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超流体”吗?
以往人们只知道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物态,后来了解到在超高温下还存在一种等离子态。而当人们逐步进入超低温世界后,才首次发现原来还存在一种“超流体”。它的发现要归功于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
1908年,昂内斯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零下269℃使氦气变成了透明而冒着气泡的液体。但他并不满足,还想制成固态氦,于是便设法进一步降低温度到零下270.9℃,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之外,液氦似乎变成另外一种像水晶一样清澈的液体。
当昂内斯无意中将一只玻璃杯放在后一种液氦表面时,惊奇地发现液体居然能自动向上“爬”过杯口,进入玻璃杯内部,直到杯内外液面高度相平为止。如果此时将玻璃杯举起来,杯内的液体又会慢慢“爬”出杯口,流到外面。这是以前人们从未见过的怪现象。
93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察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这两种液氦的许多性质都不相同。前一种液氦与普通流体一样,是热的不良导体,而后一种液氦却一下子变成为所有已知物质中最好的热导体,导热率要比前一种液氦高100万倍,比铜高1万倍。由于它的导热率如此之高,其内部不可能出现温差,因而永远不会沸腾,液面始终平静如镜。
卡皮察把这种现象称作“超流动性”。原来,当液氦继续冷冻时会变成另一种物理状态,即“超流体”。普通液体的黏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增高,而超流体几乎没有黏滞性(黏度仅为氢气的1/1000),因此比气体还容易流动,可以无任何阻碍地通过连气体都无法通过的直径仅为万分之一毫米的孔隙,还可以利用分子间的作用力“爬”过一定高度。目前所知,这种状态只发生在超低温下的极个别物质上。卡皮察因此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分享)。
更多的科学家研究了这种超流动性现象,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超流体喷泉现象,将玻璃管浸到超流体中,用光照射玻璃管的下部,玻璃管的顶端就会喷出喷泉,这是由于光的能量驱动超流体使然。
有关超流体的理论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之中。一些科学家认为,液氦的超流动性起因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因为氦原子是自旋为整数的玻色子,遵守玻色统计规律,即这些粒子同时处于零点振动能状态,称为凝聚;温度越低,凝聚到零点振动能状态的粒子数就越多;在绝对零度时,全部粒子都凝聚到零点振动能状态。由于超流体的原子具有最低的零点振动能,故有极大的平均自由程,可互相渗透,无黏滞性,因此能够几乎无阻碍地通过极微小的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