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好习惯
32029000000071

第71章 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在考试中丢分,那么不妨看一下为什么丢分——难道所用到的知识,自己的孩子没有学过吗?不是!既然不是,丢分就只有一个理由——思维不够灵活,不知道怎样用那些学过的知识。令人悲哀的是,孩子们在学习上花了那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多努力,却没有学会主动地、灵活地去思考问题。

黄全愈博士在美国收到了一封厚厚的家信,拆开一看,有一张约两尺见方的宣纸国画,画的是竹子: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竿,布局协调,浓淡有致,且远近成趣。一读信,则大吃一惊——这幅画竟然出自3岁儿子的手!

教育系主任布莱思博士正好进来,看到了那幅画,黄博士开玩笑说:“这是一个著名的教授画的!”只见布莱思眨了眨那双蓝蓝的眼睛,点点头沉吟道:“不错!不错!”当他得知真相,脸色在一瞬间掠过了几个变化:既有被作弄的尴尬,又十分不相信那是3岁儿童的画,同时也对自己鉴赏中国画的水平有点怀疑……

这事让黄全愈震惊,因为把一个3岁儿童的画说成是一个著名教授的画,也有人相信,而且这人是一个美国大学的教育系主任!

这有两个可能:第一是该美国教授鉴赏中国画的水平太低。这个“可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连黄博士自己也没想到是儿子的画!第二是儿子的绘画技巧实在太好,以致达到“乱真”的地步。

然而,当他儿子到美国后,却不愿意学画画了。因为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只出一个题目,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有站着画的,有跪着画的,也有趴着画的。他们笔下所绘,更是不敢恭维: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连这么破的画都能受表扬,孩子画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没劲!真没劲!

于是,父子俩一致决定退班,这简直是误人子弟,简直是“放羊”!

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既然有“像不像”的发问,就一定有一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像”还是“不像”。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样板来要求自己。

黄全愈开始仔细观察儿子,发现不管给他什么画,他几乎都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或者说“拷贝”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要他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难了。

因为原有的训练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他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所以,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找到心中最有震撼力的画面,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面对难题找出答案,也是这样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应变能力,没有好成绩。

下面是指导家长之法:

1.鼓励孩子多提思路

从小带孩子做题的时候,就应该不过于重视答案,而着重于启发孩子,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能让孩子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2.对作文题目多列提纲

为了培养孩子的作文能力,可以要求孩子对每个题目,列出3到5份提纲。这样,孩子就能更积极地思考,并且临考时,可以从几份腹稿中,选出最好的。

3.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

当孩子提出任何奇怪的想法,家长应当立即鼓励,说“了不起”。鼓励孩子的奇怪想法,就是鼓励孩子多思考,而批评则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萎缩。

4.家中设立“创意奖”

可以在家里设立创意奖,当孩子在学习上想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或者有了什么别的独创性想法,就应该予以奖励。只要家长有如此的态度,孩子的发散思维就能受到极大鼓励。

5.和孩子做思维比赛

父母可以和孩子比赛,看谁想的歪点子多。这种趣味性的练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思维活跃性,并让他渐渐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在难题面前永不言败。

6.把“脑筋急转弯”作为娱乐

休息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人拿一本《脑筋急转弯》,相互出题目考,谁输了就打一下巴掌或刮一下鼻子。这种游戏能直接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并且其中的乐趣能很快驱散学习的烦恼,是十分好的休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