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画(学无涯丛书)
32018900000012

第12章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是其代表作。此图纸本,纵33.0厘米,横636.9厘米。水墨画富春山一带秋初景色。《富山春居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件佳作。此画现分为两段,前段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省故宫博物院。

《富山春居图》作为黄公望的代表作,显示出元代山水画的风格。在画面上,峰峦坡石,绵亘起伏,云树苍茫,疏密有致;其间点缀着村落、亭台、渔舟、小桥,并画出平沙线渚及溪山深远处的飞泉。景物纷繁,层次丰富,达到了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移步换形、步步可观的艺术境地,俨然是一个“世外桃源”,点醒了“山居”的主题。

画法苍简清旷,平林一带的丛树,打上了点子叶,森秀而疏散;高崖峻壑,则用大披麻皴,健逸豪迈,气象淳厚。静观画面,满目生动,恍如真的置身于富春江山水之中。卷末自题,述说此卷的创作情况,说是至正七年(1347年)归居富春山,朋友无用和尚同往,遂于南楼援笔画此卷,历经三四年方告完成。其间,为了画好这卷《富春山居图》,不辞辛劳地长年跋涉在深山浅水之间,观察体验,心记默识,而当时,黄公望已近80岁的高龄了。

《富春山居图》的流传,也有过一番不平凡的经历。这件作品在明末为吴问卿所收藏,吴临死时嘱咐家人将它烧掉作为殉葬,幸好他的儿子不忍名画成灰,把它从火中抢救出来,但画的起首一段已被烧毁,其余部分留下了斑斑火痕。从此,一卷《富春山居图》分成了前后两段,画的后段后来为清朝皇室收藏,现存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画的前段直到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举办宋元明清名画展览,才和观者见面,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黄公望曾做小官,因与权贵不合而入狱。

出狱后便隐居山林,不问政事,放浪于江湖,寄情于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绘画生涯开始得很晚,约到50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画的创作。而在这之前,他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对真山真水有深入的观察和感受。据画史记载,他常常一个人独坐荒山乱石间,意态恍惚,不知所为,又曾于松江通海处观激流轰浪,虽风雨交加也浑然不知。黄公望出门旅游总是带一个皮袋,内装笔墨纸砚,见到美景怪树,便当场写生,作为创作素材。人们常评论他的画有虞山、富春山的特色,这正是他长期观察、写生而“胸有丘壑”的结果。

从笔墨形式来看,黄公望取法董源而有所发展。他的作品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作浅绛色,山顶多卵石,落墨简净,赭黛烘染;另一种是作水墨,如《富春山居图》,皱纹不多,笔意豪迈。在明清两代,黄公望极受推崇,被奉为“山水正宗”,以致在画坛上形成了“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

黄公望(1269—1354年)

元代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江苏常熟人(一说富阳人)。黄公望所作山水画,继承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又受宋末、元初赵孟兆页薰染,融合自身对自然实景之感受,加以发展,自成一家。其特点在于:作浅绛色,山头多矾石,笔势雄伟;作水墨,皴纹稀少,笔意简远,超逸有致。论者以为“峰峦浑厚,草木华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