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
32063400000012

第12章 3 本书对创业投资运作机理的分析

与“风险投资”范式主要从“风险”因素或与“风险”相联系的高技术产业化过程来理解创业投资,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创业投资的起源与运作机理不同的是,本书由于将“创业投资”与“创业”的起源与演进过程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则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创业投资的起源与演进过程,而且能够较好地解释创业投资获取高收益和控制高风险的运作机制。

2.3.1 从创业需求的推动看创业投资起源与演进

由于我们是从“创业投资”与“创业”相联系的角度为理解创业投资,所以,能够很清晰地洞察到创业投资作为适应人类创业活动对外源性股权资本的需求而起源并演进的新型投资方式的历史画面:正是人类创业活动的需要及其所可能带来的高额回报推动着创业投资的萌芽和发展,而人类创业形态的每一次演变又推动着创业投资形态的演变。

1.原始创业活动的兴起与创业投资的萌芽

正如第1章第1.1 节考察“创业投资”概念的起源与演进时所指出的,尽管到13世纪,手工业工场这种原始形态的企业组织就已经形成并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创建手工业工场这种原始形态的企业组织通常都是通过自有资本的缓慢积累或家庭资本的联合而逐渐完成的;因此,此时的创业活动自然难以形成对外源性创业投资资本的需要。

到15世纪末以后,世界上虽然先后出现过两次大的“创业”热潮(一次是15世纪末期英国等西欧岛国在从事远洋贸易过程中创建远洋贸易企业热,一次是19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创建石油开发企业和铁路企业热),而且这两次创业热潮都提出了对外源性创业资本的需求问题,因而促成了创业投资的萌芽;但这两次创业热潮中的创业活动作为原始形态的创业活动,仍然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因而无法形成对外源性创业资本的持续需求,所以自然无法促成创业投资的制度化。所谓“自发性”,是指这两次创业热中的创业活动并不把“创建出伟大的企业”当做最终归宿,而仅仅是为了一时的远洋贸易或修建铁路、开发矿藏的需要。所谓“偶然性”,是指相对于14~19 世纪这漫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而言,这两次创业热都只是偶然发生的历史片段。正是由于原始创业活动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因此,它对外源性股权资本的需求也同样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从而导致萌芽状态的创业投资资本只能以一种分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存在。事实上,无论是投资于 15世纪末的创建远洋贸易企业,还是投资于19 世纪末的创建石油开发与铁路企业,都主要地是以分散的个人资本的形式进行的。

尽管到20世纪20年代和 30年代,一些富有的家庭、个人以及投资银行开始为一些后来享有盛名的东方航空、施乐等新创建企业提供创业资金,但以上投资仍然只是由个人或非专业性机构分散地进行,因此仍然是一种“非组织化的创业资本”(informal venture capital),而非创业投资基金这种“组织化的创业资本”(formal venture capital)。

2.现代创业活动的发展与创业投资的组织化

如果说15世纪末创建远洋贸易企业、19世纪末创建石油开发企业和铁路企业这种原始形态的创业活动促成了创业投资资本的萌芽,那么,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创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觉而持久的现代创业活动,以及受现代创业活动对外源资本自觉而持久的需求推动,终于促成了一些有识之士勇敢探索组建专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组织。于是,创业投资资本便终于从起源时期的“非组织化创业资本”进化为有组织的制度化状态,即“组织化的创业资本”。

