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
廉希宪(1231年~1279年),字善甫,是元朝兴起后首屈一指的维吾尔族政治家和军事家,元初的名臣,他是历史上一个刚正清廉的杰出人物。
廉希宪的父亲在元朝的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和世祖忽必烈三朝做官,居官清廉,执法公正,功劳卓著。死后追封为魏国公。在蒙古大汉窝阔台三年,即公元1231年,廉希宪的父亲被任命为燕南诸路肃政廉访使,也就是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科的长官。任命的当天,次子希宪刚好出生,他非常高兴,对家人说:“古时候有人用官职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以‘廉’字为宗族的姓吧。”从此,他的子孙便都用“廉”为姓。
廉希宪从小就很热心读儒家的经书和历史,刻苦而认真。经过数年的苦读,他成了一个学问很深的青年,这时正好忽必烈到处招贤纳士,听人说廉希宪学识渊博,就召他入邸为臣,对他很是器重。
进入忽必烈的府第后,廉希宪仍然苦读经书。一次,他正专心地读《孟子》,忽必烈派人来叫他,他揣着书就去了。忽必烈见他拿着《孟子》,就问他书里讲些什么,他便将孟子的人性本善、仁义爱国等思想讲给忽必烈听。忽必烈听了很高兴,对他赞不绝口:“真是一个廉孟子啊!”从此,廉希宪就以“廉孟子”著称,成为当时一大名人。
公元1260年,即中统元年,忽必烈继承了蒙古汗位,在廉希宪等人的辅佐下,击败争夺汗位的阿里不哥。廉希宪后来就任京兆道宣抚使。两年后,担任中书省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廉希宪还担任过北京、江陵的行省长官,在公元1280年,廉希宪病逝,年仅四十九岁,可谓英年早逝。
廉希宪不但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且品格也很高尚,一向推功揽过。志元七年,即公元1270年,因为廉希宪释放被诬陷入狱的尼赞马丁,惹恼了忽必烈而被罢官。忽必烈很快又后悔了,问侍臣他在干什么,侍臣说他还在闭门读书。忽必烈听了,就叹息道:“读书确实是朕曾经倡导过的,但是读书不用,还不如不读。”一向忌恨廉希宪的阿合妈害怕廉希宪东山再起,于己不利,就趁机说:“他哪里是在读书,不过是在整天吃喝玩乐!”
忽必烈听了,气得脸色大变,怒斥道:“胡说!希宪清贫廉洁,人人皆知,拿什么吃喝?!”不久,忽必烈就再起用廉希宪任北京行省长官,镇抚辽东。后来,廉希宪到新平定的长江重镇江陵去做行省长官。他临行前辞谢了忽必烈所赐财物,冒着酷暑直奔江陵。到达后就立即下令禁止抢劫百姓,开始兴利除弊。他又安抚商人照常营业,使军民相安以处,官吏各司其职。然后登记原来的南宋官员,量才授予官职,从没有一点猜疑之心。他为了安抚地方,专门下令:凡是杀害俘虏者一律按杀害平民治罪;俘虏如果患病被遗弃,允许人们收养,病愈后原来的主人不能索要;开掘城外御敌之水,灌溉良田数万亩,分给贫民耕种;发放粮食,救济饥民。地方秩序刚刚稳定,廉希宪又大力兴办学校,他还亲自讲课,训导激励学生学以报国。这使当地很快出现了勃勃生机,远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和重庆等地的宋将都闻风来降。皇帝得到消息后,感慨地对侍臣说:“先朝用兵不能得地,现在廉希宪不用一兵却让几千里外的人奉送土地,廉孟子不虚其名啊!”
