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32108500000007

第7章 汉代(1)

两汉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司马相如等汉赋大家,历史文学也光彩照人,如司马列迁的《史记》。科技上张衡发明地震仪,在当时是绝响。

卓文君的传说

卓文君像卓文君,西汉临邛人,蜀君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善鼓琴,十七而寡。回娘家后,时以琴抒发忧伤。她才貌双全,后与司马相如结伴终身。

卓文君卖酒

学过一点历史的人,也许都知道卓文君是出生在大富人家的小姐。然而,民间传说她后来却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己学会酿酒,还亲自开店卖起酒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欲知其原委,还得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奇遇说起!早在西汉时期,蜀郡成都有个才子名叫司马相如,字长卿。此人虽说话有些口吃,但好读儒书。他下笔千言,才思敏捷,喜阅兵卷,擅长剑击。曾读战国史,深为蔺相如的为人所感动,故取名为“相如”。他家原很富裕,因以家财求得在汉景帝御前当上一名武骑侍卫,专管陪同皇帝打猎取乐。他厌倦此差事,便暗地拜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胡安为师,希望在文学界有所作为。从此,他常和文人交往,写了不少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子虚赋》与《西京赋》,它独具风格,成为汉代辞赋的奠基者。

司马相如不愿为官受人驱使,他决心回到故里成都,可时过境迁,家已衰败,贫穷难以度日。他有个好友名叫王吉,时为临邛(即今四川邛崃县)县令,邀他去临邛小住,司马相如来到这里,王吉觉得别无相助,便决定以县令身份常去拜访,以提高相如的政治地位。王吉每天都要到他住地看望,对他十分恭敬。临邛富豪之家甚多,大都把司马相如视为达官贵人,争先逢迎,以贵宾相待,一时成为临邛城里最尊贵的客人。

一天,临邛第一富家卓王孙,设宴招待县令王吉,同时也请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进入卓府,由县令王吉一一介绍,所有在座的人都为他的仪表风度所倾倒。酒宴行至半酣,王吉请相如表演弹琴。他再三推辞,无奈盛情难却,只好调拨琴弦,弹唱美妙幽雅的古曲:“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邀四海兮求其凰,有一艳女兮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换为鸳鸯。”“凤兮凤兮从凰栖,得托子屋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司马相如所弹的琴音四座皆惊,无不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那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因丈夫去世,寡居娘家,听说才学过人、风度翩翩的司马相如来到临邛,可惜无法相见,她悄悄躲在屏风背后,听到这美妙的歌喉和琴音,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司马相如也早从王吉那里得知卓文君才貌双全,也倾心暗恋。自宴会结束后,他通过文君的侍者传书,向文君表明了爱慕的心意。一天夜里,卓文君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从家里逃走,直奔司马相如的住处,结伴前往成都,住在相如老家,不久便结成一对美满的夫妻。

相如家境贫寒,生活十分清苦。而文君之父卓王孙虽是富豪,因不同意她俩结婚,于是分文不给。于是,文君与相如商量,仍回到临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自力更生,从无到有,自己请酒师开作坊,文君学会酿酒,在临邛城里的闹市口开设了一家酒店。文君不顾小姐体面,亲自升炉卖酒,相如也不顾文人学士身份,身扎围裙,打杂跑堂。由于文君酿的酒味香可口,加上酒店服务态度好,生意越做越红。不料,卓王孙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但不高兴,反而感到这对他是个莫大的耻辱,便毅然断绝了父女关系。可是,文君与相如仍凭双手勤劳挣钱,日子越过越好。

随后,汉景帝驾崩,武帝接位。一天,新皇帝翻阅到司马相如的作品,突然发现他是奇才,叹惜与他相见恨晚,即刻下诏,令司马相如进京。

相如进京为官后,文君不愿享受朝廷的荣华富贵,仍立志在临邛开店卖酒为生。从此,卓文君卖酒的故事代代相传,一直在民间流传至今。而“文君井”的水酿出的酒,便是当今四川有名的邛崃“文君酒”。

一言心语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发出的光芒比荣华富贵要艳丽得多,而既高格又典雅。

卓文君的数字诗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因写出《子虚赋》、《上林赋》这样的好文章,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司马相如被重用后,顿觉身价倍增,连原来的妻子卓文君也觉得配己不上自己了。但是,他又觉得不好直言休妻,于是写给妻子一封信,投石问路,试探着办。

卓文君在家天天想,日日盼,过了整整五年才接到丈夫的这封信,真是如获至宝,她拆开一看,信上只有十三个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不是个等闲女子,这个绝顶聪明的才女读这十三个数字的信,对别人来说,疑如天书,而卓文君很快就琢磨出它的奥秘:十三个数字,从小到大,唯独少了一个“亿”字,而“亿”字与“意”音同,无“亿”不就是要割断夫妻关系的意思吗?

