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长相思兮长相忆:唐朝爱情往事
32131400000006

第6章 李隆基与杨玉环:断翅的比翼鸟

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白赚了后人大把眼泪;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是因为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心中内疚太甚,夜里辗转难眠。他们的爱情是断了翅的飞不起来的比翼鸟。马嵬坡前李隆基犹豫的一刹那,已经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杨玉环是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李隆基为了政治目的祭出了他的“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可是,故事本身依旧让人陶醉,每年的七夕之夜,许多人还会想起长生殿里的夜半私语,真希望那个天长地久的誓言能得以成真!

政变起家的李隆基

李隆基先生是通过搞政变上台的,这一点与其曾祖李世民先生如出一辙,不同的地方在于次数上。李隆基先生搞了两次政变,如此才彻彻底底的坐稳了皇帝宝座,而李世民先生比较利索,一锤定音,并没有后续的波折。

大唐王朝是个盛产政变的朝代。李世民先生、武则天女士、李隆基先生、李隆基先生的儿子李亨先生……无不通过政变起家。到了唐朝中晚期,党争不断,宦官作乱,政变更如家常便饭一样。政变之于唐朝,只不过是见怪不怪的寻常事。

政变的性质也不能一概而论,并非发动政变者都是阴谋家,有些政变确实有其发生的必然性和正义性,需要读者上帝睁大眼睛细心鉴别。李隆基先生发动的两次政变都是肯定性的,使大唐王朝这艘巨舰迷途知返,取得了令后世追慕的巨大成绩。

事情还得从李隆基先生的奶奶武则天说起。

大唐王朝载初元年,武则天女士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她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实际控制者——大唐王朝的皇太后,而是想给自己奠定名位,实现久萦于怀的皇帝梦,于是,她革去“唐”号,建立了大周王朝,自己当上了大周王朝的第一任皇帝。

女人做了皇帝,虽说是千古未曾有过的局面,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头一等重要的问题就是继承人问题。武则天的大手笔使得江山易色,武姓取代李姓取得统治地位,那么,继承人是应该从李姓人中选出,还是从武姓人中选出?

武则天女士犯难了,因为她心里绕不过一个坎去。按理说大周王朝革了李唐王朝的命,继承人自然而然要从武姓人中选出,要不然革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武则天女士却万万不能这么做,中国古代传统的皇位继承制给武则天出了一道大难题。

如果从武姓人中选出继承人,武则天肯定会从侄儿一辈的人中挑选,但将来侄儿继承帝位做了皇帝,一定会将他的父祖配享太庙,享受作为皇帝先辈的供奉,令人喷饭的是武则天以姑母的身份是不能配享太庙的,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大周基业,死后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这是武则天绝对不能接受的。

此外,武则天相当迷信,认为人死了必有鬼魂,如果得不到后嗣的配享供奉,一定会变成孤魂野鬼在野外哀嚎痛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武则天不得不发一道诏书,从庐陵召回自己的儿子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皇太子。这样的话,武则天死后就能以皇太后的身份配享太庙,不致成为四处流荡的饿鬼。

荒唐的一幕诞生了,大周王朝乃是武氏所创,继承人却从革了命的李唐王朝的后嗣中选出,这大概是女士当政所产生的悖谬的怪现象。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古代,圣人们绝对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有女人站出来挑战所谓男权主义的权威。

武则天确立继承人后,心中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但新的问题产生了,大周王朝内部李、武两家能和平共处吗?

为此,武则天召开了一次皇家内部代表大会。代表李家出席会议的皇太子李显和相王李旦——也是武则天女士的儿子,李隆基先生的父亲;代表武家参加会议的是武三思——武则天女士的亲侄儿,和武攸暨——此人既是武则天女士的堂侄,又是武则天小女儿太平公主的女婿。武则天让李、武两家的代表到明堂立誓,发誓永远和平共处,不以彼此为敌。

武则天错误的以为这样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其实她错了,她千算万算,却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男宠会从腋下生乱。

神龙元年,张易之兄弟倚仗着武则天的宠爱,连连得罪李、武两家势力,李、武两家无法忍受,支持宰相张柬之率领百官逼宫,处死了张氏兄弟,并成功胁迫武则天下台。

武则天死后,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中宗一朝出现了李、武两股势力共存的短暂局面。但和平共处的局面只是过眼云烟,稍纵即逝。

中宗李显是个软柿子,他的夫人韦后想学婆婆武则天那样,临朝称制,做一代女主,于是联合自己的女儿,武三思的儿媳妇安乐公主,一起毒死了中宗李显。

照此看来,似乎韦后、安乐公主和其所代表的武家势力暂居上风,但李家已出现反弹的迹象。李隆基先生此刻已长大成人,正在联合自己的亲姑母太平公主发动反制。太平公主虽是武攸暨的媳妇,但野心勃勃,又因与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早有罅隙,因此很自然的站到侄儿李隆基一边。

有了姑母的帮助,李隆基先生决定发动了政变。他先是让亲信家奴王毛仲去勾结羽林军主力万骑营长葛福顺、陈玄礼。这两位将军原本都是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亲信,经不起李隆基先生的巨大利诱,先后输诚投靠。韦后和安乐公主却以为大事已成,再无后顾之忧,一边做着青天白日梦,一边对李隆基先生这种挖墙角的行为毫无防范。

一天夜里,夜色昏黑,大内伸手不见五指。李隆基先生指使葛福顺、陈玄礼杀掉羽林将军,彻底掌握了羽林军,而后又以羽林军为内应,自带一队人马,杀入大内。韦后和安乐公主后知后觉,仓促应战,结果两军在凌烟阁交锋。此一役,大内卫士多数投降,韦后被飞骑营斩首,安乐公主被生擒并处死,李隆基先生和太平公主取得完全胜利。

夜还是静悄悄的,然而历史却发生改变。长安城内的老百姓照常沉浸在熟睡之中,谁也不会知道梦醒之后,天下将会改换天子。

翌日,原本只是相王的李旦端坐在龙椅上,接受了百官的朝贺,是为唐睿宗。睿宗即位后,以功封李隆基为皇太子。李旦是李隆基发动第一次政变的胜利果实的享有者。可是,谁能保证他的位子会稳如泰山呢?

李旦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人有好性格,豁达,淡然,与世无争,但这种性格绝对不适合当皇帝。太平公主瞧在眼里,一看哥哥这样也没什么作为,不如自己痛快,学母亲做个女皇,于是就加紧抢班夺权,植党营私。最厉害的时候,朝中七个宰相中有五个对太平公主唯命是从。李隆基先生暗自着急,这不是宰了猛虎又来豺狼吗?

不行,李隆基先生私底下盘算,决不能任由姑母横行下去。

鉴于父亲李旦无法辖制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有恃无恐,疯狂的掠夺政治资源,李隆基先生决定先从父亲李旦身上做文章。

景云三年,屈指算来李旦坐上皇帝宝座已两年多了,为了防止太平公主进一步夺权,李隆基先生逼迫父亲李旦让位。李旦斗不过儿子,无奈之下保留了两项基本的权利,就放弃皇帝的位子,当上了太上皇。李隆基先生由是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七任皇帝。

李旦的让位使得李隆基先生和太平公主娘俩之间并肩对付韦后所建立起来的情谊荡然无存,不但如此,为了争夺权力,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和白热化。太平公主为了能够实现“女皇梦”,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于公共场合散布流言,质疑李隆基身为皇帝的合法性,说李隆基不是皇长子,不配做皇帝。除此之外,一不做二不休,暗中布置兵勇,准备发动政变。

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进攻,以南衙兵从南面进攻,抢班夺权。李隆基先生事先有所察觉,就决心先下手为强。

李隆基先生先是以皇帝的特殊身份诱杀了羽林军和南衙兵的首领,又处死了太平公主的死党宰相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并亲自带领宰相郭元振、大将王毛仲和大宦官高力士率兵讨伐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看亲信和依靠的力量被消灭殆尽,知道大势已去,就跑到南山佛寺躲了起来。三日后,被迫返回长安,拘禁家中,成为笼中困鸟。太上皇李旦出来为妹妹求情,但遭到了李隆基先生的驳斥,好没面子。

李隆基先生深知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对这个心胸歹毒的姑母,他决定毫不留情决不姑息的处死。不过为了保存皇家的体面,他下诏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为了泄愤还铲平了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的坟头。

李隆基先生发动的第二次政变就这样漂亮的收场。直到此时,李隆基先生才彻底的坐稳了皇帝宝座,并改元开元元年,希望能从此揭开一个盛世的新纪元。

李隆基先生是个大有作为的皇帝,有许多值得传唱的故事,但最让人沉醉的还是他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往事。杨玉环是个怎样的人?她怎么走进李隆基先生的视野并获得宠爱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杨玉环有什么样的结局?

