,克敌三十余砦。次年,徽、钦被掳。康王即位应天府(今河南商邱),即南宋高宗,任李纲为左仆射,公为右仆射兼御营使。不久高宗决计南迁扬州为行在,准李纲辞相位,迁公为左仆射,兼知枢密院,改知枢密院汪伯彦为右仆射,同护高宗南迁,以避金兵穷追,安抵杭州。在官军失统,朝政未树,举国动乱中,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无人敢直责高宗,而归罪于大臣,公与汪便成高宗的替罪羊,被罢相,贬江陵。不久扬州告急,公为赎罪,奏准守扬州。绍兴十九年(1149年),高宗忽念老臣,召公赴临安度重阳,金人乘隙水陆强攻,扬州告失。因此,在公固守二十年后,被贬衡州。
心难潜善
北来末年,由于皇帝昏庸无道、奸佞专权误国,宋太祖惨淡经营的一片江山变成了风中烛、瓦上霜,而北方的女真族却正如日中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晟相继挥兵南侵,掠走徽、钦二帝,灭了北宋。赵构在南京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京。南宋的建立使宋曾出现一瞬间的回光返照,但很快生命之光就暗淡下来。因为赵构并不能吸取他父兄的教训,卧薪尝胆,中兴天下,而依然是亲小人、远贤臣,对敌人退避三舍。
黄潜善便是那一党群小中比较“出色”的一个,他字茂和,邵武(今福建邵武)人,进士出身,徽宗宣和初年任左司郎。他为人圆滑善变,又善于察颜观色投入主之所好,因此深受徽宗的宠幸。政和、宣治年间,陕西、河东(今甘肃、山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城关楼舍坍塌无数,民众死伤不计其数。徽宗便命黄潜善为钦差大臣去陕西察访探视。地方官员对钦差大臣哪敢怠慢,争相贿赂宴请,唯恐他在皇帝面前随口一句话就坏了自己的前程。黄大人逍遥自在地巡视一圈,拍拍肚皮,捏捏宝囊回来了。在皇帝面前,他只对地震状况轻描淡写地提了几句,竭力粉饰太平,颂扬圣德无边,徽宗听了那番“有喜无忧”的报告,更觉得黄潜善十分“可爱”,提拔他做了户部侍郎。但不久他因为犯事被贬到了毫州,以微猷阁待制的身分任河间府知府。
靖康六年(1126年)十一月,全国为了得三镇的土地,提出要康王赵构为人质入金议和。赵构奉旨北行,到磁州(今河北磁县)时。守臣宗泽以为金人一向言而失信、反复无常,此次北去,凶多吉少,因而力阻赵构北行。赵构也怕自己有去无回,因而留在磁州,然后又退至相州(今河南安阳)。当时都城已是处于危在旦夕之中,钦宗命使臣持蜡诏至相州,封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颜与宗泽为副元帅。赵构带兵从相州来到东平(今山东东平),并召当时任高阳关路安抚使的黄潜善带援兵来东平。次年三月,黄潜善派遣小吏去京城汴梁探听虚实,得知张邦昌僭位代主,立即报到帅府,说于康王。康王承制封黄潜善为副元帅,这样黄潜善就成了赵构建南宋的开国之臣。果然,赵构即位后,黄潜善步步高升,自徽猷阁直学士、副元帅升为中大夫、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既而再擢门下侍郎兼权中书侍郎,不久又升为正议大夫、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中书侍郎,成为右丞相。黄潜善还颇念手足之情,任相不过五日,一就明目张胆地提拔他哥哥做了户部尚书。官阶频递,职位日升,黄潜善仍然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不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拍高宗马屁的机会,并且技术也日渐娴熟。于是,高宗在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又升他为光禄大夫、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升了官,还要保住官,保住官就要献媚皇帝,铲除异己。当时,强兵压境、大敌当前,朝中分主战、主和两派,黄潜善属于主和派,因而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李纲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高宗赵构做康王时,亲临河北,曾亲眼目睹中原百姓在金人的铁蹄践踏下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即位后,一来也曾有三分钟热血欲寻“不世之才”、“协济事功”;二来也恐黄潜善之流人浮于望,因此擢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待郡,也就是右丞相。李纲本是既有深谋远虑又勇冠三军的文武兼济之才,他一心抗敌,志在恢复中原,恰与黄潜善之流的退缩投降主义背道而驰。黄潜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方,拔除异己,就开始千方百计地想把李纲逐出朝廷。
李纲拜相之后,曾上奏议国、议巡幸、议僭过、议伪命、议战、议守等十议,提出团结民众,相与坚守,建议皇帝建都关中,以示不忘故都,以维系天下之心,否则“中原非复我有,车驾还阙无期,天下之势逐倾不复振矣”,“一失中原,则东南不能必其无事,虽欲退保一偶,不易得也。”主张铲除奸佞,处死张邦昌;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以振土气,以服民心。但这些建议遭到执政黄潜善的极力反对,他利用高宗的惧敌心理,力主建都东南一带,以求苟安。至于张邦昌,他也坚决予以保护,游说得高宗一时没了正经主意,李纲不得已以辞职相胁:“张邦昌奸佞卖国,岂可留在朝内,臣耻于与他同到朝班。陛下如果一定要用张邦昌,就请兔了巨的官职吧!”高宗不得已才贬张邦昌至潭州做节度副使。但经了这一番斗争,高宗心里十分感激黄潜善能处处为自己着想,不象李纲老把自己往“火炕”里推,于是,他授黄潜善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使黄潜善排挤李纲的计划顺利地走完第一步。金兵灭了北宋,侵占了中原大片领土,而失地的百姓却不甘受金人的统治,他们自发地组织队伍,推举豪杰之士做首领,奋起反抗金人的统治,给金人以沉重的打击。李纲清楚地看到这支队伍力量宏大,不可忽视,因此他请求高宗招抚失地的人民,在河北、河东分别设置招抚司和经制司,选择有才能的人任司长官,告慰民众皇帝志在恢复中原,绝不忍心弃两河人民于不顾,并举荐了张所为河北招抚使,王奕为河东经制使,傅亮副之。
黄潜善闻知慌了手脚。他知道一旦高宗采纳这一建议,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就要受到侵犯,因而驱逐李纲之事已迫在眉睫。张所刚刚领命,他就暗地里让他的党羽一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上奏“招抚司之忧”,还说自从在河北设置招抚司,盗贼更加猖撅了。对于这些无稽的捏造,李纲予以了坚决的还击,他反唇相讥:“张所并未离开京城,张益谦怎么知道他已扰河北?河北沦陷,百姓无所归,聚而为盗,又怎么是设置招抚司造成的?看来张益谦一定是受人指使才如此上表吧?”一席话问得黄潜善哑口无言。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军行十日,一切未曾安排妥当,暂未渡河,黄潜善又说他无故逗留,贻误军机。李纲忍无可忍,向高宗陈述:“设置招抚司、经制使是臣建议的,而张所、傅亮又是臣荐用的,而今黄潜善、汪伯彦指责张所、傅亮,分明是指斥臣,靖康之时,大臣失和,国无定策,故遭屠戮,臣常以此为鉴,遇事未尝不与潜善、伯彦先商议而后实行,而二人却设心如此,国何以堪?陛下一定要罢免傅亮,臣也请求解甲归田。”高宗不由举棋不定。黄潜善赶快加紧敲过鼓,和汪伯彦合力攻击李纲,又指使御使张浚弹劾李纲以一己之私愤肆杀侍从,招兵买马。高宗偏听偏信,一怒之下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李纲,并且废除了李纲所规划的一切军民之政,贬谪了张所,废置了河北、河东的招抚司、经制司,傅亮也以母亲年高体弱辞官请归。从此,那一点李纲意欲燃起的全面抗金、一统中兴的火花在南宋昏君佞臣一手制造的无边黑暗中闪了一下便消失了。
诬害忠良
黄潜善设计罢逐李纲,正逢太学生陈东被高宗召见,闻知此事便请求高宗明鉴忠奸,罢免黄潜善、汪伯彦之流,并重申李纲的建议,力劝高宗驾幸汴梁,勿苟安东南,以恢复中原,迎还二帝。
