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两旁的旱地里开满了油菜花。这些油菜花挨挨挤挤,连绵起伏,远远看去一片金黄。微风吹来,花枝摇曳,花影婆娑,花香醉人。
一条新铺的乡村公路在山坡上蜿蜒,公路两旁的旱地里开满了油菜花。这些油菜花挨挨挤挤,连绵起伏,远远看去一片金黄。微风吹来,花枝摇曳,花影婆娑,花香醉人。东乡地处赣抚平原和丘陵过渡的地带,那里不少乡村的荒坡上,到了初夏几乎都开满金黄的油菜花。
那天,我走在一条开满了油菜花的山道上,只见道路两旁的油菜地里围了不少篱笆。篱笆大多由松树、杉木用铁丝固定而成。透过篱笆,不时地有壮实和调皮的花枝伸展到篱笆之外。阳光下,油菜花、树篱笆、蜿蜒的乡村公路,公路上穿着花衣裳正上学的女孩,山坡下的小村,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阳春三月,正是南方油菜花开的时节。春分后的一个双休日,我约了几个文友去占圩一带的乡村看油菜花。吃过早餐,一行五人驱车出发。一路上,就看到有零星的油菜花开放,这时,有人就有下车的冲动。车子来到一个红土坡上时,眼前一片金黄,这里集中种植了几十亩油菜,正开得茂盛。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顿时闻到一股浓郁的花香。踏着花间小道,我们跻身花丛,只见一束束的花枝层层叠叠地盛开着,有勤劳的蜜蜂正趴在花心上采蜜,更有蝴蝶在花间飞舞。它们悠然自得、无拘无束,似乎没有觉察到我们的到来。
面对眼前的景致,文友似乎都按捺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动。有人拿起相机为蜜蜂、蝴蝶拍照,有人钻进花丛摆着各种姿势留影。激动、兴奋和欣喜的心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蓝天上,白云悠悠;蓝天下,菜花金黄;花丛中,欢声笑语。
一位老农正在他家一块开得鲜艳的油菜地里忙碌。也许在他眼里,这只是一种庄稼,一种可以榨取植物油的原料。花开得鲜艳、开得浓烈,只是意味着他的收成良好,因为在他心里,开花对庄稼来说只是过程,而我们在乎的是花的色彩和开花的声音……
老农对我们说:“这年头,城里人都怕胖,怕多吃油,而精炼油又可能掺假,所以菜籽油显得珍贵,吃着也让人放心。”
我说:“花开得这么鲜艳,今年恐怕要大丰收了。”
老人眯着眼睛微笑着说:“这话不能说得太早。你别看它现在花开得很好,收获要到手才算。”
我们听了觉得疑惑。老人是这样解释的:油菜这东西,大多是春夏之交开花、结实、收获。这时候也是南方的雨季,如果连续下几天大雨,花开得再多也结不了果实。再就是,这个季节刮大风的时候多,有时风吹倒了结实的秆子,甚至会被晒干,再突然来一阵风,本来要到手的菜籽也会被风吹走了。有一回,他顶着阳光在一个坡上压打菜籽,刚完成了一半,西天突然飘来一片乌云。乌云来时,一阵狂风将他用来采收菜籽的竹垫、簸箕、箩筐都卷走了,他只得一脸无奈地站在雨中。
我们听了,心里都酸楚楚的。是啊,油菜原本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植物,无论在田间地头,甚至任何一个角落,它都能成活、开花、结果。它的籽可以榨油,它的秆可以用作柴火,它的花可以用来观赏。
油菜花色泽金黄,隐隐散发着芳香。有油菜花的地方就有无限的风景。现代人眼里似乎都缺少一些色彩,因而总希望亲近自然、亲近田野、亲近鲜花。文人甚至把出门赏花作为修心养性、愉悦心身的途径。
2002年春上,我在《金山》文学杂志社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一天,我从江苏镇江的杂志社乘车到下属的丹阳市去采访。一路上几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油菜花。那一带地势平坦,放眼望去,蓝天下几乎都是一种色彩。就连流经其中的小河河堤上也全都种上了油菜,几十公里的路上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油菜的空地。那景致也让人震撼,让人难忘,让人回味。丹阳是富裕的地方,那里农民的勤劳可见一斑。十几年过去了,那一幕还时常在眼前浮现。
有朋友刚从一个以观赏油菜花为主的旅游景点回来。他抱怨说,那儿的油菜花远远没有当年多,许多原本种油菜的地方都被撂荒了。地里长满野草,或是改种其他作物了,甚至被开发建房。市场经济,农民不能白让旅游公司锦上添花、涂脂抹粉。当他觉得种这种庄稼没有外出打工合算而又不能从公司老板那里得到安慰或补偿时,他会义无反顾、身无牵挂地选择放弃。
农民可以脸朝黄土背朝天地为收成付出,哪怕三伏天里挥汗如雨,但是不可以无限度地、无节制地、廉价地被他人利用和戏谑。一位景区的农民这样说。
同样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油菜花,一旦被功利玷污,色泽就灰暗了。我想。
好在身居江南,到了春天还是能见到曾经灿烂在心底的油菜花的。只是觉得这种花似乎在一年一年地减少。加上天天为生计忙碌以及心灵被空气污染,因而常常生出要出门看风景、出门赏花的念头。
邀三五好友,轻车简从出门看看亲切的油菜花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这年头,友情和真诚像没有被加工的菜籽油一样珍贵。朋友之间,一边赏花,一边逗趣,亮堂了心窗的同时,拉近了彼此的心距。
在冷不丁就受气被骗,冷不丁就吃了地沟油的今天,要寄存一份平常心,要让人不浮躁、不堕落,唯一的方式就是趁着阳光出门,到开着油菜花的山坡上席地而坐,抛开世俗杂念,屏住呼吸静听油菜花开的声音。
唯有这时候,你的心里才百花鲜艳,你的眼里才满园春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