卓文君看到丈夫的这种数字游戏,婉转着心思要与自己离异,真是伤心极了,她思绪绵绵,感情起伏激荡,并马上写了一封回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燕,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卓文君根据司马相如来信中的数字,巧妙地连缀成文,把盼夫之心、怨夫之情写得感人肺腑。司马相如阅后愧疚不已,回忆文君与之私奔之情,遂回心转意,把文君接到长安,夫妻恩爱如初,直到百年。

一言心语

将无限的情愿寄托在真挚的言语中,往往能打动负心汉,从而唤醒良知、赢得真情,卓文君不愧为绝顶聪明的才女。

东方朔的传说

东方朔像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武帝即位,征招四方有识之士,他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性情诙谐幽默、善于辞赋、巧于词令,是汉武帝身边受宠的智囊人物。

上书自荐

传说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他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扛才扛得起,武帝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将它读完。他在自我推荐书中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抚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就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如今我已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东方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后,哈哈大笑,但赞赏他的气概,于是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但俸禄不多,他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本来以为来到公车署中,武帝很快就会召见他的,谁知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受武帝召见的迹象。东方朔心想:莫非是皇上将我彻底地忘记了?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尽快见到皇上才是。

一天,东方朔出游都中,见到一群侏儒,他顿时心生一计,走到侏儒面前,恐吓他们道:“你们的死期要到了!”侏儒连忙问他为何,他说:“像你们这样矮小的人,活在世上无益,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说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战了。像你们这样的人,无益于国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粮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杀掉你们。”侏儒听后,抱头大哭起来。东方朔又安慰他们道:“你们先不要哭,我有一个办法能救你们。你们守在这里,等到皇上从这里经过,你们就过去叩头谢罪。皇上便会赦免你们。”

侏儒们每天都守在那里,焦急地等待武帝出现。一天,汉武帝乘辇过来,侏儒们拦在辇前,号泣叩首。武帝感到很惊讶,问侏儒们“你们为何而哭?”侏儒说:“东方朔说皇上对我们这些矮小的人,统统都要杀掉!”汉武帝叫人马上将东方朔找来,问他为什么要如此说。东方朔回答道:“臣东方朔活着要说,死了也要说这些话。那矮子身长只有三尺多,却有一袋米的俸禄,还有钱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那矮子饱得要死,我饿得发慌。陛下广求人才,您认为我讲的话对的,是个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就罢退我,不要让我在这里浪费粮食。”皇上听了哈哈大笑,觉得此人确实聪明过人,任命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样,东方朔以后见到皇帝的机会就多了。

一言心语

战国时的荀子早就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物也。”东方朔可谓是“善假于物”的高手。他在自我无法见到汉武帝的情况下,便借助一群很不起眼的侏儒成功地见到了皇帝,并且被委以高职。可谓善借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并且非常有效果。

破“仙酒”之惑

汉朝时代,汉武帝刘彻想长生不老、修炼成仙,于是命令手下的臣子为他出外寻找不老仙药。臣子们不敢怠慢,四处访寻。一日上朝,一位大臣向汉武帝献上一壶“仙酒”,说是从一个鹤首童颜的老道处找来的,皇上饮了可以长生不死。汉武帝非常高兴,忙说:“爱卿有功,快递上来,让我试试。”

东方朔早就对汉武帝迷信长生不死之药有意见,多次劝谏,汉武帝都听不进去。他想,我今天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让皇上明白这些都是骗人之术。

当那个献酒大臣捧着酒,诚惶诚恐,趋步向前时,东方朔一个箭步,赶在他前面,接过“仙酒”,张开口,一仰脖子,咕噜咕噜,一饮而尽。东方朔在皇上面前如此无礼,满朝文武都惊呆了。

汉武帝气得暴跳如雷,急忙令人把东方朔捆起来,要推出宫门杀头示众。东方朔却像没事一样,望着皇帝哈哈大笑,把汉武帝给弄糊涂了。他问东方朔:“东方朔呀!你是真的不怕死,还是醉酒了?”