陈东一向刚直不阿、嫉奸如仇,以国家兴衰为己任,不顾个人安危并敢于直言。他曾在宋徽宗室和六年(1125年),发动太学生联名上书,历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励之罪,请诛“六贼”,以谢天下。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李纲被罢丞书右丞之职,他再次联合太学生数百人伏阙上书,要求惩奸除恶,恢复李纲的官职。当时有数十万军民响应他的呼吁,不期而聚,赶走了李邦彦,杀了内侍数十人。钦宗害怕事态闹大于己不利,无可奈何之下,恢回了李纲的官职,充为京城四壁守御史。陈东并不是那种不惜挺而走险,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的人,所以上书之后便辞官还了乡。
宋高宗赵构称帝后,又召陈东来到皇帝行在,有启用之意,却正逢李纲罢相,于是发生了前文的那一幕。这可触怒了黄潜善,他深知把这样的人留在朝中,自己的一切主张都要受到左右,因而除之必速。他首先用言语激怒愚蠢的高宗,重提宣和、靖康旧事,并反复陈述如不立刻杀了陈东,恐怕以后举动有事他都要“煽动”民众伏阔上书,恐吓皇帝,高宗对黄潜善言听计从,把陈东和极诋黄潜善的布衣欧阳澈的上书“独下潜善所”。黄潜善以此为由,瞒着执政诸官,指示府尹孟庚将二人杀掉,然后又故作姿态:当第二天府尹向他报告时,他竟微显怒色,指责府尹为什么不向自己告白便私自向斩。然而司马昭之心一路人皆知,反而欲盖弥彰,使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他的狼子野心。对干这两个刚直进言的勇士之死,城中军民识与不识者皆痛哭失声,深感大家前程日益暗淡。
李纲被罢、陈东波斩,黄潜善的下一个目标便盯住了宗泽。宗泽也是主战派的中坚人物。他在元祐年间登进士第,曾担任过莱州掖县知县、登州通判。靖康元年,中丞陈庭等人曾举荐他做和议使赴金国,临行前曾受钦宗召见,他慷慨陈辞,意气激昂,凛然之气振憾龙庭,然而钦宗却以为这种刚直不屈的人会妨碍议和,免去和议使,遣知磁州。康王在河北任大元帅时,任宗泽与汪伯彦同为副帅。他率领三军,屡败金兵,又多次劝康王集天下兵民,同仇敌汽,打退金兵。这些主张给黄潜善等投降分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汪伯彦先玩弄权术,设计将宗泽赶离康玉左右,使宗泽从此不得干预帅府的谋议之事,同时黄潜善来到赵构身边,任副元帅。二人狼狈为奸,开始携手共害宗泽。
宗泽一心报国,离开赵构,率兵转战开德、卫南一带。他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战场上捷报频传,金兵闻风丧胆。(1127年),赵构在南京登基称帝,宗泽奔赴南京进见。这位久战沙场的老将军以为国终有主,中兴有日,激动得泪湿征袍。他满怀希望地向高宗陈述兴国大计,高宗一度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想把他留在南京,共商大计。然而,黄潜善却十分害怕宗泽留在皇帝身边,影响自己的“宏伟蓝图”,百般陷害、诬蔑宗泽,劝高宗封宗泽为龙图阁学士,任襄阳知府。然后划河为界,割蒲州、解州之地,以此向金国表明自己议和的诚意。宗泽眼见万世基业要败于小人之手,立刻上疏天子、言明利害,其耿耿忠怀,天地可鉴:“大宋是太祖、太宗南征北战,血染征袍建立的,陛下应兢兢业业,勤政保民,传之万世,怎么能匆匆忙忙和议割河东、河西,送蒲洲、解州?自从金人率兵再犯,朝廷不曾派一将、出一师,只听奸佞之臣朝进一言说什么求和,晚进一语讲什么结盟,终于致使二帝北俘,江山蒙耻。臣忠心希望陛下明察是非,罢黜奸党,中兴王室,再造家邦。如今您登基四十余日,臣不曾听说欲行大令,却只见刑部指挥,说什么‘不能把大赦文书下到河东、河北、蒲州、解州’,这实在是夺天下忠义之气。臣虽年高驽怯,愿冒死率先,”捐躯报国!宗泽的一片肺腑之言,令高宗心有所动,但黄潜善赶快不失时机地弹劾宗泽,高宗又动摇了抗金的决心,免去宗泽襄阳知府,改知青州。
金人以派使者出使伪楚(张邦昌僭号楚)为各派奸细去汴梁,宗泽明察秋毫,识破金人诡计,指出此名为使,实来偷察军机,应拘押在籍,开刀问斩。黄潜善赶快上疏说若杀金使必惹怒金主,届时金人领兵责罪,后果不堪设想,应命宗泽火速把金使放还,再另置别馆,优待有加。宗泽还连上二十几道奏折,希望高宗还都开封。奏折经三省枢密院转呈,都为黄潜善扣住不发,并且每见宗泽奏折,都嘲笑他狂妄痴想。另一方面,他加紧劝说高宗,终于使高宗决定“巡幸东南”。
宗泽与李纲一样充分认识到义军在抗金斗争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时义军蜂起云涌,不下百万之众翘首以待破敌的官兵,因此他也力主高宗下旨招抚两河义军,共破敌军。他曾以逾花甲之高龄,单枪匹马去拥军七十万的王善义营中,劝服王善归附宋营,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他还派人招抚了杨进三十万之师,遣王彦的“八字军”渡河取关。他把这一无比巨大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以成中兴之业。黄潜善又一次从中作梗,他诬蔑义师是盗贼,诬蔑宗泽功高差主,还派亲信监视宗泽的行动。
宗泽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一腔热血兀自沸腾,终于优愤成疾,背上长了毒疮,于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含恨离世。他无法忘怀九州未同,天分南北,去逝前还连呼“过河!”宗泽死后,黄潜善派酷而无谋的杜方代替其职,从此朝廷上下之要职都由他的爪牙担任,黄潜善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他的眼前仿若一马平川,由他任意“驰骋”:内侍邵成章上疏指责他误国自专,被他除名,编管南雄州;御史中丞说他卖国售宠,被他罢了官;因为许景衡不愿依附他为好作歹,将之贬死;侍御史马伸因弹劾他,被其满为监濮州酒税,并死在上任途中。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他和汪伯彦分别作了左右相,两人“珠连壁合”地拍得高宗晕头转向,他对群臣说:“潜善做朕的左相,伯彦做臣的右相,我还为国事操什么心呢?”其实,当时国事绝非高枕无忧,相反却危机四伏。金兵南侵,中原失守,黄潜善毫无谋略可言,专权自恣,壅塞言路,掩耳盗铃,根本不作任何军事上的准备,反而对高宗隐瞒实情,但凡误国失地,一概匿而不报。直到第二年正月,金兵已入淮阳、取鼓城,二月下楚州、陷天长、趋兵扬州,高宗才如梦初醒,仓皇逃窜。当时,黄潜善正同汪伯彦率同列听浮图说法,忽听堂吏大呼:“皇上已经走了。”这才慌忙换袍披甲,驱马南逃,置城中百万民众于不顾。城内死者相籍,怨声冲天、司农卿黄锷来到江上,军士们一听姓黄便以为是黄潜善,一时挥刃蜂拥而至,没等黄锷辩解就砍下了他的人头。可怜的黄锷成了十恶不赦的黄潜善的替死鬼,而黄潜善却追上高宗,逃到杭州去了。
公在国难当头,为相一年八个月,辛劳奔波,历尽艰险,却换得五次受罪遭贬,多次险被杀害。过去不少偏史,诸多诬陷,斥为“权臣误国”,宋史竟列传“奸臣”。相因成习,民国以来辞书史作也多贬斥,不顾事实,乱说一通,什么“逐李纲”,“杀欧阳沏”,甚且终年为“1129年,提前五十多年,御用文人,真是”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根据公之实迹,证之宋史,分不但不是什么“权臣误国”、“主和派”、“投降派”、“奸臣”,而且是忠君爱国的大忠臣,在抗金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积极抗战派。因为从宋史中找不到公之主和言论,更没有这方面的行动;为相期间,没有派出一个和谈代表,甚且公去职后,苗博、刘正彦发动政变,罢高宗,立其三岁儿子为帝。从以上种种可知,公从大后方的广州赴前线河间府抗金,得重大军情,积极响应大元帅府勤王,并作出重大贡献,为高宗南迁做了大量庞杂工作,使之安全抵杭州,固守扬州达二十年之久,危夫人死难,家破人亡,生离死别,是忠君为国的结果。
