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要出人头地,古时那些读书人哀叹:“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会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别人,这样,别人便会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为破坏者。
因此,一个人应对自身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不贬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其实,隐藏锋芒也可理解为我们所讲的谦虚一词。谦虚的人在交际应酬场合总是有许多朋友的,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受欢迎的人。
而锋芒却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致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会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而踏实走向人生旅途的表现。
孔融的例子就是证明。
孔融是三国时代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表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心中是早有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
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别人诬告孔融“欲规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其妻子儿女也同时遇害。
正如《礼记》中所讲:“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即使做出了一点成绩,也认为很不够,因而总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谦虚是人的一种修养。凡谦虚之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具有这种气质的人从不盛气凌人,不以长者自居,不以能人骄人,不以贵人下人,因而人格高雅、尊贵,他人自会感到可亲。一般来说,越是见多识广,越是素养高雅者,就越是谦虚;而越是无知的小人,就越是不知天外有天,而越发狂妄。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这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更是对自己功绩的诋毁。所以,过度的谦虚也并不是一种可取的美德。谦虚与恰当的自我表现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