且看下文分解。

儿媳妇到姨太太的转变

李隆基先生在未做皇帝之前,被封为临淄王,有元配夫人王氏。后来发动政变成功,李隆基先生成了大唐王朝名副其实的领袖,王夫人也摇身一变成了母仪天下的王皇后。

这位王皇后在李隆基先生起事之初,多次参预机密,很多提议被李隆基先生认可并付诸施行。可见她也是个胸怀锦绣的人物,但生不逢时,偏偏赶上李隆基先生是个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迥然有异的皇帝,王皇后那点小算盘,难逃李隆基先生的法眼。

王皇后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生养。她是李隆基先生的发妻,结婚年头不少,却始终未能生产,她的哥哥王守一非常着急,就对妹子说:“妹子,俗话说母以子贵,你到现在也没能怀上龙种,长此下去可如何是好?”

王皇后岂有不着急的道理,她说:“我何尝不急?只是这不是着急的事。兄长难道有好办法不成?”

王守一不是神仙,对不孕不育症无可奈何。但为了保住妹子的皇后之位,进而延续王家的世代荣华,王守一不得不铤而走险,向王皇后介绍了符厌之事。符厌,古代的一种诅咒术,用木片或纸张剪成人形,上面刻写被诅咒之人的名讳或生辰八字,偷偷放到被诅咒人的居室,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时有个叫明悟的大和尚,旁门左道非常厉害,被王守一请到宫中,为皇后施法,希望能为王皇后祈求子嗣。

明悟和尚是个十足的骗子,平时靠卖点膏药、灵符度日,没想到一朝成为奇货,竟可自由出入宫中。他装腔作势,故弄玄虚,找了一块桃木制的木头片子,称之为霹雳木板,用巨斧劈开,一裂为二,一块上面刻上李隆基先生的名讳,另一块上面刻着李隆基先生的生辰八字,两块合起来佩戴于身上,如此这样,王皇后就能如愿生子,并神秘的告诉王皇后:“您就等着怀孕生子吧,您将来也会像则天皇后那样!”

谁知隔墙有耳,明悟和尚这句话不知怎的传到李隆基先生耳朵里,李隆基先生最忌讳妇人干政,尤其担心本朝出现诸如韦后和太平公主这样有野心的女人,因此一听说王皇后也希望像则天皇后那样,就龙颜震怒,赐死王守一,王皇后也被废掉。

王皇后被废后不久死掉,继之受宠的是武惠妃。也许李隆基先生害怕诸如祖母武则天乱政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王皇后死后,终其一生,也没再册立过皇后,即使宠如杨玉环者,也仅仅停留在贵妃的头衔上。

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堂侄孙女,为人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嘴又甜,又懂风情,因此深得李隆基先生的宠爱,以至于她在宫中的待遇一如皇后,只不过没有那虚名罢了。得宠后,武惠妃先后生下数个男女,好几个不幸夭折,幸好有寿王李瑁存活下来。

寿王李瑁,就是杨玉环的第一任老公,乃是武惠妃的心肝宝贝。随着李瑁逐渐长大,武惠妃就琢磨着,要替儿子把储君的位子抢到手。武惠妃受宠之前,李隆基先生曾有赵丽妃为其生下太子李瑛,皇甫德仪生下鄂王李瑶,刘才人生下光王李琚,但随着武惠妃的受宠至极,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连带他们的母亲,全都失宠,故此怨声载道,为武惠妃施展进谗妙计提供了可趁之机。

枕头风是相当厉害的,尤其是它不是一阵风,吹过就算了,而是连环风,无休无止的吹,而且吹的地方专一而坚定,就是皇帝的耳根子。皇帝要想耳根子清静,就得依从这阵风,有时候这阵风就是杀人的工具,祸国的秧苗。

武惠妃就擅长吹这种风。每晚临睡前,极尽温存以后,武惠妃就滚在李隆基先生的怀里,软绵绵痒酥酥的吹风:“皇上,你有没有在意,太子李瑛勾结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结党营私呢,他们见不得我们母子得宠,欲除之而后快,还请皇上替我们娘俩做主!”

李隆基先生听了动了怒,就要下诏废掉太子,多亏了宰相张九龄阻拦,太子李瑛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张九龄下台,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上台,他为了讨好武惠妃,多次在李隆基先生的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李隆基先生上朝,李林甫站在那里絮絮叨叨地说太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下朝回到大内宫中,武惠妃枕边风又吹得厉害,两下齐攻,李隆基先生脑袋一热,就废掉李瑛的太子之位,连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废为庶人,不久遇害,天下人都喊冤枉。

三王被废为庶人后不久,处心积虑的武惠妃也病入膏肓。在病榻上,她朦朦胧胧的看见一群恶鬼围着她嚎叫,声音凄惨,动人心魄。武惠妃害怕是三王的鬼魂前来报应,就请巫师来做法禳灾,又用死刑犯的尸体给三王作陪葬,但全都无济于事。就这样,武惠妃折腾了月余,陷入深度恐惧中不治而死,时年才三十八岁。

武惠妃死后,接替她受宠的就是杨玉环。读者上帝要发问了,杨玉环不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吗,怎么得了公爹李隆基先生的宠爱?对啊,事实就是如此。现在看来是奇怪的事,在当时看来却未必奇怪。

想当初,高宗李治娶了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就是后来的武则天,既然这种儿子娶小妈(庶母)的事情可以发生,并被当时的人视为正常,那么公公娶儿媳妇,也自然见怪不怪,当作寻常事一桩了。

原来,伴随着寿王李瑁的成长,武惠妃一边处心积虑的争夺储君之位,一边为宝贝儿子精心挑选王妃。开元二十三年,武惠妃相中了十六岁的杨玉环,并请旨册立为寿王妃,为一对新人举办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婚礼。两年后,武惠妃薨逝,杨玉环作为寿王妃的生涯也临近尾声,起因早在一场宫廷蹴鞠大会上就已种下。

“蹴鞠”就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古代文献中关于蹴鞠的记载足以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绝非妄论。“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古注解的《汉书·枚乘传》均有记载。后来“蹴鞠”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渐次发展成为现代风靡世界的足球运动。

相比于当下,早在中国的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就已十分盛行,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其形式已演变成直接对抗的竞赛方式。

唐代春秋两季都会举办“蹴鞠”大赛。唐朝“蹴鞠”所用的皮球,已由原来的内填毛发改进为灌气皮球;“蹴鞠”场上有两个球门的“鞠室”,一边一个,分为两队,以攻破对方的“鞠室”为胜者;“蹴鞠”的比赛方式多种多样,有比赛颠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规则各异,精彩纷呈。

蹴鞠大赛举办的时候,皇帝会亲临现场观摩,皇子们会下场比赛,而皇妃和王妃则会坐在观景台上助威呐喊,以壮声势。数以万计的宫娥、太监也前来观战,盛况往往空前,赛事场场火爆。

开元二十五年秋,落叶满长安,黄金季节异常绚烂,李隆基先生心情舒适,下诏举办秋季蹴鞠大赛。大宦官高力士负责组委会的工作。寿王李瑁正值青春年少,被高力士指定为左军的队长,组建左军。寿王妃杨玉环也有机会参加大赛,充当李瑁的拉拉队队长,并有机会一睹天颜。

谁知这样一次宫廷盛会竟引出了一段“爬灰”故事。

在汉语的语境中,“爬灰”专指公公偷儿媳妇的丑事。《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从东府回西府的途中路过大门口,酒醉的老仆焦大大发牢骚,狂骂不已:“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宝玉不明白怎么回事,就问王熙凤什么叫“爬灰”,王熙凤嗔怒:“那是醉汉嘴里混誛,你是什么人,不说不听见,还倒细问。”可见“爬灰”带毒,不是好词。

然而,李隆基先生的“爬灰行动”却很成功。蹴鞠大赛上,李隆基先生看上了杨玉环女士,她的一笑一颦都能引起李隆基先生的心旌荡漾,足可谓一见倾心,但怎奈身份不对等,只好暂且忍耐。

到了年底,武惠妃的去逝更令李隆基先生伤心不已,后宫的嫔妃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更遑论比美于武惠妃,偌大个皇宫竟似一座愁城。李隆基先生有心把杨玉环接进宫里,又担心人言可畏,怕别人说笑话。

最后还是高力士深知李隆基先生的心思,出了一个说馊不馊略带馊味的主意。他建议李隆基先生,以为武惠妃做法事祈福的名义,诏令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在完成从女道士到皇妃的转变,这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岂不美哉!李隆基先生深以为然,就把这件事交给高力士去办。

在唐朝,尤其是上流社会,女子出嫁做女冠是时尚潮流,因为皇帝和宗室都崇奉道教,无论皇妃公主也好,名门闺秀也罢,甚至普通人家的子女,都争相修道,挤破了道观的大门。女道士头戴黄缎道冠,故被人称为“女冠”。

杨玉环女士做了女冠之后,有法名曰“太真”,故又称为杨太真。杨太真蛰居道观的时候,李隆基先生也没闲着,为寿王李瑁另娶了韦诏训之女,算是对自己霸占儿媳的补偿。

之后,杨太真结束了短暂的道观生涯,被高力士接进宫里,顺利地完成了从儿媳妇到姨太太的转变。不仅如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杨玉环女士就以自身的超常魅力征服了李隆基先生,成为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这是一段爱情的开始。两个人相爱是从两情相悦开始的,然后渐次了解,加深感情,最终难舍难离,山盟海誓。

李隆基先生和杨玉环女士的爱情能走到哪里?请读者上帝观看下文。

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杨玉环女士于开元二十八年变成女道士杨太真,又于天宝四年八月十七日正式册立为贵妃。贵妃乃是李隆基先生所特赦,在内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是皇帝顶级的小老婆、姨太太。杨贵妃何德何能竟使李隆基先生如此痴迷?

