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犹太人的赚钱魔法书
32150300000018

第18章 失败与犹太人最无缘

3.5.1 为了学艺不怕辛苦的亨利·彼得森

在美国,“钻石大王”彼得森和他的“特色戒指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彼得森从16岁给珠宝商当学徒开始,白手起家,经历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后一跃而成为享誉世界的“钻石大王”。

1908年,亨利·彼得森生于伦敦一个犹太人家庭。幼年时父亲便撒手人世,家庭生活的重担落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迫于生计的压力,母亲携彼得森移居纽约谋生。在他14岁时,作为他生活支撑的母亲也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亨利不得不结束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到社会上做工赚钱,肩负起家庭生活的沉重负担。

当亨利·彼得森16岁的时候,他来到纽约一家小有名气的珠宝店当学徒。这家珠宝店的老板犹太人卡辛,是纽约最好的珠宝工匠之一。作为一个珠宝商,他在纽约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和公子小姐中颇有声誉,他们对卡辛的名字就像对好莱坞电影明星一样熟悉。卡辛手艺超群,凡经过他亲手镶嵌的首饰都能赢得人们的赞誉并卖到很高的价钱。

但是卡辛作为珠宝店的老板,又是一个目中无人、言语刻薄的暴君,他对学徒的严厉简直到了暴虐的程度,珠宝店的学徒在他面前无不蹑手蹑脚、谨慎从事,唯恐自己的疏忽和过错惹怒了这个六亲不认的老板。

对于珠宝尤其是钻石的生产而言,最艰苦、最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莫过于凿石头。亨利上班第一天,卡辛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练习凿石头,开始了他炼狱般的学徒生涯。根据卡辛的“教诲”,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要求用手锤和斧子打成10块尺寸相同的小石块,并规定不干完不许吃饭。亨利从没有干过这种活,看着这一块石头发呆良久,不知如何下手,唯恐一不小心招来老板的训斥和挖苦。但是他别无选择,只得硬着头皮干。他先把大石头劈成10小块,然后以10块中最小的那块为标准,慢慢雕凿其他9块。虽说石头质地不是特别坚硬,但是层次非常分明,稍不小心就会把石头凿下一大块而前功尽弃,并招来老板的呵斥。

后来据亨利·彼得森讲,尽管老板非常苛刻,但也是为了让他们早日掌握打造石头的要领,因为对于钻石生产而言,打造石头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基本功。老板也是借此来考验学徒们的意志,过不了这一关,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成为成功的钻石商人。学徒第一天下来,亨利腰酸背痛,四肢发软,眼睛发胀,但依然没能完成老板的任务。以后的数天里,他简直变成了一台麻木的机器在那里机械地运转,整日挥汗如雨地在那里劈凿。但是后来成就了事业的亨利·彼得森对于卡辛还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说如果没有卡辛的严厉要求,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钻石大王”。

母亲看着孩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和血迹斑斑的双手,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受这种委屈与折磨。但她知道对于穷人家的孩子,除了靠吃苦而谋生外别无选择。在母亲的感召下,亨利也别无选择,并且在心里燃烧起强烈的成功欲望。他相信自己受一些苦难与委屈,最终能够学到这门手艺。

万事开头难,自己做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张工作台就可以了,但是在房租昂贵的纽约找一块地方又谈何容易?关键时刻,还是有着互助意识的犹太同胞帮了他的忙。他就是彼得森在珠宝店里当学徒时认识的犹太技工詹姆。詹姆与他人合资在纽约附近开了一个小珠宝店。彼得森去找他想办法,詹姆他们的小珠宝店很小,约有12平方米,已经摆放了两张工作台。詹姆很热心,看他处境艰难,允许他在这个小房间里再摆一张工作台,每月只收10美元租金。

工作台得到了解决,但是身无分文的彼得森无力预付房租,必须找到活儿干,否则仍然无法生存。到了第23天,他终于揽到了一笔生意,一个贵妇人有一只2克拉的钻石戒指松动了,需要坚固一下,她在拿出戒指前郑重地问彼得森跟谁学的手艺,当得知面前这个首饰匠是卡辛的徒弟时,她就放心地把戒指交给了他。这对彼得森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想不到卡辛的名字在这些有钱人中有如此分量,他马上想到借助卡辛的名气揽生意。也正是从此开始,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声誉的重要性。

尽管自己和师傅之间有一段无法说清的恩怨,但是他从心里还是对师傅心存感激。彼得森靠着“卡辛的徒弟”这块招牌干了两三个月,生意不错。这时,西州的一家戒指厂的生产线出了问题,急需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做装配。在听说彼得森的名气后,这家戒指厂商慕名请他去负责,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加工首饰,他都一一热情接待,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加工首饰上。当然,他每星期的收入也开始明显增多,有时可赚到170多美元。这样,他一边在工厂工作,一边加工首饰,终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里渡过了失业难关,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生也像一块宝石,磨砺的次数越多,磨砺得越精美,其价值就越高。

