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鉴赏”
苏轼之诗为宋诗英武代表之一,他又最为推重陶渊明,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深知兄长之意,作本文为苏轼、陶渊明二人的诗集之引。
“经典句章”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啗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特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到儋耳,他在罗浮山下置好家,只与幼子苏过挑着行李过海。在儋耳他修好茅庐居住,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在心中没有住华丽的房屋、吃好东西的念头。他一生没特别的爱好,只是把图书史册当作园林来观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演奏。到了这里,那些爱好都丢掉了,只喜欢写诗。他的诗精到、深刻、华丽、神妙,见不到那种老人衰惫的气韵。当时我也被贬到海康,他写信告诉我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人的作品的,从来没有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就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我没有特别喜爱的,只喜欢陶渊明的诗。渊明写的诗不多,可是他的诗看上去质朴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腴。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也没一个赶得上。我前后和他的诗总共有一百多首。其中我比较满意的,自认为在陶渊明面前也不会觉得惭愧。现在打算收集起来编录成书,为的是把他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替我把这些记下来。然而我对于陶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同他的为人,确实有令我感动的东西。陶渊明临终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少时,就过着穷苦的生活。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西奔走。我生性刚强而才学疏浅,与外界的人事多有抵触。自己估量自己,必然会留下世俗的祸害,还是尽力辞去世事,隐居起来,使你们年幼就挨饿受冻。’渊明这些话,大概是实话。我现在不知道真的有这样的毛病。因为自己没有及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因此招来了世上的祸害。这就是我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习一点点他的行为的原因。”
“原文”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二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唉!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督邮,可是子瞻做了三十几年的官,被狱吏所折磨围困,最终还是不能悔改,因此招来大难,仍想在晚年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寄托。谁肯相信这些呢?虽然这样,子瞻出来做官,他升降的原因是可以查考的,后世的君子,其中必然会有明智地看待这些事的。孔子说:“记述旧的而不创作新的,爱好古代的文化,私下里跟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么微小的事迹,是不能够评论一个人的。
我年少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也学有所成了,先父便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的风骨,我以为不像他说的那样好。可是他自从被贬到黄州居住在东坡以来,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好像湍急的水流正在奔来。他的诗与杜子美、李太白相比还有余,就与陶渊明的相比。我虽然跟着他奔跑,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我跟着他和陶渊明的诗,也写了有他的十分之一吧!
绍圣四年二月二十九日,作于海康城南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