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32289400000034

第34章 宁夏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是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会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造就了宁夏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而且也使宁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就有8大类46种,被誉为“大漠、黄河、西夏、回乡,是中国旅游最后处女地”,旅游资源具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点多、面广、线长。此外,宁夏旅游的可进入性强,旅游资源集中,以银川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的范围内有高山、大漠、黄河等等,这些都是宁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在优势。2009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4523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42.6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3%和47.2%;接待国内游客90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31.7%;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11833人次,比上年下降1.6%。宁夏旅游饭店平均床位出租率61.7%。

一、宁夏文化旅游业开发现状

宁夏文化资源具有地区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生动性和历史传承性,孕育了宁夏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宁夏合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繁荣和发展旅游市场,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非常突出。

(一)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观初步形成

宁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宁夏的自然景观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南方的秀丽。区内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同时,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六盘山旅游区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金水园、青铜峡、六盘山六大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景点60多个。文化旅游业已形成了古老深远的黄河文化、颇具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带有神秘色彩的西夏文化、粗犷的大漠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岩画文化等等,涉及文化旅游所涵盖的四项内容中的三项。宁夏旅游局2010年1月公布的2009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的调查显示,最吸引游客的是宁夏的大漠黄河。在问卷调查中游客回答对大漠黄河最感兴趣的占54.7%,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33.8%,对民俗民情感兴趣的占38.5%,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39.7%,对饮食烹调感兴趣的占20.7%,其后依次为文化艺术、旅游购物、商务和节庆活动,分别占10.0%、10.4%、8.5%和4.7%。由此可以看出,游客对黄河大漠文化和回族文化的兴趣最大。

黄河大漠文化以镇北堡、沙湖、沙坡头为载体,这是宁夏旅游业的支柱之一,并通过影视作品、举办国际摩托车旅游节、大漠黄河旅游节、沙雕艺术节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回族文化、清真饮食业、服饰设计加工业等民族特色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宁夏建成的“中华回族第一街”——纳家户民俗街,于2008年8月29日推出后,商铺销售火爆,当日一期土特产区、配套商业区、餐饮A区、民俗文化A区、旅游纪念品A区的89套商铺成交九成。即将推出的二期餐饮B区、民俗文化B区、旅游纪念品B区的商铺,将在众多投资者的强烈要求下提前上市。作为文化旅游地代表作的纳家户民俗街,177家特色商铺全部为传统的回族风格建筑,它既是商业店铺,创造了经济效益,又是文化旅游景观,彰显了回族文化风情。

(二)农业生态文化休闲游初具规模

宁夏各级旅游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逐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据不完全统计,宁夏目前有乡村文化旅游景点和农家乐150多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300多万元。宁夏“农家乐”休闲文化旅游初具规模、特色突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全区农垦系统以平原沙湖、塞外阅海、玉泉山庄、高山天湖、黄旗胜景、暖泉早春、南梁夕照、简泉苇荡、椿树口岸、渠口龙首十大文化旅游美景作为农垦“十一五”旅游规划发展的主攻方向,成为以新农垦、新旅游、新发展为方向的向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娱乐度假场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沙湖为龙头、阅海为重点,带动了天湖、玉泉葡萄庄园、黄旗口—暖泉现代农业观光园、南梁枸杞园等景区,为“十一五”农垦特色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

(三)旅游规划工作稳步推进

目前,宁夏的旅游业已实现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和项目规划过渡的新阶段。2004年至今,先后完成了银川、中卫、固原等5个市级旅游总体规划和10多个县级旅游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先进、适用的原则,编制了《宁夏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宁夏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沙湖生态旅游区发展与总体布局规划》《水洞沟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宁夏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自治区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布局、项目支撑、市场促销、保障措施等战略思路,这种先规划、后开发利用的思想使宁夏的文化旅游业在规划中受益。文化资源是宁夏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宁夏区域文化存续与复兴的源泉。在旅游产业中,规范和完善文化资源的市场配置,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四)文化自助游成为宁夏旅游格局的主要支撑点

宁夏的文化旅游业已形成了以“过夜游”游客为主要支撑点,以宁夏和周边游客为主的短线旅游项目日趋火爆以及休闲旅游成为游客的主要目的的旅游格局。据自治区统计局和自治区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上半年,宁夏共接待国内游客295.65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国内游客占全区接待国内游客人数的66.85%。2008年,宁夏推出的“宁夏人游宁夏”旅游年票的发行、旅游公交线路的开通和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为市民自主旅游提供了出行的方便条件,区内短线游、家庭自助游、农家乐等短线旅游项目日趋活跃。

