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为爱种一片森林
32005500000013

第13章 在诗意的鄱阳湖畔行走

渔夫站在竹筏上,手持竹篙划水的姿势在朝阳里篆刻出一个清秀的剪影。竹筏上蹲着一只壮实的鸬鹚,鸬鹚深情地注视着湖面,俨然一位前来领略湖光山色的游客,丝毫没有要下水一显身手的举动。

日出

从湖的那一边悄悄地升起了一颗巨大的、通红的朝阳,湖这边临湖而居的渔民的木屋便笼罩在欢天的喜庆之中。迎着日出,走在木屋向湖延伸的小道上,远远地看见从木屋里走出的渔夫正划着那个新添的竹筏离岸而去。竹篙一起一伏,竹筏在宁静的湖面上前行,筏影在铺着红地毯一样的细浪里荡漾。渔夫站在竹筏上,手持竹篙划水的姿势在朝阳里篆刻出一个清秀的剪影。竹筏上蹲着一只壮实的鸬鹚,鸬鹚深情地注视着湖面,俨然一位前来领略湖光山色的游客,丝毫没有要下水一显身手的举动。

原来,渔夫和他心爱的伙伴都是去巡湖的。这位渔夫休渔时节自觉地加入到义务保护母亲湖的行列。

鸬鹚在撒满朝阳的竹筏上,看着湖里鱼跃的水痕,和渔夫一样饱含深情地回忆曾经的岁月。

母亲

晨风中,一位母亲蹲在湖边,正聚精会神地洗着一家人的衣服。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头发早已花白,额角爬满了深深的皱纹。只见她双脚踏在清澈的湖水里,脚丫子像猫爪一样紧紧地黏在水下那块光洁的石板上。个头不高、人挺精瘦的她一边机械地重复着那些洗衣的动作,一边眯缝着眼睛朝湖的深处眺望。

从前,她一直拖着两条乌黑的辫子,与自己的男人在这片液态的土地上过着耕云播雨的生活。一张网、一条船、两个人、一个心愿,日子清淡抑或清苦,心里却仿佛很甜蜜、很淡定。

洗完衣服,老人抬起脚细瞧,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板竟会那么粗糙、那么宽大、那么具有黏性了。站在风雨的船头,她年迈的身躯曾经是那么娇媚和纤弱,结满老茧的双手曾经是那么光滑和细嫩。

老人就是眼前的湖,一生都在为自己身边的人付出。

借着湖的光影,老人用手摸摸鬓角的散发,搓搓皱褶的脸庞,别上了那枚新买的发夹。也许老人希望在人们眼里重新绽放久违了的美丽。

新枝

湖边,有一棵阔叶树被之前横扫过湖面的狂风吹折了,留下一人多高的树干。树干的伤口处残存着它在那一刻挣扎、抗衡,最终被击垮并撕裂的印记。

风平浪静,断开的树梢被风卷走,碗口粗的树干却依旧立在湖岸。

几个月后,我来到湖边,猛然发现这棵看上去似乎枯死的树干的树梢上竟然长出几根新的枝桠来。这些新枝看上去青春勃发,充满生命力。

住湖边、与我同行的朋友踮起脚尖,伸出长臂试着将部分多余的新枝去除,只留下粗壮的一枝让它生长。看着它,我感觉又回到春天了,可是当时已经是盛夏。

朋友说,沐浴着阳光雨露,鄱阳湖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湖畔,春潮涌动,春雨潇潇,捷报频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号角吹响,枯木也逢春了。

这春意就像温暖的阳光映在湖区县市的版图上,映在毗邻而居的人们脸上,映在迎着朝阳刚刚长出的新枝上。

脚步

徜徉在湖边,隐隐听到一阵清脆的鸣笛声传来。原来是几辆大巴载着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来这里参加夏令营活动。

车到湖边停下了,他们在一面大旗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向湖的深处进发。这些来自湖区周边县市的一群爱湖、爱鸟、爱自然,有理想、信念和作为的孩子,就如同参与鄱阳湖新一轮经济开发的大军,正迈着整齐的步子,唱着同一首歌,怀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

环湖的江西人把鄱阳湖作为舞台,或作就工业兴县的锦绣文章,或搭建文化唱戏的金色鹊桥,或依托青山绿水做大低碳产业。色彩有不同、音符有高低、气韵有舒缓、旋律有跳跃,但是合唱的主题一样,终极目标一致,那就是让喷涌乳汁的鄱阳湖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有所作为。

湖边,静听这脚步声,的确让人兴奋,让人酣畅淋漓。

听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鄱阳湖湿地看鸟的时候,耳畔忽然飘来一阵悦耳动听的江西地方戏的旋律。

定神细品方知是赣剧《牡丹亭》中的精彩唱段。

游客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过去曾在县赣剧团待过。她主演的赣剧在湖区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一些在湖上打鱼的老汉都能哼上几段……

鄱阳湖水孕育了多个地方戏剧种,千百年来,它们亲切的语言、独有的表现形式和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江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地方戏丰富了百姓精神生活,同时也让人们学会了辨别忠奸善恶,懂得了知恩图报。

作为地域文化隐形的地标,江西地方戏植根于脚下的土地,就像一位忠贞的妇女,无论怎样诱惑,她还是那样笑不露齿,杏不出墙。正是脚下这方厚土,孕育了千古绝唱《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和《南柯记》……这些赣剧、抚州采茶戏等地方戏经常演绎的故事在鄱阳湖畔流传,优美的旋律在赣江大地上回旋萦绕。

勤劳智慧的江西人凭借这些熟悉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新曲。

好事尽从难中得,少年勿向易中求。

——李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