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易经实用指南:民俗禁忌大全
32309100000002

第2章 《易经》常识——认识中国最经典的智慧

1.《易经》的由来

根据易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研究,历史上的所谓“易经”有三种: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而前两种早已失传,仅有《周易》传下来。

首先,我们来明确两个概念,“周易”和“易经”。通常所说的《周易》,包括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前者成书年代早于后者。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

《易传》:有十篇,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注释。曾经传说是孔子写的,后来学界有提出质疑,但具体作者尚没有确凿的证据。

中国人习惯了从远古神话中寻找源头。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的历史便纷纷走进教科书,走进我们思想的深处,而实际上中华民族科学文明的开端是从天文学开始的,《易经》便是很好的佐证。

《易经》的起源要比目前所有的历史考证和揣测更为古远,这可以追溯到文字的产生之前,特定的环境赋予初民以全息的灵悟和思考,进而从天体星象的运行中提炼出点线图形,以关照洪荒中的个体生命――这就是作为易经祖本的“河图”和“洛书”。

洛书,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传说一: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传说二: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上面两个传说。

事实上,《易经》究竟成书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尚无定论。

易学研究界一般的共识是:

《易经》,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西伯侯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上称为《周易》――最早的《易经》。

至于《易经》中的系辞,按当代易学家刘大钧教授考证的历史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系辞》成书于老子以后,庄子以前,而《彖传》、《说卦》、《文言》等文也应在庄子以前。《文言》早于《系辞》,《彖传》早于《文言》,《大象》早于《彖传》,《说卦》早于《系辞》也早于《彖传》和《大象》。

中山大学的杨维增教授认为,《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是一本占筮书,通过一定的筮法起卦和占断,即利用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这标志着古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力量,由迷信转向科学的人类觉醒,是科学与迷信相混淆的-种认知体系。

春秋战国的大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熟读《周易古经》,创作《周易大传》,把蕴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升上来,并且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周易》成为一本关于宇宙和人类的充满伟大哲理的书,标志着哲学从神学中脱胎而出的人类新觉醒。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一跃而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2.历史上与《易经》有关的名人

上古及先秦时期

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里时,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周公

西周杰出政治家。姓姬,名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於《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於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诸葛亮181年~234年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人。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据传其知晓黄帝所作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为将之道、用兵之计等,亦多与《易经》相通。著作有《诸葛亮集》。

阮籍210年~263年

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典籍,是所谓“往古之变经”,是圣王明君用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立政施教的教科书。他对各卦的解释,主要是采用取义说,有时也吸取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

王弼226年~249年

三国魏玄学家,以老庄玄学解易的创始人,魏晋易学义理学派代表。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人。其易学源自费直,主张注《易》时须注重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实异说,谶纬说,恢复先秦儒家说《易》的本旨,从而开创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1)取义说。(2)一爻为主说。爻灵说。(4)适时说。(5)辩位说。

干宝286年6年

东晋史学家、经学家、象数学派易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人。好阴阳术数、精通《周易》。易学著作颇丰,有《周易问难》二卷,《周易元品论》二卷,今皆散佚。

萧衍464年~549年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合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周易讲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

隋唐五代

孔颖达574年~648年

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达、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纬》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袁天罡

据历代相传,袁天罡与李淳风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首论易,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袁天罡亦是唐代易学数术高人。只可惜具体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实在无从查考,正史不见,野史亦无。

李鼎祚

唐代经学家。资州磐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术称名於当时,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撰成继孔颖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部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周易集解》。

孙思邈581年~682年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宋代

陈抟871年~989年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著《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欧阳修1007年~1072年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对《周》经文个别文字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清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学家。字先之。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龙图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其易学著作有《易数隐图》。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以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观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

邵雍1011年~1077年

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学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主要易学著作《梅花易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苏轼1037年~1101年

北宋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治《易》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程颐1033年~1107年

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所以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的无论,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静,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性。

朱熹1130年~1200年

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精于《易》,影响极大。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自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明代

刘基1311年~1375年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用易学数术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实用易学大师。