为了自觉地促进新生企业的形成,1945年 11月,波士顿联邦储蓄银行行长 Ralph E。Flander曾致函美国保险业协会,呼吁取消《1940 年投资公司法》限制以信托形式存在的保险基金从事投资业务的禁令,允许其以5%的资产对新生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他在信中写道:“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衰老中的大企业。我们需要新的商业力量和经济活力。如果幼小企业不能持续诞生,我们就无法维持美国的企业发展、就业增长和经济繁荣。因此,有必要将巨额保险基金中的小部分嫁接到那些具有新创意的幼小企业中去。”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Ralph E。Flander同时还倡议成立一家专门机构用于支持创建新企业。到1946 年6月 6日,在哈佛大学商学院 Georges Doriot将军的支持下,终于成立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家创业投资基金———“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Americ 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 ARD公司),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只能主要依赖于个人或非专业性机构分散从事创业投资的局限,标志着创业资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组织化的创业投资基金阶段。尽管 ARD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历尽磨难,在设立后的 13 年里都没有人模仿设立第二家类似的创业投资公司。但在1958 年美国政府推出“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mall Business Investment Company Scheme)以后,在政府优惠贷款等政策的扶持下,“小企业投资公司”这种特殊类型的创业投资公司终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尤其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和周期的缩短,企业必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那种传统的慢节奏的通过自我积累方式逐步创业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兴的创业企业只有借助于外源资本的支持,迅速完成创业历程,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创业活动又得以在自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持续现象。正是现代创业活动对外源资本的自觉而持续的需求促成创业投资终于在 1973年发展成为一个专门行业,其标志便是美国创业投资协会在该年成立。而随着美国创业投资协会的成立,世界上终于形成了第一个比较成型的“创业投资”概念。

3.现代创业活动向广义层面的拓展与广义创业投资的流行

由于现代创业投资于20世纪 40年代在美国诞生并在70年代发育成为一个专门行业之时,创业活动主要地只是限于“创建新企业”这种狭义层面,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投资自然也就只限于以新兴创业企业作为投资对象。然而,到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再造”(reengineering)、“企业重建”(rec onstruc tion)和“企业再设计”(re_inventing)等重新创建企业等再创业活动的兴起,创业活动正在迅速地从“创建新企业”这种狭义层面向广义层面拓展;于是,创业投资也随之从狭义范畴发展到广义范畴。以至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创业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为一个专门行业后,同时成立于 1983年英国创业投资协会和欧洲创业投资协会都是按照广义范畴来界定创业投资,即:“所谓创业投资,系指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股权资本但不以经营产品为目的投资行为”。由于此时广义创业投资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所以,英国创业投资协会和欧洲创业投资协会的广义“创业投资”概念才得迅速在全世界流行。从而使得“创业资本”与“私人股权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对相互通用的概念。甚至连最初从狭义层面界定创业投资的美国,“创业资本”与“私人股权资本”的区分也变得没有实际意义。

2.3.2 从“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看创业投资职能

如果我们对创业活动对外源资本的需求推动着创业投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作进一步考察,我们还将发现:创业投资之所以能够适应创业活动对外源资本的需求,关键还在于它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逐步演变成了支持现代企业创业的重要资本力量。

1.为所投资创业企业提供“共担风险”的长期股权资本

在传统经济社会,创建企业通常是通过创业者的自有资本的缓慢积累(它本质上属于“产业投资制度”范畴)来实现,待企业发育成熟后再通过向银行借款或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获得外源资本。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因此,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产业投资制度,企业就很可能被后来的市场竞争者所取代。

借助外源性的金融资本的支持,虽然有利于企业把握住市场先机,并实现资本的迅速扩张;但由于典型意义上的创业企业通常是产品(或服务)尚未完善,或是营销模式还不够成熟,或是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故创业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不仅要面临产品风险、市场风险,更要面临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创业企业尤其是处于创业前期的创业企业并不适合于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因为,依托于股票市场所建立的证券投资制度,尽管由于实现了资产的细分,从而为小额资金的公众投资者进行风险性投资提供了可能;由于实现了资产的高度流动性,从而使得它的资产价格可以迅速地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只要投资组合中的股票达到一定数目,即可化解系统性风险;然而,这也同时给它带来了局限性。由于股票市场必然涉及公众投资者,而公众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鉴别能力都有限,所以,主板市场通常只允许已经持续取得赢利业绩的成熟企业上市。尽管随着公众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鉴别能力的提高,可以进行更风险的股票投资;但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缺乏专业的风险鉴别能力。因此,即使在创业板市场,也只宜允许已经体现出持续成长性的开始进入创业后期的创业企业上市。所以,通过证券投资制度来支撑现代企业创业,同样不具有现实性。

