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面积290公顷,是清代帝后的行宫和花园,建筑宏伟,同时也是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据说颐和园这个地方,在公元3—4世纪就已经是一处风景区了,但大规模营建宫苑,还是从清乾隆15年(1750年)开始的,时称清漪园,1886年经慈禧重建后改称颐和园。
今天的颐和园所在之处,以前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这里的山,是西边群山余脉的一座,名叫“瓮山”;这里的水,是由西边群山中流出的许多股泉水汇集而成,在瓮山脚下形成的一片宽广的大湖,叫“瓮山泊”。这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在北方原野上是很难得的,所以,那时统治这里的金朝皇帝就在此建立了行宫,经常前来游玩。到了元、明两朝,北京城经过大规模的兴建,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瓮山一带风景区就更为人们所重视,逐渐得到开发和利用。
乾隆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他为自己即位以来国家表面的鼎盛局面所陶醉,运用大批财力修造宫殿。今天,包括北京的故宫(紫禁城)和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在内,国内不少名胜古迹,仍是乾隆时期重建或新建时的基础和规模。为了游乐的方便,乾隆对近在咫尺的北京西北郊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从1749年(乾隆十四年)开始,又着手在瓮山一带破土动工,建造新园,这便是后来的清漪园。
清漪园建成之后,当时的北京西北郊便有了人们所说的“三山五园”,即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万寿山的清漪园,以及畅春园和圆明园。
清漪园在历史上存在了100年。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时,对城内宫殿区和城外西北郊皇家园林大肆焚掠。他们成群结伙地闯进西郊园,抢夺珍宝,击毁建筑,最后竟将三山五园全部付之一炬。
1885年(光绪十一年),清政府设立了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的大臣,深知慈禧早就有意重修西郊园林,便卖力地倡导和主持了颐和园的建造工程。他们把海军经费用在了建园工程上。
颐和园建成之后,慈禧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园内居住,一般是旧历四月进园,十月过了生日再返宫。她每次来园,都带着大批女官随从,前呼后拥。沿途经过的地方,还要“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当地官员跪迎跪送。慈禧在园中游湖逛山,看戏听曲。
颐和园的美,不仅在于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而且更在于点缀于山间水面、错落有致、千姿万态的人工建筑群,在于自然景色与艺术性建筑两者的高度完美的和谐与统一。它的建造,标志着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
今天的颐和园,在自然地形上主要由北面高耸的万寿山和南面广阔的昆明湖组成,其中水的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在风景点和建筑布局上,全园可分为东宫门内宫殿区、万寿山建筑区、万寿山后风景区和昆明湖区四大部分。
颐和园的正门叫“东宫门”,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古建筑。六扇大门呈耀眼的朱红色,上面嵌以一排排整齐的黄色门钉,一块高悬在门前的大匾题着“颐和园”三字。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进出。
进了东宫门,便是一大片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主要由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和德和园等组成,这是慈禧和光绪帝后在园内的主要活动场所,即政治活动和生活居住区。
仁寿殿是慈禧处理日常政治事务的地方。
玉澜堂是当年光绪在园内的住所,是一处大型的四合院落,坐北朝南的正室称“玉澜堂”。
沿着仁寿殿北连接路向里走,就到了德和园,这里是专门为慈禧演戏的地方。
出德和园向西,进“水木自亲”门,便是慈禧的寝宫——乐寿堂了。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可达仁寿殿,西可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西边一道小门叫“邀月门”,出了这道门,就可看到著名的游廊——长廊。游廊,是我国古代园林中常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既能遮蔽烈日和雨雪,又可以为园内景物增色。颐和园的这条游廊,是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最长的一处,它由邀月门到石舫岸边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共合273间(两柱为一间)。它时而笔直,时而弯曲,宛如一条环绕在昆明湖北岸的七彩锦带。
面临昆明湖的万寿山前山,是一组与东宫门内宫殿内不同形式的建筑。因为这里是清代最高统治者举行盛大典礼和朝神拜佛的地方,所以殿宇壮丽,高阁凌空,加以石壁陡峭,气势庄严,是园内最为宏伟豪华的建筑群。它由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字牌坊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协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居于这条中轴线中部的排云殿,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皇帝和群臣祝贺的地方,也是这组建筑中最为堂皇的殿堂。它的前身是清漪园时期乾隆为他母亲庆寿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1861年毁于英法联军的炮火,1887年重修后改称“排云殿”。排云殿建在宗教性建筑——佛香阁之下,也正是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排云殿后面是一座高达60多米的台基。它以削平的巨石依山而砌,给人以拔地而起,突兀壮丽的感觉,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就坐落在这台基上面。它的周身飞金走彩,顶部八角攒尖,在色调和形体上都突破了一般宗教建筑的规范。站在佛香阁前凭栏四顾,可以尽情欣赏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层峦叠幢的远山,如遇到好天,甚至连东南方向北京城的景物也依稀可辨,真让人有心旷神怡之感。佛香阁的西面,有一座小亭,它的梁、栋、窗、橼、瓦直到佛案,全部用一色黄铜铸成,因此被人们称作“铜亭”,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建筑手法。位于万寿山最高处的智慧海则全部以砖石砌成,通体没有一根木料,所以又叫“无梁殿”,它是清漪园被焚后保留下来的少数乾隆年间建筑之一。
万寿山的南面是令人神往的昆明湖。昆明湖占地面积3 300多亩,约占全园面积的。湖水碧波荡漾。在这里可以看到湖上的三座大岛:对面的南湖岛、西部湖中的团城岛、西南面的藻鉴堂。这种一水三岛的园林布局,来源于中国古代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神话。传说那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上有不死药,吃了会长生不老。
颐和园的建造,广泛吸收了我国江南地区名胜古迹建筑之精华,代表着清代皇家园林艺术的成就,享有“皇家总园”之美称,并成为著名的游览圣地。
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国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层次分明,一望无际。总之,颐和园的设计运用一系列传统手法,取得了建筑众多而不显杂乱,景物广布而不显分散的效果。
颐和园简介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 400亩),水面约占。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20千米的皇家园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