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32164900000019

第19章 陇南市的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2008年的“5·12”地震灾害给陇南市的人口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来确定人口容量和人口重新安置的规划。实际上,在陇南市的许多地方,其发展在总体上都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又受制于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陇南市的发展就正处在上述两难的境地。理性地认识和把握陇南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特点,是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做好重建工作的前提。

(一)陇南市的生态环境现状

1.林草植被状况。有资料显示,白龙江林区从1973年至1995年的21年中,林区面积缩减14%,年均缩减1.33万平方公里,有林地缩减26%,年均缩减0.74平方公里;另据《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显示,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中,陇南市的森林缩减28.6万平方公里占原有森林的40%,林线普遍后移10公里,局部地区呈现出由湿润区向干旱区过度的征兆。特别是白龙江林区的森林仅有1%生长在平缓之地,5.5%生长于斜坡,33.9%生长于陡坡,59.9%生长于自然坡度40度以上的急陡坡,其本身的生态条件十分严酷,有的在雨量充沛且多暴雨、热量不足而地表植被恢复慢的双重作用下,土层被刮,在林区出现裸岩荒漠化土地,对江河大环境系统的危害日渐显著。

陇南市各县(区)森林植被有很大差别。两当县境内植物垂直分明,森林覆盖率达48.8%,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是甘肃省1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其植被覆盖率达79.9%;康县境内森林资源也较丰富,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境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风光优美;武都区洛塘经济开发区植被覆盖水平良好;徽成盆地植被状况也相对较好,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有资料显示,徽县以灌丛草场为主的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有44%轻度退化,15%中度退化,中度退化的草场的生物量和盖度均下降了40%。西和、礼县全县、宕昌县大部地区、文县大部地区、武都白龙江沿岸各地都是林木稀少、草场严重退化的地区,有的地方几乎不适合人类居住。

2.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情况。陇南市土地总面积27915平方公里,占全省长江流域总面积的72%,水土流失面积达1776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3.7%。据统计,全市有已知滑坡12135处,泥石流沟6230条,分布面积13853.5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6%,危害性泥石流沟3000多条,直接参与泥石流活动的面积达1165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属全国四大泥石流重发区之一。据各地水站资料统计,在陇南总土地面积只占长江上游总面积100.5万平方公里的2.78%的范围内,每年输入长江的悬移质约5000万吨,占长江上游宜昌站输沙总量5.15亿吨的9.7%。全市土地侵蚀模数高达5000吨/平方公里~15000吨/平方公里,局部地方可达35000吨/平方公里。全市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武都区、礼县、西河县、宕昌县和文县。陇南泥石流密集区包括白龙江干流的舟曲、支流的宕昌至临江段及其支流北峪河、三河、羊汤河下游,白水江中游;西汉水干流的顺利峡至建树河段及其支流白家河流域。较密集区包括西汉水上游的黄土丘陵区,白龙江干流至碧口段,白水江下游等地,沿岸每5公里内有1至2条泥石流沟存在。其中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分布范围6400平方公里,有泥石流1000多条,两河口至透防段最为发育,长约90公里的沿江两岸分布有较大泥石流200多处。而陇南嘉陵江流域泥石流发育较低,引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小。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发育迅速给全市居民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全市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地区,1/2的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近50%的公路受到泥石流、滑坡、塌方的严重威胁,局部地方的山体大面积滑坡,泥石流、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因滑坡和泥石流淹没的耕地(重复计算)达26.7万平方公里。目前,陇南地质灾害分布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威胁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3.工业环境污染现状。陇南全市2006年6月底以前有各类注册采选矿企业、冶炼企业共102户,其中,选矿企业75户(铅锌选矿企业73户),冶炼企业26户(铅冶炼企业20户、锌冶炼企业5户、氧化锌厂1家)。铅锌采选和冶炼企业分布在西和、成县和徽县,铁合金冶炼企业分布在文县(以碧口镇为主),金矿采选分布在礼县、文县、徽县、康县及武都区的洛塘经济开发区,铜矿采选业主要分布在康县和文县。全市多数采选、冶炼企业依然是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不仅资源浪费大,而且使环境承受着较重的污染负荷,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而难以恢复。

4.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武都城区不断得到扩展和改造,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虽然市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整体有所下降,但是城市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以及城区植被覆盖率低等依然是市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其表现主要是:分支巷道及死角地带常有垃圾堆放,有的长时间得不到清理;很多建筑企业昼夜施工,修理修配和广告制作业随处营业加工,一些经营性娱乐场所深夜营业,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学校教学和机关办公;建筑物楼距严重不足,影响通风、采光、出行;2005年前城市垃圾没有进行基本的填埋处理,堆放地点选在东江开发区也极不合理,造成东江开发区地下水污染和其他严重环境安全隐患;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白龙江;建筑企业固体垃圾污染市区普遍。其他8县县城环境状况与武都城区基本相近,其中徽县、成县和西和县县城还由于河流和地下水程度不同地被工业污染物严重污染,造成县城饮用水资源短缺,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受到限制。