由于创业企业既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又尚未建立起信誉,故也不适于通过银行贷款等信贷投资制度给予资金支持。因为,尽管信贷投资作为一种外源性的金融资本,相对于创业者自有的产业资本而言,具有规模优势和风险管理优势,但对于创业企业而言,信贷投资制度的局限性同样是明显的:1)信贷投资制度是一种以获得固定利息收益为目的的投资方式,为了获得固定的利息收益,信贷资本家必须以出让资本所有权为代价。所以,信贷资本家无法通过以股东和董事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式来主动控制投资风险,而只能进行被动的风险管理。这种被动的风险管理方式,显然难以控制创业企业的高风险。尽管银行制度的职能之一是帮助企业化解风险,并以此获得收益;但被动式的风险管理方式使得银行主要局限于以多笔贷款所构成的庞大资产规模优势,按照大数定律,来化解小概率的呆坏账损失。所以,银行通常只对已经具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贷款,其风险评估主要基于可以预测的企业即期收益。只有这样,银行才可能以微薄的利息收益,在抵补可能的呆坏账损失后仍有盈利。举个简化的例子,如果一家银行的平均贷存款利差为 1%,那么,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就必须把贷款风险比率控制在1%以内。2)由于借贷资金只能收取固定的利息收入,所以,以贷款方式支持创业企业,就银行而言,还存在一个收益与风险不对称问题:即使企业获得巨大成功,银行也只能获得微薄利息;而一旦失败即造成呆、坏账。3)信贷资金的债务性和短期性也不利于创业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善和长期发展。

可见,现代创业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外源资本的支持,以适应其资本快速扩张的需要,而且这种外源资本还必须是一种能够与创业企业“共担风险”的中长期权益资本或准权益资本。而与上述证券投资制度和信贷投资制度所不同的是:创业投资制度中的投资者不仅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而且具有较高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鉴别能力,因此,一旦形成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意向,就能够给创业企业提供“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股权资本。如果是具有以上特征的多数投资者通过集体投资方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公司或合伙),以创业投资基金形式从事创业投资,则由于投资者在长期投资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加之基金经理的专家运作,就更能为创业企业提供长期性的股权资本。

虽然战略投资者也能给创业型企业提供“共担风险”的中长期股权资本,但战略投资者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其母公司的发展战略服务,倾向于对所投资企业进行长期控制,因此,同样不是支持创业企业的最佳选择。而且,由于战略投资者通常只对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关的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投资领域比较狭窄,所以,对于众多的创业企业而言,获得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2.为所投资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创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的范畴。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所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创业管理经验不足,所以还特别需要社会为之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尤其是随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转化”周期的缩短,由科研工作者直接创业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大,而这些由科研工作者出身的创业家就更是面临创业管理经验上的不足。但传统的投资制度,无论是公开发行股票,还是向银行借款,都无法为创业企业带来创业管理方面的服务。

与上述证券投资制度和信贷投资制度不同的是:创业投资资本的显著特点之一便在于其能够给所投资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一是创业投资家通常本身就出身于创业家,即使不是出身于创业家也通常只有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才可能进入创业投资界,因此,能够为企业管理经验不足的创业者提供重要的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例如,为创业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与市场营销策略等等。二是创业投资家通过对多个企业的投资并参与所投资企业的管理,通常积累有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市场中具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为创业企业承担起物色战略合作伙伴和关键人才甚至社会公关等方面的责任。三是创业投资家是一种介入实业与金融业之间的特殊社会群体,可以依托其自身的资本运作经验和在金融界的社会关系,为创业企业重构财务结构和进一步融资提供咨询服务。

尽管战略投资者一旦给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后,也能为所投资企业提供某些经营管理上的支持,甚至为所投资企业提供销售渠道和原料等战略资源,但战略投资者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局限于与其自身相关的产品经营范围内。

3.改善内部治理机制,为创建现代企业奠定制度基础

创建现代企业的关键是构建起适应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模式创新需要的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而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便是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有学者曾经对小型创业企业、大型上市公司和受创业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董事会结构及其作用进行过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受创业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的董事会结构是最佳的。因为,就一般小型创业企业而言,其股权结构往往集中于创业者本人,家族式创业企业更是常常被某个家族绝对控股,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一套人马,在决策过程中主要由创业者说了算,董事会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种股权分布与内部治理结构不利于引进外界的资金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由于缺乏监控制约机制,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大型上市公司的股权虽然分散,并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但由于管理层掌握着内部信息,加之大多数股东缺乏约束管理层的积极性和能力,导致董事会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也很小,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然而,对受创业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来说,由于很大一部分股权由创业投资机构持有,因而能够较好地体现“一方面董事会成员比较精干,另一方面在创业投资家主导下又能进行规范式决策”这种独特的优点。