另外,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把愉悦心灵的深度体验和休闲游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调查显示,2008年上半年宁夏区内游客中以休闲观光游览度假为出游目的的位居首位,占全部国内游客的60.45%,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以商务和会议为主要目的的占19.02%,比上年同期减少2.1个百分点,探亲访友的占8.66%,以宗教为主要目的的游客占2.46%。

二、宁夏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夏的文化旅游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开发规模与深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对各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有的景点甚至不能正确地展示自身的文化内涵。目前,西夏文化旅游主要围绕西夏王陵、西夏城、西夏时期的佛塔和博物馆进行,但还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彼此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从整体意义上彰显西夏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厚。同时,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协作联合,如与甘肃的武威、敦煌相联系。因为武威曾是西夏的陪都,出土了大量有关西夏的历史文物,而敦煌的榆林窟与莫高窟有许多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如果三地联合将会使三地都受益。

红色旅游以六盘山和各地博物馆为载体,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游客,但从红色文化旅游大格局来看,还应在开发规模、开发深度方面进一步挖掘,如使其成为中小学生、党政干部及各事业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而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双重作用。

回族伊斯兰文化虽已成为宁夏文化旅游的亮点,但开发深度还远远不够。回族伊斯兰文化还没有形成对宁夏各清真大寺(南关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纳家户清真寺等)、拱北、经学院、回族服饰、回族艺术、食品、宁夏回族门宦制度、“花儿”等回族文化全面展示的旅游线路。

另外,对当地民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佛塔石窟文化、农垦生态文化、移民文化等的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

其次,宁夏文化旅游没有形成以各类文化类型为主导的旅游线路。目前宁夏的旅游线路主要有:沙湖—西夏王陵—影视城一日游;塞上江南—黄河长城—草原风光—鄂尔多斯风情七日游,西北回乡风情—丝绸古道八日游,贺兰山文化、生态、探险游。这些旅游线路的划分没有体现出宁夏特有的文化特色。笔者认为,应以文化专题来划分线路,如西夏文化线路可定为西夏王陵—西夏城—承天寺塔—宏佛塔—拜寺口双塔—拜寺沟方塔—博物馆—西夏文化工艺品—陪都武威—敦煌,西北回乡风情文化线路可设定为宁夏******教经学院—清真寺系列(南关清真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等)—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服饰、清真食品、艺术—拱北—回族“花儿”等等。只有通过这种整体展示某一种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才能使游客从宏观上完整地感受这种文化的独特与魅力。

再次,旅游产品缺乏多样化、多层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西夏王陵、博物馆,西夏时期的佛塔、岩画,西夏城的西夏乐舞。李五奎的西夏陶艺,西夏字画、印章等可形成一条龙的游客购物服务,从而形成从西夏历史遗存到文化产业化的工艺产品链。

最后,宁夏文化旅游业在交通、饮食方面有待改善与提高。宁夏部分旅游景点还未实现专车通行,在自助游日趋火爆的情况下,这种出行不便的现状不利于促进宁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银川市有关卫生部门经过对兴庆区、金凤区的“农家乐”进行抽查,发现六成“农家乐”卫生状况堪忧。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达到“双赢”的目的,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规划策划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宁夏当地的文化资源底蕴有全面的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还要有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要注意抛弃盲目、粗放、低效的开发方式,注重打造精品,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大规划保护的力度。从综合考虑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格和发掘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银川市的城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规划的基本思路应为:按照城市整体格局及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古迹等三个保护和开发层次,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机组织起来,充分体现宁夏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气度恢弘的古都特色;重点挖掘和展示宁夏的历史文化,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体系。

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为基本原则,积极慎重地做好老城改造工作。宁夏文化内涵的精髓在老城,每一件历史遗存、每一处文物保护单位,都保存、蕴藏和传播着宁夏的历史文明。这是宁夏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保护了“特色”,就是保住了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

保护宁夏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路径。全面调查并核实宁夏历史文化资源的存量、分布、内涵、价值、保存状态、环境现状等状况,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资源共享的宁夏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并在建立信息库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文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以“花儿”为例,“宁夏——花儿的家乡”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其市场推广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要坚持先保护后利用,先规划再开发的理念。在人文旅游发展中通过古为今用,打造品牌,通过开发利用,使文化资源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获得更大范围的快速传播,实现价值扩张,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同时,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时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善于策划运作,突出地方特性,注重资源的整合和管理的协调,使历史文化转化成有生命力、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创新与创意起着决定的作用。

