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建设工程法规
32290900000039

第39章 建设工程风险的识别

建设工程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一、风险识别的概念

风险识别也称风险辨识,即准确地辨别出可能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事件以及风险事件产生不理想结果的条件、情况、原因和环境,并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理想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作认真分析和估量。然而,任何风险都不是直观显露的,多数情况下,风险隐蔽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很难为人们发现,甚至风险可能存在于种种假象之后,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同时应该看到,风险事件具有多发性的特征,通过研究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频率,人们可以摸索出风险事件的某些规律,从而可以辨识其存在,衡量其大小,并采取有效的技术经济手段加以防范。因此,识别和衡量风险在风险管理中极为重要。

二、风险辨识的基本原则

1.完整性原则

建设工程风险辨识的完整性原则是指在企业风险计划制定阶段应全面完整地辨识出企业所潜伏的风险。不能因为风险管理者的主观原因而遗漏某些企业风险,尤其是某些重要的工程风险。为了保证风险辨识的完整性,可以采用多种风险辨识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辨识,如建设工程风险辨识可以选取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施工工艺角度等。

建设工程风险的时间角度是指按照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风险环境、施工特点等因素进行工程风险的辨识。从时间角度看,工程风险辨识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程施工准备中的风险辨识;第二阶段是工程施工中的风险辨识;第三阶段是工程竣工试运行阶段的风险辨识。工程风险辨识的空间角度是指从不同的标段、不同的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识别工程风险。工程项目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大型项目,常常分成若干标段分包给不同的承包商,各标段的风险环境是有所区别的,这时可以按标段辨识风险。在工程概预算中,一般把工程分为若干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比如一般工业或民用建筑工程可以划分为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地面与楼面工程、装修工程、屋面工程等部分,各个分部工程的专业性质和施工工艺等有很大风险区别,风险环境和风险属性也是有区别的,因而按照各个分部工程逐一进行风险辨识可以使风险辨识比较完整。如果分部工程很大、很复杂,风险辨识起来比较复杂,还可以将分部工程按照工种、材料或施工工艺等标准进一步细化为分项工程,按照分项工程进行风险辨识。总之,多种方法和多个角度变换和交叉的结果都有助于全面而无遗漏地辨识工程风险。

2.系统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

在风险辨识过程中,系统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对重要的风险辨识原则,在系统性原则指导下辨识风险的同时,还应按照重要性原则有所侧重地辨识风险。只有系统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相互结合,才能保证风险辨识的效果和效率。

企业风险辨识的系统性原则就要求在企业风险计划的制订阶段,应从企业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辨识企业风险。例如工程风险辨识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按照工程的内在施工工艺顺序和内在结构关系辨识风险。为了实现系统地辨识工程风险,风险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工程设计和施工工艺,掌握工程施工流程和施工进度,按照工程项目施工系统的自然发展过程进行工程风险辨识。

企业风险辨识的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风险辨识应有所侧重。侧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属性,着力把一些重要的工程风险即期望风险损失较大的风险辨识出来,对于影响较小的风险可以忽略,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进行风险分析,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保证工程风险辨识的效率。二是风险载体,那些对整体工程项目具有重要影响的结构,必然是工程风险辨识的重点,以民用房屋建筑结构来说,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是全部工程中的重要结构,若这些部分出现风险问题,将对整个项目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是风险辨识的重要对象。

从系统性原则与重要原则的关系看,前者保证了企业风险辨识的效果,后者保证了企业风险辨识的效率。从企业的总体目标来说,企业风险辨识的效率或效果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偏听偏弃任何一方。系统性原则与重要性原则应配合运用,即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的企业风险辨识必须站在企业大系统的高度来判断风险或风险载体的重要性,即重要性原则必须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否则,从非系统的角度判断重要性可能会造成遗漏一些原本很重要的风险;在系统性原则指导下的企业风险辨识应在系统地辨识风险的同时,有所侧重地把重要的风险载体的风险和一些比较重要的风险辨识出来。

风险辨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结果直接影响后面的风险分析和处置。企业风险管理者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做好企业风险辨识工作。

三、建设工程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经营环境的风险

工程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复杂、涉及面广;且参建单位多,其整个过程涉及到多方利益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建筑业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行业。工程建设领域的风险也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建筑风险。这里指工程建设中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影响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的风险,包括设计失误、工艺不善、原材料缺陷、施工人员伤亡、第三者财产的损毁或人身伤亡、自然灾害等。

(2)市场风险。我国的建筑市场发展得还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成熟的市场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用,业主是否能够保证按期支付工程款,承包商是否能够保证质量、按期完工,对于承包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是未知的,这是市场所带来的风险。

(3)政治风险。这里指的是政局稳定。稳定的政治环境,会对工程建设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将会给市场主体带来顾虑和阻力,加大工程建设的风险。