岳飞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佃农。自幼喜读兵书,练就一身好武艺。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国屡次南侵。岳飞以“敢战士”应募入伍。传说岳飞的母亲姚氏为了鼓励儿子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亲手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参军后,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驰骋疆场,征北战,收复了大片失地。他亲自组建的岳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岳家军攻必克,战必胜,敌人闻风丧胆,金兵畏其军威,纷纷传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壮怀激烈,坚决反对和金国议和,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正当他准备直捣黄龙府,一举收复中原时,宋高宗竟一天连发十二道金牌,逼令撤军。“十年之力,废于一旦”。1142年,被宋宰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诬杀。
从军抗金
岳飞字鹏举,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二月十五日生于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一个农家。据说岳飞出世那天,他那响亮的啼声惊醒一只停在他家茅屋上的大鸟张起双翼,在天空中飞鸣起来。父亲岳和便替儿子取名为“飞”,字“鹏举”。希望儿子将来前程万里,远举高飞。
岳飞出世还没满月,就遇到黄河决口,洪水淹没了整个汤阴县。岳飞一家随乡亲惊惶奔逃。这时岳和又走散了,在大水就要吞没岳飞母子时,岳飞的母亲姚氏急中生智,连忙抱着岳飞跳进一口大瓦缸里,顺水漂到岸边,才给人们救起,一家人又得团聚。
岳飞家境贫穷,自幼便帮父母干些农活。虽然上不起学,但他却很爱读书写字,母亲姚氏便在地上,用树枝教他写字,还经常给他讲古代英雄豪杰的故事。岳飞天资颖悟,少年时便有志气节操,性格朴实敦厚。他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及孙、吴兵法,对用兵打仗有浓厚的兴趣。成年后,父亲便把他送到一个有钱的人家韩府去当家丁。给人家看家护院要勇敢、有力,能对付强盗歹徒什么的。岳飞天生有神力,能拉300斤的硬弓,8石的强弩。11岁时,外祖父就带他到县里著名的刀枪手陈广处学枪法。后来又向本村武林高手周同学习射箭。周同老人见岳飞年少有志,勤奋刻苦,便把一辈子掌握的精湛武艺,全教给了岳飞,还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支劲弓送给了岳飞,岳飞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此时北方的金国崛起,不断南侵宋朝。金兵逼近汴京时,宋徽宗惊恐异常,于公元1125年十二月退位,称“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桓继位,是为宋钦宗。钦宗和他父亲一样,也是个昏庸懦弱的君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又出动大军南下,十一月便逼近开封。京城无赖郭京声言他会神术“六甲法”,只要挑选7777人,经过咒语训练后,便刀枪不人即可捉拿金军两路元帅,消灭金军一个不剩。兵部尚书孙傅立刻推荐给钦宗,钦宗对郭京封官赏银。郭京率部一经交战就大败而归,金兵乘机掩杀过来。郭京借口出城抵抗,便携带金银财宝溜出城门,向南逃得无影踪,金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开进汴京。
宋钦宗带领大臣,赶到金军元帅大营送上降表,向金国称臣。还派出大批官员,三番五次地向富豪之家大肆搜刮金银财宝,以讨好金军。至于朝廷府库就不用他操心了。因为金军进城就查封了。宋钦宗靠送白银黄金和劳军的美女,仅维持了两个多月的帝王生活,第二年春天,就被扣压起来。金太宗下令,把徽宗、钦宗、太后、皇后、妃子、公主,甚至驸马和宦官,以及各种工匠等3000多人,全部压送到金国当奴隶。一队队的牛车、马车载着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绢1000万匹,其他财宝、物图书不尽其数。洋洋自得的回国。
北宋王朝就这样被金国灭亡了。这次野蛮地颠覆和掠夺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所以历史上称“靖康之耻”。金军在退走以前,曾在宋朝当过宰相的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可是张邦昌只过了36天的皇帝瘾,就被迫下台。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文武百官的拥立下,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做了皇帝,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他重建的宋朝,历史上叫南宋。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开封沦陷之前,他的哥哥宋钦宗封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他出汴京集结“勤王”兵力,他才逃脱了当俘虏的灾难。岳飞早在公元1122年宋朝“联金抗辽”之际,便被真定府路抚使刘铪以“敢战士”招募入伍。不久,其父病故,岳飞回家丧,离开了部队。在国家又遭受危难之际,20岁的岳飞,决心从军抗金。年迈多病的岳母深明大义,支持岳飞从戎报国。
一天晚上,他让儿子把衣服脱下来,岳飞跪在母亲的面前,在灯光下,岳母用针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忍痛接受母亲的期望和勉励。岳飞在相州投身于康王麾下。开封一天比一天的危急,岳飞眼看着康王,虽树起抗金的旗帜,召兵买马,却畏敌如虎,不敢进军北上迎敌,而是尽量避开金兵的锋芒,躲得越远越好。岳飞眼巴巴地看着开封失守,非常愤激,但又敢怒不敢言。高宗继位后,起用抗战派李纲做宰相;任命投降派黄潜善任中书侍郎,掌朝政大权;任命汪伯彦担任同知枢密院事,执掌军权。宋高宗同徽、钦二宗一样是软骨头。他不但不敢把都城迁回汴京,甚至连应天府也不敢久留。立朝后,在黄、汪两奸臣的怂恿下,就逃到繁华的扬州,把扬州做了临时首都,日日夜夜饮酒作乐,过着荒淫的生活。宰相李纲决心收复失地,多次上书宋高宗要巡视部队,鼓舞土气;要向北迁都,组织、支持地方的抗金义军;要启用能人,疏远奸邪……这些建议高宗听得不耐烦。黄、汪二人乘机离间,他们说李纲名气大,要压过皇帝了,是个最危险的人物;金国最不喜欢李纲,有他在,金兵早晚还会打过来。于是宋高宗仅在立朝75天,就把忠心耿耿的李纲罢免了。
岳飞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了,毅然向高宗呈上一份长达数千言的奏章。指责黄潜善、汪伯彦这些人送皇上的车驾一天天向南,这些弄权误国的奸臣不能维系中原百姓的信仰。黄汪两人看到岳飞的奏折,大为恼努,向高宗进献搀言,告岳飞干涉国事。说他现在这么小的一个官就敢上书言事,将来难免会造反。高宗从其言,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罢免官职,令其回乡。
光复建康
岳飞被夺官归田后,金军由完颜兀术(即完颜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四子)统率大举南侵。岳飞在家乡再也呆不住了。当时河北招抚使张所正在招募天下的英雄豪杰。岳飞认为张所是个忠心报国的良将;便前去投奔。张所也早就听说岳飞治军有方,打过许多胜仗。两人一见,果然很投机。张所问岳飞:“听说你打仗勇猛,你一人到底能对付多少金兵?”岳飞答道:“战争的胜负不能光凭将领勇猛不怕死,用兵之道首要还是制定计谋。”
张所深以为然,他感到岳飞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奇才,立即派他任中军统领,跟随都统王彦带7000精兵渡过黄河去攻打卫州的新乡等地。岳飞亲率一军猛冲敌阵,金兵招架不住,被杀得人仰马翻,连金军的大旗也被岳飞夺得。他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宋军将士见岳飞如此威风,个个英勇无畏,战斗中活捉了金军千户阿里孛。使新乡又回到宋朝掌管之中。
