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哺育100分
32297800000081

第81章 心理特点

心理发育特点

孩子的知识在增长,脾气也在增大,当不如意时,他会扔东西,发脾气,表示不服从。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喝斥他,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用别的事情吸引他,会很快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1岁多的宝宝,路走得稳了,活动范围大了,随之而来的是其独立观望意识开始萌生。喜欢用空盒子、小桶等有空间的容器装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模仿成人的动作、语气、喜欢玩球,会做把球举过头抛起来的游戏。喜欢和大人一起做认指眼、耳、鼻、口、手等认识人体器官的游戏。家长应尽量设置一个宝宝需要的活动环境,让他的如意心得到满足。

父母的温情和爱抚在1岁多的孩子眼中,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你的关照可能变成了一种限制,会引起他的不耐烦,在安全的范围内,家长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

宝宝的路越走越稳,话也说多了,与外人交往也多了,这正是鼓励他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好时机。开始孩子不知道怎样与别的小朋友交往,但通过与新面孔的接触、交往,交换玩具等简单活动中,宝宝能得到很多乐趣。每星期最好有2~3次机会与他们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宝宝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接触别人,大人要多鼓励,千万不要加以干涉,宝宝经过尝试,会找到自己更合适的方法。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小朋友之间发生小冲突,这是正常现象,大人不必多加指点,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冲突。如果两个孩子抢玩具,家长也不要以成人的礼貌心理,强迫自己的孩子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样会让孩子迷惑不解,且非常伤心。要让孩子有机会保卫自己的权利,这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这也会为孩子今后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怎样培养婴幼儿的良好个性

一个人比较稳定、比较经常的心理特征称为个性。个性一方面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宝宝在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但个性更主要的还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遗传作用越来越小,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到了3岁时兴趣表现和个性倾向已经明朗,比如在性格方面,有的活泼,有的沉静,有的胆大,有的胆小等。这些性格特点都是值得注意的,但它们还不稳定,一切仍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父母应尽力培养、发展宝宝良好的个性倾向。如有些孩子不合群,喜欢独占玩具,稍不如意便发脾气,家长就应让他懂得与人合作克制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畏缩躲避,爱哭,不敢与人接触,家长就应逐渐培养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让他在群体中锻炼胆量,而不能过分保护,让宝宝整天呆在家里,这样会使宝宝的适应力更差,不会与人相处,进而影响到宝宝今后的学习和事业。

宝宝也会表现各自的兴趣。有的喜欢听音乐,常常哼哼唱唱;有的喜欢拿笔乱涂乱画,画小动物,画图形、小猫、飞机等,有的宝宝特别喜欢听故事,能听得很投入,长大后可能对文学感兴趣。无论哪方面的兴趣都会激起宝宝的求知欲,这是宝宝以后在某方面成功的动力和基础。家长应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某一方面以及广泛的兴趣。家长应引导,而不应以自己的愿望给宝宝设定方向,不应强迫宝宝学习,弄不好只会让宝宝更没兴趣,适得其反。

宝宝这时已产生了真正的自我意识,能叫出自己的名字,掌握了“我”是谁了。认识自己,这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飞跃。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宝宝能判断“好”与“坏”这样的词的含义,并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怎样正确看待婴幼儿的“乖”

常听有人说,“哟,这孩子真乖”。那么,什么是乖呢?有的孩子老老实实坐在角落里,玩一个皮筋、一块手帕或一张纸,可以玩上几个小时不动,很少说话,也很少哭、很少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乖”的表现。如此“乖”的孩子,不让父母操心,是不是好呢?

其实不然,二三岁时的孩子应该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语言发育也较好,很爱和大人或别的小孩子讲话。相反,很少和大人游戏或与别的小朋友交往的孩子,他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发育都较晚;或是在他一二岁时,父母让他看电视、听音乐过多,造成他总是一个人呆着,这些都使他显得特别“乖”。

对这样的“乖”孩子,父母要注意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指示他的行动或禁止他的行动,或打骂他,这样容易造成他错误地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促使他打自己或打别人,形成不关心别人也不关心自己,喜欢一人独处的不良性格和行为,要给孩子以爱,要关心他、多与他在一起游戏、多给他讲故事,让他多和小朋友接触、使他感到人间的温暖,这样才能使他健康成长。

婴幼儿不良行为的处理方法

对宝宝的要求要合适

许多父母在对宝宝的态度上,常会出现两种极端,都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的成长。一种即为溺爱,对宝宝百依百顺,宝宝在家中不仅是小太阳,更是小皇帝。这样会让宝宝过分任性、自私。另一种却是“棍棒教育”,对宝宝态度粗暴强硬,让宝宝无时无刻不心惊胆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宝宝胆小、内向,并在他内心留下粗暴的阴影。还有一些父母在对宝宝的教育上往往很不明确,对宝宝的要求一时一个样,也会让宝宝感到困惑,易造成任性,应给宝宝立一些具体、明确,适当可行的规矩。规矩一经制定,不应轻易破例,要让宝宝习惯规矩对他不合理的要求和不正确的行为的约束。

