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32101700000033

第33章 逆境须知退,顺境懂得让

“原文”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屈,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释义”世间的人情变化是反复无常、没有定数的,而人生之路更是坎坷不平的。所以,当人们在人生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无法顺利前行时,要学会退一步再谋出路,这才是聪明的做人之法;而当人们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时,也不要过于骄傲,保持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是难得的安身立命之策。

赵构退步求自保

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的第九子,金人南下,攻入开封,徽、钦父子二人成了俘虏。宋高宗在父兄被金人掠走的情况下,仓惶南下,辗转多处,最终落足杭州。父兄的悲剧并没有使高宗觉醒,高宗仍然宠信腐败无能的王渊、康履等人。而对护送他到杭州的苗傅、刘正彦等人收复河北的要求,他却不加理睬。

于是,苗傅、刘正彦等人一气之下,带领手下将士,举行了武装暴动。在暴动中,他们趁机杀死了无能的王渊,而后带兵直闯宫中,杀了百余名宦官,见高宗说:“陛下赏罚不明,战士们为国流血流汗,不见奖赏,而宦官逆臣不见为国做事,却得以厚赏。宦官王渊遇敌不战,抢先逃走,其同党内侍康履,更是贪生怕死之徒,这样的人居然得到重用,如何服众将士?现我二人已将王渊斩首,唯有康履仍在陛下身边,为谢三军,请陛下将其立斩。”

高宗见事不妙,只得斩康履以求自保。哪知苗傅等人并不罢休,对高宗说:“陛下,徽、钦两位皇帝尚在,您便登基做皇帝,不知二位皇帝如果回朝您将如何?”

高宗无言以对,只得封苗傅、刘正彦二人为高官。但两人坚持请太后听政,并要求高宗禅位皇太子。

这时,宰相朱胜非出来劝阻,结果仍然没有变化。高宗很难做出决断,但害怕苗、刘二人带人杀入宫中,到时更无回天之力,于是痛下决断,先解燃眉之急。高宗对朱胜非说:“我应当退避,不过须有太后手诏,方可禅位。”宰相朱胜非顺势对高宗说:“我曾听苗傅的一心腹说过,他二人虽有赤胆忠心,但书读的不多,且生性固执,此时一定无法劝说。所以,陛下暂且禅位,日后再寻找机会铲除二人,方为上策。”

这样,高宗便借太后手诏,禅位皇子,皇太后垂帘听政。此后,国家大事都由宰相朱胜非处理。朱胜非怕引起苗、刘两人怀疑,于是,每日都让他二人上殿议事。但苗傅发现高宗仍然在暗中处理国事,于是便与刘正彦共同提出让高宗迁出宫中。

高宗气愤至极,道:“他们也太过分了,居然敢来干涉我的起居……”

朱胜非则加以劝阻:“暂时去显宁寺居住也好,这样就不会再遭怀疑,对以后复辟来说是件好事。”高宗此时也很无奈,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了。

高宗出宫不久,平江留守张浚等便联络众将发兵讨逆,大举进发杭州。苗、刘两人见大兵压境,没有太多作战经验的他们慌了手脚,于是和宰相朱胜非商议对策,朱胜非说:“此时兵临城下,要打的话,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我认为速请高宗回朝,方为上策!”二人虽然最不愿走这条路,可是再三思考,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有听从朱胜非的建议,请高宗复位。高宗复位后,苗、刘二人自然性命不保,不久便被杀掉。

刘邦让步作沛公

刘邦率众起义,占领沛县县城后,城中父老推举他为县令。

刘邦实际上很想得到这个位子,却假意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朝统治,如果选择将领不当,起义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全城百姓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我这样说并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在下才疏学浅,恐怕难以胜任,到时真的害了沛县的父老乡亲,我可没有办法交代啊。所以,你们对这件事要慎重一些,还是另请高明吧!”

在场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官,他们顾虑重重,担心大事不成会被秦朝诛杀全家;同时,两人又深知刘邦能成大事,于是极力推举刘邦。

沛县百姓也对刘邦说:“我们都听过你的事迹,知道你是个大人物。况且,我们已经占卜过了,没有人比你更吉利。如果你不当县令,那么换成任意一个人恐怕沛县百姓就要遭殃啦!”

刘邦又多次推让,但所有人坚决选他做沛公,这时,他这才接受了。

其实,刘邦完全可毛遂自荐坐上沛公的位子,但他恰恰选择了与此截然相反的“以退为进”的做法,却同样达到了目的。实际上,刘邦选择后者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举动。

刘邦之所以选择“退”,是想试探一下其他人的心理,看他们是否真的信服自己。他知道,起兵造反是灭门之罪,如果追随者不能同心,造反必定难以成功,那样的话,沛公之位就应暂时放弃;如果追随者都心服口服,这便有利于管理和指挥,这样沛公之位才能去坐。

另外,刘邦选择“退”也是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纷争。他知道,以勾心斗角的方式夺来的位子是坐不稳的。正因为假意拒绝推让,刘邦才清楚地看到了众人的真正心意,原来他们是真心拥护自己,于是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如愿做了沛公。

智慧总结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谁都不能处处占上风,事事都顺心如意,所以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或重要性而事事都要露一手。会处世的人应该知道在难行的地方退一步,在路窄的地方给别人留一点余地。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才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策。只有做到这点,人生道路才会少一些崎岖坎坷,多一些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