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博弈——低碳经济幕后的故事
32203600000072

第72章 群雄逐鹿——碳交易定价权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低碳博弈在各国之间如火如荼地展开。哥本哈根大会上“硝烟弥漫”,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展开了唇枪舌剑,各个利益阵营表面上是就温室气体排放权讨价还价,但实际上却是要在未来的低碳经济中掌握控制权,在碳交易市场上掌握定价权。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曾将美国参与未来主导权争夺战的迫切心情表露无遗。他声称:“美国有机会领导世界进行新的工业革命。”但他又说:“我们在清洁能源的竞赛中落后了……中国一个月在清洁能源的投入就达到90亿美元……中国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已赶超美国和欧洲。美国没理由把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的地位拱手让人。”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同一天确立2020年前各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2009年11月25日,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临近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同样也是在2009年11月25日,白宫宣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决定出席下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奥巴马准备在大会上宣布美国今后1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2050年减排83%。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分析认为,此举已成为中美两个大国竞逐未来低碳经济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标志。

何世红认为,除了争夺在产业层面上的主导权,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更是刻不容缓。

可以说,碳金融主导权将是低碳博弈的最终目标。

所谓碳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体现环保意识,即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与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理念关注产业发展,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融资和服务,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碳金融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或称碳融资和碳物质的买卖。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与碳金融相比,传统金融考虑的因素要单一得多。以银行业为例,传统金融在业务的筛选上往往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目标,最终的落脚点则是项目的盈利状况,经济利益压倒一切,对于资源短缺、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一般不列入决策变量。而碳金融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其经营理念不是以眼前利润为最终归宿,而是在经营活动中注重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利益,始终把“绿色利润”作为自己的目标区,把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强调金融部门应通过自身行动引导社会经济主体注重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可见,碳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由于各国所面临的减排成本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高5倍到20倍,这使得发达国家无法单靠自身减排能力满足该协定书所设定的目标。

《京都议定书》因此规定,允许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以完成自己的责任。由于发达国家产生一吨碳减排的费用比发展中国家要高出许多,发达国家乐于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温室气体排放份额。目前这种排放指标的交易,通常通过发达国家有减排责任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后者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再抵消发达国家自身的部分排放。这推动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形成。

随着全球碳排放权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为了让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和资金流,更为了从碳减排权中获得能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全球开始建立碳资本与碳金融体系,这将对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金融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绿色金融追求“绿色利润”

目前,发达国家“碳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壮大。

2009年6月19日,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预测,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到2020年将达3.5万亿美元的规模。据统计,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1180亿美元,这一数字为2007年市场规模640亿美元的近2倍。(也有统计报告2008年全球碳排放市场规模达1263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了近11倍。)

全球碳交易市场自2005年起,以欧盟排放交易机制为主导,这一规则引入美国后将会很快改变全球碳交易市场。

据统计,2008年美国碳交易市场价值8.58亿美元,与欧洲940亿美元市场相比要小得多。不过美国碳交易市场增长迅速,2008年规模比2007年增长434%;其2007年的碳交易市场价值仅为1.44亿美元。

有专家估算,未来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每年2000亿到2050亿美元,而中国将占到1/4.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每年可以实现碳交易500亿美元。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目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开始显现,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基于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远期产品、期货产品、期权产品及掉期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全球已建立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北美、南美和亚洲市场。发达国家都在厉兵秣马,围绕碳减排权,试图构建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实际上,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

可是,国内关于碳金融的研究还很落后,中国在新的碳货币和碳资本角逐中仍处弱势。同时,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于低碳金融的准备也显得非常不够。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目前我国碳资本与碳金融发展落后,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而且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