清代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

现代

熊十力1884年~1968年

现代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抗战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晚年由佛归儒,合佛归《易》。有《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钱玄同1887年~1939年

近代语言文字学家。对《周易》亦有研究,有《周易》中阴阳两爻为男女生殖器之说,并曾探讨汉代今文《易》的篇数之真相与变迁问题、《文学字音篇》等。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曾对《周易》和《易传》的作者和创作年代进行考证。易学方面则主要有《周易之制作时代》收入《青铜时代》,另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奴隶制时代》等。

冯友兰1895年~1990年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新理学体系创立者。曾深入探讨《易传》、《易经》中的哲学思想,认为《易经》是一种占卦之书。易学著作主要有《易传的哲学思想》、《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

钱穆1895年~1990年

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易学论著有《论十翼非孔子作》、为《易经研究》之一种、《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观》等。

闻一多1899年~1946年

诗人。易学方面,认为《周易》卦名同卦爻辞的内容(即所占问之事)有联系,考证出干卦中的“龙”乃龙星,其出没标志四时节气的变化。著作有《周易义证类纂》。

高亨1900年~1986年

现代古文字学家、古代文化史家。著作有《周星古经今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杂论》、《周易大传今注》等。

张岱年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史家、易学家。论著有《周易与传统文化》、《易传与中国文化优良传统》、《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南怀瑾1918年~

国学大师,曾习太极拳,研究佛学,演讲影响力颇大。易学研究方面,有《易经杂谈――易经哲学之研究》。

第二类:野史里的名人轶事。

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之年,根据《易经》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义取意。

西晋司马炎:在公元275年取年号为“咸宁”,这是根据《易经》取自《乾、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隋炀帝杨广:公元605年取年号为“大业”,则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取年号为“贞观”,即是历史上称为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贞观”两字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这两字表示天地之道,也就是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其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规律就是“正”。所以宋朝朱熹解释这句话时说: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其实质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们只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大自然谐调发展就能成功。

唐高宗李治:公元670年取年号为“咸亨”,则取自《易经》的《坤?彖》:“含弘广大,晶物咸亨”。这里的“咸”是皆、都、感受之意。“亨”是美的含义。连起来就是“皆美”、“都是美好的”。

南宋文天祥:精通《易经》,并对术学有研究,《文山全集》中,读《易经》、论述星相、命理术数的诗文达数十篇之多,“譬之生物,松一类也,竹一本也,或千焉,或万焉,同时而受气也,然其后荣者、枯者、长者、短者、曲者、直者、被斧斤者、历落而傲年岁者,其所遭遇了然不同”。

元世祖忽必烈: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他亦是根据《易经》的《乾、彖》中“大哉乾元”的含义取意。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明”字取自《易经》中《乾、彖》“大明终始”之义。大明为日,而日又是宇宙间主宰光明之物,日月如天,故取朝代名为“大明”。

日本年号“明治”(1868年~1912年):取自于中国《易经》的《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响(向)明而治。”在日本明治期间,全国上下掀起学易高潮,甚至提出有名的:“不知《易》者,不能人阁”的组阁原则。

日本年号“大正”(1912年~1926年):也是取自《易经》的《无妄、彖》:“大亨以正,天之命也。”“昭和”年号,又是取自于中国的《书经?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黑格尔: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易经》也就是变易之书……这恰是二进制算术,在这个算术中只有两个符号:0与1,用这两个符号可以表示一切数字。”阴爻、阳爻与二进制存在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莱布尼兹二进制的诞生他感到十分自豪,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智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

3.《易经》专业术语解析

易——生生之为易

“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

“易者,日月也。”

“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名含三义:

(1)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也即“大道至简是也”。

(2)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辩证法”的。

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八卦——涵盖万物的符号系统

先天八卦(伏羲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坎一,乾二,兑三,坤四,艮五,震六,巽七,离八。

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

卜,测度之意。

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

每卦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五行——对宇宙元素的解析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一般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此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五行作为一种物质观,描述了生命系统内部所必须具有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力量,生命只有不断运动发展才能够维护自身平衡。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出生时辰与人体的五行归属:

金行:申时、酉时;

木行:演时、卯时;

水行:子时、亥时;

火行:巳时、午时;

土行:丑时、辰时、未时、戌时。

乾宫位居西北,属金;

兑宫位居西方,属金;

坤宫位居西南,属土;

艮宫位居东北,属土;

震宫位居东方,属木;

巽宫位居东南,属木;

坎宫位于正北,属水;

离宫位于正南,属火。

以上是《易经》成卦的几种构成要素,接下来是解释《易经》的各种“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十翼——解说《易经》的文字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文字信息,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现存异议。共7种10篇,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易经》的伦理学层面解说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四种,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七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四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认为《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爻(yáo)辞——解释每卦六个符号的话

爻,《易经》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

《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为例:

乾(卦名),元亨利贞(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彖辞――整个卦象的判定

如上所述,爻辞只断定该爻的吉凶,彖辞则断定整卦的吉凶。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

《易经》中,“彖曰”就是指《彖辞》对卦象的解释。

象辞――解释卦象和爻象的话

传说象是一种动物,能将铁咬断,所以才借用了这个名词,象辞就是断语的意思,断定的话。又解释“象”为现象,而象辞就是解释现象的话。《易经?象辞上传》中,《乾卦》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读物中,“象曰”二字,就是古代《象辞》中对卦象的解释和对吉凶的判定。

卦数——八卦的顺序与数的对应

八卦的顺序数可以编排出很多种类。邵雍的《梅花易数》里的“周易卦数”,是按照《伏羲八卦次序》编排的。《伏羲八卦次序》为:乾卦一,兑卦二,离卦三,震卦四,巽卦五,坎卦六,艮卦七,坤卦八。

易数——《易经》的数字吉凶预测

简言之,就是用数字来占卜,最早起于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梅花易数》,此为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

易数基本起卦方法:

地支数: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先天八卦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以年支序数加农历月份数,加农历日数总和除以8,以其余数为上卦。

再以年月日相加的总和数加上算卦的时辰序数之和除以8,取其余数为下卦。

再以年月、日时相加的总和数除以6,取其余数为动爻,动爻须变,是阳爻就变成阴爻,动爻是阴爻就变成阳爻,不动的卦爻则不变,动爻所在的卦将变成另外一个卦。

实际梅花易数起卦法多种多样,不一定非以时间来起卦预测,也可以让别人报数预测,或写一个字,以字的笔画数起卦预测,或听到某种声音,数其几声起卦或见到一组数字也可起卦预测,这就是梅花易数预测法的灵活性,而且准确性很高。

4.中国文化中与《易经》有关的学科

占卜――《易经》独成中国占卜传统的一个流脉“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

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预言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于是,解卦成了占卜师层次最大的区分。

常见的占卜方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星占、纸牌占卜等。

一般认为中国占卜术有两个流脉:一是以八卦为基本符号的“易经”,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龟甲兽骨占卜;另一个是以天干地支为基本符号的“术数”,起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

《易经?系辞》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通常意义上提到《易经》,民间一般认为它首先是一本算命的书,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把《周易》列为占卜书,从而使得此书保存下来。而且,现在各种以《周易》之名算卦的民间占卜师、网站比比皆是,足见其在占卜方面影响之深。

《易经》六十四卦本为占卜之术,各种卦辞的解释不断得到丰富,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绵延几千年,甚至更久,不失为一种神奇的智慧。

道教――源于《易经》理论而生的本土宗教

老子被追为道教的圣祖,但实际上,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区别于哲学,真正传承于《周易》的阴阳学说。

第一,道教教义源于周易阴阳学说。

一般认为,《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为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五德终始”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构成论、历史观、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从其思想根源上讲,早已与阴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

汉代的方仙道家们更是不断的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道教的教义之中,最明显的体现是《太平经》的出现。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