杨贵妃天生丽质,长得丰满艳丽,而且擅长歌舞音律,为人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又非常有心计,经常用笑靥媚眼奉迎李隆基先生,使李隆基先生丢魂落魄。宫里的宫娥太监都呼贵妃为娘子,即家主母的意思,可见杨贵妃的受宠程度非同一般,史书说她的一切规格和待遇一同皇后,只差把皇后这个头衔封与她了,用诗人白居易的一句话来形容,真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容貌上的魅力都是外在的,不可能成为杨贵妃长久得宠的理由,支撑她久宠不衰的最大原因则在于她的艺术家气质与李隆基先生的精神追求相合相契。说到底两个人都是艺术家,气质相投,品味相投。

李隆基先生精通音律,摆弄各种乐器得心应手,而且创建梨园,自封为梨园祖师,梨园弟子数以千计,动辄自度曲目,操持演练,风流蕴藉百代仍可闻清香之韵;杨贵妃也不是一般不入流的艺人,而是一位响当当的舞蹈家,创新能力强,能够自导自演新曲目,许多李隆基先生自度的新曲目,她都能排演成舞蹈,除此之外,她还擅长各种乐器,可谓舞袂飘飘千载犹能现玲珑之姿。

古往今来,能使爱情永葆生命力的元素莫过于心灵契合、兴趣相投。这两点李隆基先生和杨贵妃之间都已具备。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出入如影随形,成了一对令人羡煞的神仙眷属。抛开政治,他们之间亦大有故事可供消遣。

艺术生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旋律。往往是李隆基先生作曲,杨贵妃排演舞蹈,无休无止,乐此不疲。后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二人通力合作完成的,堪称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

“霓裳羽衣曲”原本是西凉音乐,“霓裳羽衣”并非它的原名,不过可惜的是原名已不可考稽。西凉是胡汉杂居之地,故可断言“霓裳羽衣曲”是有异于中原音乐的胡乐。天宝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京述职,将“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当作礼物献给李隆基先生,大概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李隆基先生果然十分高兴,就将之易名为“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先生通过研究发现“霓裳羽衣曲”妙比仙乐,热烈豪放,汪洋恣肆,绝非拘禁古雅的中原音乐可比。于是兴致高昂,连续几个昼夜,润色加工,兼收西域中原两种音乐的不同风格,再加上自己的心得体味,创制了与原曲有别但更胜原曲的新的“霓裳羽衣曲”。

当然,在研度新曲的过程中,免不了杨贵妃的陪伴,红袖添香夜修曲,鸳鸯照影映窗纱,两个人一起沉醉,一起切磋,共同尝试艺术创造的苦与乐。

曲子谱好后,就要找舞技高超的舞蹈家排演。李隆基先生暗数当今精通舞蹈的方家,认为除了杨贵妃和安禄山外,别人不能胜任,于是他征召安禄山入京,并携带着杨贵妃,三个人一起来到洛阳的凝碧池,演练霓裳羽衣舞。

那个时候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李隆基先生喜欢的呼之为儿,并要求安禄山管杨贵妃叫母亲。安禄山多机灵,一看李隆基先生欢喜,甭说叫妈,叫姥姥都行。结果安禄山左一声母亲右一声妈,直叫的李隆基先生和杨贵妃双双沾沾自喜,止不住的晕眩。他们那时节何曾想到安禄山包藏祸心呢?那是后话,暂且不表。

安禄山是个胡人,没有汉人那些个繁文缛节,为人豪爽直率,精通舞蹈,是个男性舞蹈家,别看他腰肢肥胖——据说有三百多斤重——舞姿却别显摇曳,能像螺旋一样旋舞。当时能和安禄山比肩的,除了杨贵妃以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除“霓裳羽衣曲”外,李隆基先生还度制了清平乐、念奴娇、菩萨蛮等诸多曲调,许多都是他与杨贵妃共同完成的。

李隆基先生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体现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上,还在于他常依杨贵妃的好恶而做出决断,杨贵妃喜欢的他就喜欢,杨贵妃厌恶的他就讨厌,翰林学士李白的遭遇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李白是盛唐的大诗人,他的诗堪称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作品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这么大的一个人物,却是一个官迷,两进长安为的就是能够做高官,以实现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可惜他的运气不佳,第一次徒劳而返,第二次虽说得到李隆基先生的青睐,但终因杨贵妃的厌恶而赐金放还。

李白是个狂人,狂劲发作了,天王老子都不管不顾,杜甫称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人在官场很不好混。

有一天,李隆基先生高兴,带着杨贵妃到牡丹花盛开的兴庆池畔沉香亭去坐坐,还不忘叫上梨园弟子,并大音乐家李龟年。到了沉香亭,看到满池的牡丹花争芳斗艳,香气怡人,李隆基先生非常高兴,就对李龟年说,今日不同于往日,赏名花,对爱妃,不能翻唱旧曲陈词,要谱新曲添新词,听说李翰林诗文俱佳,何不请来让他临场填词,为我们增添乐趣?杨贵妃随声附和,拍手叫好。

于是,大宦官高力士就去请李白。那个难请就别说了,不敢拂了李隆基先生和杨贵妃的兴致,高力士只好低三下四的说好话,可谓费尽唇舌,差点没给李大学士下跪,这才把喝得醉醺醺的李白请到沉香亭。李白不辱使命,趁着酒兴,当场作了三首小调:

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栏杆。

李白溜须拍马的功夫十分了得!这三首小调明写牡丹,实则是在捧杨贵妃的香脚。李龟年当即谱成曲子演奏,李隆基先生为了讨好杨贵妃,亲自捧笛吹奏,每遍临终了的时候还故意拖长音调。杨贵妃听了,美,心中春风得意,眉飞色舞,媚眼不断的向李隆基先生抛去。李隆基先生一看杨贵妃高兴,自然十分欢心,对李白大加赞赏。

按理说这种情况,李白应该是平步青云,大升特升,可是他点背,好运见了他都绕道走,谁让他得罪了大宦官高力士呢?高力士是李隆基先生面前的红人,也是最早就跟着李隆基先生搞政变的老人,李隆基先生对他的感情颇深,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什么要紧的事都要交给他去办。李白得罪了他能有好果子吃吗?

从沉香亭回来的路上,高力士当着杨贵妃的面就诋毁李白:老奴原本以为娘子听了李白的小调会怨入骨髓呢,谁知道竟这般拳拳欢心!杨贵妃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询问缘由。高力士说,赵飞燕出身低贱,用她来比拟娘子,居心何在?杨贵妃由此开始对李白不满,又听人说李白为人狂放不羁,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由不满而生怨恨,常常在李隆基先生面前吹枕头风,说李白的不是,李隆基先生信以为真,渐渐冷落了李白,最后赐金放还,使李白的理想沦为泡影。

由于杨贵妃的得宠,杨氏一门也开始飞黄腾达,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姐妹四人共侍一夫的事情现在来说十分怪异,并且罕见,然在当时竟属寻常,杨贵妃姐妹四人全都得到了李隆基先生宠幸,权势熏天,生活奢华惊人。

杨贵妃的三个姊姊被李隆基先生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三个女人都不是什么好鸟,个个体态丰硕,工于巧笑谑浪,每天天不亮就去了皇宫,太阳落山才回去。李隆基先生和她们尽情享乐,荒废国政的事情也是有的。

当时大诗人杜甫有诗描绘:“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老对于杨氏姐妹的受宠只能发发牢骚而已。在他看来,纵有“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庞大积蓄和积累,也经不住李隆基先生和杨氏姐妹的如此奢侈浪费,何况国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

杨贵妃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现象,可以说古来没有过前例,后世也难出现堪与比肩的,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羡煞、痛煞。

