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32289400000026

第26章 用文化点亮黄河金岸的明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血脉。黄河自甘肃出山入川,进入宁夏,流经397公里。黄河世代哺育着宁夏平原,恩泽着宁夏回汉各族儿女,造就了良田沃野、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俗话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河兴则万事兴,河亡则万物亡。黑河下游居延海的严重沙漠化、塔里木河流域楼兰古城的历史悲剧、无定河边统万城的悄然消失,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我们。宁夏沿黄地区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属干旱地区,没有黄河就没有今天的宁夏绿洲。

一、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打造黄河金岸的战略部署

沿黄城市带区域发展战略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历史机遇,按照“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生态共保、优势共创”的要求,为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科学定位城市功能,明确产业分工,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而作出的战略性举措。

古往今来,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大海而建设、而兴旺、而发展。有水就有灵气,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已初具城市带雏形。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向黄河靠拢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就是利用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沿黄地带集聚10座城市的优势,打造一个沿黄城市群,即“黄河金岸”。宁夏人口总量仅600多万,通过黄河金岸建设,到2012年宁夏沿黄城市带人口将达到400万,占宁夏总人口的60%以上,GDP达到1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将达到500万,城镇人口达到400万,分别占全区的71%和94%,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GDP将跨过3000亿元大关,宁夏将会迎来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黄金期,真正迈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因此,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的总体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沿黄城市一盘棋”,构筑六大功能线,加快实现六个一体化,把沿黄城市带(群)建成西部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精品城市带(群)。

一张蓝图管到底,就是以《宁夏沿黄城市带(群)总体发展规划》为龙头,以水系为主线,坚持点轴发展、线面结合,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突出新特色、塑造新形象。

沿黄城市一盘棋,就是自治区各部门以及沿黄10个城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心想一家,劲使一处,着力做好统筹协调和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形成沿黄城市同步协调发展的整体合力。标准化堤防暨滨河景观大道是集防洪、交通、旅游、生态及土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以此为先导,根据宁夏的实际规划设计了宁夏沿黄地区发展的六大功能线。

构筑六大功能线:一是打造生命保障线。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好黄河标准化堤岸,既要突出治理,提高黄河行洪、防洪保障能力,又要突出保护,维系好黄河生态。二是打造抢险交通线。标准化堤岸暨滨河景观大道,既要成为一条防洪抢险运输保障通道,又要成为一条贯通沿黄城市的交通主干道和城乡一体化便捷通道,与“三纵九横”骨干路网融会连通,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三是打造经济命脉线。把沿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区块进行经营,打造“五优一新”优势产业链,形成“园、带、群”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态,构筑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沿黄城镇聚集,使沿黄地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密集产业带和优势平台。四要打造特色城市线。做好城市规划,并通过立法程序长期固定下来,大气魄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力争做到一个城市一风格、一条街道一道景、一座建筑一幅画,打造品牌城市、特色城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五是打造生态景观线。对沿黄区域生态治理和旅游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开发。以黄河文化为轴心,建设黄河楼、黄河书院等文化景观;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黄河镇、黄河村;适当保留沿河稻田,与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等交相辉映,形成沿黄四百公里生态绿色景观长廊,打造“坐车观江南”的品牌。发挥沙湖、沙坡头的龙头作用,带动提升贺兰山岩画、六盘山等宁夏主要景区景点的品位和功能。同时,依托滨河四百公里无障碍交通的优势,积极策划举办各种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主题形象和品牌内涵。六是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线。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挖掘创作有关黄河体裁的各类文艺作品,布局、镶嵌在河岸,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让人们充分领略黄河古老沧桑、气势磅礴的深邃文化底蕴。

实现六个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同城化发展,实现沿黄城市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以黄河金岸带动宁夏跨越发展。

二、打造黄河金岸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文化挖掘越深,经济发展就越有支撑和后劲,发展的层次就越高,发展内涵就越生动、深刻。由于文化资源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在竞争中就具有垄断且不可替代的地位,较易创出自己的特色,也易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沿黄城市带建设,正是为宁夏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寻找空间载体,打造文化地标,发展文化产业。黄河入玉带、神龙出黑峡。进入宁夏境内,黄河穿越黑山峡、青铜峡两大峡谷、双龙山石空大佛寺、北武当庙寿佛寺、南长滩古村、板桥道堂、马月坡寨子、牛首山寺庙群、一百零八塔、西夏王陵、兵沟汉墓群……一座座穿越时空依然屹立在黄河两岸的古代建筑群仿佛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玉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传承着古老的文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丰富、独特的黄河文明,也为宁夏赢得了“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盛赞和美誉。