以战略投资方式投资创业企业,在投资初期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创业企业的股权结构,但由于战略投资者总是倾向于在所投资企业中取得控制地位,所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创业企业股权结构的完善。

可见,创业投资的职能其实都是围绕着“创建企业”这种特定意义上的现代创业活动而展开的,而并不是“风险投资”范式所理解的“适应于承担高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前期高风险而起源的投资制度”。当然,由于“创建企业”这种特定意义上的创业活动为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新型企业组织保障,所以,创业投资通过支持创业活动无疑有利于

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由于创业机制与高技术产业化机制毕竟属于两个不同范畴,因此,脱离支持创业活动来理解创业投资支持高技术产业化,不仅有失全面,而且会导致简单化。

2.3.3 从“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看创业投资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机理

当从“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角度来理解创业投资相对于证券投资、信贷投资等传统投资制度的制度优势之后,我们还发现:就创业投资的具体运作来看,创业投资其实是一种“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而绝不是“风险投资”范式从单纯“风险”属性或是“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相联系的产品经营过程”来理解的所谓“风险投资”。因为,按照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谓“产业”,系指市场上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集合,而由于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必须依据市场中同类产品的价格竞争机制来获得产业利润,所以,对于一家企业来讲,只要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他的产品经营就有了立足点。就此而言,“产业投资”通常可以主要从“产品”角度来进行投资决策。与之不同的是:对于一家从事资本经营的机构而言,由于他所经营的是企业的资本价值,而构成一家企业的资本价值的因素远不止于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营销模式和组织管理体系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仅仅立足于“产品”角度来进行投资决策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必须从“产品、营销模式、组织管理体系”这个整体来考察所投资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及其所处的创业阶段。所以,也只有从“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创业投资的具体运作过程,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创业投资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的特殊机理。而当我们真正从“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来理解创业投资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的机理时,我们将发现:尽管股票投资主要是通过价格均衡机制下的风险决策来实现“高风险、高收益”,但创业投资却恰恰只能通过价格非均衡机制下的特殊制度安排来获得超额收益。

1.独具慧眼发现创业企业潜在价值

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作为最基本的市场主体的“人”都是理性的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作为最基本的市场客体的“信息”又是十分完备的。基于理性“经济人”和完备“信息”的假设,传统经济学总是将市场视为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均衡市场。但运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来认识市场,我们发现:不仅作为最基本的市场主体的“人”是有限理性的,而且作为最基本的市场客体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尤其是对于不同的“人”以及不同市场的“信息”,他们在理性上的有限性和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又是都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为不同市场的不同制度安排提供了制度基础。而创业投资制度正是基于创业投资市场不同于股票投资市场的特点,而设置了不同的投资制度安排。

就股票投资市场而言,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虽然也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股票投资人的理性虽然也是有限的,但股票市场毕竟是信息相对对称的市场,股票投资人凭着公开披露的信息也通常能够对投资决策保持相对理性。因此,新近提出的股票市场混沌理论并没有全盘否定股票市场有效均衡假设。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近似于有效而均衡的市场(即所谓“半强式有效”),基金经理不仅无法从过去的信息中发现价值,而且也很难从新信息中发现潜在价值(因为新信息总是很快地就会被市场上的其他投资主体所知悉,因而很难保持持续的价格优势),所以,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基金经理很难胜于非管理的证券组合,而只能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组合投资优势帮投资者分散风险,从而为投资者创造出不同风险—收益取向的投资品种。至于在我国目前这种通过小道消息提前获得信息或通过做庄制造信息(行情),则已经属于例外。

与股票投资不同的是,创业投资所投资的未上市创业企业既不具有公开披露的信息,也不具有流动性,所以,创业投资市场毫无疑问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非均衡市场。正是凭借创业投资市场的非均衡性,具有专业投资技能因而具有较强理性的创业投资家便能够独具慧眼地从众多的马驹中发现出千里马,并且由于市场的非均衡性而能独享其高成长性;或是与少数几个投资盟友分享其高成长性。