岳飞作为一个偏将,在新乡战斗中发挥了主将的作用,确实立下了大功,这一点王彦虽然心里明白,但却嫉妒不已。对岳飞不配合不支持。但岳飞仍又打了几次胜仗,把敌将黑风大王刺于马下,活捉金兵统帅拓拔耶马等,缴获了无数的战利晶。至此,金兵给岳飞打怕了,都称岳飞为“岳爷爷”。望到“岳”字战旗就魂飞魄散。对岳飞有知遇之恩的张所,后来被主和派罗织罪名罢官免职,河北招抚使之职由王彦继任。岳飞本来对罢免张所就很不平,心胸狭窄的王彦又当上自己的顶头上司,他就更加气愤。于是,带领自己的人马重去投奔宗泽。
当年,岳飞应募参加赵构的军队后,有一段时间曾在副元帅宗泽的领导下,参加过解救汴京的战斗,立下不少的战功。宗泽十分赏识岳飞。有一次,他对岳飞说:“论勇、论智、论才,你都比得上古之良将。但你只会野战这是不够的。”说着宗泽把一些绘制好的阵图递给岳飞。岳飞感激老前辈对自己的培养和厚爱,但却不赞成老帅的意见。他说:“古今时势不同,每个战场的地形、险易也有区别,怎么能按照固定的阵图用兵呢?”宗泽反问道:“依你之见,古人的兵书、阵法就都没用了吗?”岳飞又答道:“先布阵而后作战,这是用兵的常法,但形势常有变化,布阵就不能拘泥阵图。所谓运用之妙,全系一心,这就要看统帅能否审时度势,以变制变了。”宗泽听了岳飞的论兵之道,觉得耳目一新。因为北宋期间的将帅出征,都是按照皇帝亲自颁发的阵图去布阵作战,把将领们束缚住了,宗泽也自然深受影响。所以听了岳飞的议论后,觉得他的军事思想是很了不起的。
高宗继位后,经李纲的推荐任命宗泽担任东京留守兼开封知府。岳飞此次投奔帐下,宗泽十分高兴,遂任命岳飞做他的留守司统领。不久,又升任他做都统领。岳飞协助宗泽安定汴京,拍募壮土,训练部队。在城外设立了24个据点,保卫京城,沿着黄河修建堡寨,称为连珠寨,形成巩固的防线。宗泽一连20多次上书,请求高宗回师汴京,高宗置之不理,沉迷偏安于一隔宗泽忧愤成疾,背生疔疮,整天诵吟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建炎四年(1130年),70岁的老将宗泽含恨而死。死前连喊:“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死后,朝廷命杜充接任开封留守。杜充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无能之辈。金国得知宗泽已死,便派骁将黏罕率50万大军进犯开封。杜充根本无心留守,便以南下“勤王”之名,率部退到建康。金军轻而易举地开进汴京。昏庸的高宗又将留守建康的重任交给了擅离开封的杜充。杜充在建康整天吃喝玩乐,不问兵事。金军统帅兀术率兵从马家渡越过长江天险时,他根本没有设防。他怕金兵破城后怒杀了自已,索性出城投降,保全活命。岳飞在主帅弃城,军心涣散的形势下,无力据守,为了保存实力,只得撤离建康城,转移至淮南、广德一带。他在这一带六次袭击金军,六战皆捷。俘虏金兵数千人,生擒金兵猛将王权。
建康失守后,在扬州歌舞升平的宋高宗如梦初醒,慌忙逃到杭州。到了杭州又逍遥快乐起来,整天忙着建行宫,修御花园,游山玩水,养金鱼。可是金人却看准这个昏庸的皇帝好欺侮,兀术便从安徽广德打来,流亡朝廷又慌忙逃到越州(绍兴),在越州又觉得不保险,便又逃到明州(宁波)、定海(镇海),后来索性就漂流海面,不敢上陆了。兀术得知高宗走海道出逃,索性自已也抛弃战马,下海去追,一直追出300多里。兀术为什么没有迫上这个毫无抵抗力的皇帝呢?那是因为在海上有宋朝水师的堵截,在陆地上有岳飞紧紧尾追他的主力部队。兀术这才认识到孤军深入的危险性。于是放弃南进灭宋的计划,准备由杭州沿大运河北撤。
当金军撤至常州时,岳飞突然从宜兴杀过来,四次阻击,大金兵,活捉金军万户少主孛堇等11个大头目。金兵死伤不计其数。当金军北撤到镇江附近时,又遭到南宋大将韩世忠的拦击。金兵有10万,韩世忠手下宋军才有8000人,双方在江边摆开阵势,展开决战。韩世忠披挂上阵,他的夫人梁红玉身着戎装,在江心的一艘战船擂鼓助威,金兵死伤无数,兀术险些被活捉,他的女婿龙虎大王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天荡大战。
金兀术在黄天荡被围困48天后,摆脱了韩世忠的阻击,逃到金兵占据的建康,准备在那里休整,他下令大抢3天。这时岳飞已在建康的牛头山布下天罗地网。他选派数百精兵,穿着黑色衣服,入夜时潜入金军大营,在约定的时间里应外合,潜伏的数百宋军个个以一当十,猛袭中军大帐。外围的宋军杀声震天。金兵一听是岳家军吓得慌不择路,只知向北逃跑。牛头山伏击战,共杀死金军大小将领170多人,士兵数千人,缴获军用物资不计其数,南下金军全部覆没。岳飞大获全胜,收复了江南巨镇建康。岳飞从此威名远扬。
收复六州
金兀术自建康惨败后,改变了直逼江南的战略。准备先攻取川、陕地区,控制长江上游,然后顺流东下,徐图灭宋。在中原则主要依靠伪齐军队来牵制宋军。公元1130年金国在开封拥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册封刘豫当他们的儿皇帝,称为齐国。刘豫在北宋末年历任殿中侍御史、河北提刑等职。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知济南府,杀济南抗金将领关胜后降金。受金册封为“齐帝”后,多次配合金兵攻宋。绍兴三年(1133年),刘豫伪军相继占领了襄阳、唐、随、邓、郢、信阳六州,控制了江汉一带要地,切断了南宋与川、陕地区的联系,使他们得以与金主力相配合,造成压迫江浙之势。岳飞连续上奏高宗,他说:“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高宗从江、浙安全着想,勉强同意了岳飞的主张,但对他的用兵严加限制,规定六州收复后,不得越界进攻。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一日,岳飞率军出征,战船渡到长江中流,岳飞对幕僚们说:“我不擒获贼寇,再不渡过此江。”郢州伪将京超号称“万人敌”,凭借坚城抗拒岳飞。岳飞擂鼓催动士兵登城,京超跳崖而死,收复郢州。接着,派遣张宪、徐庆收复随州。岳飞赶到襄阳,李成迎战,左翼靠着襄江。岳飞笑道:“步兵适宜在险阻地区作战,骑兵适宜在开阔平地作战。李成左翼骑兵排列在江岸,右翼步兵排列在平地,虽有10万军队又能有什么作为。”他举起马鞭指着王贵说:“你用使长枪的步兵进攻李成的骑兵。”指着牛皋说:“你用骑兵攻击他的步兵。”两军交锋,李成军的战马应枪倒毙,后面的骑兵都被挤着掉人江中步兵死亡不计其数,李成连夜逃走,岳飞收复襄阳。岳飞进军邓州,李成和金将刘合孛堇排列营寨抗拒岳飞。岳飞派遣王贵、张宪乘敌军不备发起攻击,敌军大败,仅有刘合孛堇只身逃脱。李成的党羽高仲退保邓州城,岳飞率领军队一鼓作气攻下邓州城,擒获高仲,收复邓州。最后收复了唐州、信阳。
岳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到三个月就收复了襄阳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捷报传到临安,朝野一片欢腾。高宗也惊叹不已,十分高兴,几次召见岳飞。岳飞趁此良机,面奏他恢复中原的谋略和决心。而议和派领袖秦桧却千方百计地通过高宗节制岳飞的军事行动。令其班师回朝,驻守鄂州(今武汉市武昌)。
绍兴七年(1137年),宋朝抓到一个金兀术的密探,岳飞计上心来,决定利用这个密探除掉刘豫这个心腹之患。岳飞叫部下把那个人绑到大帐里,岳飞一见那人就佯装认错了人,对部下说:“松绑!”随后又对那人说:“你不是张斌吗?我派你到大齐约刘豫引诱四太子(即金兀术),你怎么一去不复返了。我只好又派人去联系,刘豫已经答应我今年冬天以联合进攻长江为名,把四太子骗到清河。你拿着我的信竟然不送,难道是要背叛我?”侦探怕死,假意认罪,请求带罪立功。岳飞说:“先饶你这一次,给你一个立功的机会,你拿着我的信去见刘豫,问明出兵的时间。”于是岳飞给刘豫写了一封信,把那人的大腿割开了一个口子,将密信放入,然后包好,警告他不得泄露。那个侦探忍痛回到兀术处,向兀术报告了被岳飞捕获的全部经过,并将密信取出交给兀术。兀术看后大吃一惊,派人火速报告金国国君,于是刘豫被废。