“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

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第二,阴阳五行说关联道教神仙谱系的内在构成。

古人对崇祀之神赋予“阴阳”、“五行”的属性,网罗了神灵世界,这种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来。如道教崇奉的东华帝君与西王母,亦称木公、金母。《太平御览》卷六六八引《集仙?》曰:“木公、金母者,二气之祖宗,阴阳之原本,仙真之主宰,造化之元先,凝气成真,与道合体”。

又如真武大帝(或称玄武大帝),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职司北方的神(北方在五行中属水)。道教的这种具有阴阳无形属性的神还体现在身内神上。道教据“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认为人体也是个小天地,天地间有的神灵在人体内都有对应的存在。天上有上帝及阴阳、五行之神,人体有“心君”及左阴右阳、五脏五行诸神,天神与人体内诸神的阴阳属性相类相通。

第三,易学思想影响道教的养生术与炼丹术。

道教运用易学的思想和符号系统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指导人体的修炼,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针对社会的治乱提出相应的变通之道。

其中人体的修炼与易学思想结合的最为紧密,突出的表现体现在《周易参同契》中。《周易参同契》是流传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炼最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周易》揭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后世的内外丹经莫不以此经为认证的根本。

从方术仪式来看,道教的符?和内外丹术皆和《易》学密切相关。符?是一种似字非字的图形,道教认为它“可谴鬼役神”,“镇魔压邪”。道教依《易》造符?,《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

儒学――源于《易经》的社会学实践

有道是“诸子之学皆渊源于易”。就儒家而言,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治国安民的社会实践哲学,考诸《易经》,不难发现,儒家思想的许多内容,比如和谐精神、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思想等,皆可在《易经》中见其端绪。

儒家历来看重《周易》,将其奉为五经之首。孔子有天假数年以学易的渴望,宋明理学家更是从周敦颐、张载到朱熹都深谙《周易》。对于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来说,《周易》最大的魅力在于,通过天、地、人三个世界奠定了以道德完善为宗旨、以上下尊卑为秩序的和谐模式。

儒家所追求的和谐是各处其位的等级和谐,也就是说,和谐在现实社会中具体表现为维护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正是在天、地、人三个世界的转换中,通过宇宙秩序而家庭秩序,家庭秩序而社会秩序,《周易》将上下尊卑的和谐之道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出来: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周易?系辞上》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序卦》

只有人和自然万物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尽了职责,完成了自己的目的,这个宇宙整体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周易》开启的和谐思路引领了后续儒家和谐理念建构的基本走向。受《周易》的影响,早期儒家推出了天人合德说。在这方面,孟子和《中庸》是典型代表: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再如,《易经》中的“比卦”、“临卦”、“观卦”分别对应了儒家“比辅亲和”、“敦之临民”以及“观民知政”的思想。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注重主体的精神存养和道德内求的思想,而《易经》也十分重视这一点。如,《既济?九五》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祭,实受其福。”意谓商部落杀牛重礼祭天,还不如周部落以薄礼祭天更能博得上天的好感。《中孚》是讲人的信诚之德的专卦,《节》、《谦》二卦都是言道德修养的专卦:

《节》卦辞:“苦节,不可贞。”

《谦》卦辞云:“谦,亨,君子有终。”

中医――易医本同源

易医同源,《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

《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

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先天八卦的运行规律即卦序数字与五行相联系,并归于12经和人体五脏六腑相联系,得出12经脉中五脏六腑的基本数字,以此为基础对其基本规律和药方进行分析,并与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其结果为:脾(5)、大肠(10)、心(15)、胆(20)、三焦(25)、肾(30)、膀胱(35)、心包(40)、肝(45)、小肠(50)、肺(55)、胃(60),其中括号中的数字为归经数值,五脏为脾、心、肾、肝、肺,六腑为大肠、胆、三焦、膀胱、小肠、胃。

化归五行为:5(土),15(火),30(水),45(木),55(金);五俯:10(金),20(木),35(水),50(火),60(土)。

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络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体内脏腑与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组织,《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的针灸疗法就源于此学说。

运气学说: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古代探讨天气时气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影响的一种学说。

