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秦宣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高度关注。30年来,国外学者从“忽视中国”转变到“重视中国”,中国发展道路正成为国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国外政要从“否认”中国转变到“承认”中国,“中国因素”正日益成为国际政要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国外政府从“戒备”中国转变到“借鉴”中国,“中国经验”正成为国外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这一切恰恰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65刘小雪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服务业增长最为强劲,工业紧随其后,农业增长相对疲软。过去5年中印度服务业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8.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接近30%。中印面临相同的问题和挑战,各自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印度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从它的发展模式中我们仍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张宇认为,目前,中国模式正在受到全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模式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以下几点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第一,中国模式是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道路的概括与总结,它不同于传统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化、工业化和全球化。中国模式既有相对稳定的一般性的特点,同时又是一个处在不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模式一方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体现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制度要求。
2、城乡的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阎星等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按照此理论框架对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统筹城乡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可为各地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提供借鉴。368陆铭等认为,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只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和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经济集聚与区域平衡不矛盾,城乡融合与城市发展不矛盾,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也是不矛盾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平衡与效率携手并进的道路。
杨宏翔认为,相对于全国二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整体态势,浙江省二元差距不断缩小,出现了一种“弱二元”化的发展态势。他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对浙江省“弱二元”化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城乡人均收入差异系数等指标的测度,进一步支持了浙江省“弱二元”经济的理论判断。370武力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发生于1978—2002年间,国家改变了为提取农业剩余而过度干预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和限制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体制和政策,调整了城乡关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民不仅通过为城市提供低价的农业产品、资源和劳动力支持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第二次是2002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使得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371马晓燕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也是重庆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大好时机。为解决现行环保管理体制中建管分割、城乡分离的体制性弊端,必须构建重庆市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统筹管理体制和具体运行机制,完善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补偿机制、节能减排、环境立法与评估体系。
3、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郭树勇等人认为,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大国成长的关键时刻向国内与国际社会展示的大战略方针,要克服大国成长困境以及应对目前的国际形势需要采取一种多元开放的整体性的和平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要把国际战略与国家战略统筹起来,把负责外交外事工作的各个职能机构统筹起来,不过分强调和平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而把中国的战略主张纳入到国际社会主流战略思想中去,并视之为国际社会长期和平运动在当代的结果,要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兼顾,软硬兼施,全方位介入,有限责任与普通道义相结合,区域战略与全球战略相对接,由“平面外交战略”向“复合外交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