“我没醉,一点也没有醉。陛下,我今日喝了这么多仙酒,陛下如能把我杀死,这酒又如何称得上是仙酒呢?如果不是仙酒,陛下喝此酒又何益?这个明摆着的欺君骗局,陛下还信以为真,怎么不叫我觉得好笑呢?”

汉武帝被他这么一说,仿佛大梦初醒,立即把东方朔放了。从此,汉武帝再也不听信什么长生不死的胡言乱语了。

一言心语

东方朔用其人之矛刺其人之盾,用矛盾的逻辑进行推理,一下拆穿了骗局。使汉武帝也觉得所谓“仙酒”不能自圆其说了。

正色谏武帝

汉武帝有个姑妈叫馆陶公主,也叫窦太主,她的丈夫堂邑侯陈午英年早逝,窦太主便一直守寡,转眼就到了五十多岁。后来,窦太主结识了一个卖珠宝的女子,这位女子经常到她家去,身边还带了个十三岁的儿子董偃。

董偃长得十分漂亮,人又聪明,很是招人喜欢,窦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术。到了十八岁时,董偃已是个仪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了,他与窦太主出则执辔、入则侍侧,关系非同一般,整个京师都知道他与窦太主的关系,以董君称呼他。

一天,汉武帝到窦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动万分,亲自下厨做菜。武帝坐定后,对姑妈说:“希望能见见你的主人翁。”窦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来。董偃头戴绿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后面,对武帝说:“微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武帝见他长得英俊潇洒,也很喜欢,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并喊他“主人翁”。从此,董偃经常与武帝斗鸡走狗,游猎踢球。

由于与武帝关系日趋亲热,董偃名声大噪,京城王公贵戚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设酒宴款待窦太主和董偃。当他们要进入宣室时,东方朔突然出现,执戟上前阻拦,对武帝说:“董偃有三个罪名,每条罪都是死罪。他以人臣的名义,私侍公主,这是第一条死罪。败坏男女风俗,搞乱婚姻礼制,有伤先王的制度,这是第二条死罪。陛下正当壮盛之年,须积思于六经,留心于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却不知依经劝学,反而以靡丽为重,奢侈为称,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这是国家之大贼,社会之大害,这是他第三条死罪。”

武帝听后,默不作声,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摆好酒宴,下次再改吧!”谁知东方朔正色道:“不可以。宣室是先帝的正殿,如果不是议论正当的国事,不能进去。正是这样,淫乱的事情才渐渐消除了下去。坚貂教恒公淫乱,后来终究和易牙一同为患;庆父缢死于莒国,鲁国方得安宁;管蔡诛灭了,同室方得治安。请皇上三思。”武帝听罢说:“你说得有理。”于是下诏停摆酒宴于宣室,改摆在北宫。并让董偃从东司马门进去,后又把它改称东交门。同时赏赐给东方朔黄金30两。从此,董偃逐渐失去了宠爱,30岁就去世了。汉武帝也远离了斗鸡走狗、游猎踢球这些无聊的游戏,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

一言心语

最有效的劝说是抓住事物的实质,陈清利弊。本传说中东方朔义正词严、有条有紊地陈述董偃的罪状而说服武帝,正是如此。

司马迁的传说

司马迁像司马迁(前145或前135一?),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太史令司马谈之子。早年从董仲舒学《公羊春秋》与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二十岁后漫游各地,考察遗闻轶事,搜集史料。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忍辱负重著《史记》

司马迁七岁的时侯,他的父亲司马谈任汉太史令。司马谈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怀有很大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110年,当时司马迁三十五岁,他奉命从四川回到京城,看望病重的父亲。司马谈拉着他的手哭着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远祖掌管天文历法,已成累世家学,后一度衰落。你如能再作太史令,那就可以继续祖先的事业了……”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不材,但一定会把祖先和您所谈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好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死去了。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他废寝忘食,刻苦攻读,为写《史记》作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发奋写书的时候,祸从天降,他因“李陵事件”讲了一些真情实话,而惨受宫刑。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他悲愤欲绝。但是,为完成父亲嘱托的事业,给后人留下信史,司马迁决定活下去,发愤著书。

两年后,司马迁受赦出狱,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他做中书令。有一天,司马迁正在家中写《史记》,突然看见大儿子司马临怒气冲冲地闯进来,说:“爹爹,你看我从市上揭来的揭帖。”司马迁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鱼跃龙门变成龙

还看鲤鱼雌与雄

假若非雄也非雌

跃上龙门也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