廉希宪官虽然做到了宰相,但为国效力却始终保持着清廉作风,俸禄之外从没有贪私之物。走到哪里都是随身带着一张琴和几箱书。没有其他私产,更不用说金银财宝了。归顺元朝的南宋将官都带着很多金银去见元朝的地方长官,廉希宪对此深恶痛绝。他向送礼的人说:“你们送的东西,如果是自己的,我收了便是不义,如果是公家的,你们拿来送礼,就是盗窃国财,我收了便是贪赃。如果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就要罪加一等了。”说得送礼的人无地自容,惭愧得不知说什么好。
公元1277年,廉希宪被召回京,江陵百姓拦路哭送,后来又建立祠堂纪念他。回到北京后,他随身携带的东西仍然是琴和书。
廉希宪回京两年之后,病情加重,皇太子派人去探望,并请教治国之道。廉希宪请求太子劝谏皇上赶快除去贪赃误国的阿合妈一伙,以免后患无穷,祸及国家。身为廉吏,廉希宪对专权纳贿、肆意掠夺民产的阿合妈一直心存戒备,恨自己不能为国锄奸。两年之后,阿合妈被义士王著杀死,罪行暴露,忽必烈立诛其党羽,罢撤扰民衙门171所,为国除了一大祸害。
廉希宪临终时仍然不忘叮嘱儿孙谨守清廉:“你们知道狄梁公吧,梁公有大节殊勋,但儿子却玷污了他的清名,你们要谨记为戒!”狄梁公即唐朝名相狄仁杰,死后其子贪暴,百姓愤而毁了狄仁杰的生祠。廉希宪的六个儿子都时刻遵守父亲的遗训,为将为相都能清廉自守。元朝追封廉希宪为魏国公,赠清忠粹德功臣、恒阳王等荣誉称号,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是对大臣功劳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屈指可数。
安童
安童(1248年~1293年),元勋后裔,安童既是勋臣之后,又与世祖有椒房之亲,中统初就担任了怯薛长(第三怯薛由木华黎家世袭),青年丞相,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三世孙。祖孛鲁,父霸突鲁;母弘吉剌氏,世祖察必皇后之姊。
1259年,霸突鲁率蒙古军从忽必烈攻宋。宪宗死,忽必烈得报阿里不哥谋夺汗位,急从鄂州前线北还,留霸突鲁总军务,与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会合后,这支军队遂成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的基本力量。在此之前,忽必烈曾与霸突鲁讨论形势之地,霸突鲁建议选择燕京为国都,可见他早就有立国中原汉地的见识。不久死于军中。安童1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入宫见皇后时,曾在世祖面前称赞他虽然年少而有辅国之才,因为他常与大人讨论国事。中统四年(1263年),世祖战胜阿里不哥,获其党千余人,欲尽杀之,以问安童,对曰:“两主争国,彼安知有陛下?且甫定神器,不推旷荡之恩,顾奋私憾杀无罪人,何以安反恻?”当时世祖与阿里不哥争位,都是拖雷嫡子、宪宗亲弟,本无所谓正统、叛逆之分,对方将卒在法理上并无罪过,而且阿里不哥尚未归降,正需要以宽待政策招抚其支持者。因此世祖很赞赏他的意见,对他才16岁就有如此老成的见识感到惊异。
至元二年(1265年),安童出任中书右丞相。当时史天泽从中统二年起一直任右相,但在李璮叛乱后,世祖对汉人世侯权重当有疑忌。这一年他巡幸上都时,召安童推荐的谋士崔斌征询“为治大体,今当何先”,斌答以“任相”,并举安童、史天泽可为相。世祖默思间,崔斌又奏:“陛下岂以臣猥鄙,所举未允公议,有所惑与?今近臣咸在,乞采舆言,陛下裁之。”遂立马扬言曰:“有旨问安童为相,可否?”众欢呼万岁。这时安童才18岁,推辞道:宋朝尚据江南,如以臣为宰相,恐贻笑各方,使宋人轻视我们。世祖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其勿辞。”遂拜相。这段插曲说明,世祖以亲信怯薛长安童出任首相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史天泽虽仍任右相,但地位在安童下。安童拜相后,即奏请燕王真金领中书省事,又奏召许衡入朝,亲自至旅舍拜访请教,十分佩服。于是世祖命许衡入省议事,特召见面谕:“安童尚幼,苦未更事,汝谨辅导。汝有嘉谟,先告安童,以达于我,我将择焉。”显然意在培养练达中原政务的蒙古大臣来主掌行政,以免权力旁落。当时右、左丞相有五人(安童、史天泽、忽都察儿、耶律铸、伯颜),至元四年,安童奏:“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诏以安童为长,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汉人参用,员数勿过多。于是忽都察儿、耶律铸降为平章政事,伯颜降为右丞。安童又奏宜用老成人如姚枢等同议中书省事,诏许之。姚、许等汉族儒臣原是世祖即位前就已征聘的人物,和世侯势力也没有关系,他们都主张实行儒家治国方针,安童在他们的帮助下继续奉行采用汉法的政策。