令人羡煞的是,作为一个帝王,李隆基先生竟能专宠杨贵妃一人,实属奇迹和罕见,可见他们之间并非单纯的肉体享乐,而是有真感情,有共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这样的爱情无论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令人羡慕的;

令人痛煞的是,要是这种专一而热烈的宠爱没有副作用那该有多好?李隆基先生对杨贵妃的宠爱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国家财富的浪费,百姓人心的丧失,如果矛盾不爆发还好,尚可以掩耳盗铃的过几天舒服日子,一旦爆发,则家毁人亡,亦未可知。

当然宠爱的过程中难免有些小插曲。这些插曲将在下文呈现给读者上帝,以全面了解李隆基先生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凡人的爱,而非遥不可及,高高在上。

两次被逐事件

李隆基先生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尽管恩爱非常,可是难免有些小矛盾、小摩擦,这些矛盾和摩擦无关宏旨,不影响感情,不威胁爱情,相反对平淡的爱情生活来说,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调剂。

杨贵妃受宠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被逐事件。

被逐就是被赶走,寻常百姓家,老婆不听话了,老公一气之下就会把她赶回娘家,过两天气消了,再把老婆请回来,照样过日子。如果实在是气得受不了,日子也无法为继,老公就会狠下心来,一纸休书将老婆休掉,另娶贤惠的妻子,这种情况就严重了。

杨贵妃的被逐大概介于两者之间。杨贵妃把李隆基先生惹火了,盛怒之下,李隆基先生就会歇斯底里地叫嚷,让高力士把杨贵妃赶到宫外去,并扬言今生今世再也不想见到她了。高力士身为老奴,只管执行命令,遂把杨贵妃送到她姐姐家,或国舅杨国忠家,日子一长,李隆基先生受不了相思苦,度制的新调没人欣赏,新谱的曲子没人舞蹈,终日里百无聊赖,得,请回来吧,又派高力士把杨贵妃接回来。杨贵妃呢,一看真被赶出来了,心里也害怕,犯嘀咕,会不会永远回不去了呢?一见高力士来接她,美得北都找不着了,屁颠屁颠跟着回去,跟往常一样,不会感觉异样和尴尬。

这才是真的爱情。往外赶的时候真算得上是绝情,放屁的功夫都容忍不了,立马就得消失;想的时候是真想,真应了那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那个想啊,再见不到她人,死的心事都有。倘若因为一两次吵架生分了,那说明彼此还不是真爱对方,爱情还需要加点火候。

杨贵妃第一次被逐发生在天宝五载,离她被册封为贵妃仅一年之隔。

事发在六月,大热的天,杨贵妃没事不在华清池里泡着,偏偏在内宫里闲逛。一路走来,行至含元殿西侧,发现李隆基先生正和一位妃子说话,那位妃子花枝招展,穿着暴露,不停的冲李隆基先生挤眉弄眼。

杨贵妃看了很生气,就停下脚步,转到假山后头,想听听他们聊些什么。正赶上那天闷热得很,树上的蝉声异常聒噪,杨贵妃什么也没听到。李隆基先生和那妃子足足聊了半个时辰方才散去,临去的时候,那妃子还不忘调笑,陛下,别忘了臣妾呵,多来相会啊。李隆基先生满面含笑,摆手作别。

这下可戳了杨贵妃的肺管子,砸了她的醋坛子。她回到寝宫妒气难消,心想,以我的尊宠,哪个不知好歹的敢跟我抢老公?越寻思越生气,带领一群小太监到那妃子的住处好一阵折腾。这还不算,对李隆基先生也爱搭不理的,曲谱也撕了,笛子也折了,琵琶也砸了。

李隆基先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十分震怒,说你太无法无天了,不把朕放在眼里,最后嗓音哑了,冲着高力士放炮,去!把这个婆娘送回杨铦家!

说狠话谁不会啊,到了真格的时候,皇上也顶不住。李隆基先生上午把杨贵妃赶走的,中午就不行了,想!具体表现在不想吃饭,见人就烦,动不动就发怒,看见小太监从眼前过,就咬牙切齿的骂,还用鞭笞,好像是患上男性更年期综合症。

高力士最知道李隆基先生的心思,就试探着问,是不是把贵妃请回来?李隆基先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瞪着双眼对高力士说,你看着办吧!

高力士明白了,言下之意就是让他把贵妃娘娘请回来,于是,准备了一大车好东西,都是宫中御用的衣物、米面、酒馔,拉着往杨铦家去。

杨铦是杨贵妃的兄长。好家伙杨铦正在家里和妹妹杨贵妃及家人哭成了一堆,害怕皇帝降罪,担心杨家的权势不保。正哭着呢,看见高力士来了,还拉来一车东西,杨铦顿时笑逐颜开,知道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了。

杨贵妃一看皇上原谅自己了,就坐着高力士的车,穿过兴庆牌坊,越过太华宅进入大内。天将及晓,李隆基先生在寝宫接见杨贵妃,怒气全消,抱在怀中不忍放手。杨贵妃也破涕为笑,娇嗔不已,指着李三郎(李隆基先生行三)的鼻子,警告他勿再沾花惹草。

一场被逐风波就此打住。从此之后,杨贵妃愈发被宠幸,“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的其他嫔妃无奈守起了活寡。

杨贵妃第二次被逐发生在天宝九载,也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上元佳节过后,转眼就是二月二龙抬头。春虽放信,然寒气未消。李隆基先生为了显示亲善,重新设置五王大帐,与兄弟共处一室,枕长枕,盖大被,以示兄弟情深。

这是一场政治做秀。李隆基先生为了防止宗室子弟夺权,特设十王宅,百孙院,五王帐,目的是纵之以声色犬马,不允其参与朝政。为了向子民们显示兄弟友善,内部团结,每年一定时期,李隆基先生还要和兄弟子侄同欢共乐。

这年二月正赶上与五王同宿,杨贵妃免不了要跟过去伺候。一天晚上,李隆基先生和诸王兴致陡起,要演奏乐器,跳舞助兴。其间,宁王要在人前显摆高超的笛艺,可怎么也找不见了他那稀世珍宝的紫玉笛。找吧,五王帐内乱成了一锅粥。

诸王正在慌乱搜寻的时候,忽听见笛音袅袅,丝丝缕缕传入耳中,顺着笛音去看,却原来是杨贵妃在弄笛,而那把笛子正是宁王丢失的紫玉笛。诸王纳闷,怎么会到她手呢?

李隆基先生一则纳闷,二则十分不悦,姑且不论笛子是怎么到贵妃手的,但就这次事件的性质来说,杨贵妃就够大胆的。这里的诸王都是皇帝的骨肉,虽不容许参与政事,但毕竟还是皇帝的同胞亲人,杨贵妃怎敢如此戏弄,这让皇上颜面何在,传出去也好说不好听,因此一怒之下,再次把杨贵妃赶走,这次赶到她从兄杨国忠家里。

中唐诗人张祜在一首诗中对这次事件有所记录,其诗云: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可见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足以占尽头条,压倒一切绯闻八卦。

送走杨贵妃的是中使张韬光,而非高力士。杨贵妃也知这次事态严重,就哭着对张韬光说,请代为转奏皇上,臣妾罪该万死,除了身体发肤之外,都是皇上赏赐的,现在快要认罪伏法了,无以回报皇上的恩赏,献上头发一缕,聊表情意。说着,擎着一把剪刀,剪下一缕长发,交给张韬光,托付他转交皇上。此时的杨贵妃泪水涔涔,肠子都悔青了。

国舅杨国忠也害怕了,心想这次比上一次要严重,灾祸能躲得过去吗?心里没底,就找在大内广有人缘的吉温商量办法。吉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杨国忠无奈,只好亲自面见皇上说,贵妃是个妇人,见识短,让皇上您没了面子,罪当死,但既蒙恩宠成了贵妃,就应该处死宫中,皇上何必吝惜这一席之地不让她死在宫中,反而让她死在臣家中,让臣蒙受耻辱?李隆基先生说,你多虑了,我起用你,并不是你妹妹是贵妃的缘故。杨国忠听了这话才稍觉放心,不过话虽这么说,没了贵妃妹妹,自己也蹦跶不了几天。

没过几天,李隆基先生开始想念杨贵妃,茶不思饭不想,无心上早朝。这天出内殿散心,看见中使张韬光肩上搭着一缕长发走过来,李隆基先生忍不住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张韬光实言相告。李隆基先生听后一阵伤感,忍不住接过发丝,细心的摩挲。最后实在忍不住思念了,寻思着惩罚的差不多了,就差高力士再次把杨贵妃请回宫中。

杨贵妃这次回来,较之上次更受宠幸,李隆基先生一想到失去杨贵妃的日子有多难熬,就一刻也不想离开杨贵妃。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怀里怕掉了,总之,宠爱的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杨贵妃享受超级专宠的待遇,就连她的从兄杨国忠也得到宠爱,成为朝廷的新贵,权势越来越大。