(4)法律风险。特别在一些涉外工程承发包合同中,都会有“法律变更”或“新法适用”的条款。两个国家关于建筑、外汇管理、税收管理、公司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办法和修订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市场各方的权利义务,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根本利益。目前,我们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建筑市场主体也在逐步关注法律规定对其自身的影响。

(二)经营阶段的风险

1.投标决策阶段的风险

投标决策阶段决策的主要包括是否进入某市场,是否对某项目进行投标;当决定进入某市场或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标时,又必须决定投什么性质的“标”;最后还要决定采取什么策略中标。这潜伏着许多风险。

(1)信息缺失风险。信息缺失一方面是指获得的是虚假的投标信息,另一方面是指工程项目的资料掌握不全。由于信息缺失而出现的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是信息缺失风险。

(2)中介机构或代理商给承包商的风险。承包商依赖中介机构促成业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从事中介业务的人为谋取私利,以某些不实之词诱惑交易双方成交,给交易双方带来风险。代理商给承包商带来的风险:①水平太低,难以承担承包商的委托代理工作,从而使承包商的利益受到损害;②代理人为获私利,不择手段,与业主串通,从而使承包商遭遇损失;③同时给多家代理,故意制造激烈竞争气氛,使承包商的利益受损。

(3)报价失误风险。

低价中标:低价中标寄希望于高价索赔。往往是低价中标成功,却难以通过索赔达到预期效果。采用低价中标策略要求对未来市场形势判断准确并且对同类工程有相应的经验。如果判断失误,承包商投入全部的精力和资金,并不能从中获利,从而使承包商造成亏损。

高价中标:①倚仗技术优势报高价;②倚仗关系优势而盲目乐观报高价。可能由于价格过高,使自己失去了市场,给企业带来风险。

(4)合作风险。选择合作伙伴失误。个别合作伙伴缺乏诚实信用原则,搞欺诈活动,给承包带来风险;合作伙伴实力差,难以独立承担工程项目施工任务,从而造成了损害。

2.签约和履约阶段的风险

(1)合同条款的风险。合同确立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各方就要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若条款的定义和用词含糊不清,在实施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争议。

(2)工程管理的风险。做好工程管理是承包商获得项目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应该注意的是,每个项目都有其特点,任何施工项目都不可能在管理上毫无风险。例如:大型复杂的工程项目,参与实施的分包单位多,相互协调工作难度大;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项目经理部的关系是否和谐;项目管理的其他相关各主体间的配合(如业主、监理、设计、供应各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均存在较大的变数。若管理跟不上,不能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结果将导致项目的失败,由此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3)合同管理的风险。合同管理是承包商获利的关键手段,不善于管理合同的承包商是绝对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合同管理主要是利用合同条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扩大收益。这就要求承包商掌握一定的技巧,善于实施索赔,如果不懂索赔,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4)物资供应的风险。工程物资包括施工用的原材料、构配件、机具、设备等。供应商的供货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特别是工程材料给工程带来的风险最大。

(5)成本管理的风险。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承包项目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等,哪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给整个成本管理带来严重风险。

(6)履行合同的风险。通常,业主资金不完全落实或是招标时概预算有缺口,都会造成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给承包商带来不利。

(7)分包或转包的风险。适当的分包或转包可以降低总承包商的风险,但如果分包或转包单位水平低又疏于监督管理,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分包或转包单位又无力承担返修责任,而总包商要对业主负责,不得不为分包或转包单位承担返修责任。

(8)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指暴雨、台风、严寒、洪水、泥石流、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工程验收与交付阶段的风险

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竣工验收的条件的设定、竣工验收资料管理、债权债务的处理等方面。

(1)竣工验收的风险。这一阶段施工方应全面回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以确保项目验收顺利通过。其具体工作内容是在按分项、分部工程整理技术资料的同时,整理各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及处理结论,列出条目,召集相关人员会议,进一步检查落实,制定全面整改计划,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予以保证。实行总分包的项目应请分包单位参加并落实整改责任。如果整改计划不及时或不落实,不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必然会对承包商造成风险。

(2)竣工验收资料管理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施工项目经理部或企业未按相关资料管理的规定去做,使竣工资料不全或混乱,影响施工项目竣工验收;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施工承包合同时,对施工技术资料的编制责任和移交期限等事项未能做出全面、完整、明确的规定,造成竣工验收时资料不符合竣工验收规定,影响竣工验收;监理人员未能按规定及时签证认可的资料,在竣工验收时发生纠纷,以致影响竣工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市场的供求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健全,业主拖欠工程款,施工企业拖欠材料款、机械设备租赁费,资源供应方为今后索取款项故意不按时交付相关证明文件。

4.债权、债务处理的风险

(1)债权处理。工程项目面临竣工阶段,应提前做好工程结算准备,以便做好结算工作。否则,不能按时竣工结算,留下的争议和问题会越来越多,久拖未决,可能严重影响资金运转。对于业主有意拖欠工程款不按时结算等事件,超过《民法通则》规定的普通诉讼时效,法院不再受理,承包商将由此蒙受一定的损失。

