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32089200000004

第4章 主持人的多重角色定位和多元传播职能

所谓“角色”,“指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互动的、对应的、持续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来自对与之打交道的人的内心的了解。任何人都能在他的人际关系系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当然,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按照罗伯特·默顿的“角色丛”理论,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多重角色的组合。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也必然具有角色身份上的多重属性,必然会遇到角色的冲突,其要真正实现自己的角色身份,就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角色张力,加强对自己的角色培养。

一、主持人的多重角色定位和角色冲突

(一)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一般来说,从社会系统的层面来看,节目主持人同时具有三重角色:

一是媒介角色。这是主持人作为媒介人物的职业角色。主持人是媒介系统和机构的一员,这要求他在节目设计、主导、协调、传播和控制中能够忠实地实践所在媒体的职业操守,完成媒体赋予的使命、功能和实现节目的意图,切合有关栏目的个性风格,满足主体受众群对获取信息、传承文化、娱乐身心、审美享受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二是社会角色。这是指主持人是从事社会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承载着社会统治集团和广大公众赋予的“党和人民喉舌”、“社会守望公器”的社会职责,他要完成职业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节目传播中实现他的各种社会传播职能,坚守公共利益,倡导公共价值,伸张公平正义。被称为“美国新闻事业之父”的普利策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很喜欢这个比喻,他在《痛并快乐着》中说:“如果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个说法,让人感到这是媒介的力量,那么这个形容则更多地让记者感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感”,“说白了,我们不过是乘客和船长的耳目,可如果我们失职,这艘大船就有可能重演泰坦尼克号的悲剧!”

三是本我角色。这是指节目主持人既不是文学艺术中塑造的形象,也不是演员,而是活在社会大众中间的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思想观念和个性特征的自然人。他在主持个性化的节目中又必然会表现出“本我”的个性风格。当然,任何“个人”角色内部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多面体”,主持人应当超越无意识的、比较原始状态的“本我”,进入建立在自我管理与人的社会化基础上的、比较理智和完善的“自我”状态,并朝着自己理想的“超我”状态努力。

(二)主持人的角色冲突

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主持人节目是一个公共信息的平台,而主持人具有社会角色、媒介角色和个人角色三重角色,这些角色又分别处于国家、媒体和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的位置上,主持人要使这三重角色完全协调统一,无论从思想观念、利益需求还是关系处理上来看,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处于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和西方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主持人和广大受众一样,其生活追求、心理需求和利益关系都在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在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演进的同时,各种媒体的竞争愈演愈烈,作为各路媒体的“宠儿”、“佼佼者”和“品牌”的主持人,在多重利益关系的驱动下,如何正确处理不同角色的关系,如何正确解决理想、人格、责任与金钱、利益、私情的矛盾,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样必然会发生三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所以在社会职责、媒介规范、受众期待、个人风格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失位、错位现象而给主持人的形象和媒介的工作甚至国家的利益带来损害。比如现在有的主持人对提供文化品位极其低下的“娱乐快餐”趋之若鹜;有的主持人不惜“屈尊”为一些与其业务风马牛不相及的商品广告奔走呼号;还有的主持人频频在各种商业推销活动中“走穴”。这都说明这些主持人在角色认知上的模糊和错位,把自己变成了谋取商业利润的“商标”和“符号”。2006年足球世界杯赛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就因为在个人角色上“越位”,过分突出和宣泄了自己作为球迷的“一边倒”的个人爱憎情感,从而导致了在社会角色和媒介角色上的失位和错位,无论是对自己、对所在的媒体还是对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主持人的传播职能定位——“五者”俱全

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导者,必须对节目的主题、方向、形态、程序乃至整个节目的全过程和传播效果负责。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传播职能来看,他的职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五者”,即把握节目方向的主导者、驾驭节目进程的调控者、营造节目气氛的鼓动者、沟通节目关系的协调者和真诚服务受众的服务者。