别小瞧了这两次被逐事件,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通过这两次被逐事件,说明李隆基先生是真爱杨贵妃的,而且他们的爱是凡人的爱,有矛盾有冲突,但总归要和好。也说明他们的爱不是高高在上的,杨贵妃可以撒娇,可以做错事,李隆基先生也会像普通丈夫那样发脾气,甚至赶跑杨贵妃。这样的爱情令人感到亲切。

可见,爱情是不分等级的,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君主贵妃,还是地垄沟的泥腿子农民,所处的环境虽然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天壤之别,但对爱情的感悟和理解,面对爱情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总之,爱大过一切。

奸兄国蠹杨国忠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从兄,同曾祖的,原名杨钊,“国忠”是李隆基先生的赐名。

杨国忠早年是个无赖,混迹于市井,然后凭借裙带关系做了宰相,说到底就是个跳梁小丑。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杨国忠在唐朝历史上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在天宝十一年当上宰相,而天宝十四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短短四年间,他就把整个国家糟蹋得体无完肤。唐朝由盛转衰此人实难脱重大干系。

杨国忠是个推手,盛唐在他的一推下,毁了。因此,他称得上是盛唐的大蠹虫。

关于杨国忠的出身,《新唐书》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张易之之出也。意思就是杨国忠是张易之的儿子。这个张易之又是谁呢?前文有所述及,他是武则天的男宠,也就是面首,用现代化来讲就是武则天包的“二爷”。而《资治通鉴》上却说,张易之之甥也,就是说杨国忠是张易之的外甥。究竟是儿子还是外甥,倘是现代人尚可做亲子鉴定,但于古人恐怕已经不能了,不过无论是儿子还是外甥,总能证明一条信息,那就是杨国忠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杨国忠从小就是个赌徒,不过,运气实在不行,逢赌必输,因此欠了一屁股饥荒,又没有营生,只能向别人告贷,人们都瞧他不起。

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当杨国忠正在酒店赊酒喝的时候,一群地痞流氓向他气势汹汹的奔来,手里拎着斧头棍棒,吓得他冷汗直冒,恨不能找地缝钻进去。

后来,杨国忠觉得这种日子实在是没办法过下去了,终日里躲债,一旦躲不及时就棍棒加身,受罪啊。到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那就是从军。

杨国忠本是山西人,但他从军的地方却在四川,他在部队表现优秀,也很努力有为,只是早年坎坷不顺的命运一直起作用,尽管他表现优异,四川节度使张宥却看不上他。

之前张宥可能作过调查,类似于现在干部考核,发现杨国忠这个人三十岁以前的表现一无是处,简直就是酒徒加赌棍,和街头上的地痞流氓无甚分别,因此张宥就不大待见杨钊,只让他做一个“新都尉”的小官职。如果,张宥要是知道他将来要赐名国忠,登上宰相的宝座,打死也不敢这么对待他。

失去了张宥的信任和重用,并不等于杨国忠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四川有个大富翁,叫鲜于仲通,善于相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会相面,而且百发百中,准得很,他一看杨国忠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眉宇间一股傲气,又牙齿伶俐,就觉得此人绝非久居人下之辈,迟早有一日会飞黄腾达,就将杨国忠推荐给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章仇兼琼见杨国忠果然气度雍容,相貌堂堂,就十分礼遇。

杨国忠虽没有经天纬地之才,但眼里会来事,曲意逢迎的本事是独步当时的,因此很快和章仇兼琼就建立了深厚的私交。

就在这个时候,杨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杨国忠同曾祖的妹妹杨玉环女士被李隆基先生相中并接入宫中,不久就被册封为贵妃。

此时朝廷内部是李林甫专权。李林甫书读得不好,字写得不好,但却不是善茬,他的“流氓政治”青史留名。最著名的关于他的一条成语就是“口蜜腹剑”,嘴里说的比蜜甜,心里却藏着一把剑,随时都能杀人。李林甫搞恐怖政治有一套,就连不可一世,深得李隆基先生青睐的新贵安禄山,谁都不怕,唯独怕李林甫。

对于李林甫的专政,有两方面的人对此表示不满。一是有见识的宦官,如高力士,多次规劝玄宗,让他警惕李林甫的飞扬跋扈;再就是藩镇节度使,如章仇兼琼、安禄山等,都是敢怒不敢言。

章仇兼琼自认为不是李林甫一党,害怕李林甫会对自己不利,就打算找人打入朝廷内部,作为内援。正赶上杨国忠前来投奔,而他的从妹刚被册封为贵妃,受到皇上的专宠。于是派杨国忠入京向朝廷供奉蜀锦,希望杨国忠能借此机会在朝廷打开局面,培植势力。

杨国忠不辱使命。这个人非常有心,难怪古人讲,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点也不错。他花费巨资购买了大量的四川土特产品,当然这些钱都不是他自己的,是大富翁鲜于仲通出的钱。到长安后,杨国忠把这些土特产品一股脑的献给杨贵妃。杨贵妃非常欢喜,没少在李隆基先生耳旁吹枕边风,大说杨国忠的好话,还替杨国忠引见。

在杨贵妃的要求下,李隆基先生接见了杨国忠。一见,呵,行啊,仪表相貌非凡,李隆基先生非常欢喜,就对杨国忠说,留下吧,不要回四川去了,还封了官职,叫“金吾兵曹参军”,官虽不大,却离皇上很近,很容易发挥杨国忠阿谀奉承的特长。

后来的事实证明,杨国忠不仅看起来带劲,做起事来更符合李隆基先生的心思。他行事最大的特点是,皇上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得意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一切以皇上的喜好为行动标准,再加上他是国舅这层关系,杨国忠可谓受尽荣宠。

赐名“国忠”这件事发生在天宝九年,“国忠”者国之忠良也,可谁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被称为“国忠”的人竟是大唐王朝威胁的蠹虫。不管怎么说,自此之后,杨国忠在朝堂上受宠的程度绝不亚于同样受宠的后宫的杨贵妃。

杨国忠受宠后,一个人心里不舒服,就是李林甫。谁叫他没有一个像杨贵妃那样如花似玉的妹妹呢。面对杨国忠这个新贵,李林甫极尽拉拢之能事,希望杨国忠能站在自己一边,能跟自己合作,那样的话就能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

出于共同的利益,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确有一段亲密合作的时间,那就是在对付太子李亨的问题上。

李亨是李隆基先生的第二任太子,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后,李隆基先生有意要立李亨为太子,但李林甫提出了反对意见,不过没有被采纳。

李林甫一看顿生悔意,在太子人选这种关系将来命运的关键问题上,自己怎么会站错队呢?后来一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李亨搞死算了,免得以后还要遭他的报复。

杨国忠为什么要帮忙陷害太子呢?他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既是宠臣又是外戚,是外戚就要面对权柄交接的问题,一旦新君嗣位,新外戚的势力必会随之而起,旧外戚还有好下场吗?但如果将来的皇帝是自己的外甥,所担心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不过,直到现在杨贵妃尚未能生下一男半女,但杨国忠不灰心,这种事说不准,自己一旦从老皇帝的大舅子变成新皇帝的舅舅,无论政治利益还是别的,回报都是惊人眩目的。但事实证明,杨国忠错打了算盘,杨贵妃到死也未能给杨国忠制造个外甥出来,更奢谈皇帝外甥了。

太子李亨也不是好对付的,他知道杨国忠和李林甫对自己不利,凡事都加了小心。杨、李不但抓不住太子的把柄,甚至连找麻烦的机会都没有。

杨国忠没能做掉太子李亨,就为自己的命运埋下了隐患。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先生西奔入蜀,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军队发生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就是太子一派势力的反扑。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继任为宰相。

翌年春天,这位新任的宰相就对李林甫集团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李林甫集团的势力原本难以撼动,但因为安禄山的帮忙,杨国忠就把事情办成了。大概安禄山平时最惧李林甫,其死后,他要出出这口怨气。

这也许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仅有的一次合作,自此之后到两个老儿玩完,两个人一直顶牛,就像是一对冤家。

安禄山从骨子里瞧不起杨国忠,认为杨国忠狗屁本事没有,就靠他妹妹是贵妃才坐到现在的位子,一个大老爷们靠女人发家,算什么本事?因此安禄山对杨国忠嗤之以鼻。

杨国忠彼时正红得发紫,只能是他瞧不起别人,岂能是别人瞧不起他?在他看来,向安禄山示好是给了安禄山大脸面,可人家不要,于是杨国忠恼羞成怒,从此以后,一直嚷嚷着安禄山要造反。

这两个人都是李隆基先生面前的大红人,一个掌控着长安和朝廷,一个执掌边镇拥兵自重,但两个人合不来搞内讧,这不是要李隆基先生的命嘛。

可是李隆基先生呢,毫不在意,一切好似成竹在胸——两个猴崽子你们闹吧,我都由着你们,孙悟空本事再大,它能逃得出如来的手心吗?不能。可是有一样,别太出格了。

但是,事情并不像玄宗想象的那么简单。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争斗并不只是争宠那么简单,而是杨国忠断定安禄山一定会造反,而安禄山看到玄宗重用杨国忠以后下决心一定要造反,双方之间的矛盾剑拔弩张,不可调和。

后面的事情读者上帝都知晓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了。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杨国忠所负责任至关重大,可以说是他加速了大唐盛世的毁灭,他是大唐盛世名副其实的大蠹虫。

渔阳鼙鼓动地来

可能是由于上了岁数,李隆基先生患上了大头症,认为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不过是斗气而已,出不了什么大问题,孙悟空本事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可惜他想错了,安禄山不是孙悟空,他也不是如来。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读者上帝不太明白,以杨国忠受宠的程度——在李隆基先生面前简直就是说一不二——为什么就扳不倒安禄山呢?杨国忠不止一次,可以说是几乎天天,在皇上耳根子底下说安禄山要造反,可是皇上就是不信,安禄山凭什么让皇上对他如此放心?