3.5.2 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辈

犹太人的商业圣经《塔木德》上说:“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辈。”犹太人约瑟夫在1835年,投资了一家叫做火灾险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就是当客户发生了火灾,就得按照投资的比例赔钱,假如不发生火灾,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种投资并不需要马上出钱,需要的是投资者的承诺。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不少投资者慌了,觉得这种投资亏大了,愿意以低价转让自己的股份。这时候的约瑟夫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其他股东的股份统统买下。为此,他把自己经营的旅馆卖了,算是一场大赌。约瑟夫接手这家火险公司后,派代理人去纽约赔偿了客户,因此信誉大增。虽然约瑟夫把保险金额提高了一倍,但还是有很多新的客户投保。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他从纽约带回来的钱比他带去赔付的钱还要多。这次火灾让约瑟夫净赚了 15万美元。

犹太人历来以冒险家闻名于世。在经历了护主风波,终于如愿当上了威廉的皇家理财商后,老罗斯柴尔德并未满足。虽然靠上了威廉这棵大树,但他还是没有安全感,不愿把自己的财富积累建筑在某个权贵一时的喜怒哀乐上。老罗斯柴尔德与贵族们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深知这些老爷们刻薄寡恩的秉性,他们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富贵。虽然自己豁出命来保住了主子的家产,但如果你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形势转好后,威廉会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现在迫于形势赏赐给自己的经济特权,会随时被他收回去。要最终获得财富的自主权,只有靠自己。

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使他们创业时走第一步的时候,已经在想着下一步该如何走了。18世纪末,老罗斯柴尔德一边帮着威廉理财,一边在探索着更可靠的赚钱之道。在这个时候,他生意的重点是为威廉处理欧洲各国的贷款,但原先从事的进出口贸易并未放下。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中,老罗斯柴尔德逐渐发现自己的账本上,与英国的生意在不知不觉中从进出口兼有变成了纯进口,其项下的利润对家族企业的贡献度不断上升,这使老罗斯柴尔德开始对英国产生兴趣。当年他15岁在汉诺威银行当听差时,就对英国的情况略知一二,知道这个小岛国通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了“世界工厂”。这时候,老罗斯柴尔德与英国的生意往来仅是做二道贩子,即从英国批发商那里买进布料等各种商品,然后再加价在德国卖出去。犹太人不安于现状及爱追根寻底的个性,使老罗斯柴尔德产生了绕过批发商,直接同英国做生意的念头。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让英国政府屈服了。

罗斯柴尔德家庭成为一个威震世界、影响欧洲政治经济200多年的金融世家。一篇文章介绍该家族时说:“犹太人罗斯柴尔德的财产有多少,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个家族要是一咳嗽,全世界的银行都会感到嗓子痒痒……他们撤换或任命一届政府,都是易如反掌的事。”

这个豪门家族的创始人迈耶生于1744年,出生地是德国法兰克福一个脏乱不堪的犹太人社区。虽然只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但迈耶相信,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去寻找机会,就能成为大富翁。1789年至1815年,正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伦战争期间,迈耶父子抓住这个战乱的机遇,大力拓展银行业务,并开始经营战略物资。迈耶经过精心安排,决心和长子阿姆谢尔坐镇法兰克福总部,派三子内森到伦敦开设分行,五子詹姆士到法国巴黎开展生意,二子萨洛蒙到奥地利维也纳建立家族银行,四子卡尔到意大利那不靳斯开设办事处。这样,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银行及商业机构一下子就分布在欧洲的各主要国家了,一个小银行变成一个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他们分别利用所在国的经营之便,向交战国的王公贵族提供战争所需的贷款,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同时,他们分别在所在国贩卖和走私棉、麦、军火等急需物资,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战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又广泛涉足有价证券、政府公债、保险等领域,并大力投资采矿、铁路等部门。可以这样说,罗斯柴尔德家族对欧洲工业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他们的财富也与日俱增,甚至左右着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命脉。

3.5.3 要比豆子坚强

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因为卖豆人可以在豆子卖不出去的时候,拿回家磨成豆浆,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卖不成功,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成功,变硬了,姑且当作豆腐干来卖。而豆腐干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就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第二种选择是,如果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入水让它发芽,那么更加妙极。几天后,卖豆人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如果卖不动,那么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而如果豆苗卖不动,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它结了许多新豆子。你想想那是多么划算的一件事,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犹大人的这个故事并不是教育人们怎么做豆子生意。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些人的际遇如同那位卖豆人手中的豆子,什么奇迹也不会发生。一颗豆子在遭遇冷落的时候,都有无数种精彩选择。那么一个人呢,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