刘豫被废黜后,岳飞又上奏说:“应该乘废掉刘豫的机会,攻其不备,长驱直入,进取中原。”朝廷还是没有答复。不久,朝廷进封岳飞为“武昌郡开国侯”以示安抚。使其和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人并列为宋朝四大名将。岳飞以32岁的年纪封侯,在别人看来应该意满志得了,但岳飞并非追逐功名之辈,他有忧无喜。一天,登上鄂州一座临江楼阁,凭栏北望,思绪万千,遂写下著名的《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两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饥匈奴血。待重头,收拾旧山洞,朝天阙。
这首诗抒发了岳飞报仇雪耻的雄心壮志和光复祖国山河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失败告终
南宋朝廷在金国没有直接入侵,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开始看手解决内乱的问题,各地官员纷纷向朝廷请求派岳飞平定叛乱,镇压钟相、杨么等农民起义。
岳飞虽然受命解除过农民起义军的武装,但他的军队对老日姓却是秋毫无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是岳家军的传统。有一士兵拿了百姓一缕丝麻去捆柴草,岳飞发现后,立即将他斩首。可见,岳飞的军纪是多么严厉。岳飞在平定虔州起义后,对官兵下令凡投降的义军一个不杀。可是由于这一带的义军曾袭击过隆祐皇太后,高宗恨之入骨,密令岳飞屠城报复。岳飞请求诛杀首恶,赦免胁从,高宗不许。岳飞再三再四地累奏,高宗冲着他的面才赦免了虔州城,百姓感其恩德,家家绘岳飞像供奉。
岳飞利用这一时机,驰骋江西、湖南等地,收降了各路抗金义军,聚集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岳家军精锐部队发展到三万多人。岳家军不仅军纪严明,训练也很严格。在一次训练俯冲跳跃障碍这个项目时,他的儿子岳云从山坡上疾驰而下,马被绊倒,岳飞不由分说猛抽岳云一顿军鞭。可是战士生病了,岳飞却能亲自调药照顾,阵亡将士的家属子女,也能得到他的照顾、教育或抚养。凡朝廷的封赏犒劳,他都平均分给部下,自己不多拿一丝一毫。
蜀将吴蚧一向敬佩岳飞。因为在当时,南宋的将帅大都妻妾成群,他也不惜重金在蜀地买个如意的美女,千里迢迢送给岳飞。岳飞不好意思正面推辞,便想出一个拒纳的点子。他让那个美人立在屏风后面,对她说:“我家吃粗茶淡饭,穿布衣麻鞋,娘子如果不怕吃苦,就说愿意留下;若过不惯这种日子就请回自便。”那女子觉得当朝赫赫有名的王侯将帅之门,荣华富贵享都享不完,哪里会过那种清贫生活。这不纯粹是笑谈吗?再说就凭自己这副千娇百媚的好颜色,他能舍得打发我走吗,她只顾在屏风后吃吃地笑,也忘说“愿意留下”的话了。于是,岳飞对差使说:“你看,她是不愿意留下,请带回去说我谢过吴将军了。”
在这样的将领统率下的军队,必然无敌于天下,金军一听岳家军,闻风丧胆,纷纷议论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国大将兀术建康大败而回之后,金国国内主和派占了上风。金国统治者决定改变对宋朝的策略,以和议代替攻战,想通过谈判获得他们在战场所得不到的东西。于是向宋朝发出和议的信号。南宋朝廷也分两派。主和派的代表秦桧,曾被金人俘虏过,是金国释放回来暗中从事卖国活动的高级间谍。这时他已升为宰相,把向金人屈辱议和,作为朝廷大事,绞尽脑汁制造借口,说什么议和于“孝、悌、仁、慈,一举四得”,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宋高宗则只求有一个偏安的小朝廷,金人只要不再打过来,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他和秦桧对谈判代表说,只要和议成功,地界划到哪里都可以。主和派实际是投降派以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反对议和,因为当时内外形势都明显地对南宋有利。岳飞亲到临安说服宋高宗,为他指出:“夷敌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论。”昏庸的高宗最怕岳飞打到金国,迎回二帝,自己就坐不成金銮殿了,因此对岳飞反对议和大为不满。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以高宗、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终于不顾各界舆论的强烈反对,接受金国提出的和议条件。这些条件是:宋高宗向金国称臣;金国把中原、陕西等地“赐”给宋朝;宋朝每年向金国交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答应归还宋徽宗及其皇后的灵柩。这就是割地输银的宋金“绍兴和议”。后来由于战争,和议被搁置两年,直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才正式签订,条约的内容也有些改动。高宗将和议布告全国,大赦天下,给百官晋位升级,以示庆贺。按照当时的规制,文武官员也要向朝廷上表祝贺。但吴阶等主战将领拒不上表。岳飞上了表,但表文的内容却说:议和决非长久之计,敌人无事而请和,其中必有阴谋。况且以岁币达成和议,金人会得寸进尺,后果必不堪设想。只有重整军备,报仇雪耻,收复失地,赢得抗金胜利,国家才有前途。岳飞的这篇《谢表》,充分反映了南宋广大官兵和民众的爱国精神,很快便在朝廷内外广为传诵。秦桧读后,对岳飞更加忌恨。
历史证明,岳飞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兀术发动政变,撕毁和约,亲帅四路大军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高宗如梦惊醒,又吓昏了头。连连下诏,要求各路宋军奋起抵抗。
岳飞接到出征的命令后,立即调兵遣将,布置好作战的阵势。他坐镇郾城指挥,准备抗击金军的主力部队。
金军统帅兀术进驻汴京,与众将商议军情。共同认为,宋朝的将帅都不难对付,惟独岳家军,将勇兵精,锐不可当。当兀术探知岳飞驻守郾城的兵力并不多时,遂下决心调集自己的主力龙虎大王、盖世大王的军队与岳飞郾城决战。
宋金两军摆开战场,列好阵势。岳飞首先派他的儿子岳云去打头阵。出阵前,岳飞对岳云说:“如不能取胜,定斩不饶。”岳云虽然年轻却勇冠三军,他双手使两个80斤重的大铁锤,冲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得金兵尸横遍野。部将杨再兴随即也单枪匹马,穷追不舍,兀术险些被他生擒,金军大败。
第二天,兀术驱使他的王牌军前来攻城。他的王牌军就是3000“铁浮图”和1.5万多骑“拐子马”。“浮图”是塔的意思,“铁浮图”就是铁塔兵,即连人带马都披上一身铁盔铁甲,不怕刀枪箭矢。“拐子马”就是三匹马横连在一起,后面用拒马木挡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有巨大的冲击威力。“铁浮图”和“拐子马”配合使用,无论是居中冲锋,还是包抄两翼,在当时是坚不摧的。岳飞抓住了“拐子马”的弱点,训练出“盾牌军”破敌。让那些视死如归的勇士上阵时,伏倒在地,挥动扎蔗刀专砍马足,一马被砍,另两马必倒。这一仗下来,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几手全部被歼灭。兀术大败回营,哀叹道:“我自起兵以来,从未遭受今日之败。”
兀术仓皇后撤,逃回开封。岳家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距离北宋故都汴京只有40多里的朱仙镇。岳飞激励部将:“直抵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与诸君痛饮耳!”郾城大捷使整个中原都震动了,各地义军纷纷前来投奔,汴京城里城外的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顶着香盆,到大道边迎接岳飞的军队打过来。
岳飞正想利用天时地利,渡过黄河,继续收得失地。然而,高宗慑于岳飞震主之威,听信秦桧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借口“孤军不可久留”,一天催发12道金牌(即一尺长朱漆金字木牌),日行四五百里,强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所得州县,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实在不忍心,但是如果不回去,那就是抗旨不尊了。在忠君就是爱国的时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是不可能跳出这个局限的,他只好遵旨班师。沿途的老百姓哭喊着,跪请岳飞留下来。岳飞流着热泪安慰百姓,掩护百姓撤退。岳飞的部队撤走后,大片土地得而复失,用宋朝将士的鲜血、生命换来的北伐胜利果实,就这样被昏庸的皇帝轻易地葬送了。
