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32289400000010

第10章 宁夏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

宁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提升推出

宁夏深居中国西北内陆,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雨雪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风大沙多等特点,是中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势地貌,有连绵起伏的山地,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有浩瀚无垠的沙漠,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有波涛滚滚的大河,又有烟波浩渺的湖泊,但是长期以来,这种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观却深藏闺中,外界鲜为人知。过去许多外地来信信封上写的是“内蒙古银川市”或“甘肃省银川市”。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一位资深老艺术家来宁慰问演出,一开口就说:“非常高兴来到甘肃,来到银川。”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甚至到现在,一些东南沿海的人听到宁夏,还会问“宁夏在哪里?在青海吗?有铁路吗?有飞机吗?那里的人是不是还骑骆驼?”让宁夏人啼笑皆非,感触良多。

这种现象在不断刺痛宁夏人的神经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反思着宁夏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宁夏需要以强势文化的渲染和影响,树起宁夏形象和品牌的大旗。

宁夏古时处于我国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交替控制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容并蓄,同时还吸收了从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商贸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璀璨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关于“宁夏文化”概念的提出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具体的生态环境、历史变迁直接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宁夏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有其自身的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

宁夏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历史上宁夏行政区划演变范围内人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时间上说,它是距今3万年前水洞沟旧石器时古人类遗址发轫并延续至今的一种区域文化形态。宁夏文化既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文化气息,又有厚重的中原文化特质和文化理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关于宁夏文化的定位

一个地区文化的定位是纲举目张,没有广泛的认同和系统的整理,文化建设只能各自为阵,甚至低水平恶性竞争。在推进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只有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定位,紧紧依托本地区的文化土壤,充分把握自己的文化特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才能聚集大众的目光,才能赢得各族人民的认同。特色和品牌代表着优势,意味着竞争力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宁夏文化由于挖掘、整理、创新和推出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公共娱乐、饮食文化等方面,照搬周边地区的文化。如,招待外来客人进蒙古包、行蒙古礼、唱蒙古歌等,给人留下的不是宁夏印象,而是内蒙古印象。一些人还散布“宁夏没文化、少文化、难搞文化”的论调,不但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而且极不利于宁夏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在宁夏文化的沉淀中,哪些是主流的,哪些是伴生的,哪些是代表宁夏本源文化特征的,哪些是作为多元文化补充的,都缺乏一个共识,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甚至对回族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产生疑问。这些成为制约和影响宁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形象。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乃至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没有文化、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是形象优劣的重要标志。

一个地方、一个人现在最受不了的,恐怕就是说其没有文化。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男人的美德是勇敢,女人的美德是美丽。所以男人最愤怒的是说他懦弱,女人最不开心的是说她丑陋。而今天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来说,最难听的就是说这个人没文化,这个地方是文化沙漠。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一心一意地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本地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人们通过风筝节了解潍坊,通过冰雕节了解哈尔滨,以及“黄山”“张家界”等被冠为市名,此起彼伏的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寻根问祖和清明公祭等等,各地都在大打“文化牌”,提高地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而我们竟对悠悠五千年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视而不见,对那些包罗万象并熔铸着民族之魂的文化积淀不屑一顾,不知该做些什么,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清理这些历史文化的瓦砾,用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眼光否定传统、否定历史、诋毁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更有甚者,一些人避重就轻,花大工夫把一些封建的、过时的,或者是别人已经咀嚼过的东西从古文纸堆中翻腾出来,对于今天来说,到底有什么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句话,如何正确地看待宁夏文化、整理挖掘推出宁夏文化,成为写作本书的基本动机。

三、长期以来对宁夏文化的误读和错觉

马克思主义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是短视的民族;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经济发展绝对缺乏活力。有人说宁夏没什么文化,有人说宁夏有黄河文化、西夏文化、草原文化等,介绍到最后才说到宁夏还有浓郁的回乡风情,这就说明他们对宁夏文化的知晓和了解不够,研究和挖掘不够。宁夏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就像另外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一样,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新疆以姿态优美、舒展大方的歌舞“麦西来甫”“于阗乐舞”著称,木卡姆艺术、手鼓、冬不拉以及“挑肩”“旋转”等动作展示了“歌舞之乡”的美誉;西藏是以高亢、委婉、向上的“振谷唱法”和“踢踏”“锅庄”等舞蹈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内蒙古一拉马头琴大家就想起了蒙古包和万马奔腾的场景,“筷子舞”“盅碗舞”“鼓舞”等节奏明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长调”“呼麦”等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谈到广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刘三姐,它代表了壮族的文化特色。

宁夏究竟有没有文化?这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宁夏通过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大型团体文艺表演《腾飞的宁夏》、主题晚会《盛世回乡》的创排演出和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在区内外的百余场成功巡演,以及电影《同心》《画皮》的拍摄,可以肯定地说,宁夏不但有文化,而且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文化资源的。比如,“花儿”在宁夏流传已有很久历史,是占据主体的宁夏民间艺术。但是,有些同志很自卑,说“花儿”不是宁夏的,是甘肃和青海的,我们唱不过人家,这是极不正确的认识。“花儿”的诞生和传播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这种渊源也反映了“花儿”的诞生与演变。“花儿”记录着中国唐、宋、元、明、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面貌及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犹如一幅幅通俗而生动的中国历史画卷。其创作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相媲美,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花儿”按照流派可分为六盘山“花儿”、甘肃临夏“花儿”、青海“花儿”(河湟花儿)、新疆回族“花儿”、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花儿”。所以,宁夏“花儿”有宁夏回族的特色,与其他“花儿”有所不同,是宁夏的文化特色。还有人说宁夏“花儿”是山曲子、野花儿、骚花儿,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不能让孩子们唱,这更是荒谬之极。我们了解一下各地民歌,绝大多数都是表达青年男女两情相悦、互生爱慕、传情达意的,只要我们按照“花儿”的曲牌令调进行歌调改编,就一定能传唱开来。

文艺专家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原的就是现代的、区域的就是大众的,只要谁挖掘的深、打造的好,就代表谁的文化。因此,只要我们下工夫,把“花儿”挖掘好打造好了,那就是宁夏的优秀文化。如芭蕾舞作为高雅艺术,最早也不是俄罗斯的,而是意大利和法国的,但俄罗斯引进后成功打造了经典名剧《天鹅湖》,就成为俄罗斯的。现在,如果去俄罗斯不看一场芭蕾舞,人家就会轻视你,说你不懂文化。

理由来自实践的印证。所以,当有人说宁夏没有文化或少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很不理解,那是对宁夏文化的误读和错觉。我们通常说,爱国主义具体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人民。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家乡的文化都不热爱,怎么能谈得上爱家乡与爱人民。我们生长在宁夏,宁夏就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就要反复挖掘、历练提高,让中国和世界都感知我们的区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吸引他们到宁夏来,感知宁夏人的热情与豪迈!用宁夏特色文化留住天下客,从而不断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和区域文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