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高举旗帜抓文化
要坚持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唱响社会发展主旋律。文化工作历来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艺术方式,讴歌时代,昭示未来,凝心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给文艺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对文化工作者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种观念的碰撞越来越直接,既大大拓展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国际空间,同时又面临着西方文化输入和思想渗透的严峻挑战。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建设,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文艺思潮、个性化的文化追求。
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在历史前进和实践发展中把握社会进步的内在规律,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区分社会生活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推出大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作品,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共识,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人们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要以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理想,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坚决防止“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坚决克服庸俗低俗、媚俗和“恶搞”等不良倾向,坚持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尊重文艺规律和加强文艺管理的统一。
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体现在文艺创作生产、理论评论等各个方面,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风尚、引领时代潮流的积极作用。
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切实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记社会责任,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忧同乐、与时代同行同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解放思想抓文化
解放思想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作为改革取得新突破、事业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形成了“小省区能办大事情”“跳起来摘桃子”“多拿单项冠军”“跳出宁夏看宁夏”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地区特色的思想解放的成果,铸就了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不甘落后、开拓创新,只争朝夕、追求卓越的“宁夏精神”。这些思想解放的成果同样是我们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法宝,必须始终如一的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应该说,宁夏文化战线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少部分同志的思想状况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的等上面拿主意、定调子,满足于按部就班;有的不思进取,满足于得过且过;有的观念陈旧、故步自封,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有的畏首畏尾、怕得罪人,奉行好人主义,满足于做“太平官”。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更新思路,以一股不甘落后的心气、一腔谋求发展的热情、一种迎难而上的意志、一种奋力拼搏的精神,敢于闯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的“禁区”,敢于闯前人未曾涉及的“盲区”,敢于闯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却步的“难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有起色,才会获得大发展。
(一)要有大目标
必须始终牢牢把握自治区党委提出“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目标。只有切实把这一目标立得牢、抓得紧,才能真正实现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立足新的起点、审视新的形势,树立这一大目标愈显意义重大。其一是加快宁夏崛起之必需。只有大幅增强软实力,才能与宁夏跨越式发展相配套。其二是推动经济转型之必要。只有办大文化,才能够培育新兴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才能够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够消解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推动宁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三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之必然。只有办大文化,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二)选准突破口
办大文化必须要选准突破口,以大突破实现大发展。
观念要突破。要破除“做不了”的思想,树立主动发展观,切实增强发展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要破除“做不得”的思想,树立长远发展观,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多看长远利益、全局利益、根本利益。要破除“做不大”的思想,树立产业发展观,坚决克服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做不成大文章的心理。要破除“做不成”的思想,树立创新发展观,坚决纠正宁夏缺少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发展基础的错误认识。文化是创新创意产业,只要善于创新创造,同样能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方法要突破。制定发展规划,使文化发展指导思想明确、战略定位准确、目标任务具体、发展布局科学。实施项目带动,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实力强、规模大、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产业推动作用。明确责任主体,各地各单位一把手要对文化的改革发展负全责,努力形成推动文化新发展的互促互动格局。
(三)明确着力点
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要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着力。要在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上多投入,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上下工夫,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要在提升实力上着力。要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壮大龙头与培育主体相结合,打造一批“文化航母”,同时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动局面。要培育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项目,为文化产业发展备足后劲。要培育新兴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促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给文化与旅游穿上“连体衣”。要培育产业园区,积极实施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一批定位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尽快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叫响品牌,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产业优势。
三、准确定位抓文化
一个地区文化的定位是纲举目张,没有广泛的认同和系统的整理,文化建设只能各自为阵,甚至低水平恶性竞争。只有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定位,才能聚集大众的目光。只有历史地、辩证地、科学地看待宁夏文化,才能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整合宁夏文化。
宁夏的发展历史,孕育了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九大主流文化”,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历史创造力,这为各类题材的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立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顺应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中找准工作的结合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从文艺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把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宁夏良好形象作为工作的提升点,认真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形成亮点。要自觉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立足紧扣时代脉搏抓精品、反映重大现实题材抓精品、体现区域历史文化本原抓精品、坚持“三贴近”原则抓精品,创作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经得起市场检验、经得起人民群众评判的文艺新作,使之成为宁夏的文化标识和永续利用的文化资源。