安禄山给人的大概印象是粗鲁、颟顸,胡人嘛,为人直爽,少有心机,可这是假象,隐藏在这层假皮囊后面的是安禄山野心,以及野心驱使下的刻意的顺从。他不仅枪杆子抓得紧,在李隆基先生面前,十分懂得投其所好,弄巧卖乖,谨以两个事情为例。

其一,安禄山进京朝觐,李隆基先生安排他进见太子。见到太子后,安禄山不但不下跪行礼,反而询问太子做的什么官,搞得太子的脸青一阵紫一阵,好不尴尬。李隆基先生一看,就站出来打圆场,冲着安禄山说,我的儿,这就是太子,将来要接替我做皇帝的人。安禄山听后,就向李隆基先生跪倒,说他只知道有皇上,不知道有太子。当时,太子心里老大不舒服,暗中嫉恨安禄山。而李隆基先生听了,表面上虽没说什么,可心里着实受用。哪个皇帝不想唯我独尊啊?尤其是面对储君的时候,其权威更是不容挑战和质疑。因此,在这件事上,安禄山得了个满分。

其二,李隆基先生好大喜功,大概有作为的帝王都有这个毛病,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开疆拓土,安禄山为了满足皇上的这个喜好,多次对周边民族,诸如契丹、室韦等族用兵,而且多有胜利,深得皇上赞赏,越发的信任他,封他做东平郡王,封异姓王在有唐以来是少有罕见的,唐太宗的时候那么多的南征北战的功臣,哪一个封王了?没有。直到李隆基先生封安禄山为王,才开了封边将为王的先例,安禄山是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人。

由此不难看出,杨国忠虽然以国舅的身份宠极一时,但在李隆基先生的心目中,安禄山的地位一点也不亚于杨国忠。两个人都是李隆基先生的宠臣和股肱,十个手指头,折了哪一个不心疼?尤其是安禄山身在藩镇,手握重兵,安抚尚不得其用,何况诬其造反呢?

因此,李隆基先生一是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二是即使他相信安禄山有异志,也不认为他一定就会造反,没准他本来没这个胆量,被你杨国忠一逼,狗急跳墙了,也未可知。所以,对于杨国忠的唠叨,李隆基先生就当成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当回事。

鉴于李隆基先生对安禄山的铁杆支持,杨国忠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他感觉到以自己的力量扳不倒安禄山,需要寻找另一个支撑的力量,合而用之,方能奏效。他在私底下把朝中诸臣、藩镇诸将仔细琢磨了一遍,千淘万漉之后,把眼光定格在兼任陇右、河西两地节度使的大将哥舒翰身上。那么,这个哥舒翰何许人也呢?

哥舒翰曾在李林甫陷害太子的时候,说过公道话,这在当时是很难得,也足见哥舒翰的身上有一些正气和傲骨。有诗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又说明哥舒翰的战功是非常煊赫的,但从他的姓氏可以看出,他是个蕃将。他父亲是突厥族哥舒部落的酋长,他母亲是个胡人,不过在称“天可汗”的唐朝,任命突厥人做节度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另一个名声响当当的将领高仙芝不也是高丽人吗?大唐王朝是非常开放的朝代,也是华夷之辨不太激烈的时代,这也许跟李氏家族本来就有突厥血统有关。

有了这些背景,就不难看出杨国忠为什么拉拢哥舒翰了。哥舒翰跟安禄山一样掌握着强大的军队,安禄山是东北三镇的节度使,哥舒翰是西北两镇的节度使,军事上足以互相抗衡,且两人之间素有龃龌,总是合不来。为什么呢?其中有一段故事。

安禄山有个堂弟,叫安思顺,是朔方节度使,和哥舒翰长期不睦,因为安思顺看着哥舒翰立功,心里不舒服、不平衡,可能在人前背后诋毁过哥舒翰。哥舒翰呢,红脸汉子,眼里不揉沙子,本来就瞧不起安禄山家族,以为他们靠跳舞发家不光彩,胡旋舞跳得好有什么用,有本事用到沙场上。因此双方互相看着眼黑,结下梁子。后来,李隆基先生了解了这个情况,就派高力士去调和,但适得其反,裂痕反而弥深。

有一次朝会,罢朝后李隆基先生赐宴。在酒席宴上,安禄山想弥补一下双方的裂痕,缓和与西北藩镇的紧张关系,就捧酒到哥舒翰面前致敬,并说,我的父亲是个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呢,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们两个出身差不多啊,为什么不相亲相近呢?

安禄山原本是一片好意,就是暗示哥舒翰,我们两个出身一致,不要受了别人的挑唆,互为仇雠,让亲者痛仇者快。怎奈积怨已深,哥舒翰并不给面子,当时就让安禄山的热脸贴了冷屁股,“古人说得好,野狐对着洞窟嗥叫,是不祥的预兆,因为它忘了根本,怎敢不尽心提防呢?”安禄山一听,哥舒翰讥他为野狐,心里十分不痛快,你哥舒翰有什么资格骂我是“野狐”,你还不是跟我一样?于是安禄山反唇相讥,“突厥安敢如此?”意思就是,你也好不到那去,突厥小子!

得,两个老儿彻底掰了。这可让李隆基先生大为头疼。两人都是他的爱将,偏袒哪一个也不合适,不过李隆基先生觉得哥舒翰过分了,就让高力士提醒他一下。高力士使劲的朝哥舒翰努嘴挤眼,哥舒翰一见,知道皇上不高兴了,就转过身去,不再搭理安禄山。酒席也不欢而散,安禄山和哥舒翰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杨国忠对这段往事了然于胸,故他有十足的把握,拉拢哥舒翰加入了自己的阵营。这样的话,杨国忠就有了强有力的军事盟友,藉此可以抵消安禄山的军事影响。哥舒翰的庞大军队使杨国忠吃了一颗定心丸,接下来的事,就是逼安禄山这老小子就范。杨国忠心里对着安禄山喊狠话,曰:小样,我就不信扳不倒你!

天宝十三年,杨国忠对李隆基先生说,安禄山必定在图谋造反,不信您就召他入朝,他若敢来则说明他没事,不来就坏菜了,朝廷要早作准备。

李隆基先生对这些话都听烦了,无奈就答应了,结果大出杨国忠所料,安禄山闻命而至,一点都不敢怠慢。安禄山哭着对李隆基先生说,陛下啊,我是个胡人,陛下宠爱我,提拔我,还封了我做王,因此遭到了杨国忠的妒忌,他老这样天天诬蔑我要造反,像个神经病一样,久而久之,假的也成了真的,我的死期不远了。

李隆基先生这时候根本不做深思,就武断地认为杨国忠确实是多疑了,于是好生安慰安禄山,并承诺今后谁当着他的面说安禄山要造反的话,他也不信,不但不信,还要将这个人扭送到安禄山那里,让安禄山自行发落。

李隆基先生此举的目的在于,告诉安禄山,皇上对他是信任的,叫他放宽心,没人敢动他,也没人想动他。

可是回过头来,李隆基先生也不想一想,为什么总有人要说安禄山造反的话,难道是空穴来风?难道全被杨国忠买通了?这其中肯定是有深刻原因的。再说杨国忠又不是个傻子,皇上不爱听的话打死他都不会说,可他为什么偏偏纠住安禄山不放?

