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城里有许多锯木厂。木匠索黑尔的儿子于连身体孱弱,面色苍白,用他父亲的话来说一点也不像个木厂老板的继承者。他的内心和外表是截然相反的,充满激情和狂热,向往拿破仑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挤进上层社会,将来进入军界。可是在复辟王朝时期,这条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将自己装扮成一个虔诚的教徒,准备沿着神父——主教的阶梯向上爬。
经西朗神父推荐,他做了市长德·莱纳先生的三个孩子的家庭老师,开始接触上流社会。起初他对这里的一切充满野心和占有欲,他以赢得德·莱纳夫人的爱情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善良而天真的德·莱纳夫人因不满丈夫对孩子的粗暴,开始注意这位文质彬彬、具有爱心的家庭教师,并和他产生感情。可是流言很快传遍了整个城市,德·莱纳夫人的良心受到折磨,陷入悔恨之中,她变得笃信宗教。于连则被迫进入与世隔绝的贝尚松神学院。
在贝尚松神学院里,于连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这里依然充满了伪善和斗争。不久他随院长彼拉神父到巴黎,做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去巴黎之前,他偷偷来到德·莱纳夫人的房间,为自己的爱情告别。
于连在上流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贵族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但他从内心深处仍然讨厌这个地方。能够升迁向上爬的实际利益使他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尔一个秀丽俊俏的姑娘,她对自己的出身非常自豪。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渴望得到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起初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那高傲的性格,但他看到追求玛特尔所能带来的实际好处,尽管他不喜欢她,却仍然展开了热烈攻势。玛特尔也知道于连身份低微,但为了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默许了于连的追求。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让于连在月光明亮的晚上,从窗口爬进她的房间来约会。原来这只是玛特尔的一个浪漫的想法,可是于连真的这样做了,当晚玛特尔就接受了于连的爱情。
但是这场恋爱并没有持续很久,过后玛特尔很快就后悔了,她很快就恢复了贵族的清高,她觉得和父亲的下等秘书恋爱实在是非常侮辱的事情。玛特尔的前后转变深深地刺痛了于连。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决心控制她,进而控制她的家族,以报复贵族给他带来的所有侮辱。
于连在俄国朋友柯哈沙夫王子的经验传授下,假装去追求另一位女性,并且故意在玛特尔面前做出十分殷勤的样子。骄傲的玛特尔无法忍受,她恳求于连原谅她因为自尊犯下的错误。于是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这位贵族小姐已经被他的爱情网罗了。玛特尔把一切告诉了父亲,要求侯爵答应他们两人的婚姻。侯爵虽然十分恼怒,但为了玛特尔腹中的孩子只好让步。他授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
于连对新得到的权势与财富而得意忘形。正当他踌躇满志、扶摇直上,就要实现跻身贵族社会的愿望时,贵族阶级和教会狼狈为奸,威逼德·莱纳夫人写揭发信。侯爵收到信后立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知道自己先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他失去了爱情,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机会。
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城,在激烈的情绪控制下,向正在教堂祷告的德·莱纳夫人连发两枪。他因开枪杀人被捕,被投入了监狱。
玛特尔为了营救于连四处奔走,找人求情。于连对此并不感动,他明白玛特尔其实并不是真正地爱着他,她爱的只是自己的浪漫爱情。于连拒绝了玛特尔的好意,他决定静静地等待审判的来临。
公审的时候,于连当众宣称他不乞求任何人的恩赐,这让那些审判官极为恼火,因为他们失去了展现自己虚伪的宽容的机会。于连坦然地走上了断头台。行刑后,玛特尔买下了于连的头颅,并抱着他的头来到墓地埋葬,她终于做了一件和她景仰的玛格丽特皇后同样的事情——抱着情人的受刑的头,去埋葬爱情。在于连死后第三天,德·莱纳夫人在家中亲吻着自己的孩子,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红与黑》是以描写爱情为主线,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爱情小说”,它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在于该书对人物心理细致的描述。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人物更深层意识的活动,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他这种所谓“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年),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是以长篇小说名世的。他的长篇代表作《红与黑》,传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减。然而,他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译为《卡斯特罗修道院长》)等,写得生动传神,脍炙人口,堪称世界短篇小说花园里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