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的私立中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了公立中学。其中,私立树德中学于1951年与私立甫澄中学合并,1952年改名四川省成都市第九中学校;私立华英女子中学于1952年12月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私立华西协合中学于1951年与私立高琦初级中学合并,1953年改由成都市领导,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三中学;私立协进中学于1950年与私立清华中学合并,1953年改为成都市第八初级中学,1957年又改为第二十八初级中学;私立铭章中学后来也成为现在新都县第一中学的前身。至此,存在了近五十年的私立中学暂时销声匿迹于成都教育的舞台。
近代体育在成都的传播研究
孙利霞[53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使国人对体育热情高涨。在当下,参与体育活动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项重要且时尚的内容。回望历史,中国人的生活曾经离体育如此之远。本文即以成都为对象管窥近代体育是如何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1)近代体育在成都初现
包括田径、球类、体操等在内的近代体育是在19世纪逐步成形的。近代体育最初在中国受到重视是与强国强军联系在一起的。受日德的影响,清末就开始大力推广兵式体操,学堂开设的体育课就是体操和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内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成都举行了四川省第一届运动会,比赛项目主要是普通操、器械操,以及徒手竞走、武装竞走、障碍竞走等[537]。这一时期,地处内陆的成都还未能得风气之先,普通市民的运动形式还是局限在传统的项目上,比如武术、赛马、江河游泳、踢毽、下棋、散步等。
球类等运动是随着基督教深入内陆传教而进入成都的,其中基督教青年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基督教青年会创立于1844年,很快在欧美发展起来,并随着西方列强进入中国。起初青年会以单纯的宗教活动为主,后发展成以“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的社会活动机构。进入中国后,每个城市青年会都设有体育部,以“提倡国人注重体育训练,体育专门人才研究,体育最新学术组织,体育比赛集会,借以辅助各地方青年会体育之进行,造成国民健全之身躯,强盛之精神”[538]为宗旨,大力推广体育活动。20世纪初,青年会在中国快速发展,到1922年4月,青年会遍及17个省,城市青年会有30处,学校青年会170处[539]。
清宣统二年(1910年),青年会在成都文庙街挂牌成立,美国人谢安道受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进会派遣任第一任总干事。谢安道是美国春田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他就职后亲自为青年会设计并修建了正规的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棒球场等,以便开展体育活动。在此之前一些来蓉的传教士和欧美人士已将足球、羽毛球等带入成都,但尚属零星,青年会的球场是成都近代首次出现的正规球场,为这些运动的推广提供了基本条件。1913年,青年会又购买了旧臬台衙门后百余亩地(即现在春熙路北段及南段的地方),新修建了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并修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弹子房、浴室等,1913年,又修了一座体育馆,市民需购票入内。同时这里还出售美英制造的足球、篮球、排球、运动服装、跑鞋及运动书刊。[540]
基督教青年会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吸引了市民,特别是青年人,发现在喝茶、打牌、抽大烟之外还可以有新的方式消磨时间,悠闲的成都慢慢动起来了。
受到新式体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比如武术。比武打擂是中国传统的竞技项目,成都青羊宫每年都会组织擂台赛,最后取胜者要发给“金章”(类似今日之金牌),所以擂台赛又称“打金章”。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擂台赛规则并不公平合理。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擂台赛的规则在民初变更为分组淘汰赛这种更合理的方式,保证了武术比赛的健康发展。[541]到20世纪20年代,擂台赛还出现了女子组和少年组,30年代又制定了《比赛暂行章程》,进一步规范了擂台赛。
(2)体育运动的日益普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市民要求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球类运动都需要场地,原来场地已不能满足需要。20世纪20年代,成都最重要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出现在了著名的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少城公园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经历年扩建,逐渐成为市民体育运动的中心。这一场所的出现,为市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加速了体育与大众的融合。
1923年二十军军长杨森委任卢作孚筹办成立“市立通俗教育馆”(1934年12月26日改为市立民众教育馆),馆址就设在少城公园内。通俗教育馆是官方性质的社会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消灭愚昧,提倡科学文明,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体育运动就是其中之一。1924年,该馆在少城公园内兴建了体育场,面积达16亩,有200公尺田径场8个,球场1个,乒乓室21间,篮球场1个,健身房2间。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垒球,器械、国术这些运动是常年开设的,现场还有教练指导市民的锻炼。每年到体育场锻炼者达30000多人次。[542]1924年中秋节,通俗教育馆组织7000余名学生,“于少城公园公共体育场集合,表演音乐及体操,欢声雷动,为本市未有盛会也”[543]这些活动大大吸引了市民的兴趣,激起了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热情。
除公共体育场外,少城公园还设有“射德会”。所谓“射德会”,实际上就是推广射箭运动,取“射以观德”之意。[544]1925年,由成都知名人士骆成骧发起筹建,并在园内修建了较射场。早期入会者多为各界名流,后经大力推广,吸引了很多民众参加。1928年又成立了“四川射德总会”,在全川推广。每年少城公园定期举行射箭比赛,参赛者男女老幼均有,平时每周、每月均有训练和比赛,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一项强身健体活动。