(一)主导者——把握节目方向

在我国,目前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经验、能力和作用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吴郁教授在《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一书中认为,目前我国主持人的主导作用分为三种类型:兼具节目制作、经济开支和人员使用的管理权的统领型主持人;主导节目采编播的策划、制作的主创型主持人;只在节目播出时承担串联受众作用的单一型主持人。她认为目前“最糟糕的是以‘单一型’为底座的‘金字塔’结构,即单一型主持人占最大比例,成为‘金字塔’的底座。理想的主持人队伍应该是以‘主创型’主持人为主体的‘纺锤形’结构,也称‘橄榄形’结构,即‘主创型’主持人占有最大比例”。

主持人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从主持人作为国家媒介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能层面看,主持人的主导作用问题,实质上就是主持人代表媒体实施对大众传播的信息导向与把关的问题。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必然会加强对传播媒介的控制,目的是按照统治集团的规范来统一全社会的价值要义。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时候,从哲学的高度指出:现代工业的发展不但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污染,而且影响到“人性的健康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深省的深刻告诫和警示。

从现代“自然界空气污染”和“社会精神污染”都十分严重的社会背景层面看,主持人节目是一个形成公众舆论的舆论场,在这里,主持人对确保节目内容传播的方向、引导社会舆论、增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必须具有“把关人”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道德观念,遵循一定的社会目的或意图,通过选题、立意、取材和言行举止来体现某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情感好恶、政策导向、文化品位、法制观念、审美情趣从而影响和作用于采访对象和受众,传递某种精神基调,这是主持人的社会性。它体现了社会、媒体与受众的要求,是主导因素和根本属性,在信息传播中又表现为传播学理论上说的“舆论领袖”的一种导向性:引领意见,匡扶正气,形成舆论。如果主持人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和中介的身份,没有肩负起信息传播中的“导游”的责任,就会发生偏差。

从节目的构思、策划和传播的技术层面说,主持人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是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直接把节目的传播内容推介到受众面前,是在媒体节目与受众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中介性人物”。“他们或者直接采访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或者组织受众和嘉宾的讨论,或者用自己的学识和感受来串联、介绍、评说节目。他们以热情、巧妙的语言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及兴趣,平等、真挚地与受众沟通交流,起着实质性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传播、串联、交流,推动着节目的进程,主导驾驭节目的完成。”

(二)调度者——驾驭节目进程

主持一个节目同编导一部电视剧、演出一台戏剧一样,对其中内容的设计、次序的安排、发展的起伏都有一个事前策划和中间驾驭的过程。主持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实施对节目内容向度的引导和驾驭。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栏目的客座主持人、作家蒋丽萍就曾把主持人形象地比喻为“调度员”。作为节目的调度员,节目主持人一定要明确自己与受众、嘉宾、专家的关系,并首先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广大受众虽然是信息传播中的“求知者”和“消费者”,但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所以我们切不可居高临下,好为人师。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服务,但同时他们也是传播的主体,要更多地发挥参与节目活动的受众潜在的现场互动的积极性。明星与专家,他们不仅是我们请来的贵客,而且是我们传播内容方面的权威。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容易产生崇名效应的嘉宾的积极性,及时排除他们因对节目传播规律不熟悉所引起的心理负担,为他们搭建好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的良好平台,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节目的时间、进程和要求实现传播的预期目标。

吴洪林先生在谈到“什么是最美的主持境地”时认为,“最美的主持境地”就是:在驾驭节目的演播创作中的主持人具有“三力”——他有功力:语言流畅,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潇洒自如;他有魄力:控制有度,亦张亦弛,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他有魔力:能使现场的观众和嘉宾聚精会神、积极互动、如醉如痴、心悦诚服。

(三)鼓动者——营造节目气氛

在主持人节目中,“气氛”不仅仅包括节目进行中所呈现的环境、光线、背景、温度、声音等造成的吸引受众注意和投入的总体氛围,更体现在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导者通过对节目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策划、编排、调度和临场发挥,对受众的精神和心理产生积极的引导和强烈的煽动。其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对所营造的节目气氛是浓烈或是平淡、是庄重或是轻快、是刺激或是柔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节目主持人作为负责营造节目气氛的鼓动者,其鼓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下面的三种:

1.缘事而发,确定基调

缘事而发,确定基调,就是在主持节目时,以某些事先被列为中心议题的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主持人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语言,为节目确定一个明确而热烈的基调。比如曹可凡1995年曾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主持一个《爱满天下》的特殊节目,事前东方电视台以直播的方式报道了上海新华医院的大夫为两名孤儿动大手术的实况,当报道了两名孤儿度过手术危险期的好消息后,曹可凡在继续主持节目时含着热泪说:

红尘有爱,孤儿不孤。正是无数好心人献出了他们赤诚的爱,才使这两名孤儿渡过了难关。爱是人间最美丽的词汇,它能给生活带来浪漫和理想;爱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爱又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它能驱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推倒心与心之间的冰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点爱吧!让世界充满着爱!

主持人曹可凡被社会中博大无私的爱心所感动,他将自己奔腾澎湃的满腹激情化为了真情洋溢、催人泪下的排比句,犹如一排排感情的巨浪不断拍打着广大受众的心房。《爱满天下》节目高昂、热烈、深沉的基调也随着感情潮水的起伏涌进了受众的心田。

2.借景生情,凸显主题

借景生情,凸显主题,就是在节目的开始,抓住节目现场的某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景物,借景发挥,即兴抒情,让受众在情景交融的热烈气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节目的深刻主题。有一次,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叶惠贤主持刚刚获得国际莫扎特基金会金奖的女高音歌唱家陈小群的一台演唱会。这次演唱会的舞台搭在沪宁高速公路环型四层互通式立交公路的底层,是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背景的非常特殊的舞台。叶惠贤一开始就抓住这一特殊的演唱会现场和背景,于是出现了下面这段充满激情的对话:

叶惠贤说:“陈小群,你知道吗?你一路走上舞台,就已经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因为我们的舞台虽然只有16.5米,但长有几百公里。”陈小群马上理解了叶惠贤的意思,回答说:“是的,我明白了,你说的是沪宁高速公路。”叶惠贤说:“今天你演唱的……”陈小群说:“我最爱唱的一首《祖国永远在我心中》。”叶惠贤说:“我想,你在这个舞台上演唱哪怕你重复唱过几百遍的歌曲都会有一种崭新的感觉。”

叶惠贤这段富于感染性的道白使特殊的舞台背景既直观又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对现场景物的渲染迅速点燃了演唱家和受众心中的情感火焰,升华了演唱会的主题。

3.捕捉契机,借题发挥

捕捉契机,借题发挥,就是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抓住某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急中生智,抓住契机,即兴发挥,凭借主持人敏捷的思维和口才,营造出浓烈的节目气氛。

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叶惠贤就谙于此道。在一次她主持的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初赛上,一个女婿和他的丈母娘一起登上了赛台。不料,这个担任独唱的女婿临时改变了原定的参赛曲目,另选了一首《再见吧,妈妈》。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叶惠贤不仅没有慌张失措,反而抓住这一契机,幽默地说了一句:“嗳,这就是你的不对喽,可不能有了好丈母娘,就《再见吧,妈妈》。”由于叶惠贤能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参赛人员的关系和参赛歌曲名称的“矛盾”进行“批评”性的调侃,一下把全场的观众都逗乐了,场上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等到这个女婿唱完了这首《再见吧,妈妈》后,叶惠贤又抓住机会补上了一句:“看来,你对妈妈还是挺有感情的。”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四)协调者——沟通节目关系

