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飘摇的船
32112600000030

第30章 张学良和亚浦耳灯泡

在半个多世纪后,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民族工业当时的发展趋势,确实很有意思。它犹如大海潮汐,潮涨潮落,涨潮时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落潮时门庭冷落,一片萧条。

从资料数字来看,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由于列强外资卷土重来和世界经济危机,是中国民族工业特别如纺织、面粉、缫丝等支柱产业的“低谷”。所有企业都在惨淡经营,倒闭的工厂不计其数。然而,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在国货运动的大潮中,一批批新兴企业又崛地而生,“东方不亮西方亮”,正如欧阳修在一曲《临江仙》中所写的那样: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栏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雷雨初歇,天边隐现出一弯断虹,尽管池中荷叶还在滴水,但皎洁的月华即将洒遍大地,阴霾和昏暗,都不会永恒。在新涌现的民族工业中,很多企业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没有强硬的社会靠山。他们凭智力起家,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如一介书生的吴蕴初,成了沪上“味精大王”;而原来是职员的叶友才等,却发展为“电器大亨”。一些科技型的资本家,走进了原以经营型为主的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行列。

毕业于浙江高等工业学校机电专业的胡西园,多年来对研制灯泡感兴趣。电灯泡,在今天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东西,可在当时却显示出深不可测的神秘感。在试制中,他经历了重重挫折:灯泡走气、漏电、断丝、断芯、裂壳,甚至烧毁、爆炸等。他终于试制成功了,并在1922年办了个制造电灯泡的工厂。

当时没有国产灯泡,市场上普遍销售的灯泡是德国“亚司令”、荷兰“飞利浦”、美国“奇异”三个品牌。胡西园的国产灯泡上市后,价格比外货灯泡便宜一半,很快就打开销路。为了扩大生产,他盘下了德商奥普的灯泡厂全部设备,聘请奥普任工程师,给灯泡起了个洋名字“亚浦耳”,含有超过德国“亚司令”和荷兰“飞利浦”的意思。厂名是“中国亚浦耳灯泡厂”。

在国货运动中,亚浦耳厂将一只宽2米、高2.5米的大灯泡模型,装上大卡车,参加国货工厂的游行。在美国人办的圣约翰大学举办盛大的校庆活动时,胡西园无偿借给该校3万只灯泡,用于布置校园和电灯牌楼,交换条件是,在圣约翰广场树立一个大型电灯泡广告牌,用小灯泡装饰了三行字:“中国人请用中国货”、“国货亚浦耳灯泡”、“中国首创,省电耐用”。在美国人创办的高等学府里破天荒提倡国货。

“亚浦耳”出名了,但也遭到外国灯泡商的围攻。先是美商奇异灯泡厂,在“亚浦耳”灯泡热销的广州、长沙、北平、天津、济南等地派出大批推销员,用寄售、代销、延长放款、无条件掉换灯泡等最优惠的办法,倾销奇异灯泡,排斥“亚浦耳”。日商则在东北借助日本军方势力,禁止商行代销“亚浦耳”。

想不到本国土地上销售本国的产品,会如此障碍重重。在亚浦耳厂最困难的时刻,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给了亚浦耳厂很大的支持,他得知详情后,说道:“国货‘亚’字牌灯泡质地优良,不输于欧美名牌灯泡。”他慨然应允任亚浦耳厂股东,在东北军和东北机关中全部用国产亚浦耳灯泡,使“亚浦耳”畅销东北。直到很多年后,胡西园老人都很难忘却,他满怀感激之情在自己的文章中详述了这件事。

20年代中期,西方灯泡行业推出新产品充气灯泡。这种灯泡呈乳白色光芒,耗电量低,上市后销路极好。充气灯泡制造工序繁复,技术要求高,原材料甄选严格,外商估定中国人短期内制造不出来。所以他们抬高售价,并规定中国电料行要批卖充气泡,必须搭配普通灯泡,以此来占领市场,排挤中国灯泡。

胡西园把研制充气泡称为“做争气灯泡”。他和全厂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从国外购来的制造充气泡的机器样本和参考资料,除少数无法自制的设备必须进口外,大部分设备均由本厂自制。历经多次失败,根据国外工艺流程资料,多次试验,反复摸索,终于在1926年下半年试制成功,再经过研究改进,1927年生产的充气灯泡,质量已达到当时的国际标准,从而打破外商的市场垄断。