冤断忠魂
岳飞回到临安(杭州),高宗和秦桧,乘机收回岳飞和韩世忠、张俊三个大将的军权,派他们做明升暗降的大官柩密使和柩密副使。
这时,金兀术为要报复岳飞打败他的耻辱,又率领大军,从开封出发攻打过来,占领了很多地方。秦桧忙向兀术讲和,兀术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条件。秦桧也觉得,岳飞一天不死,和议一天不成。就下了狠心,千方百计,陷害岳飞。他知道张俊妒嫉岳飞功高,王彦和岳飞有怨,就收买他们做帮凶。又用计谋,煽动和岳飞有仇的谏议大夫万俟卨,做成一个陷害岳飞的圈套,叫他们捏造种种罪状和证据,出面控告岳飞,硬说岳飞勾结金人,存心造反。
秦桧把陷害岳飞的圈套布置好后,就派他的心腹殿前司统制杨沂中,带着堂牒,往庐山逮捕岳飞。随后又将岳飞及岳飞部将张宪逮捕入狱。
岳飞被关在牢狱里,受尽了种种酷刑的磨折,但是他不为屈打成招。秦桧最初派御史中丞何铸做审问官,他把秦桧事先捏造的罪状,读给岳飞听。岳飞听了,只说了一句:“我给奸贼秦桧陷害,一切都完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便合上眼睛,任凭狱卒拷打,何铸被岳飞背上由岳母亲手刺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感动,转而为岳飞鸣冤,大理寺丞李苦朴、何彦猷,觉得岳飞委实冤枉,没法定罪。大理寺卿周三畏也认为没法审问下去。于是朝廷改由秦桧同党万俟卨接任审理。韩世忠这时已被解除了军权,听到岳飞被诬下狱,心中愤愤不平,便去质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有什么真凭实证说他谋反?”秦桧说:“这事情莫须有(或许有)”。“莫须有三个字,怎能说服天下人呢?”韩世忠愤怒谴责。秦桧冷笑一声,置之不理。
这样拖延了两个多月,任凭秦桧怎样千分百计捏造岳飞的罪状,但终没有一件可以定岳飞的死罪。到了那年腊月二十九日,秦桧和妻子王氏围炉吃酒,为了岳飞案没法了结,因此闷闷不乐。王氏也是个凶狠歹毒的女人。认为“缚虎容易纵虎难”,献计叫秦桧下毒手杀死岳飞了事。秦桧听了王氏之计大喜,于是写一张字条,藏在一个黄柑中,送与审案的万俟卨。万俟卨奉了秦桧之命后,便在最后审问岳飞的时候,强迫岳飞在一张伪造的供状上签字。岳飞仰天长叹了一声,在供状上面,写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意思是说:我对国家的一片忠心,苍天是会知道的。
这天晚上,岳飞就被毒死在大理寺狱中。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也同时被杀。当时岳飞年39岁,岳云只有23岁。其后,岳飞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霖被人收养,余皆或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甚至下属也被株连罢免或处死。从此留下中华民族的千古遗恨。
直至高宗退位,孝宗为鼓士气,平民愤,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立岳庙。岳飞一生坚贞不屈和忠勇为国的精神,人们将永世不忘。而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的铸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前,永受人们唾骂。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临安义士隗顺,负尸越城,草草地埋葬于九曲丛祠旁。为了便于以后识别,隗顺将岳飞随身佩带的玉环系于遗体腰下,坟前种植了两棵桔子树。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因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墓,追寻岳飞初葬地,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坟。1876年(光绪二年),在这里修建“忠显庙”,杭人俗呼为“老岳庙”。岳飞死后二十年,即1162年六月(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赵昚继位,七月下令给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原官”,并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
岳飞的冤狱,在宋高宗死后,才得到平反昭雪。岳飞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人们在杭州的西湖边修造了岳坟、岳庙,永远纪念他。在岳飞墓前,人们又用生铁浇铸了秦桧、王氏、万俟、张俊的跪像,他们永远遭人唾骂,真正遗臭万年。
岳云
岳云(1119年~1142年),字应祥,岳飞长子,刘氏所生,(岳飞次子雷,亦为刘氏所生),但在岳飞长期离家抗金后,刘氏已改嫁。岳飞、岳雷随祖母姚氏居住。建炎四年(1130)初,岳飞进驻宜兴,将离散多年的母亲及二子接来宜兴后,岳飞又娶李氏。岳云“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记载不无夸张,很可能是岳飞将长子岳云托付给爱将张宪照看,张宪出战时带着岳云,岳云虽然年少,但主将岳飞的长子临阵,确能起到鼓舞将士斗志的作用。从此,岳“飞征伐,未尝不与”。绍兴三年(1133年)
九月,岳云随已任神武副军都统制的岳飞朝见宋高宗,虽“年尚少,上亦以战袍,戎器赐之”,随后被授保义郎、阁门祗候,开始正式成为军官。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在绍兴四年收复襄、邓的战役中,先随牛皋攻下随州,又随张宪攻占邓州;绍兴五年平定杨么起义军的战役中也建立战功,但岳飞都不报功请赏。绍兴六年,岳飞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岳云任宣抚副使司书写机宜文字,在进攻伪齐商州、虢州、蔡州等战役中,再次建立战功,但岳飞在上报的“本职功状内合乞推恩等第”的人员中,仍未将岳云列入。南宋朝廷在对此战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时,岳云也“特转三官”时,岳飞一再上书辞免,并指出被列入“事状”中,斩将陷敌立有奇功的将领只升一级,而子岳云升三级,“非所以示将士大公至正之道”。
绍兴十年的北伐战争时,金军袭击郾城失败后,岳飞对岳云说:金军“犯郾城,屡失利,必回锋以攻颍昌,汝宜速以背嵬(亲军)援王贵”。金军主帅宗弼(兀朮)果然以10万大军攻颍昌,由于守城宋军不过3万,众寡悬殊,主将王贵怯战,在岳云督促下,王贵以董先、胡清守城,王贵自与岳云出城西迎战,岳云以所统背嵬军的骑兵冲击敌阵、步军分列左右两翼继进;王贵、岳云率军自辰至午,血战半日,胜负未分,董先、胡清率生力军出城参战,金军大败而逃。岳云“体被百余创,甲棠为赤”,以功升为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成为中级武官。
绍兴十一年八月,岳飞被罢枢密使以宫观奉朝请时,岳云也被授宫观闲差。同年十月,秦桧制造陷害岳飞冤案时,诬陷岳“云与(张)宪书,令措置使(岳)飞还军”,因为完全是无中生有,就“且言其书已焚”。韩世忠诘责秦桧,秦桧也只能说:岳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当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时,岳云与张宪同被处斩,岳云死时才23岁。
绍兴三十二年十一月,岳云被追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官衔,并以礼附葬岳飞墓;妻巩氏也追复恭人封号,二子岳甫、岳申授官。嘉泰四年(1204年),岳云被追赠武康军节度使。
