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戴克
不管是什么社交活动,假如你的朋友和同事都参加而你偏说“我不去”,多半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你是不合群呢,还是另有原因?”再不然,有人会打量你一眼,然后故不作声,逼迫你非解释原委不可。
我得申述我的见解:朋友间的交情固然可贵,但我们大都过分忙于交际,疲于奔命参加聚会,结果是上了自己的当,失去比“社会调适”重要得多的东西。古人称它为“沉思”,是在离群独处时默想,并询问自己:“我是谁?我是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在这段时间不再为取悦别人而摆出笑脸,也大可脱掉鞋子,为所欲为,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没有关系。
不久前,一位朋友打电话来,问我和丈夫可否驾车顺道去接她,一起去参加宴会。
我们到达她家时,我丈夫问她:“查理病了吗?”那时是黄昏,我们看见她丈夫查理懒洋洋地躺在后院的吊床上。
“他没有病,他是在沉思。”她说。
我俩觉得她的答话很古怪,一时呆住不作声,然后迅即改换话题。心想:或许查理变成了“十三点”。
宴会后送她回家。我们走进屋时,谨慎地用开玩笑的口吻询问查理:“沉思的进展怎么样?”
“好极了,”查理说,“你们到院子来,我要让你们看些东西。”我们走到后院,查理用手指着说:“瞧瞧那些星星。”
我依然疑心查理是否有点问题,但我还是仰望天空。不一会,我把查理和其他人都置于脑后。我好久没有在明朗的晚上仰望天空了,简直忘了它多么美。
查理说:“我今天上班,遇到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今晚我到院子里来时,认定那问题已经没有解决的希望。不料我躺下来欣赏美丽的天空,躺得越久,那问题便似乎变得越小。我现在虽然只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但深信已经没有困难了。”
我不禁忖度,如果查理今晚赴宴,结果会怎样?他会不会认定那个问题太难而无法解决呢?
我们不仅需要抽空详细考虑自己的问题,也需要抽空让自己的思潮任意奔流起伏,以便多了解自己。其实,所谓社会调适,不外乎自己喜欢别人而又被别人喜欢罢了。研究行为学的专家不是一再指出,我们喜欢别人的程度是跟我们喜欢自己的程度成正比的吗?我们必须偶尔抽空跟自己打交道。
我绝对相信:生活要过得持平,生命才能够完整无缺。我们必须跟别人共处以及从事社交活动,但也必须偶然离群索居,以便反省沉思。我认为我们每次反省沉思之后,精神会更焕发,意志会更坚强,也准备做对社会上更有价值的成员。因此,每当我们应酬太多,渴望晚上待在家里静思时,我们尽可说一声“我不去”,不必因为说这话而感觉难为情。
大道理浮躁的生活里,我们往往倾心于应酬,而忘记了独处;倾力于谈话,而忘记了沉思。而沉思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沉思中解决。沉思是给生命以安静和清醒的时刻,好让自己不迷失在滚滚红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