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已经不是当年每天只拿着讲稿来“单打独斗”的播音员,为了增加与受众的互动,增强节目中传递的信息的生动性、丰富性、权威性,主持人甚至需要把某些群众、专家、明星作为嘉宾或顾问请到直播室或某一活动的现场,共同参与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节目。现在主持人节目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丰富多彩:从传播方式看,有资讯播报、节目串联、现场报道、采访谈话、即兴评述等;从传播空间看,有在演播室进行的,有在新闻现场或外景地进行的;从传播依据看,有主要依照现场稿件的,有在动态中组织报道信息的;从主持主体看,有单个主持人独立进行的,有两个或多个主持人合作完成的,有与嘉宾、受众共同协作的,等等。这些因素在节目中呈现多重组合、灵活交叉的复合形态。这样,主持人节目的正常运转需要主持人从节目的全局出发,进行有利于和谐配合的调度和驾驭,处理好与群众、嘉宾、专家的关系,处理好在直播现场或直播室的参与者与接收广播、电视信息的广大受众的关系。主持人只有重视这项工作并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防止因出现“离题失控”、“喧宾夺主”、“顾此失彼”等现象而导致节目缺乏吸引力乃至失败。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主持人王利芬在主持对著名的计算机制造商、时任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卡莉·菲奥莉娜的采访节目的最后,做了一个小测试,让三位现场观众分别从乐观、悲观和观望三方面给惠普公司预测未来。如果卡莉·菲奥莉娜觉得哪位观众预测的结果是她非常想要的,主持人让她握一下这位观众朋友的手。王利芬说:“我想现在观众朋友都屏气凝神,看一下卡莉女士走下来走向哪位。”卡莉女士却很诚恳地分析了三位观众各自观点正确的一面。虽然也很精彩,但主持人还想把节目的效果继续延伸一下。她又追问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希望看见你走向哪一位。”卡莉女士说:“我可以跟这里所有的三位观众握手吗?”主持人坚定地说:“不行,只能有一位。”只见卡莉女士微微一笑,很坚决地说:“我从来不墨守成规。”然后走下来和三位观众都握了手。

其实这正是主持人的一次很新颖也很成功的引导和调控。因为无论是主持人的“难题”、“规矩”还是她的“追问”,其实都是为了推动节目波澜迭起,让受众在节目的精彩进程中了解更多关于这位世界著名的女企业家的智慧和风采。经过这么一个山穷水尽、峰回路转的过程,卡莉女士冷静、友好、智慧的特点以及不墨守成规的鲜明个性就在观众面前展示无遗了。

(五)服务者——真诚服务受众

在吴郁等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例:

在某期《背后的故事》中,主持人马东把双目失明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古灏和他的妈妈作为主持嘉宾请到了直播现场。在讲述古灏的故事前,马东为了缓解古灏对陌生环境的拘谨,体贴而又调侃地对古灏说:“我来给你介绍一下我们现在的状况。我坐在你的右边,我是一个胖子,我叫马东。妈妈坐在你的左边。有一百多位观众,来自长沙的方方面面。我们这台上有点热。一方面是灯光照的,剩下的热量就是我发出的。所以,你多担待啊!”古灏母子和大家都一起笑了起来。

这个小小的插曲,充分表现了主持人马东对自己服务对象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

从传播学的传播主体理论看,节目主持人无疑是信息传播的主导者,对节目的顺利进行起着把握方向、确定基调、驾驭进程、营造气氛、沟通关系的主导、中介和桥梁作用。但是主导与受众的关系不等同于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正相反,节目主持人是通过主导传播信息为受传者服务的。在传播学研究中,受众的研究是传播效果研究的起点。主持人节目的受众,即节目中社会信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既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节目中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对以个性化、平等性、互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主持人节目来说,受众还是节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节目产品的消费者。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主持人节目的大众传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发挥主持人节目的特点和主导作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过程,离开了受众的配合、参与和重视,主持人语言的传播效果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节目主持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太把自己当成主持人,而应当树立受众至上的服务意识,把受众看成是节目的“上帝”,在人格上尊重受众,在需求上了解和适应受众,在节目进程中遇到不理想状况的时候理解、体谅和引导受众,在自己出现问题与不足的时候虚心接受受众的批评和建议,把以诚相待、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看成是自己的天职。现在有的主持人把受众作为替节目虚张声势的工具、道具和摆设,任意加以驱使和利用,有时甚至通过对受众的嘲讽、奚落、挖掘隐私来哗众取宠,还有的主持人刚小有名气就忘乎所以。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现行管理机制的局限问题,有主持人专业素养的问题,有对自身专业身份定位的认识偏差问题,有对主持人品牌形象的认识偏差问题,也有经济收入的差距和对未来的生存焦虑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