(2)债务处理。承包商由于自身原因拖欠供应商或劳务费用,会增加利息的支付或影响接受新的施工任务,同时还影响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整理。

四、风险识别的过程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与项目管理的过程一样,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国际项目管理组织(PMI、IPMA、APM)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典型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有以下4种:

(1)PMI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风险管理计划制订——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制订——风险监测与控制6个过程。

(2)IPMA提出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标准(ICB)将项目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量化——风险应对——风险监控5个过程。

(3)APM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定义——集中——识别——结构——所有权——估计——评价——计划——管理9个过程。

(4)中国项目管理研究会(PMRC)提出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将项目风险管理分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应对计划——风险监控6个过程。

在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辨识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识别出来。风险识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始于风险识别,终于建立工程项目风险清单。在识别的过程中,如发现新的风险,再进行分解。其识别过程为:风险识别、风险分解、新的风险、新的分解、识别风险因素、建立初始风险清单。

五、风险辨识的选择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风险管理是一门具有创新活力的应用性学科,风险分析的方法和风险处置的措施非常多。风险辨识的主要任务是定性地判断特定的企业风险是否存在,若存在其属性如何,因而企业风险辨识方法通常是一些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各种风险辨识方法在分析角度、分析路线和分析的侧重点等方面有所区别。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风险辨识对象进行各种因素权衡,选择适合的风险辨识方法,这些因素包括施工特点、风险环境、项目进展阶段和现有风险管理资源等。比如在某一分项工程正式施工之前辨识风险,由于此时还没有开工,施工环境还未形成,很多风险因素还未出现,此时比较适合采用资料法、专家调查法等查找风险。

(2)风险辨识路线的选择。风险辨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风险辨识的路径不同,最终的辨识结果也就不同。例如按照工程承包的标段进行风险辨识,以每个标段作为风险辨识单位进行风险辨识;按照工程施工顺序进行风险辨识,一般风险辨识是在工程施工之前进行,可以根据类似工程来设想或模拟工程施工顺序,预测风险源和风险事件及其转化的条件;以相对独立的分项工程或分部工程为辨识单位,辨识其动态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风险。有时按标段或按施工顺序辨识风险很复杂,可以按照较小的工程单位进行风险辨识,比如按照分部工程辨识,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按照分项工程辨识。

(3)企业风险系统的预测和以往资料的利用。可以借助以往类似工程的资料,预测或模拟目标工程的风险系统。建筑领域将工程项目划分为很多类别,相同类别工程的施工工艺和风险环境存在类似之处,因而其他工程的风险经验可以借鉴到目标项目的风险辨识中。也可以通过询问或调查专家的意见,预测目标工程的风险系统。

六、风险识别的具体步骤

风险辨识也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要按照特定的程序、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逐阶段、逐层次地分析各种现象,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估。实际中,人们经常谈论的风险有3种:一是的确会发生的风险,即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的,称其为真风险。二是潜伏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发生取决于一定的诱发因素及其变化情况,就是说这种风险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三是想象中的风险,即只是人们想象或假设的,是心理反应的产物,其实不会发生,这种风险称为假风险。企业经营者在讨论风险时,经常会出现真假风险难辨之争。一些人认为不会发生,另一些人则认为风险会发生。这要求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首先辨识风险、统一认识,而后才能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风险辨识的过程包括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来源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辨识风险必须系统、持续、严格分类,并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严重程度。

风险辨识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确认不确定性的存在;②建立初步清单;③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④进行风险分类;⑤建立风险目录摘要。

1.确定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不确定是客观存在的。这项工作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要辨识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是确定无疑的,则无所谓风险。众所周知的结果不会构成风险。二是确认这种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是确定无疑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2.建立初步清单

清单中应明确列出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应包括各种影响生产率、操作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建立初步清单是辨识风险的第一步。人们通常凭借企业经营者的经验对其做出判断。建立清单可以采用商业清单办法或通过对一系列调查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而制定。

3.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

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开列的各种重要的风险来源,推测与其相关的各种合理的可能性,包括赢利和损失、时间和成本、节约或超支等方面,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进行风险分类

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通过对风险进行分类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通过对风险的分类,辨清了风险的性质,从而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具体分类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管理的目的来确定。一般是依据风险的性质和可能的结果以及彼此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进行风险分类。这样的风险分类能更确切地理解风险、预测其结果,且有助于发现与其关联的各方面的因素。

5.建立风险目录摘要

通过为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目录摘要,可以将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给人一幅总体风险印象图。而且能把全体项目人员都统一起来,使每个人不仅要考虑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而且能自觉地意识到项目的其他管理人员的风险,还能预感到项目中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和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

显然,风险目录摘要并非一成不变,风险管理人员应随着信息的变化和风险的演变而及时对其进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