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好习惯
32029000000051

第51章 培养孩子善于抓住课重点的好习惯

一节课上,老师很少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大多数时候有铺垫,有引申,通过种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对学生而言,一节课就像是跟着老师做一次旅行,头脑要不断思考新的问题,眼睛要不断注意新的景色。如果不能从老师的讲述中辨别出什么是重点,以及它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听课可以说就是失败的,必然会渐渐遗忘。

学习的重点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是把知识装进自己的脑子里,运用是把脑子里的知识拿出来使用。而课堂上听到的是什么?仅仅是老师的话?就算你能把老师讲的话全背下来,也不代表你能独立把题目做对。区别在于,你需要用自己的脑子来主动思考,而不是像复印机一样复述。老师的话只是帮助你掌握知识的桥梁,桥本身只是工具,并不是目的。老师的授课水平有高有低,就像桥有好有坏一样,这点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唯一能够努力的地方在于,不管什么样的桥,我们都要走过去,成功地到达对岸,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所以说课堂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老师讲什么、怎么讲,而在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掌握知识,意味着你必须在课堂学习中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激活,始终保持在一种活跃的状态。老师每讲出一个知识点,你就要把它归类,放进自己大脑中的知识库里。以便在你的知识结构网络中,找到它的位置。然后,你要把它和其他知识连起来,检查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清晰、稳定,如果有疑问,你就必须举手向老师请教。这看起来十分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比较,先确定它属于哪一个类别,再从同一类知识里寻找因果关系和先后顺序。这样,我们在学到一个知识点的同时,也能了解它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从哪里发展演变而来,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它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也就是说,课堂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抓住知识点,还必须把新的知识点和旧知识连成片,形成网状结构。你得到的不该是一粒珍珠,而应该是一小片渔网。

一般而言,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讲不同层次的内容,这时学生就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听,即抓住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内容。武汉三中饶翠同学说:“课堂教学进度一般以中等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顾及差生的能力所及。这样一来,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会产生‘吃不饱’之感。那么,听课方式大可不必‘专心致志’。主要听课内容为: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老师给的教学方法、解题思路等,作为我们听课的核心内容。而对于那些常规的、纯属老师‘炒剩饭’的部分,则无须一板一眼地听,这时,可以看一些与课堂有关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当然,这需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正确的估计,切不可眼高手低,顾此失彼。”

听课为什么要有选择?因为你需要时间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你听课是为了从老师的嘴里得到网络的线头,而老师讲课的节奏总是有张有弛,知识点不会太密集,总会多举些例子来解释、阐发。这时,你就可以拿出一张纸,试着画一下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只用三五分钟就够了,相当于把新旧知识一起温习了一遍。而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总是记得特别牢固,听课效率就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讲的时候似乎什么都听明白了,可到了做题的时候还是缺乏自信。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知识不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和已有的旧知识联结得不够紧密,很容易脱环。这点老师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帮自己,从现在开始,借助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自学。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让孩子画知识结构图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画出一幅知识结构图,由此可以明白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自己来总结,就能让这幅图留在自己的大脑中,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刻回想起来。

2.让孩子自己总结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家长可以让孩子比较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并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来。这可以帮助孩子清晰地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而这些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则,总会记得格外清楚。

3.让孩子自己归纳每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家长可以让孩子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标明它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这实际上就是在总结十分实用的规律,帮助自己轻松地应对考试,准确地识别出试题中的各种陷阱。

4.陪孩子自学新知识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家长可以陪他自学新知识,抓住概念、相互关系和适用范围这几个点,让孩子自己归纳总结。孩子会发现学习十分容易,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极大地增加自信,相信单凭自己也能学好。

5.自己总结的才属于自己

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清楚,跟着别人学知识,知识就是别人的,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背别人的结论既辛苦,效果又不好。而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不用专门去背,也能记得很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