安童与阿合马有矛盾但世祖急于财用,自王文统被诛,即委阿合马掌管财赋,后超拜中书平章政事,兼领制国用使司。至元五年,阿合马等密议立尚书省,乃先奏安童宜升太师,进为三公。诏命诸儒臣议,商挺倡言:“安童国之柱石,一日不可出中书,若进三公,是崇以虚名,夺其实权也。”众皆和之,事遂不行。至元七年,立尚书省,以阿合马为尚书平章,言无不从。阿合马恃世祖信任,凡事直接奏闻,不通过安童,又擢用私人,不由部拟,不咨中书。安童向世祖迸言:“臣近言尚书省、枢密院宣奏并如常制,其宏纲大务,从臣等议定,然后上闻,已有旨愈允。今尚书众务,一切径奏,似违前旨。”又奏:许衡认为阿合马所用部官多不当。诏命尚书省遵前旨行事,并责阿合马用人事,阿合马辩言:“事无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择。”安童只得让步,奏请“自今唯重刑及迁上都总管,始属之臣,余事并付阿合马,庶事体明白。”世祖对两人所奏均予许可,明显偏袒阿合马。九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阿合马仍任平章政事,继续专擅朝政;十年,安童见阿合马擅权日甚,忍无可忍,乃奏其所任各部官和大都路总管府官多不称职,请别加选择;其营作宫殿,夤缘为奸,亦宜诘问;又奏:“阿合马、张惠(中书右丞)挟宰相权,为商贾,以网罗天下大利,厚毒黎民,困无所诉。”世祖命进行审查,阿合马抗辩说:“谁为此言,臣等当与廷辩。”(《元史·阿合马传》)安童举出左司都事周祥,中木取利,罪状明白,诏黜之。次年,安童奏以董文用为工部侍郎,取代阿合马所任命的私党纥石里,阿合马之党益恨安童,屡进谗言。于是世祖将安童遣往西北边境,行中书省、枢密院事,辅佐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守边。由于世祖倚信善于“理财”的阿合马,安童与阿合马的这场斗争失败了,被调离了相位,从此阿合马“独当国柄”,更大树私党。
安童至西北边后,发兵讨伐窝阔台后王大名王禾忽,又因分配给养不公,引起诸王不满。至元十三年,从那木罕戍边的宪宗子昔里吉发动叛乱,劫持了那木罕和安童,将安童送到海都处拘禁。海都对拖雷家族的内争采取观望态度,颇优待安童,授以官职,直到至元二十年才遣送他回到自己的领土。
蛇节
蛇节(?~1303年),彝族首领,亦奚不薛(彝语,意为水西,指令贵州鸭池河以西)土官阿那之妻。又作折节、蛇截。至元二十年(1283年),阿那降元,任亦奚不薛总管府总管。阿那死,蛇节摄其职。蛇节有权略,健壮而有智谋,会用兵,深得部民拥戴。大德四年(1300年),元成宗铁穆耳采纳梁王等人建议,命荆湖占城行省左丞刘深为云南征缅行省右丞,率湖广等省兵征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等地)。刘深军沿途征发丁夫马匹,转运给养,所过之处,虐害百姓,役夫死者相枕藉;并向蛇节勒索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各族人民不堪蹂躏,蛇节和水东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于五年六月率彝、苗、仡佬族人民起义。八月,云南平章床兀儿领兵进讨,并派人招降蛇节。蛇节不出,领青衣破军助宋隆济包围贵州,邀击官军于深谷中,使其首尾不能救应。刘深弃众奔逃,丧兵十之八九。乌撒(今贵州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东川(今云南会泽)、茫部(今云南镇雄北)彝族人民相继响应,云南西部、南部各族也酝酿举事。成宗改派湖广行省平章刘国杰及陕西、四川和云南各省军会同镇压。六年二月,刘国杰与四川军会于播州(今贵州遵义)。蛇节拒绝招抚,并发兵十万来攻。元军接战至夏季,劳而无功,退驻思州(今贵州凤冈)、播州。九月,刘国杰统蒙古、汉军和思州、播州苗军出征。彝族军剽悍骁勇,多健马,骑兵锐不可当。刘国杰进驻水西地蹉泥,遭到马队的突袭,累战失利。十月,他用计破坏蛇节骑兵的攻势,败之于折剌危水,蛇节乘船退走。刘国杰与陕西、云南军会合,过泊飞关,追击蛇节。七年正月,蛇节再次聚兵反击,大战于墨特川,又败。刘国杰军至阿加砦,追及蛇节。二月,蛇节被擒,斩于军中。不久,宋隆济等各部的起义,也在元军的围剿和对内部进行分化瓦解的双重打击下,先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