可是,在1930年,当亚浦耳充气灯泡行销南洋时,却引起荷兰飞利浦灯泡公司的阻止。他们借口充气泡、新式圆形泡在荷属东印度是他们的专利,所以在巴达维亚、泗水等港口,不许亚浦耳灯泡进口。但事实并非如此,亚浦耳厂向对方提出抗议,并请求外交部向荷兰政府交涉,但当时的外交部不闻不问。胡西园只得将事情经过在各报披露,这件事好像在火热的国货运动中撒了一把盐,各地纷纷提出:“中国人不用飞利浦灯泡!”荷兰政府这才有所收敛,收回了荷属东印度对亚浦耳灯泡的禁令。

在激烈的商战中,亚浦耳厂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产品打入东南亚和南美市场,设立了两家分厂,日生产2万到3万只灯泡,成为中国最大的电灯泡生产企业。

相比之下,国产热水瓶的诞生和成长,又是另一番情景。热水瓶是德国人发明的,最初用来储藏化学试剂,没有外壳,称之为“真空瓶”。后来德国制造商不断改进,配上金属外壳,成了家用开水保温瓶,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推销,开始只在西药房销售,后来成了永安、先施、新新几家大百货公司货架上的“高档货”,售价高昂。

德制热水瓶除了价格昂贵外,瓶壳质量很差,品种只有两磅一种。日本热水瓶乘隙进入中国市场。日本商人出奇地精明,他们仿制德国保温瓶,但分半磅、一磅、两磅、两磅半、三磅等不同容量,有牛奶瓶、鸭嘴瓶、旅行瓶、大口瓶、中口瓶等诸多品种,外壳分高中低档,有金银铜镀,也有白铁皮上涂漆,一时被称为“魔法瓶”。他们廉价推销,很快就取代了德国保温瓶,不久,日本商人带着技术和设备,直接来上海办厂,著名的有泰生、中南、人和等热水瓶厂。

我国于1928年开始有了热水瓶生产厂家,开始只能制作瓶壳,向日商购进瓶胆,装配成品。进入30年代,才有了自己的瓶胆厂。

但在推销日货热水瓶的中国人中,却出了一位热水瓶行家,他就是江西路元德东洋庄的跑街吴性。推销了几年的日本热水瓶,吴性对各类品种热水瓶的质量、造型和市场供需了如指掌,算得上是个“专家”。由于受到国货运动的激励,他离开了元德东洋庄,和几个伙伴合资开办永丰泰国货批发号,业务重点是包销国产热水瓶。

吴性多年来深切感受到日货热水瓶倾销中国市场,每年大量白银外流,他抱着不服气的心态,于1936年办起了永生热水瓶厂。他像制作精致的高档工艺品一样,来生产“金龙牌”热水瓶——

他们分析德制、日制热水瓶的各自特点,制作瓶胆坯料选用重硼配方,因为硼砂膨胀系数低,防爆,保温性能好。

他们不惜重金聘请一流技艺的吹坯工人,吹制的瓶胆只只厚薄均匀,气泡极少。

他们培训熟练技工,从事瓶胆封口、拉底、镀银、真空等工艺操作,做到瓶底圆浑、胆尾壁厚、瓶口平滑、镀银均匀,真空洁净。

他们为解决瓶口漏水,先用橡皮导嘴,以后又改进为金属导嘴;将习惯的钢丝弹簧做底托改为电木底托,持久固定瓶胆座位,堵塞渗漏,延长热水瓶使用寿命。

他们的瓶壳图案设计,聘请了著名画家黄幻吾、戈湘岚精绘画稿,采用了“吉祥如意图”、“延年益寿图”、“松鹤图”、“黄山风景图”、“花开并蒂图”、“鸳鸯戏水图”等多种图案,聘用制版高手和喷花巧匠承制,使瓶壳图案与原稿真迹无异。

他们开发多种品种,除家用两磅热水瓶外,还有半磅、三磅、五磅普通热水瓶,二磅、三磅鸭嘴水瓶、三磅到六磅的大口水瓶和旅行瓶等,形成系列的“金龙家族”。

“金龙牌”产品一炮打响,在国内和香港、南洋市场取代了日货热水瓶,永生厂一跃而成为国产热水瓶行业翘楚。这决非偶然。永生热水瓶厂的创始人吴性,是个中行家里手,他像对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婴儿一样,像刺绣姑娘制作精美的绣品一样,描龙绣凤,精雕细刻,一开始就决心要使自己的产品比“洋货”高出几筹。

永生热水瓶厂不是大厂,但它的发展过程,却说明民族工业的一批后来者们,比他们的前人更加机灵,更加老练。面对市场风雨,他们不靠权要,不搞钻营,以技术和实干赢得市场。

雷雨后的天空墨黑一片,但独倚危栏,却等到一钩新月,将清辉洒遍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