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颇值得老师和家长去理解的名词,叫做“皮克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些学生便将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如果老师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
也许农村家长朋友并不知道,这个名词背后,还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呢。曾有人误以为皮克马利翁是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其实他只是萧伯纳笔下的一个主角。
箓伯纳笔下的皮克马利翁是位塞浦路斯王子,由于正值青春年华,便经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约出游。
也许是越想越痴迷吧!皮克马利翁竟然请来了多位雕刻师,依他描述的形象,雕了一座美女塑像,朝夕相处。这种真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于是赋予塑像生命,让她和王子结婚。从此世界上也就有了塞浦路斯人。
后来,美国的罗桑沙和杰柯逊两位心理学家,将其意义引入教育学中,于是就有了“皮克马利翁效应”。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
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祖母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他母亲梦想他当个银行家,然而,他却当了小学教师,只是偶尔唱唱歌,但父亲不断地激励他,说他唱歌很有潜力。帕瓦罗蒂终于在22岁那年弃教从事保险业,从而争取到比较充裕的时间发展唱歌的天赋。学习声乐成了这位歌剧明星一生的转折点。事后他说:“如果我不听父亲的话,仍当教师,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不错,我的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没有一位教师对我说我会成名。只有我的祖母,只有祖母那句话激励了我。”
可见,“皮克马利翁效应”在帕瓦罗蒂身上得到了体现。
美国专业作家马尔科姆·戴尔科夫,也因为受到“皮克马利翁效应”的激励而改变其一生。
戴尔科夫小时候住在伊利诺斯州的罗克艾兰,无依无靠,生性十分卑怯。1965年10月的一天,他的中学英语老师露丝·布罗奇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读完了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一章之后,接下去续写另一章。
戴尔科夫写完作业交了上去。事隔多年,后来他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些什么特别的内容,也记不起布罗奇夫人给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确记得——并且永生不忘——布罗奇夫人在他的作文簿页边批下的四个字:“写得不错!”
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从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将来做什么,”他回忆说,“可读了老师这四个字的批语,我回家立刻写了一个短篇小说——这是我一直梦想要做但又决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在接下来的学校时光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并总是带给布罗奇夫人评阅。老师为人严肃而真诚,不断给他打气和鼓励。后来他被提名当上那所中学校报的编辑。由此他越发自信,眼界也变得宽阔,就这样开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戴尔科夫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的那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也是因为受到激励而走向成功。拿破仑·希尔从小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每当村里的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对别人的态度无所谓了。
那是父亲再婚的日子,大家都不知道新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心里都有一丝隐隐的担心。希尔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拿破仑·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的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这个人就会成功。
由上可见,激励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