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32094700000041

第41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个体化———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而对外经济关系正是生产力全球化发展的结果。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进程是伴随历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而向前推进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使国际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促成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第二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了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伸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最有力的经济工具,由此产生的资本国际化趋势,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密切。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一系列新兴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老的工业部门因得到技术改造而以新的面目出现,新兴工业部门大批涌现。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生产,已突破国界扩大到国际范围,形成了生产的国际化。与此同时,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而今,经济生活全球化已经遍及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资源、劳动、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都被纳入了经济生活全球化的洪流之中,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也随之得到加强和深化。

当今世界,谁有国际眼光、全球战略,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利。我国的发展战略也同样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正是立足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必然性。

首先,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生产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必然使分工更精细、协作更密切、交换范围更加广泛,从而促进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从一国范围发展到国际范围,社会主义生产应该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大生产,因而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其次,对外开放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已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今天,世界经济的发展已使各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利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各国都卷入了世界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在加入 WTO后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也只有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再次,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一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本身有一种内在的本质要求,这就是商品生产者对价值和利益的强烈追求,要求商品能够自由交换和自由竞争。这些本质要求,使市场产生了不断扩大的内在冲动,并具有一种扩张力,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开放式经济。这必然要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限于要求对内开放,还要求冲破国界,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通过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可以取天下之长,补自身之短,达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因此,对外开放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二、对外开放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结果

从历史上看,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邓小平在回顾了我国近百年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历史后曾经指出:“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没有积极地对外开放,使整个经济处于半封闭状态,坐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拉大了本来已经缩小了的我国经济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与我国经济状况不相上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却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利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使国内经济迅速腾飞。鉴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邓小平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现了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有效地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进行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外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肩负着既要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实现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如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已经确定的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而要妥善地解决这些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而又合理地利用外资,缓解国内资金不足的矛盾;才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加速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充分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开拓新的生产门路,提高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成果,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其次,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效益要求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与各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由于各国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不同,在经济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也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需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进口我国缺乏的资源、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以及目前还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很高的一些制成品,出口我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原材料和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和生产优势,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节约社会劳动;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而且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起步,加速经济的发展。

再次,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化要求扩大对外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改变目前仍然明显存在着的二元经济结构,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同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并存的,是仍处于低度发展中的农业。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农业人口仍然占人口的多数,内部结构明显不合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不高,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人口大规模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大规模地增加农业的投入和积极推进农业的技术改造为条件,这需要大量资金。大量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产业,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会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机构成,同样也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国工业要向产业结构高级化迈进,要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等,同样也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由于资金不足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这就必然会产生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之间争夺资金的尖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即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把在国内互相争夺资金转变为通过国际市场的互相促进,从而为矛盾的解决提供条件;这就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最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生产力长期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邓小平指出:“我国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时候,我们的产品怎么办?统统在国内销?什么都自己造?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所以,对外开放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