这时给宝宝立些规矩是必要的。宝宝已具有了初步的道德行为的判断力,对于“对”与“不对”,“应该”与“不应该”,“可以”与“不可以”,只要大人耐心教诲,宝宝便会逐渐理解。规矩立后,不是死的,应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失时机教育宝宝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等。规矩应多为正面要求,比如大人看见宝宝爬上高处,应说“快下来!”不要说“不能爬那么高”。正面的语言宝宝容易听懂。规矩不要太多,否则会束缚宝宝的活动和智力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及家中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态度要明确一致,否则宝宝不能知道他到底是错是对,该做还是不该做。比如爸妈责备教育宝宝,但爷爷奶奶却护着,这样宝宝在爸妈面前可能很听话,但在爷爷奶奶面前却要发泄、胡闹、任性。

父母应成为宝宝的榜样

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在教育儿童。你们生活的时时刻刻,都教育着儿童……你们如何穿衣,如何和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

马克思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和慎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生活习惯、性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孩子和父母具有天然的联系,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都离不开父母,看到的是父母,听到也是父母。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

虽然一两岁的宝宝模仿积极性很高,但他们对是非善恶却无法判断,所以父母怎样,宝宝也是怎样,如一些父母困惑“宝宝怎么会骂人呢?没谁教他呀?”其实这都是宝宝跟大人学的,这位家长一定常骂人。正如俗话说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应以身作则,让宝宝身心健康地成长,给宝宝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优良的性格品质。只有自己先做到做好了,宝宝才能跟着模仿。

婴幼儿缠人的处理方法

宝宝总是对母亲格外依恋,尤其是当宝宝痛苦或生病时,会更加依恋母亲的怀抱,这是正常的,也是宝宝健康的表现。

但有的宝宝却对母亲过分地依恋,在家中几乎只要妈妈,白天不要妈妈离开,晚上也要和妈妈睡在一起。如此很多母亲被宝宝缠得精疲力尽,但作为母亲却只有忍受的份,并有时为对宝宝的厌烦情绪而内疚。其实这是不必的。在现代的社会以孩子为自己的整个生命、整个世界的育儿思想现已落伍了,母亲也要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更何况,宝宝这时已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应该去接触更广阔的空间,接触更多的人和社会。宝宝过分地依赖妈妈不利于其独立性的增长,也不利于宝宝其他的兴趣和能力的增强。整天在妈妈的围裙下转会失去许多发展锻炼的机会,为宝宝的入托无疑大有影响。所以被宝宝缠住的母亲应该找找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设法去改变,去让宝宝发挥他的好奇心,培养更广泛的兴趣,多和小朋友们接触。父母应有意识地为宝宝安排活动,给宝宝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

怎样培养婴幼儿善良品行

在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善良和体贴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那么就会消失。

在看电视时,孩子被电视节目引得哗哗流泪了,千万不要笑话他软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流泪才是软弱,理解和同情别人的痛苦,那叫善良,这可是一种好品性。善良的人一般性格温和,乐于助人,由于能够理解体谅别人的痛苦,较少计较自己的得失,反而显得坚强、开朗,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冷漠狭隘的人患得患失,终日琢磨别人,弄得自己心神不安。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天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善良的品性是可以培养的:

在游戏中激发善良

孩子们喜欢在游戏中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人,你不妨为孩子设计一些游戏来激发他们善良的天性,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迷宫,你说请他把迷路的小白兔送回家。你自己也不妨经常“生病”、“丢东西”,请孩子当小医生和小警察。不过你千万要记住,得到帮助要向他道谢。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帮助别人,从中获得一种特殊的精神愉悦,保持积极的生活情趣。

在生活中培养善良

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善良品性,就是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有善良。一是对孩子要爱之得法,文学家高尔基曾经用通俗的语言说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关键是怎样去爱。对孩子娇宠放纵,从来没有好结果。与其对孩子在物质上关怀备至,不如从精神上体贴入微。得到理解、关怀和尊重(不是迁就)的人,才会用同样的感情去对待别人。独生子女普遍物质供养过剩,精神关怀不足。以至他们也就不知“理解”为何物了。其二是让孩子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探望病人,慰问邻居,帮助朋友,都可以带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习惯于帮助别人。

给孩子一颗善良的心

给孩子一颗善良的心,要让孩子从爱护生命开始,不要随便打杀小动物,比如鸡、兔、猫等。同时不要让孩子有太多的烦恼,这样就会使孩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