杨国忠的喋喋不休是有道理的,他固然跟安禄山有解不开的怨结,但总不至于冒着触犯天颜的危险,硬争这口气。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出了安禄山有异志,迟早要生变,等到那一天真的来临了,一切都玩完了。

安禄山的异志,是通过以下两件事表现出来的。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上奏李隆基先生,请求用蕃将二十三人代替汉将,企图排斥军队中异己势力,野心昭然若揭。杨国忠表示坚决反对,便指使韦见素去规劝皇上,可韦见素刚提及此事,皇上就大发雷霆,吓得杨国忠也不敢再言语。

拿这件事来说,杨国忠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还有替皇上担忧的意思,因为他和皇上是有共同利益的。可年迈的李隆基先生对安禄山的请求,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进一步刺激了安禄山的野心。

稍后几个月,安禄山上表请求献马三千匹,每匹马配马夫两个,蕃将二十二人。杨国忠得知后,当场就吓傻了,这还了得,好家伙六千来胡人进京献马,一旦作乱,谁收拾得了啊。于是对李隆基先生苦口婆心的劝阻。

李隆基先生也犯难了,安禄山这是想干什么?经过再三思索,他驳回了安禄山的请求,但此举却引起了安禄山的不安。他发现皇上已起了疑心,非得提前动手不可了。

在此之前,杨国忠果断地逮捕了安禄山安插在京中的内线,这无疑促使安禄山“痛下”了造反的决心。

接下来的情节读者上帝都清楚,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真的造反了。

马嵬坡前香魂坠地

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来,李隆基先生尚与杨贵妃手拉手,一起在华清池优哉乐哉的泡温泉呢。有人向他报告,说安禄山造反了,李隆基先生支楞着耳朵听了半天也没有反应,似乎他的心里明镜似的,谁造反都有可能,唯安禄山不能。

可事实狠狠地抽了李隆基先生一记耳光。当他好不容易接受安禄山造反的事实后,他再也无心泡在温泉里,颤抖着双手,帮杨贵妃把浴巾披上,愣了一会儿,突然像火山爆发一样发起火来,突厥狗,欺我太甚!

安禄山也不愧是个老狐狸,起兵造反却理直气壮。他声称自己发兵乃是李隆基先生的诏命,皇上诏他入朝清除奸党,而奸党的头子就是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在民间的口碑可谓臭名昭著,安禄山打这样的旗帜手段高明,俗话说,奸臣佞党人人恨,他进朝诛奸臣,也是为民请命为民除害,这就减少了来自民间的阻力。

安禄山造反后,杨国忠洋洋得意,怎么样,平时我老杨说什么来着?安禄山这胡崽子,不是好东西,脑后有反骨,可皇上就是不信,这次怎么说?

李隆基先生懊悔不已,胡人终究是胡人,没读过汉家的书,不知道知恩图报,唉!不过,事情既然出来了,懊悔也没用,还是得想办法应对,因此连夜召杨国忠商量对策。

可是他找错了人。局势都危如累卵了,杨国忠还跟这儿打哈哈呢,皇上,用不着担心,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光杆司令而已,将士们都不想这么干,无非是受了胁迫,我敢说,过不了旬日,安禄山的人头就会送到您的面前,您就瞧好吧。

李隆基先生听了这掩耳盗铃的屁话,紧张的心情竟然得以稍缓。可是,侍立一旁的太子李亨和文武百官却相顾失色,什么时候了,杨国忠还在遮遮掩掩,上下其手,祸国殃民!

折腾了好几天,李隆基先生终于决定让太子李亨监国,自己要拖着老迈的身躯,御驾亲征,誓要跟安禄山在疆场上一见高下。

这可吓坏了杨国忠和杨贵妃。老头子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一大把年纪了还想出征,就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到了战场还不是拖累将士吗?况且,太子监国,我们杨家还有好日子过吗?你去拼杀了,太子肯定要报复,一旦你死在疆场,你前脚死,太子后脚就把我们杨家所有人全都剐了,无论如何你也不能上战场。

杨贵妃一是担心太子报复,二是真的担心李隆基先生的安危。在这场战乱中,包括国舅杨国忠,太子李亨,文武百官,后宫妃嫔,真正担心皇上性命安危的大概只有杨贵妃一人,因为她深刻的知道,李隆基先生是她的一切,荣与宠,罪与罚,一切都是皇上赐予,皇上万一不在了,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失去意义,她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因此,一想到老公要御驾亲征,杨贵妃的眼泪就扑簌扑簌地往下滴。她不顾一切地找到皇上的寝宫,一把将李隆基先生紧紧抱住,那个紧啊,刀劈剑砍都断不开,连哭带喊就一句话:说出大天来,你也不能去战场!一把鼻涕一把泪,弄得李隆基先生老泪纵横,垂足顿胸,仰天长叹。

杨贵妃不间断的哭泣声,终于消磨了李隆基先生那点残存的英雄气,他俯首温柔乡中,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可是也不能困守长安等死啊,于是在杨国忠的提议下,又有了新的想法——逃跑。

往哪跑呢?成都。不要忘了,杨国忠除了是朝廷的宰相,还是剑南节度使,蜀中是他的老巢啊,自从他发觉安禄山有反意之后,一方面拉拢哥舒翰,另一方面营建剑南以做后方,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说跑就跑,一点也不含糊。李隆基先生带上杨贵妃,并杨国忠、韦见素、陈玄礼、魏方进、高力士等寥寥近臣和护从卫队,仓皇出延秋门,西奔而去。

次日早朝,百官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玉漏滴声依旧,仪仗也一如往常,只是龙椅上不见了皇上,班头不见了杨国忠,就连平日里替李隆基先生上传下达的大宦官高力士也难觅踪影。百官一下子醒悟过来,皇上逃跑了,偌大的庙堂顿时乱作一团,哭声骂声混杂一片,东突西奔乱七八糟。

却说李隆基先生,一路奔至马嵬坡,风尘仆仆,饥肠辘辘。皇孙们饿得哭哭啼啼,妃嫔们花容失色,亲兵卫队怨声载道,好不凄惨。当地的官员比皇上跑得还快,根本寻不到踪影。杨贵妃偎依着李隆基先生,面带饥色,无可奈何的等着。

杨国忠被派出去寻找食物。快到晌午了,食物还没有找到,史书上形容李隆基先生“天将午,饥肠如响鼓”,肠子里咕噜咕噜,这谁受得了啊。这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明皇,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苦?还好的是,李隆基先生并不怨天尤人,以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应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正在这时候,有当地的老百姓来献粮,都是些粗食,比不上皇宫里的精馔佳肴,不过这支逃跑队伍实在饿极了,纷纷争抢来吃。李隆基先生看见如此情状,扑簌簌眼泪落下来。杨贵妃一看皇上落泪,也难抑悲哀,呜咽不止。

李隆基先生哭罢,声称要接见献粮之人。有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走进来,颤颤巍巍的走到皇上跟前,慢慢的跪下去。李隆基先生用手搀住,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谈起心来。

那位老人说,皇上,我是个粗鄙的人,话说到说不到,您千万不要怪罪,安禄山这个老贼,早就包藏反心,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就您蒙在鼓里,有人向您禀告,你不但不信,反而偏袒他,让他有恃无恐,终致起兵为祸,您这把年纪了还要车马劳顿,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能怪谁呢?先皇在位的时候,总是寻访贤良以明耳目、广视听,这样才能确保天下太平,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敢于冒犯龙颜直言进谏,故而天下平安无事,而皇上呢,任用奸相杨国忠,杨国忠是个什么东西,除了一味的阿谀奉承再也不会别的,自从他做宰相以后,没人敢犯颜直谏了,宫门外发生的事情,皇上无从得知,这是被杨国忠蒙蔽了!要不是安禄山作乱,我这样的草野之人怎么会有机会,当面向你说说这些事呢?

老人说着,声音呜咽,老泪纵横。李隆基先生悲声刚歇,此时又被引逗出来,两个老人相对泣不成声,此情此景,十足堪哀。卫队首领陈玄礼在旁边听着,只恨得牙根痒痒。

翌日,时在六月十四,李隆基先生一行抵达马嵬驿站。将士们由于疲劳和饥饿,心怀怨怒。陈玄礼准备利用将士们的不满情绪,制造哗变,杀死杨国忠。但他知道李隆基先生舍不得,所以就派人去向太子李亨请示。

史书上所载,太子的态度是犹豫不决,可是细想来,这怎么可能?太子没少受杨国忠的陷害,此时正是除掉杨国忠和他的后台杨贵妃的好机会,他怎么会错过呢?再者说,真要是皇上被杨国忠胁迫到了成都,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太子的祸患就不能避免。因此,太子决不会犹豫不决,而是决而又决,决上加决。太子犹豫不决的态度乃是对处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一种默许。

杨国忠不知道危险将近,看到皇上和贵妃形容消瘦,自己也颇感失落,一个人溜达出来。正走着,忽有二十几个兵丁拦住去路,个个都穿着吐蕃人的衣服。杨国忠心想,这里怎么会有吐蕃的军士呢,皇上没说要向吐蕃借兵啊,这些人哪来的?刚要询问,为首的吐蕃兵大喊道,拿食物来!声音颇大,传出去老远。

杨国忠兀自纳闷,这时候军营里有人又喊了一声:杨国忠勾结吐蕃企图谋反!杨国忠一听,就要破口大骂荒唐,话出口一半,就被一只疾飞而来的箭定住了。箭射在马鞍上,吓得杨国忠魂飞魄散,匆忙向皇上所在的西门内跑去。但肥胖的身躯跑不动啊,尚在迟缓的移动中,兵丁们追上来,一顿乱刀,把杨国忠剁成肉馅,头被割下来,挂在西门上示众。

闷坐驿站的李隆基先生听见外面瞎嚷乱叫,以为将士们发牢骚,想出来慰劳一下。没想到刚出驿门,将士们就围拢过来,将皇上围在当中。皇上此时并不知杨国忠已死,军队有哗变的危险,转脸问高力士,这是怎么回事?