(二)深入挖掘各旅游景点和线路的文化内涵,打造凸现区域个性、历史积淀的精品景点和线路

一个名胜景点之所以能让人留恋,不仅是依靠它的自然风光和物质设施,而且还在于它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值得人们长久回味。文化是一个地区、城市和景区的“灵魂”,要学会借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来达到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知名度的目的。目前,宁夏人文旅游中可进一步挖掘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掘历史名人。历史名人是地方历史文化鲜活的标记,是历史人文资源的主体,他们所承载的历史人文精神是历史人文资源的核心,开发历史名人资源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文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肃宗、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以及经历了近二百年的西夏割据政权的十代传承者等都曾在宁夏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丰富了宁夏数千年的地域文化。

六盘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第六次攻灭西夏的据点和病逝的地方,也是伟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地方。再如皇甫谧,他的故乡在安定郡朝那县(今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是我国东汉、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在史学、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被誉为“世界针灸鼻祖”,与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并列为“华夏古代十大名医”,他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被列入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名录。这么多丰厚的历史名人遗产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对与当地历史有关的历史人物资源的挖掘力度还远远不够,历史名人效应在宁夏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和经济发展中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发掘民俗文化。宁夏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这种民俗文化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愉悦性、消费性、商业性的特点。对于丰富的民俗文化,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在端正风尚、净化灵魂、促进旅游、刺激消费方面的巨大功能。要挖掘其中积极、健康的内涵,弘扬其中有利于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主题。另外,对一些民俗、民间工艺进行商品开发,扶持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取得经济效益,也可以使一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民间工艺得以传承下去,从而把民俗、民间工艺与民俗旅游相结合,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扩大化。

突出吸引海外游客的国际旅游品牌。我们迫切需要将自己最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价值,在一个国际背景和全人类文化的体系或框架之中得到重新确认,把宁夏文化旅游推向世界。这也是我们思考如何规范和完善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市场配置、合理利用宁夏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宁夏岩画分布点有16处千余幅,是远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远古人类的原始信仰、审美观念、生活场景等等,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再如拜寺口双塔很受国外游客的青睐。我们还需要发掘更多的适应海外游客的旅游品牌,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尚不到位。

(三)与邻近省区横向联合,形成跨地区的旅游联合

文化是旅游业之魂,把分散、内容单一的文化资源整合为有内在联系的专题,形成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完整内涵与意义的文化旅游项目,对于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都有巨大的好处。在实践中,一个地方或一个县(市)不可能全面地展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全貌。因此,必须依照原貌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整合。宁夏的丝路文化、西夏文化旅游就可以与周边地区协作配合,互通有无,客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与陕西、甘肃、青海联合开发丝绸之路游、西夏石窟壁画游、党项羌族迁徙线路游。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例,宁夏地处陕西、甘肃、内蒙古之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有许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美丽传说,历史上,汉魏时丝绸之路在宁夏经过今固原市境内,海原县是丝绸之路的要道(过三关口—瓦亭—青石嘴—开城—固原—三营—黑城—海原县—甘肃境内,再转河西走廊一敦煌)。唐朝由于吐蕃地兴起而使丝绸之路受阻,丝绸之路在宁夏境内的走向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原有,在宁夏境内经过今灵武、中卫、银川市、贺兰山一带,如果和陕西、甘肃搞联合开发,让游客重走丝绸之路,重温历史,感受丝绸之路文化。那么,丝绸之路带给了宁夏什么?葡萄、苜蓿、胡麻、核桃等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宁夏境内的,固原地区的须弥山石窟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宁夏还有许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出土文物,通过历史资料、图片画册的宣传展示与当地历史遗迹遗物和风土人情的实际感受,肯定会给游客带来一次与众不同的文化之旅。

(四)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宁夏的文化旅游业必须要有效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完善旅游产业体系,以各种形式做足文化旅游宣传工作。以影视作品、纪录片、广告、报纸、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学术交流会等方式向外界展示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扩大宁夏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充分发挥旅游市场对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利用我们掌握的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和具体的企业之间有效、合理的组合,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经过有序的系统性市场转化,没有融入科学技术,就难以较大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利润,就难以形成和显现宁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

(五)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旅游业开发机制,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宏观管理

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法制化管理的进程,应当是宁夏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立法,对政府行政机关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与约束政府以市政现代化建设等名义而可能对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损失和毁坏的行政行为,促进政府尽快地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协调各方面的立场及利益,以管理、服务、督促、检查、指导和奖惩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

由于宁夏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旅游的资金有限,我们可以以出让经营权以及合资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各地各景区积极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依赖社会力量开发与文化旅游相衔接的文化工艺产品,如清真饮食产品、传统剪纸、民族特色的刺绣、回族服饰、西夏陶艺、宣传图书画册等文化工艺产品,一方面使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开发与宣传,另一方面可解决宁夏本地的就业压力,从而体现文化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