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奥 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是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于1915年至30年代初,主人公保尔出身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养家,哥哥是工人。保尔当过学徒工人,从小受过神父的侮辱和老板的压迫。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迅速联合起来,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
红军解放了谢别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莱住在保尔家的时候,给保尔讲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莱的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保尔后来参加了红军,一开始是当侦察兵,后来又当了骑兵。保尔在战斗中浴血杀敌,十分勇敢,而且还是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和出色的政治宣传员。保尔很喜欢读书,特别爱读《牛虻》、《斯巴达克思》等作品,他一有空就给战士们朗读或讲故事。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负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保尔出院后,住在初恋女友冬妮娅居住的亲戚家里。保尔的身体已不能再回前线,他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的工作。他做团的工作、肃反工作,并直接参加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铁路的工作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忘我的劳动态度。兴建铁路的工作极端艰难: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大家缺吃少穿,露天住宿,还有武装土匪的骚扰,疾病的威胁。这时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莱看到他们的劳动热情,感动地说:“他们真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在冬妮娅亲戚家一块居住时,保尔就和冬妮娅产生了裂痕,保尔对冬妮娅那种庸俗的个人主义越来越不能容忍,感情的破裂已不可避免。在修筑铁路时,保尔又见到了冬妮娅,这时她已与另一个阔工程师结婚。保尔在铁路工厂任团委书记时,与团委委员丽达在工作上经常接触,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但在丽达的哥哥来看丽达时,保尔产生了误会,错把哥哥当成了丽达的恋人,从而错过了与丽达相爱的机会。
在兴建铁路的工作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肺炎,组织上不得不将保尔送回家乡小城去休养,1927年,保尔已完全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病魔把这个火热的青年束缚在病榻上。保尔在这种难以忍受的折磨下,曾一度产生过消极的自杀念头。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很快从低谷走了出来。这时的保尔也终于认识到他不爱惜身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英勇行为,而是一种任性和不负责任。对他来说,“左派”幼稚病是一个主要的危险。保尔终于在肉体和精神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又找到“归队”的力量。他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保尔,开始了他伟大的文学创作工程。他克服一切困难,先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写,后来是自己叙述,请人记录。在母亲和妻子达雅的支持和帮助下,保尔拿起了新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自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亲身经历,所以读来真切感人,如临其境。小说的全部描写都围绕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展开。结构紧密、自然、真实贴切。除主人公外,书中还刻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资产阶级小姐冬妮娅、纯真的共青团干部丽达以及那些“靠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排泄物而生活”的内地市侩。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1934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它鼓舞了千百万苏维埃青年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奥斯特洛夫斯基精神成为一种时代的精神。他的名字被公认为是那个时代共青团的象征。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战斗在前线的苏维埃青年在保尔·柯察金的精神鼓舞下同法西斯浴血奋战。他们在执行战斗任务之前,常常举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集体朗诵,为的是一次次回忆起保尔·柯察金如何善于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里,保藏着许多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这些书的书页有的被烧焦了,有的书被子弹打穿了,有的沾染着牺牲了的青年团员的血迹。这些书曾和前方战士们一同走过战争的道路,它们是伟大卫国战争的参加者们的旅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发表后成百次地再版,三次被搬上银幕,被译成许多文字走向世界后,受到世界各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成为全世界共产主义青年行动的楷模,他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他所塑造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不可泯灭的思想光辉。
作者简介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前苏联作家。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5年底,前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