四、锐意创新抓文化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魂和魅力之本,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源。文化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古今中外,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涵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要立足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开宽视野,积极创新。要牢固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实践发展相符合、与人民呼声相一致的创新意识,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做到在文艺创作上有新突破,在文化工作上有新成效,在文化事业上有新进展。要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推进文化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力戒浮躁作风,告别“跟风、克隆、迎合低俗”等业内积习,端正创作心态,潜心创作实践,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力戒低水平重复创作,扎堆搞文艺“拼盘”,必须尊重艺术的内在规律,既要研究艺术个性,又要把握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适应市场的规律,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不断增强艺术吸引力。必须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注重发扬民族文艺创作的优秀传统,努力开掘民族文化的品格,把民族的、现实的、传统的东西整合起来,汲取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艺创作长处,在文艺创作的审美思维和表现形式上积极创新,在挖掘生活内涵上下工夫,不断增强艺术的感召力。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康向上、雅俗共赏”的原则,打破地域界限、门户之见,千方百计发掘好创意,使文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始终保持文艺事业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充满艺术魅力、百看不厌、长盛不衰的精品力作。
五、遵循规律抓文化
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前进脉搏。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井冈山》《戈壁母亲》《闯关东》《走西口》等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之所以受到亿万观众的广泛欢迎,就是因为这些文艺作品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优秀品质,实现了题材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手法多样化,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弘扬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和主导精神,唱响了代表时代发展方向、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和不竭动力。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任何一个有抱负、有成就的文艺家,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艺术的伟大。
事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创作灵感的萌发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无论是艺术手法的创新还是创作风格的形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生活,取决于作家、艺术家体验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程度。我们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好自己的创作立场与情怀,注重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发展的要求,紧扣时代的脉搏,联系创作实际,在继承中发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实践,推陈出新。要适应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适应高新科技在文化领域不断发展应有的新趋势,在艺术创作和经营上要有更明确的市场意识。要始终把热爱家乡、心系家乡,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热爱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作为坚持“三贴近”的主线,作为艺术创作的真谛,来汲取营养、寻求瑰宝,坚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学校生活最基层,亲身体验跨越式发展的火热生活,真切感受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丰富生活积累,汲取新鲜养料,焕发创作激情,保持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与时俱进。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表现主体,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了解群众的诉求,体察人民的愿望,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让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文艺的主角,让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内容,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塑造出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在讴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激励人民群众进行新的创造,在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中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六、充满激情抓文化
激情是一切工作的原动力,事业有成的内驱力,有激情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出成效。在工作中如果激情澎湃,就能带来赶超领先的勇气,积攒改革创新的激情,激发突破进取的冲动,集聚跨越发展的智慧。如果没有激情,就会遇事软绵绵没有干劲,见事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干事打不起精神,做事找不到感觉。从古至今,纵观历史,每一个昌平之治,无不肇始于开创者的激情与豪迈。因为秦始皇有着“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宏远激情,才最终实现了诸侯的统一。因为刘邦有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崇义激情,才能在楚汉的交锋中赢得最终的胜利。至于气象万千、怀柔远方的大唐隆盛,彪炳显赫、文治武功的康乾盛世,更是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而中国革命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有着******同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激情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干劲。对文化这种创造性、创新型的工作而言,激情尤显重要。比如文艺作品的创作、宁夏“花儿”的创新推广等各项很艰苦的工作,如果不能焕发创造激情,激发原创能力,就不会静下心来,专心致志,狠抓落实。因此,在推动宁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焕发激情,激发活力,用心想事,用心做事,用心谋事,以超越自我的勇气,敢闯敢试的魄力、敢作敢为的实践,拿出全部精力推进工作。要心无旁骛地一抓到底,努力做到: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加大精品工程实施战略,不达目的不罢休;深入挖掘“九大主流文化”,潜心开拓创新,不出特色不言成;重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领军人才和文艺家梯队无止境;整合文化资源,实现互动互用,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求纵深。
七、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文化
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文化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建设,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文化,形成宁夏上下大抓齐抓的强大合力,真正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文化就是抓发展,不抓文化是失职、抓不好文化是不称职的观念,切实克服轻文化重经济、先抓经济后抓文化、抓文化是小事等错误认识,纠正只靠宣传文化部门“挑大梁”唱“独角戏”、搞“单打一”,各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倾向,积极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文化建设,争当文化建设的促进派、贴心人和生力军。要切实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
源远流长的宁夏文化,是我们实施“小省区要办大文化”战略的宝贵财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宁夏文化的创新、创意能力,运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形式,进行制作、开发和再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叙述,形成与经济产业的对接。要加强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规划,面向文化市场,科学规划,统筹一体,安排好文化发展的园区平台、基地依托、产业支撑和项目载体,打造企业文化和文化企业,用企业的文化灵魂造就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般产品链条的延伸,更注重的是每一个产品附着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每一个环节中的最大增值空间,注重从低端到高端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增值。
要遵循文化产品消费规律,文化产业是引导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产业,既有批量化、系列化、规模化的生产,又有个性化、特色化的要求,有些产品甚至具有唯一性。所以,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公共的需要,还必须细分文化市场、研究消费对象;既要从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的方面谋划和组织实施,又要从产品消费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供给、创造需求,拓展市场空间,诱导市场需求,进而不断发展和壮大新的文化产业。
要遵循文化属性规律,文化产业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产业属性,不仅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保证文化产品导向正确,还要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追求企业利润目标和文化服务目标的统一,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一效益的最大化。
要遵循文化资源的转化规律,文化资源是一种实时动态的、共享分享的、可复制和可再生的精神财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耗费少、增值空间大、易循环利用,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和现代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必须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创作等新兴行业,促进文化资源的多次利用和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