5.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显露。主要原因:一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农作物中含有过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危害人体健康,同时造成土壤板结化,降低了土地生产能力,污染地下水和周围环境;二是大多数农户由于收入十分有限,不可能使用煤、液化气及电能来作为生活必需的燃料或热能,只能就地用柴火、秸秆等作燃料,有些农户甚至连根挖出植物用作燃料,造成植被破坏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部分地方已呈现出荒漠化态势。如:武都白龙江两岸部分地区,白水江两岸部分地区,西和、礼县的很多地方;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已开始出现,耕地中的“白色污染”普遍。近年来,农村、农业、农民的市场关联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消费很多带包装的商品,废弃包装物和其他不可用垃圾或随处堆放,或集中倒入附近河流,加上“白色污染”物大量存在,造成下游、邻村人畜饮水污染,影响生态景观;四是近年来全市乡村公路建设进展很快,但同时也造成较大的环境问题。土壤和废石就地倒入沟中或顺山地倒下,造成很大的植被破坏和耕地资源浪费,堵塞河道,加剧了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二)陇南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陇南市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如下一些方面:一是林草植被状况不容乐观;二是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三是部分县的工业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造成部分河流和低下水水体不同程度污染,硅铁和铅锌冶炼行业工业废气严重超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污染较为普遍;四是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现;五是农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日益突现。原因主要有:

1.长期以来,陇南经济发展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发展之路。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在技术工艺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还没有理性认识,经济发展压力又特别大的历史条件下存在是有其必然性的。陇南市是贫困地区,有7个县(区)是国列贫困县,2个县属省列贫困县,居民对经济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和担子很重,为了追赶发达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

2.全市及各县(区)在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决策者认为,陇南山清水秀,工业发展不足,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不大,甚至还认为,可以先发展后治理,由此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环境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3.个别部门和领导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滋生地方保护主义。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普遍存在以GDP的增长恒量政府和干部政绩的片面做法,在干部人事变动上主要以此为据,这就导致了各地各级政府和很多领导在任期内片面追求本地GDP增长,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熟视无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保护伞。相反,这些企业往往又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支撑着当地财政的半壁江山。过去,陇南市个别部门和领导在处理当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也存在上述片面做法。

4.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了陇南的生态环境问题。陇南以能源、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以及企业落后的技术工艺,加剧了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农业是全市主导产业,但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发展不够,依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且大多为山地耕种,这必然加大境内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降低水源涵养能力。

5.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居住分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大。研究表明,人类分散居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更为严重。陇南市农村人口占80%以上,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如此的生产、生活状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非常大。

6.市场经济的外部不经济加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都是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为目标,而生态环境保护无疑会加大这些经济人的成本,于是它就会以牺牲公众环境权益为代价来追求其高额利润。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陇南市一些企业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也一直存在着。

(三)陇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1.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策略。为了实现陇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陇南的决策层就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认识:一是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二是要认识到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否则未来的发展就失去了自然物质基础和条件,因而在决策和实践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是要深化认识现代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全市居民中大力强化人与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现代生态观念;四是要彻底摒弃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深化对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的认识,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责任和后世责任。

2.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的生产模式。企业必须贯彻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应该是对全市工商企业的最基本要求和硬约束。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效益最大化、环境资源配置最优化、物质资源减量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是陇南工业企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陇南有色铅锌采选企业集中在西和县、成县、徽县,而这些县在地域上相互临接,矿带分布区较近甚至连接,可以设想在这三县建立一个或两个采选企业工业园区,由园区的一个或数个企业负责对采选企业的工业废气、废水、废渣再利用、再循环,同时拓展新的产品生产领域,力争做到零排放。可鼓励投资商建立有色采选方面的环境保护企业,专门从事对采选企业破坏了的环境的修复与建设,由污染企业付费。

3.强化水土保持建设。陇南市所辖县(区)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为此,一是要继续巩固原有水土保持建设成果,严加管理和维护,防止人为破坏;二是要继续加大对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建设,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争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更多资金投入,同时要切实管好、用好资金,严禁挪作他用;三是要继续大兴农业水利工程,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用水;四是要真正大力实施农田基本建设,修复原有梯田,绝不走过场,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五是要求对项目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强制性修复和治理;六是要在水土保持上继续技术创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七是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八要继续抓好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发挥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

4.继续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实施退耕还林功在千秋,利在当代。陇南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一是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绝不能一阵风雨过后弃而不管;二是继续争取国家对陇南退耕还林还草的财政支持,要求中央延长财政支持年限;三是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陇南特色产业相结合,能长远地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陇南;四是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督促和管护。

5.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在典型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其生态维护功能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环境资源保护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方式。陇南市境内已有8个自然保护区:文县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省级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康县龙神沟县级自然保护区、礼县香山县级自然保护区、两当县黑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两当县灵官峡省级白皮松保护区、徽县头二三滩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23301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0.02%。今后,陇南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上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现有保护区的保护站、观察站;二是积极争取武都裕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立项;三是加强康县龙神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争取将其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四是开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学习借鉴九寨沟对环境的保护、建设、管理的模式与经验;五是逐渐减少自然保护区内的定居人口,有计划地安排它们在当地就近定居或外地移民。

6.开展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为了城市工商业持续发展、使城市更具竞争力和亲和力、人居环境更加优化、更能彰显现代文明,一定要把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各县(区)都要建成或将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以保护水源;二是各县(区)都要尽快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置,同时要科学选择堆放地点,不致造成新的污染源再扩散;三是搞好城市卫生清洁工作,消除垃圾死角;四是对噪音污染较大的行业进行统一规划,使这些行业集中营业和生产;五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制度;六是加大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