刘世勋
刘世勋(?~1147年),号真君,南宋太尉,宋淮安府桃源崔镇(今泗阳县临河乡人)。刘世勋幼年,即有雄心壮志,立志学文习武,报效国家。成年后,他仗义疏财,联络豪杰,聚义抗暴,扶正抑邪,颇得乡里拥护。他为人处事,耿介无私,平易近人,办事严谨公正,乡邻对他十分仰慕。
宋徽宗末年,东北女真族日益强盛,金兀术起兵南犯,宋军节节败退。1132年,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江西九江筹划“联接河朔,收复中原”的雄谋大略,派人到淮河、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联络爱国志士和地方武装,以合力抗金,收复国土。岳飞得知淮河以北崔镇有个刘世勋,为人恭谨,武艺出众,富有爱国热情,遂亲自修书,派人送达,劝他组训团练义军。
刘世勋本来就有满腔爱国热情,他接到人们敬仰的岳飞元帅的书札,万分激动。立刻高举抗金救国的旗帜,倾其家财,招兵买马,日夜训练。由于他能够礼贤下士,身先士卒,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一支能攻善守的民团义军。在战斗中,刘世勋的义军,不断取得胜利,深得岳飞器重,正式编入岳家军。刘世勋被编为岳家军后,更加尽心尽职,随岳飞转战南北,打击金兵,不断取得胜利。在河南省朱仙镇决战中,金兀术仗着他的骑兵优势,组织“拐子马”,成千上万的骑兵轮番向宋军进攻。元帅岳飞与刘世勋亲自上阵,一面指挥,一面带头冲杀,并组织士兵用特制的长柄大刀、长柄快斧兼用弓箭对付“拐子马”。鏖战中,只见枪刀剑戟,寒光闪闪,战情异常激烈,金兵人仰马翻,宋军愈战愈勇。在连日战斗中,宋军一会儿集中兵力与金兵正面较量,一会儿分布兵力,猛击金兵侧翼,痛歼敌人。金兀术的“拐子马”发挥不了快速进攻的威力,十万金兵大败,死伤两万之众。金兀术哀叹道:“自海上起兵,皆取胜,今已矣!”
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收复朱仙镇战斗中,刘世勋的军事才能和忠勇善战的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元帅岳飞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有智慧、有谋略、文武全才的难得将领,同时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对他更加器重。于是奏报朝廷获准,刘世勋由参谋官晋升为太尉。1141年,正当岳飞、刘世勋继续收复失地,准备率军北上直捣黄龙府之际,秦桧卖国求荣,诬陷岳飞有异心,高宗轻信谗言,诏岳飞罢兵回朝。岳飞刚到临安,就被投入监狱,交大理寺审理。不久,又被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了。
岳飞被害,刘世勋日夜悲哀。他看破奸臣贼子们的阴谋,深感报国无门、回天无力,遂产生归隐之念,借故返里。回故乡后,他把妻子老小由老家崔镇接到县城附近居住(今城厢西门外)。置田,躬亲耕作,每日焚香于东岳庙中,修身养性。绍兴十七年(1147年)五月二十九日,刘世勋终于在岳飞神像前坐化,后葬于东岳庙西侧。
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时,听到刘世勋的事迹,御笔亲书:“大宋敕封通天彻地刘真君之墓。”经镌刻成碑,立于墓前。从此,刘世勋的墓地,成了泗阳名胜古迹之一,当地人称之为“刘老墓”。可惜御题墓碑毁于“文革”。清代与民国版本的县志均载有刘世勋的事迹。解放前,泗阳境内多处盖有“刘老庙”,供奉刘世勋的塑像,百姓纷纷前往烧香礼拜。每逢干旱无雨,当地群众成群结队,把刘老爷檀香木的雕像,置于八仙桌上,抬着求雨。由此可见,刘世勋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了救国救民的神仙了。
李显忠
李显忠(1110年~1178年),原名世辅,绥德军青涧城(今陕西青涧)人。其先世唐末以来世袭苏尾九族都巡检使,父名李永奇。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鄜延经略安抚使王庶时在鄜州,招募“硬探”,17岁的李世辅应募从军。建炎五年(金天会九年,1131年),金将陕西划属伪齐,李永奇、李世辅父子仕伪齐,后李世辅谋叛伪齐归宋,李永奇家属二百余口遇害,李世辅逃往西夏。
公元1110年,李显忠诞生在这个平安富足的年代,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出身著名的武将世家。曾有歌谣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瓦窑堡的石板清涧的炭,这片水土孕育的李显忠,很自然地成为身材魁梧、英武出众的男人了。“初,其母当产,数日不能免”,有一位高僧路过李家,说出一番奇异之言,“所孕乃奇男子,当以剑、矢置母旁,即生。”
李显忠在簪缨世家的庇护下,渡过了幸福安逸的童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延安,宋室南渡。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被迫接受了金人的任命,但是他始终心向大宋,再三叮嘱17岁的儿子,“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事成,我亦不朽矣。”年轻的勇士满怀壮志,准备绑架金国大头目,向南渡的大宋朝廷献礼。“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不幸舟船延误,追兵又多,一直无法脱困。李显忠只好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骨肉,皆许之”,李显忠放了金人大头目,赶紧通知父亲和家人出城逃难。大雪纷飞,老幼相扶,金国骑兵迅速追了上来,李氏家族有二百人余人不幸遇难,白雪染成了红色,李显忠和部下26人奋力逃脱,而他的父母妻子都死于金人的屠刀,“是日,天昏大雪,延安人闻之皆泣下”,南归无路,道路封锁,李显忠不得不投奔了党项人的西夏国。
在西夏,他以三千之众,大破“青面夜叉”的五万之兵,为西夏朝廷拔去了这颗眼中钉。随即,他引导西夏军二十万来到了延安城,而鄜延路已经复归宋室。李显忠见到了讲和赦书,召集了八百旧部,他抓住了那些杀害父母弟侄的凶手,一一砍下了他们的脑袋。他要投奔大宋,而西夏不允,双方遂起冲突。李显忠“驰挥双刀,所向披靡,夏兵大溃,杀死蹂践无虑万人,获马四万匹”,他一路招兵,很快拥有马步军四万多人,“撒里曷在耀州,闻显忠来,一夕遁去”。李显忠越过秦岭,回归宋室,四川宣抚吴玠这样赞扬他,“忠义归朝,惟君第一”。
公元1139年,李显忠在杭州临安府拜见了宋高宗,时年30岁。“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皇帝把他的忠义放在心里,念念不忘,即使后来金人蓄意构陷,也无损他在南宋的崇高地位。李显忠于1176年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无礼于继母王氏,把继母称作侍婢,王氏则教唆自己的亲生儿子,出钱诬陷异母兄弟,想让兄弟们倒个大霉。当时在位的宋孝宗十分伤感,“诏有司一无所问”,皇帝说,“我念及李显忠昔日不辞千难万苦,回归本朝,多年为国效劳,功绩显著,现在他故去不久,我实在不忍看到他家门零落,我赦免李家众子,让他们悔过自新,保全母子之情。如果以后不肯改过,就会受到典宪的处置”。