中卫南长滩古村,位于黄河南岸,是香山乡的一个行政村,南靠甘肃省靖远县,北面和西面紧接甘肃省景泰县。黄河自西南甘肃省靖远县观崖(又称小观音)入宁夏境,穿越黑山峡,急流折东到达南长滩。河北岸与甘肃省景泰县翠柳沟村(北长滩)对峙相望,村东附近有长城遗迹。该村被山势环抱,周围群峰耸立、山势险峻,河谷深邃,古色古乡、风景如画、景色迷人,俗称“宁夏黄河第一古村”。该村有秦汉、明清时期遗址,清代建筑保存至今的民居有10余间,其建筑均为土木结构,布局特点均为四合院。有专家考证,村里拓姓居民可能是西夏遗民党项族的后裔,对此有必要加以保护和进行研究。

中宁石空大佛寺开凿于北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的驿站和文化、宗教圣地,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宁夏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通过了专家评审。该寺到处是集滔滔黄河、漫漫大漠、千年古寺、万里长城四位一体的人文景观,同时集佛教、道教、喇嘛教三教合一的寺院,为宁夏独有,国内罕见。

马月坡寨子位于吴忠市东郊,柴园村境内,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是当时吴忠知名回族工商实业家——马月坡的私宅。现仅保留一处三合院。走廊所用的云板、横梁、挡板、垂拱、斜撑等构件皆为雕花,工艺甚为精湛。

青铜峡历史悠久,远在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沿黄区域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零八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牛首山寺庙群,以及黄河铁桥、石刻等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铜峡沿黄文化遗产呈现具有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功能持久、生命力强等鲜明特点。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保存至今的灵武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有镇河塔、高庙、灵武古长城墙、马鞍山甘露寺。镇河塔是灵武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沿黄城市带人文历史的“文脉”,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银川玉皇阁据清乾隆《银川小志》记载:“极崇焕轩敞,上供真武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银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银川南薰门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壁瓦气势宏大,素有“小天安门”之誉。有“南楼秋色”一景。四面开花棂窗,绚丽夺目。在银川诸如此景,可谓繁星点点。

平罗玉皇阁建筑群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群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工艺精美。高楼气势宏伟,小阁玲珑剔透,陪衬有致,竞相媲美;楼阁山檐深远,檐角翘指苍穹,似雄鹰展翅欲飞;阁内所有殿宇尽为雕梁画栋,或雕刻花卉兽禽,或彩绘山水人物,刀笔洗练,功底深厚,是宁夏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体,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寺庙之一。玉皇阁的台座分为4级,由南向北渐次升高,最高建筑三母殿,距地面26.2米。内有城隍殿、观音殿、娘娘殿、三清殿、无量殿、洞宾殿、三官殿、三母殿,还有文昌阁、关帝阁、钟楼、鼓楼等主体建筑和大量为游客服务的辅助设施。整座建筑造型独特,气势雄伟,登临三母殿可凭栏西眺巍巍贺兰山,东望滚滚黄河。

平罗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始建于西夏时期,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建筑在原“皇祗寺”台基上,整个建筑结构合理、严谨、造型挺拔素雅,门上刻有对联,上联为“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下联为“孤标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意语东带黄河西屏兰岳之间是一片瑞气增辉,沃土万顷的江南秀色和田州古塔所处的地理位置。

距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约5公里处,有一座北武当庙(又名“寿佛寺”)位于贺兰山北段的东麓,是一座集明清古建筑风格于一体,融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刹,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北武当庙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的贺兰山麓,依山势而建、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存、布局合理、建造讲究山形水脉布局。寺庙群高低错落、前后有致、庄重威严。它糅合了释、道、儒以及古代的民族文化、音乐,形成了独特但绝无仅有的寺庙文化。

宁夏悠久的历史带给宁夏丰富的文化资源,沿黄城市带文化事业的一体化建设帮助宁夏树立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为沿黄城市带的文化发展提供扎实有力的支持,保证了该区域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素质。基于此,要树立一体化的区域形象。结合沿黄地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优势,树立积极的文化大省的区域形象。在此基础上,弘扬、丰富和发展鼓励创新的区域精神,培养具有宁夏特色的移民文化、多元文化和开放文化,要引导一体化的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要让沿黄城市带的文化产业面向市场。扶持壮大优势文化产业,结合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更新,促进在区域内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要开展一系列多样的文化活动,在区域内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文化环境。与各个城市的市民活动空间结合,让传统性文化活动、基础性文化活动和高端文化活动各司其职,合理发展,并促使文化活动走出城市、走进乡间,让城乡居民共同享受文化盛宴,促进文化环境的城乡一体化。