2.通过增值服务和联合投资创造价值和整合价值

证券投资基金等证券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证券,虽然可以起到活跃交易、分散投资者风险和反映公司运营状况等信号作用,但这种投资行为既不直接给证券发行者带来新的资本,也不直接创造价值。与之不同的是,创业投资在给企业提供重要资本支持的同时,往往还会以其资本经营优势,为企业带来重要的增值服务。这种增值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创造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为所投资企业创造价值,一些在资源上具有互补特性的创业投资机构还往往以联合投资方式,寻求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

3.通过适时退出实现价值

证券投资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在公开市场的买卖行为获得差价收入;二是获得所投资证券的利息或股息收入。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很难带来高的超额收益。尽管一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能够通过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来获得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率的较高收益,也即风险升水(risk premium);但在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里,要获得高的超额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与证券投资不同的是,创业投资之所以能够获得高的超额收益,不仅在于前面所讲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机制,而且还在于它所特有的“价值实现”机制:即创业投资家为了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的资本增值收益,总是寻求在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之后与企业不再具有成长潜力之前的某个最佳时机转让股权,以便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这种特殊的价值实现机制,也就是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

2.3.4 从“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看创业投资控制高风险机理

从“与创业相联系的资本经营过程”角度理解创业投资,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其获得高资本增值收益的机理,而且也有利于理解其控制高风险的机理:即与股票投资主要通过组合投资来被动地分散投资风险不同的是,创业投资主要是通过特别的制度安排,来主动控制创业投资的高风险。

1.通过严格的项目筛选排除风险

按照现代投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要是以获得收益为目的的投资者,他便必然是一个风险规避者。证券投资者如此,创业投资也是如此。只是与证券投资不同的是:证券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价格的波动,故主要是凭借市场大势和公开信息来评估某种证券的风险。即使是一时判断有误,近似均衡的市场本身也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校正这种失误。所以,只要确立恰当的止损点,就可以控制住风险。创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则主要是企业本身的风险,包括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等,如果所投资的企业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则还要面临技术风险,对这些风险的识别显然只能通过深入考察企业本身来完成。而一旦判断有误,就只能陷入被动。所以,通过严格的项目筛选来事先排除风险,是创业投资主动控制风险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而言,创业投资基金在筛选项目时,会利用其广泛的业务网络(包括投资银行、经纪商、律师、会计师、投资顾问等)来为之提供有关项目的信息。为了从各种渠道提供的成千上万个项目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标准的项目,基金管理人通常还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在初步确定拟投资项目后,还通常前往创业企业,对企业产品的技术性能、市场前景尤其是管理团队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due deligenc e)。待完成了应尽职责审查后,再制定投资方案,供投资决策委员会或董事会审查通过后,才能最终实施投资。也只有经过以上多道调查、分析、评估与审查后,才能较好地克服项目筛选过程中由于创业企业的信息高度不对称所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

2.通过特别股权安排防范风险

从事证券投资只能被动地按照所投资证券品种的既定种类在证券市场上买进卖出,而创业投资作为一种私人股权投资,则完全可以坐下来与企业面对面协商,以便根据企业与投资方的实际情况,来设定合适的股权投资方式,从而达到通过特别股权安排来防范风险的目的。其中,最常用的特别股权安排主要有:

(1)有特别投票权普通股。其特别之处是在于:一方面在所投资企业的一般性决策中,创业投资家可以像普通股的股东和董事那样行使表决权,并获得股息;另一方面对于所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如重大融资安排、清算、合并、重组等,则可行使一票否决权,以确保创业投资方作为弱势方的权益。

(2)可转换优先股。它的特别之处是:一方面创业投资方可以优先获得像普通优先股那样的股息,并拥有优先清偿权;另一方面基于其可能转换为普通股的预期,而拥有像普通股那样的表决权。

(3)可转换债券。它作为一种比可转换优先股更保险的特别股权安排,一方面拥有对所投资企业的第一清偿权;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基于其可能转换为普通股的预期,而拥有像普通股那样的表决权。

(4)附加认股权证债券。这种投资往往是运用一定数额的资本,不仅可以购买到一定数额的债券,以获得利息所得,更重要的是还能获得对企业的认股权。因此,当所投资企业达到预期目标,创业投资方即可按照认股权证载明的价格和数量购买所投资企业的股权。