李家感泣,对孝宗表示愧悔之意,孝宗说,“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全忠臣的门户,也有利于宣扬我朝风教”。比之汉朝的卫氏家族,在卫青死后一年,就连续遭到夺爵族灭的惨状,高不可攀的荣华富贵,来得快去得更快,在汉武眼中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人物,不管血缘有多亲近,往往只有死路一条。而孝宗对待臣子的家眷,如同自己的亲戚,宋朝有不滥杀的祖训,有言论自由的传统,即使一介武夫在朝廷不如文人吃香,也很难割舍这种文化下的温馨。有人说宋朝是一个百姓敢言不敢怒的时代,如同对待自己缺点多多的母亲,虽然出言埋怨,却不改挚爱之心,生死关头,为她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惜。宋朝是值得百姓珍惜的,它吏治清明,对李显忠更不例外。李显忠去世后,他儿子的家僮意外淹死,“有司诬以杀人,逮系几三百家”,进士出身的应孟明查明此案的冤情,向长官辩白,使无辜众人统统释放回家。如果换了唐朝的酷吏,蓄意打击名门,以刑逼供,牵连亲朋,李家后人肯定处境不妙,什么样的土壤生长什么样的树,应孟明曾说过,“有才而不学,则流为刻薄,惟上之教化明,取舍正,使回心向道,则成就必倍于人”,就凭这番言论,可以窥见大宋官员的素质,南宋能够抵抗异族上百年,靠的是坚韧厚重的民心,这无形的民心,是宋朝的明君和清官换来的,老百姓知道,不想做奴隶,就要与朝廷一条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李显忠一生驰骋疆场,被大宋皇帝视为干城。如果不是宋朝军事制度的缺陷,让李显忠这样的武将放手一搏,光复中原,应该不难。当时女真满万不可敌,而当时宋朝军队数量上并不占劣势,如果不是制度上让将军们互相牵制,互拖后腿,应该打出很多漂亮的光复战役。公元1163年,南宋隆兴元年,在陡沟古战场(位于当今固镇一带),李显忠率军大破金国的“拐子马”,宋军采用了斩马足的技术,破除了“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的连环阵,可见身为主帅的李显忠熟悉战阵,并非一位只趁血气之勇的鲁莽将军。综观他一生的战役,有胜有败,而败仗却突现了宋朝军事体制的弊端,让人扼腕叹息。
金兀术进犯河南,李显忠作为招抚司前军都统制,与李贵一起攻破灵壁县。金兀术又进犯合肥,李显忠支援张浚,在孔城镇大败敌军,金军“宜且避之”,焚庐江而走,李显忠打算乘胜追击,决一死战,被张浚阻止。高宗绍兴二十九年,金人背盟,李显忠率领骑兵杀出,以大刀斫敌阵,金人抵挡不住,“掩入淮者不可计”。金主完颜亮亲自南征,进犯淮西,朝廷命令王权充当主帅,这个胆小鬼竟然弃军渡江,致使和州失守,南宋朝廷命令李显忠取代王权,李显忠未及到达战场,虞允文已经率领宋军取得了采石之捷,一介书生,一战成名。李显忠率领万余精锐部队,渡江作战,淮西州郡全部光复,宋军行至横山涧,大战金国射雕军,金兵败走。这时,金国皇族完颜雍在金国都城自立为帝,完颜亮又切责诸将不肯用命,金国将领杀掉了完颜亮,带兵北返,南宋渡过了波涛汹涌的危机,李显忠成为南宋太尉,封宁国军节度使。
孝宗即位,张浚当权,开始了策划已久的北伐。不擅军务的张浚竟让李显忠和邵宏渊成为并列主帅,而邵宏渊在关键时刻不施援手,导致了张浚北伐的符离之败。宋军攻克灵壁,归附者甚众,李显忠的亲兵投诉邵宏渊的士兵抢夺其佩刀,李显忠斩了夺刀之人,这引发了邵宏渊的严重不满。光复宿州以后,邵宏渊想开仓犒赏士兵,被李显忠拒绝。李显忠将军队撤到城外,“止以见钱犒士”,而且李的亲兵比普通士兵总要丰厚一些,这些本来不算严重的恩怨导致了邵宏渊的挟私报复,李显忠陷入了孤军作战的险境,“金人乘虚复来攻城,显忠竭力捍御,斩首虏二千余人,积尸与羊马墙平。城东北角敌兵二十余人已上百余步,显忠取军所执斧斫之,敌始退却”,李显忠想与诸军成为掎角之势,自城外掩袭敌人,而邵宏渊的部下却按兵不动,宋军不得不弃城而去,被金兵乘势追杀,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一个小人的私心毁掉了一个国家的宏图,如果这些军队都归李显忠指挥,后果很可能大不相同,但是失去了平级将领的牵制,南宋皇帝会对独揽军权的李显忠放心吗?宋朝的军人,真是难作呀。
作为将军的李显忠,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儿,不拘世俗,用情深重,“癸未,以李显忠私取故妻于金,降为平海军承宣使、台州居住”,以他当时的地位,想娶美貌小娇娘只需动动嘴,他冒着被当作宋奸的危险,接回了自己过去的妻子,两人破镜重圆。这个女人可能失过节,可能被迫跟过其他的男人,但李显忠宁可获罪,也要为妻子提供遮风挡雨的家,“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代名将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是一个大写的男人。
李显忠去世的时候,依然是南宋的太尉,朝廷对他的赏赐极为丰厚,让他的子女没有衣食之忧。这些东西,金国和西夏国都能给他,可他从不稀罕。他已经与大宋融为一体,他爱这个值得爱的国家,这个国家也爱值得爱的他。一种高山仰止的文明,传承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血统,讲究夷夏之别的大宋也不会例外,只是宋朝从来不肯张扬它的包容。淳熙五年(1178年)去世,终年69岁,后谥忠襄。
虞允文
虞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甫,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父虞祺,北宋末政和年间进士,仕至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虞允文,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通判、知州等四川地方官。绍兴二十八年,改任秘书丞,开始到朝廷任职。不久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历吏部员外郎、兼右司员外郎。绍兴三十年,以守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借工部尚书衔任贺金正旦使,回朝后任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采石之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金军渡淮南犯,南宋首都临安一片慌乱许多官员把家属送出京城,以便随时逃跑。在宰相陈康伯坚持抗战下,起用已病的老将刘锜担负起江淮前线的全面抗金重任。但淮西主帅王权刚进抵庐州(今安徽合肥),一听到金军渡淮,随即望风逃窜,金军如入无人之境,直抵长江北岸。宋高宗为应付危急局势,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为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任参谋军事,洪迈与冯方任参议军事,临江督战。十月末,叶义问、虞允文等到达镇江,金帝完颜亮已到达长江北岸的西采石、杨林渡(今安徽和县东南)多日。十一月初,叶义问、虞允文到建康府,王权的部下已退到长江南岸的东采石,王权也已被罢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职,改调李显忠接任,但还未到任。叶义问派虞允文到东采石犒师,并前往芜湖催促李显忠赶快前来上任。但当虞允文到达东采石时,见逃到江南的王权部下将士,群龙无首,三五成群地散坐路边,骑兵已没有了马匹,士气十分低落。遥望长江北岸,金营遍野,“金主(完颜)亮登高台,张黄盖,被(服)金甲,据胡床而坐,(宋)诸将已为遁计”。身任参谋军事的文官虞允文,立即召集原王权部下的将官,告以只能死里求生,奋起抗敌,遂即整顿队伍,并于长江南岸山间布阵,但水军虽有战船却不敢出击,虞允文立即命令当涂民兵登船,共准备同抗击金兵。金帝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军渡江,“一瞬间,七十余舟已达南岸,其登岸者与官军战”,将官时俊在虞允文的激励下,“手挥双长刀出阵奋击,士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俘斩略尽”,金军败退,登船北逃,又被南宋民船攻击,纷纷落水,共杀死金兵4000多,俘500多。次日,虞允文又派盛新率船队出击北岸的杨林渡口,大败金水军并烧毁金军渡江用的船只,完颜亮渡江南侵计划破灭,遂移师扬州,企图改由此渡江南犯。“采石之战”是南宋唯一的一次击败金军渡江的战役,在宋金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当新任建康都统制李显忠率部赶到东采石时,采石之战已经结束,虞允文随即率李显忠的部将李棒所统1.6万人及战船100艘,前往镇江与刘锜会兵抗金,由于镇江宋军严阵以待,完颜亮又下诏强迫金军限期渡江,金军将士鉴于采石渡江战败的教训,遂杀完颜亮后还军,归附新即位的金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