同时,要实现文化设施一体化建设规划。建设一体化安居乐业家园,各中心城市高标准建设市中心区,为宁夏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各城市结合功能分区,形成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市文化极核。大力推进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根据不同社区的人群特点,建设门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文化设施,策划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塑造人文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

要构筑一体化文化记忆载体。重点保护文化古迹,适当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维护人文景观,如有特色的街区、街道和建筑。保护开发传统活动的内容和场所,强调民间活动的继承与发扬。策划建设现代文化的活动和场所,引导高端都市文化的发展。

要打造一体化山水沙景观胜地。黄河景观的多样化开发,打造集生态娱乐文教景观为一体的沿黄文化带。提高现有旅游景点及设施的文化含量。适量建设城市及郊野公园,丰富城市和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要完善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确定各等级城市县镇的文化设施类型标准,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的空间网络化,确定一些普及性的文化设施在各城市县镇的类型标准。

要抓住沿黄城市带文化特色,鼓励创新的区域精神,深化文化制度创新,让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强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文化市场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结合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与更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适应多样化结构居民的需求。同时,传统性文化活动、基础性文化活动和高端文化活动各司其职,合理发展。营造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依靠其优势的回族文化,加强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联系。并且积极争取国家甚至国际大型体育文化项目、研究会议的举办权,带动黄河金岸开放文化环境的形成。

要建立沿黄城市带文化空间分布层次。按照空间范围由大到小,分为沿黄城市带区域的整体文化意向、沿黄城市带的文化分区,即各个主要城市、文化片区及文化活动场所四个层次。

一是“融合创新”是区域整体文化意向。沿黄城市带以黄河为中心,黄河文化是其文化基础。宁夏自古是多移民的聚居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多民族的文化融合足以激发不竭的创造力。沿黄城市带区域整体文化意向以创新为出发点,突出融合多元的特点。

二是文化分区。银川以多文化交融的开放环境打造大都市文化分区。吴忠充分利用广大的回族人口,组织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回族文化活动,打造集中反映回族文化的场所。石嘴山工业转型的同时,打造现代工业文化,开发一定的工业原址、培养先进的企业文化等。中宁作为新兴城市,其地理区位沿黄河铺开,大胆开发黄河文化区。

三是文化片区(各城市内部不同的文化空间)。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认知的有效范围入手,选择对应于街区空间范围(用地1~5平方公里)且文化活动要素相对集中的功能片区,以规划新建或城市更新手段引导其形成分区内文化设施集中、活动强度大、特色明显、居民认可的集合,形成一批特色各异的文化片区,指导各城市中观层面的文化空间的发展。

四是文化设施(城市内部微观尺度的文化空间)。更微观的文化空间则是具体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地点,往往承载某一特定类型的文化活动,如图书馆、音乐厅、商业街等,按照全面性、多层次性、市场性、便利性的原则组织各城市具体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充满创新点的城市文化氛围。

文化渗透于城市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是城市凝聚力之所在。城市群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产业等硬件的建设,更是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展示。良好的文化品牌可以彰显城市群的风骨和气魄。应把黄河文化作为建设沿黄城市带的轴心和灵魂,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推动经济发展。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名人名家咏颂黄河的诗作、辞赋、典故、文献等,通过建设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祭坛、黄河博物馆等,提升城市品位,彰显黄河金岸魅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三、着力促进沿黄城市旅游业与文化相融合

黄河金岸的建设,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高标准实施的标志性文化景观项目建设,凸显宁夏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主要建设银川黄河小镇、灵武黄河书院、青铜峡黄河楼、黄河圣坛、水工博物馆、中宁枸杞博物馆等旅游标志性景观工程,彰显城市风貌,打造黄河景观长廊。这将对于加快黄河沿岸旅游资源开发,推动沿黄城市带建设,宣传塞上江南生态魅力和人文底蕴,促进宁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升宁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总体规划》和《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的实施,在3~5年内把宁夏建设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将得以实现。

沿黄城市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黄河金岸为旅游品牌,以自然生态景观和多元文化内涵为基础,以深度体验和特色观光为主体,以民族风情和休闲度假为补充,整合沿黄城市带的主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要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着力提升沿黄城市带旅游核心竞争力,实现沿黄城市带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将沿黄城市带打造为宁夏的旅游精品区、西部沿黄旅游的精品区、中国旅游发展的典范区,成为融个性化、专题化和生态化为一体,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围绕这个目标,沿黄城市带旅游业建设将突出“文化落地”战略和“打造旅游目的地战略”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