高力士说,皇上,杨国忠罪大恶极,已被将士斩首,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仍服侍皇上左右,将士们担心她会报复,请皇上圣虑裁断!

这就是要求处死杨贵妃。李隆基先生不傻,当场未作回答,转身进驿门,向驿门内的一条小巷走去。一边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眼泪涔然,走不动了,就倚仗而立,哀叹连连。心中暗想,这帮狠心的贼!处死杨贵妃,不是要了我的老命了吗?一生知我敬我爱我的人,屈指算来也就杨贵妃一人而已,要是没了她,我也没活路了。

正在胡思乱想间,韦见素来见,并说,皇上快作决断,不如忍痛割爱,以宁国家!

李隆基先生流泪不止,心中殊死挣扎。处死吧,辜负了贵妃的一片情意,也违背了天长地久的誓言;不处死吧,此关过不去,军队就要叛变,何况太子一直觊觎皇位,要是趁机发动政变……

不行,决不能因为女人而妨害国家。李隆基先生心一横,转身回到驿站行在,手把手拉着杨贵妃穿过马道,来至北墙口话别。皇上无限怜惜,泪眼朦胧,杨贵妃呜咽涕泣,语不胜情。杨贵妃知道皇上的难处,无怨无悔。

一幕由眼泪和悲情交织而成的场景,永远成为爱情诀别的经典演绎。

杨贵妃一边啜泣,一边说,臣妾辜负了皇上对我的一往情深,只要能安抚军队,皇上无虞,我就死而无恨,且容臣妾最后一次礼佛。

李隆基先生垂足顿胸,不忍相离,在高力士不住催促下,才撒手作别,痛苦而无奈的说,愿与爱妃来生再见,共赴鸳盟。说罢,狠心回头,任由高力士将杨贵妃拉进佛堂。不一会儿,一阵急促挣扎的声音传来,杨贵妃已然被高力士缢死,香消玉殒。

杨贵妃刚死,她最爱吃的荔枝就到了,李隆基先生睹物思人,叹息不已,亲自拿到缢死贵妃的佛堂前梨树下进行祭祀。陈玄礼等诸将不相信皇上真的缢死了贵妃,仍不解围,最后没办法,李隆基先生命高力士将杨贵妃的尸首抬进驿站庭中,令众将查验,陈玄礼亲自检查缢死的痕迹,方才相信,兵围才解。

爱情充当政治祭品

杨贵妃的死,说到底是死于皇上和太子之间的权力争斗。

此说看起来可能不太明显,但事实上却是如此。李隆基先生御宇四十多年,时间太长了,太子李亨等得心焦,盼他早死。偏偏李隆基先生身体棒,不但没有躺下,反而把权柄握得更紧。

他,宠爱杨贵妃,进而信任杨国忠,使杨国忠红得发紫。杨国忠呢,不仅是个宰相,还是皇帝父子间权力斗争的风向标,如果一直受宠下去,则说明皇上的权威不容置疑,相反若是倒了,则说明太子李亨的力量占据了上风,那是李隆基先生绝不能容忍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先生被迫入蜀,已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杨国忠被乱砍致死和赐死杨贵妃,这两件事情的发生,表明李隆基先生确是不行了,太子要夺权。杨国忠的死是有预谋的,元凶就是太子李亨。李亨明面上杀了杨国忠,实则狠狠刺了老爸一刀。

果不其然,收拾了杨国忠之后,父子就分道扬镳。李隆基先生继续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却折向西北,奔灵武而去。到了灵武,李亨称皇帝号,尊李隆基先生为太上皇。太上皇是美其名曰,说白了就是李亨另立了朝廷,把李隆基先生罢黜了。

李隆基先生靠发动政变,抢了老爸李旦的皇帝宝座,如今,李亨依样画葫芦,照样把老爸李隆基赶下台去。生命的戏谑如斯,让人唏嘘。

伴随着杨贵妃的死,她和李隆基先生之间的爱情也随之终结。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美丽动人,但却免不了成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李隆基先生是真爱杨贵妃的,爱得死去活来,爱得深彻骨髓,可政治危机到来时,仍会祭出自己心爱的人,以挽回局面。

杨贵妃死后,李隆基先生心灰意冷,百分之一百的自责,百分之一千的痛惜,百分之一万的追悔。剩下的路途中,纵鸟啼花落,水绿山青,也不能打动他,相反更添愁绪,入眼而来的全是悲悼的色调。

战场形势扭转后,政府军展开反攻,李隆基先生得以返回长安,但此时的长安已是新皇帝李亨的天下,他只能困居南内,寂寞终日。他曾提议改葬杨贵妃,却遭到李亨和文武百官的抵制,无奈之下画一张杨贵妃的图影挂于殿上,昼夜相对,以解相思之苦。

李隆基先生最难忘的地方就是骊山华清池,可物是人非,不免流泪。一天心情稍好,就命乐师张野狐演奏《雨霖铃曲》。

此曲乃是杨贵妃死后在入蜀道中所制,当时扶风道上,野花烂漫,一佛寺外石楠树团圆合抱,李隆基先生触景生情,倚树而泣。又行至斜谷,霖雨霏霏,下了大半月,李隆基先生冒雨行进,在雨中闻铃声,隔山响应,遂制《雨霖铃曲》,聊以寄恨。

张野狐演奏雨霖铃,刚刚才半阙,李隆基先生就难抑悲情,凄凉满怀,涕泪横流。

有个叫杨通的老道,从四川赶来,知道当今太上皇思念杨贵妃深切,就谎言自己会招魂之术,以骗取钱财。李隆基先生知道后信以为真,就请他作法招魂。

杨通呢,大骗子而已,穷摆活了好几天,别说芳魂,野猫野狗都没招来。因怕事情败露,杨通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他骗李隆基先生说,东海绝处,跨过蓬壶仙山,就会看见一座最高峰,山上楼阁掩映,树木葱茏,等我到了那里,看见有一座道观,门向东开,上有一匾,题曰:玉妃太真院。于是叩打门扉,有几个仙童玉女开门来,没等问话,有一碧衣仙女走过来,问我所从何来,我就说奉了太上皇密诏寻访贵妃。碧衣仙子回答说,没有贵妃,你所访之人已羽化成仙,现称玉妃,刚刚就寝,你等会吧!

不一会玉妃醒来,出来相见,先是询问太上皇是否安泰,次则询问天宝十四年以后的诸多事情,说完,赐给我一柄金钗,让我带给太上皇,以慰相思。

我接过金钗,但不敢回来,玉妃就问我怎么回事,我就说,一柄金钗能说明什么啊,又没有当事人,太上皇还以为我骗他蒙事呢。

玉妃听后茫然无措,呆立半晌。好一会儿才说,仿若自言自语,天宝十年,我与太上皇避暑骊山华清宫,正是秋天七月七日,牵牛星织女星鹊桥相会,我与太上皇比肩而立,遥遥祝愿,并发下誓言,愿世世为夫妇,说完执手相泣。这件事只有我和太上皇知道。太上皇亦不久于人间,应该善自珍重,切莫自寻苦恼。

这通瞎话李隆基先生听后,震心动魄,心中难掩悲情,日夜以泪洗面,不久便溘然长逝,时年七十八岁。

这无非也是后人杜撰的,杨通所编造的瞎话有也好无也罢,只是在说,杨贵妃死后,李隆基悲痛难禁,抑郁而终。不过,这只是文学里的奇思妙想。

历史上,李隆基先生对杨贵妃的死确实抱有自责和内疚的意思,但因思念太甚而致死的说法则毫无根据,他最终死在宦官李辅国的手中,而李辅国则在肃宗李亨的授意下,敲响了李隆基时代的丧钟。

李隆基先生的死,彻底完结了李、杨的爱情。这段爱情往事令人向往,也令人痛心,像是一只断翅的比翼鸟,虽然比翼,却难白头,那断了的翅膀,中了政治阴谋的毒,再难远翔。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爱情能且只能充当祭品。

岂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