除了以上特别股权安排外,创业基金的投资协议通常还签署有保留基金退股权和保留企业购回权的条款。所谓基金退股权,即创业投资家在企业未达到预期业绩时,有权将所持有股份退还给企业,以收回基金最初投资并加上一定的利润。所谓企业购回权,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企业业绩超出预期时,有权从创业投资家手中购回股票。基金退股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创业投资家的利益,企业购回权的设置又可以起到激励创业企业的管理层为企业发展努力经营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激励创业管理团队,创业投资家还往往事先为创业管理团队设计好“管理层持股计划”和“管理层期权计划”。所谓“管理层持股计划”,系指在企业总股份拿出一部分股权由创业管理团队甚至雇员认购,从而使得创业管理团队既是经营者又是所有者。所谓“股票期权”,是指给予管理层和雇员可以按照某一固定价格购买本公司普通股的权利。通常企业管理人员与雇员在为创业企业服务一定年限后就可获取股票期权,即按照当年计划时的价格,在企业发育成熟后购买公司股票。当年计划价格与若干年之后的价格之差即是对企业管理层与雇员的奖励,通过设立管理层与雇员的股票期权,使得管理层与雇员和创业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利益关联关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激励企业管理层与雇员的经营与工作热情。

3.通过分阶段投资控制风险

从事证券投资通常是一看准行情就及早下单,否则,市场机会便稍纵即逝;而从事创业投资,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并尽可能地减少被动,则通常要对企业实施分阶段多轮投资策略。每一轮投资的金额通常限于使项目能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为止,并呈与次递增的趋势。因为在创业早期,风险大,资金需求却并不大;而在经历了创业早期之后,风险逐渐减小,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大。对于发展情况不是逐步趋好,而是有所转坏的项目,基金的进一步投资就会变得慎重。其中,对于那些尚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通常采取降低股权价格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挽救投资。对于那些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则采取断然措施,通过清算等手段,尽可能地收回基金前期所作的投资。对企业而言,为了获得后续资金,通常在获得投资之前能够比较客观地介绍企业情况,在获得第一轮投资之后则能尽职尽责地按照双方约定的计划实施投资,因此,分阶段投资还不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4.通过参与决策和全方位全过程项目监控管理风险

股票投资由于具有高流动性,所以通常可以采取“以脚投票”即卖掉股票的方式来间接约束上市公司。与之不同的是,创业投资由于无法采取“以脚投票”方式约束企业,所以只好通过全方位全过程项目监控的方式来解决创业投资方与创业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讲,当投资于上市公司时,上市公司必须进行信息披露,使内部信息公开化,通过这种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即可对上市公司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但投资于未上市的创业企业时,创业企业并不受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约束,由于规模小、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信息的同质性差,仅仅靠一事一时的信息披露,也难以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创业投资通常采取直接派董事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决策,通过为创业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创业管理服务(如协助创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做出重大决策、物色重要战略伙伴、提供财务、融资和市场营销咨询等),在密切合作中来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创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创业投资的特别股权安排中,创业投资家之所以特别看重参与决策,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创业投资家也不排除通过适度组合投资来被动地分散风险,但由于创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项目数量毕竟有限,加之创业投资市场不如股票投资市场那样是一个价格均衡的市场,较难适用于股票投资的组合投资原理,所以,显然不宜将控制创业投资的高风险寄托于组合投资,更不宜迷信于组合投资。由于创业投资公司与投资控股公司具有本质的区别(投资控股公司主要通过长期控股进行产业投资,并获得产业利润;而创业投资公司则并不以控股和获得产业利润为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得资本增长收益),所以,创业投资公司很自然地不会像投资控股公司那样仅仅投资于两三个公司,而是必然地要投资于多个创业企业。但创业投资公司之所以投资于多个创业企业,更多地是为了发现投资机会,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多地为创业企业创造价值。

创业投资不仅在运作机理上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组织制度上也有其特殊性。由于一个国家可供选择的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制度直接影响着创业投资体制的运行效率,因此,在归纳总结创业投资体制的理论框架之前,有必要就信托、公司和有限合伙等各种类型的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制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为中国创业投资基金组织制度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