平时在没有比赛的时间,体育场又成为了自行车出租场地。骑自行车是1925年由成都市政公所督办杨子惠提倡的,允许有兴趣又不会骑车的市民在此租车练习。1932~1933两年中,杨森及其部下捐资倡办了两次自行车比赛,使成都市民对自行车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兴趣,于是租车学车的人越来越多。从而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自行车出租业。545
有了公共体育场之后,各项球类运动得到很大的发展。篮球、足球、排球、网球都是很受欢迎的项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的排球赛事很多,比较大型的有1936年的西川杯排球赛马,1939年的自强杯排球赛、市运会排球赛,1942年省体育会排球赛,1944年大学体育会排球赛等,十分活跃。[546]足球则是更普及的球类活动。除了各体育场经常举行足球赛以外,街头巷尾踢“坝坝足球”的人也很多,成都的足球队还多次赴省外参加比赛。
网球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逐步在社会上开展起来的,由于杨森、范绍增等人的大力提倡,30年代以后已较为普遍。1933年8月,四川省网球锦标赛在少城公园举行,男女单打冠军均由成都选手获得,显示了成都网球运动的水准。此后也不断有各种赛事举行,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时尚的青年男女均以打网球为时髦。[547]
除此之外,乒乓球、棒球、水球、台球、游泳等在成都均有一定开展,且有赛事举行。另外,传统体育运动受近代体育的影响呈现出了规范化、有组织化的特点,如国术。1912年,四川武士会在成都成立,这是四川省第一个官办武术组织。1925年,在少城公园内修建了四川省武术馆,正式成立四川省武术总会。1932年,成都市国术馆成立。[548]这些组织的成立有利于消除门派之见,有助于对武术的传承,为武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市举办过两届市民运动会,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开展已卓有成效。1939年10月14日,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在少城公园开幕,历时10天,比赛项目有田径、球类、国术和有关抗战之新型运动项目以及其他运动项目。参加者有大学、各团体、各机关及部分乡镇的代表队。1941年6月1日,市第二届市民运动会举行,参加比赛的超过了5000人。[549]
(3)体育运动在成都传播的特点
纵观近代体育运动在成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体育的推广与传教的关系密切,基督教青年会的作用不可忽视。青年会除了早期通过修建球场、体育馆把球类运动引入成都外,在以后还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就笔者看到的资料,青年会就组织过各种形式的野营活动(活动内容有郊游、球类、游泳、登山等)、越野赛跑、篮球赛、中国象棋比赛、儿童自行车比赛等,成为体育推广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培养体育人才上,青年会也有卓越贡献。1926年成都基督教女青年会音乐体育专科学校旌,招收了20名女子体育专科生,开了女子学体育的先河[550]。
②体育推广过程中的“名人效应”十分突出。新式体育的推广主要是靠民间力量进行的,川内名人起了很大作用,如国术的推广与清代状元骆成骧分不开。他虽为文状元,但热爱武术,不仅发起筹建了“射德会”,组织青羊宫擂台赛,还推动建立省武术馆。而他去世后,“射德会”的继任者是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省国术馆的馆长是当时的省主席刘文辉。而二十军军长杨森对成都体育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杨森提倡体育强军,他本人也喜欢网球等运动,所以在他主政成都期间,兴建了公众体育场(少城公园内)、发起和组织了多项体育赛事。因为这些人的声望和地位,使得响应者云集。受到这些人重视的项目往往也是在成都影响比较大的。这是因为许多运动的开展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名人出面容易解决经费问题。
③公共体育呈现出近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共同发展的局面。近代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传统运动并没有消失,反而经过规范后获得了新生。由于近代体育项目的用具相对昂贵,场地又少,这就给传统体育运动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成立有武术会、中国象棋协会、踢踺队、围棋协会等,这些团体经常组织培训、比赛等集体活动,并积极发展会员,吸引了很多市民加入。
④近代体育的推广其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它对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开放社会风气也有积极的作用。随着近代体育的深入人心,传统的静态、闲适的体娱方式受到了挑战,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对抗竞争、顽强拼搏这些新运动方式带来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追捧,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代替了少年老成、孱弱、萎靡不振,为古老的成都吹入了一阵清风。社会风气也在此过程中悄悄发生着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对女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最初,女子是被排斥在运动比赛之外的,1922年,青羊宫擂台赛开设了女子打擂组;1926年,基督教女青年会招收女子体育专科生,打破了旧俗;“射德会”在第五届比赛后有了女子参赛;1932年,女子踢毽队成立;1933年为参加第五届全运会而举行的网球选拔赛上出现了两名女选手。两届市民运动会都设有女子组。甚至在20世纪40年代的南虹游泳池里还出现了摩登女学生表演跳水[551]。这些一次次地挑战着旧的习气,使人们的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逐渐接受了男女平等这一理念。
⑤体育运动的推广呈现出由学生到市民,由小众到大众缓慢推进的特点。由于受观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近代体育推广的过程十分艰难。首先是在教会学校和上流社会中的一部分开明人士中流行,其后慢慢深入大众。自始至终,青年人始终是积极投身体育运动的主力。总体而言,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整个社会经济基础较差,本文所述的体育运动受众有限,对于人口占大多数的城市贫民而言仍显得十分遥远。
近代体育在成都的传播可以说是在中国传播的一个缩影,由于近代中国积弱积贫,政府重视体育更多的是出于强国强兵保种的目的,但在客观上起的作用主要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对社会风气的开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使体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