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32094700000001

第1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一、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直接对立物而产生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产生与发展的。早在16~17世纪,那时资本主义还处在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刚开始暴露,人类社会的先进分子就开始了对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美好社会的思考的追求,出现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萌芽。其著名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封建君主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黑暗,抒发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对未来的社会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以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广为流行。到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出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即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虽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思想,并预见到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的“善心”上面。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所以,他们的学说本身就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就越来越失去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革命实践活动中,批判地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科学成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1)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2)商品经济被消除,价值规律也因此而失去作用的基础;(3)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4)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二、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一经产生,就同资产阶级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如列宁所说:“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邓小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是经受了无数次严峻斗争的检验和考验,才显示出其强大的科学生命力。回顾一下科学社会主义的斗争发展史,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如果从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时算起,已经经历了150多个春秋。在这150多年中,就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所进行的大的斗争来说,至少有以下四个时期的斗争是值得回顾和研究的。

第一次大的斗争时期,发生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后。

《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由于《共产党宣言》以透彻鲜明的文字及其震撼世界的声音,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精辟地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革命道路、政党学说、专政思想、革命策略等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在其酝酿和发表之后,引起资产阶级的恐慌,将其叫做“幽灵”。正如《共产党宣言》开头第一句话所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逐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围绕着社会主义问题的尖锐斗争中,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展开了斗争史卷,而且在思想和理论上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不仅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庄严诞生,而且蕴含着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理论挑战的回击。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宗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而资产阶级攻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正是集中到这个要害问题上。资产阶级断言:“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都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坚信自己所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但毕竟还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实践对这个问题的实际回答,所以,当时只能这样反驳资产阶级的预言:“这样说来,资产阶级社会早就应该因懒惰而灭亡了,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以后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社会一切活动不但没有停止,而且在新的轨道上活动得更有秩序和活力。至于在公有制条件下如何防止懒惰之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国家的确碰到过这个难题,并为此付出过代价。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懒惰之风的兴起,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完全粉碎了资产阶级的预言。

第二次大的斗争时期,是从1883年马克思逝世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的逝世,无疑是无产阶级的巨大损失,而资产阶级则为此幸灾乐祸。就在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 日逝世后的第二天,资产阶级的反动报纸就借此喧嚣:“红色博士杜撰的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逝世了,他在逝世以后,他的追随者剩下不足三百人。但愿他的幻想的学说本身会随着马克思之死而死亡。”

然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不是按照资产阶级的预言发展的。马克思虽然与世长辞了,但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没有随着马克思的逝世而消亡。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的遗志,继续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和艰辛的劳动,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继《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得到了更为严密的、系统的科学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广泛传播,更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不再是几百人、几千人,而是数万人、数亿人。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征服了更多的人心,而且已经变成了千百万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实践。就在马克思逝世后的第34年,即1917年,列宁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铁的事实回击了资产阶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同时,继巴黎公社之后,以完全成功的社会实践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第三次大的斗争时期,是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极端仇恨和恐慌。1918年的夏季,西方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势力相勾结,发动了14国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妄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当这种手段失败之后,就俟机寻找理论斗争的突破口。

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由于当时特殊艰难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也由于缺乏任何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再加之一度否认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上曾经面临种种难题。所以,从1920年起,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奥地利的密塞斯就最先发表文章,否定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能性,从而拉开了理论论战的序幕。从 1920 年到 1937年,这场论战持续了17年之久。资产阶级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实现的主要论点有三个:一个是所谓“信息分散论”,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可能有效地追寻和利用分散的市场信息,只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利用分散的市场信息。二是所谓“经济动力论”,认为经济动力只是源于私有制中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公有制经济则缺乏这种经济推动力。三是所谓“完全竞争论”,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的完全竞争才能借助于价值规律这只“无形之手”,实现资源和劳动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社会主义则不可能。在此,暂且不去总结当时苏联集中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也不以现在的观点来评论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理论观点的价值和偏误,仅就当时资产阶级内部来说,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自己的反对派,甚至自我标榜为“社会主义的同情派”,如泰勒·兰格和迪金森等人。他们针对上述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如果能够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同时,又能适度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就有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甚至比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得更有效。这就是说,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资产阶级自身也难以形成完全统一的理论战线。

当然,资产阶级这次挑战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实践的验证。在此期间,一方面是前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之后,到1938年,制造业生产量增加7 倍以上,达到欧洲第1位、世界第2 位,这充分显示了公有制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则爆发和经历了1929~1933 年的特大经济危机。一个是欣欣向荣的正面经验,另一个是危机四伏的反面教训,两方面的鲜明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原理。因此,在1937年,资产阶级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的论调,就偃旗息鼓,逐步地降温降调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由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更加深入人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出现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被称为“东方睡狮”的中国也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样,资产阶级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就遭到了彻底破产,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则又一次得到了强有力的证明和验证。

第四次大的斗争时期,是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我们现在依然处在这一斗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的力量空前强大,从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而言,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有些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也自称是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国家感到无论是军事干涉还是经济封锁,都不可能扼杀和阻挡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于是就重新考虑对付社会主义的新策略。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国务卿杜勒斯就曾经宣称: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用战争以外的方法达到”,“它必须而且可能是和平的方法”,“将要发生一种演变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就开始更为集中地表现为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

在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是年轻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依然十分高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是经过战争洗礼的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伎俩收效甚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对数十年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先后都在考虑、研究和实施新的改革,以便使社会主义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然而,就在此时,资本主义势力认为时机已到,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机,通过国际交往中的“物质流”、“技术流”、“人才流”、“精神流”、“信息流”等形式,力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势力,以“和平演变”的策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处在新的严峻斗争的考验之中。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发生的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由于不搞改革开放而被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借此发难,导致历史性的悲剧;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改革的方向和路子出了问题,导致了改革的变异,甚至使共产党人对国家的领导权得而复失;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则由于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被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所篡夺,导致借改革之名复辟资本主义;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改革初期的步骤和措施不完善、不细密,当改革触及到深层利益关系时,便导致了政治局势的动荡。总之,从1989年春夏之交到1991 年底,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苏联形势剧变,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倒退,进入低谷。只有中国的改革,既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又实施了稳妥的策略和步骤,所以尽管经历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所引起的社会震荡,但仍然继续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健康势头。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首先,是因为这一理论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当今世界,人们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者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者则是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按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认识问题上,主张社会发展不是受社会内在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而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支配,甚至是由个别“圣贤”来设计和塑造的。按照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宗教科学的“上帝造物说”,到现代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永恒论”,不管带有怎样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管有多少信奉者和支持者,充其量只是为旧世界和剥削阶级辩护的学问和说教,而不是科学和真理。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摆脱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羁绊,创立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照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发展不是受人们的主观意志所支配,而是受社会内在规律所支配。从这个根本意义上说,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应的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和变革,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正如列宁所说:“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和承续性,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科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是科学的。正是由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因此,它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根本不同,它能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其内容有着严密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产生、发展、衰亡和变革这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而且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趋势,因而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指南。

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就应该懂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以实践为源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检验以实践为标准,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按照这种观点,就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教条,而是当作行动的指南,并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实践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坚持这种态度,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应该懂得,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旧事物的反对,因此总是要经历艰难曲折的,直线式前进则是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总之,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