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32094700000024

第24章 市场主体与市场功能

一、市场主体

(一)市场主体的含义

所谓市场主体,是指在市场运行中从事各种交易活动并体现着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当事人或经济实体。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并参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围绕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互相让渡。在这种让渡关系中,市场主体能够自动地完成其组织过程,使其与市场状况相适应;能够就其组织结构与市场形势的吻合程度进行自我调节,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够就其近期目标或远期目标完成自我扩张或自我收缩的决策,在市场的波动中寻求最大的发展,并且避免风险。市场就是在市场主体的上述作用下才得以正常运行的。

市场主体是相对于市场客体而言的。所谓市场客体,是指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资金、技术、劳动、信息等等。从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市场主体对市场客体处于支配地位。市场主体既是市场客体需求者的集合,又是市场客体供给者的集合,市场客体的生产和交换,归根到底是由市场主体来完成的。另一方面,市场客体对市场主体在市场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市场客体对市场主体的制约程度是由该客体的余缺状况而决定的。如果市场客体短缺,部分市场主体将被迫退出对该客体的需求;如果市场客体充裕,市场主体对客体的需求就会增加。正是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决定市场运行规模、程度与方向的合力。

(二)市场主体的结构

市场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在通常情况下,按经济决策权的分配来划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下面,我们分别分析市场的三类主体。

1.消费者主体。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而且创造着生产的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只有经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所以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启动和推动力量。消费者的需求,始终是市场的主导需求,它的扩展和萎缩直接决定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或缩小。正是消费者这种普遍的、大量的市场需求,而且由基本需求向发展需求到享受需求的演进,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原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经济。

2.企业主体。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微观组织和细胞,是微观经济决策的主题。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既是生产的组织者,也是初次分配的承担着,还是流通的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营利为目标,以商品的生产、流通、服务等为其活动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商品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上,它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二是盈利性。实质上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自负盈亏的经济法人,它的整个生产与经营活动都必须以收抵支,取得盈利,否则它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余地。所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营利性是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企业动力机制中的重要一环。三是独立性。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产权主体,享有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等行为的权利,能够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排他性的自主决策。企业的独立性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率的必要条件。四是责任性。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为它的自主决策承担责任和风险,这种责任性会促使企业不断地改进其生产经营活动,使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五是开放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是国内市场统一化、市场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客观要求。

总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同时也必须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3.政府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面要行使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市场活动。另一方面以消费者的身份进入市场,通过对市场客体的购买来保证自身的运行正常。政府以管理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市场活动,最重要的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政府的经济目标可从近期、中期以及长期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先,总量平衡是政府近期的经济目标。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大体平衡,这种大体平衡也就是经济的稳定,即经济不会出现过度通货膨胀,也不会有市场疲软和大量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一般采取对总需求的调节,即进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等的宏观调控。

其次,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效率是政府的中期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政府需要制订合理的战略,保证一定的投资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总供给的不断增长。

再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是政府的长期目标。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社会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合理等问题。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时又是持续增长的保证。因此,政府应该促进科教文卫体等事业的发展,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构造和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框架,解决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等等矛盾。

二、市场的基本功能

市场的功能是指市场在其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能和作用。尽管市场功能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所起作用的方向、后果和范围也有所不同,但是许多市场功能如调节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信息反馈功能是一切市场所共有的。

(一)市场的调节功能

1.市场调节的含义。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自动支配社会经济运行而形成的均衡趋势的机能。市场这种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功能,是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之所以能具备自动调节的基本功能,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等规律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2.市场调节的范围。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社会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第一是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第二是生产出的产品怎样实现商品和货币的交换;第三是产品和收入怎样分配;第四是如何满足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四个问题的解决,虽然都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但也离不开市场对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调节。

(1)调节生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产品种类和数量的调节,也就是“生产什么”的问题;二是对生产方式和方法的调节,也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市场对生产的第一层次的调节即“生产什么”的确定,是通过市场中消费者选择的货币投向来完成的。而市场对生产的第二层次的调节即“如何生产”,则是通过市场中生产者对利润的追求所导致的竞争来实现的。

(2)调节流通或交换。市场对流通或交换的调节,实质上是对供给与需求的调节。而对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即对供求关系的调节,又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

(3)调节分配。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是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收入分配的性质、形式和份额,是由特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受到市场调节功能的影响,这是因为,分配的实现,还取决于市场上生产要素和消费品的供求关系及其价格水平。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而这些生产要素价格,又直接影响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分配。至于消费品的市场价格,则直接影响人们分配收入的实现程度。

(4)调节消费。市场对消费的调节实质上就是供给(或生产)对需求(或消费)的一种作用,也就是在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已经形成的条件下,市场对消费的一种调节和引导。消费虽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但消费的实现却离不开市场。市场对消费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包括:一是消费水平,即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二是消费结构,即各种消费在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三是消费方式,即人们消费和使用商品的方法、途径和形式的有机总体。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都受市场中消费资料供给的数量、结构以及其他状况的制约。同时,消费水平、结构和方式还将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

(二)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1.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任何社会都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有限的资源配置做出选择,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指社会经济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做出选择,以获得最佳效率的过程。由于投入到某种产品生产上的资源的增加,将会导致投入到其他产品生产上的该种资源的减少,所以,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和有效,不仅是经济学的基本议题,而且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2.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要使社会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调节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要求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后,通过价值规律的调节,引导其合理流动并得以优化配置,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最有效率的方面去。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并不排斥和否定其他形式和计划手段的正确运用,但后者不应取代市场调节的基础地位。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还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中去。

以上阐述的原理,在不同商品之间、在不同地区之间,也是同样适用的。优胜劣汰的结果,使有限的资源投向社会最需要的方面,由低效率的企业和行业流向高效率的企业和行业,由配置不合理的地区流向配置合理的地区,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功能。

(三)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

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也处在经常的变动之中,这就要求对资源配置的状况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然而,这种调整的依据是否可靠、调整的进程是否及时、调整的结果是否合理,又直接关系到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保证资源配置决策正确无误,关键在于必须有灵敏的市场信息系统。市场信息包括来自市场之外的信息(如计划),即输入性信息;由市场自身产生的基础信息(如市场行情),即反馈性信息。最重要的信息则是来源于市场的基础信息。这是因为市场直接联结和沟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市场对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均能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对市场的各种信号如供求、价格、质量等等做出灵敏的反应,能够及时而又准确地反馈社会需求的指向及其变动趋势,从而告知生产者何种产品过剩、何种产品短缺。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使商品生产者正确地选择生产经营方向,规划并调整生产规模,达到市场供求的大体平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市场的信息反馈功能,对市场的正常运行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市场通过其竞争、价格和利润的作用,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内在的局限和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市场的自发调节,有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闲置。这是因为,从总供求不平衡到价格变化、生产调整再到供求平衡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总过程中,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即使市场自身实现了供求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也会造成资源闲置。除此之外,即使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市场的某些结果也往往不符合社会目标,特别是在收入分配等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这就需要非市场手段的介入。所以,正如不能迷信计划功能一样,也不能迷信市场功能。所谓完全的、无条件的市场功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