天气与气象变化本来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两者对人体和其它生物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运气学说从宇宙节律来探讨气候变化,不仅有着深刻的天文背景,同时在气象、历法、物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它以作为自然法则的阴阳五行为核心,在整体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以六十年周期的气候运动化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为理论基础,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用以推测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指导临床辩证诊治。

数学――《易经》的数理科学证明

数学科学源于生产实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人类文明的象征。作为人类最原始的创造,只有音乐堪与数学媲美。

古中国的河图,洛书,先、后天太极八卦图及《易经》是世界科学史上最重要的科学之谜之一,抓住了象数学就是抓住了太极八卦科学,太极八卦是宇宙科学。

点、线、圆是几何科学的三大要素,点是宇宙万物之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依照“易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顺序演绎变化,利用尺规就能准确地画出太极八卦图。

太极八卦图反映的宇宙及其宇宙物普遍具四大同一性:相斥性、相依性、对偶性和无穷运动性。由此产生五条性质定理:

定理1:内极点的无穷移动与弧长对应相等不变性;

定理2:极割线无穷旋转与对应定比分割不变性;

定理3:内易园与极切线相对于极割线割截无穷互倒不变性;

定理4:卦限区间无穷变化与对应相似不变性;

定理5:极心面的无穷旋转区间与数量关系对应相等不变性。

太极八卦数学科学性在《解圆学》中具体而集中的体现:等分性、定比分性、互倒性、幂根性,由此并揭示出数学科学具有对偶性、直观性、抽象性、逻辑性与精确性等五大特性。

“八卦数论”:在太极八卦数学科学中并不是难以置信的“玄学”问题,研究数论问题的三十“地数”数系(实为公差30的等差数列),其中有八个素合数数系。八个素合数系具有奇妙的积幂性质与求和性质,利用它们可以研究素数分布、素数的判定、合数筛法等重大问题,最终用《易经》的理念与数学科学思想证明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研究自然数的正整次幂时,人们发现了正整幂数尾的四象性,可称之为数尾定理,进而证明了另一世界数学难题“费马大定理”。

天文――两仪生四象的宇宙原理

季节四象:春夏秋冬。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日照时间最短,故称之为太阴,又称老阴,为极阴之点,阴极生阳,所以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日照时间最长,故称之为太阳,又称老阳,为极阳之点,阳极生阴,所以有“夏至一阴生”之说。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是由阴向阳转化的平衡之点,称为少阳。

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是由阳向阴转化的另一平衡之点,称为少阴。

由此可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但表示四季(时间),而且表示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行位置(空间),是一个完整的时空体系。二分二至是这一时空体系中的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时空点,组成了四象。

月地四象:望、朔、上弦、下弦。

朔日: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月亮面对地球的一面正处于太阳的阴影中,地面上的观察者用肉眼看不见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初一,是极阴之点,为太阴。

望日:月亮背向太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三个星体联成一线,地面上的观察者可以看到圆形而又明亮的月亮,时间通常是农历十五,是极阳之点,为太阳。

上弦:从朔日到望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时间通常是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是由阴向阳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阳。

下弦:从望日到朔日期间经过的位置,时间通常是农历每月的二十二或二十三,是由阳向阴转化时的阴阳平衡点,称为少阴。

自转四象:子、午、卯、酉。

子正:子夜零点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背对太阳的长夜中最黑暗的时刻,属太阴。

午正:正午十二时整,是观察者所在局部面对太阳的白昼中最明亮时刻,属太阳。

卯正:凌晨六时正,是由太阴向太阳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人们开始见到太阳,属少阳。

酉正:黄昏六时正,是由太阳向太阴运行时的阴阳平衡点,处于太阳落山时刻,属少阴。

子、午、卯、酉四象表示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构成了地球自转的时空体系。事实上,这一时空体系是以人类自身为参照物,研究太阳相对于人的运动规律,所以,它以人和太阳为两仪,根据人每天见到的日照状态,以其强弱区分阴阳,这样就产生了因日照而异的四象:子、午、卯、酉。

哲学――《易经》乃中国哲学思想总源头

如果欲济世救人,就要很大的学问,大学问的原则,就在《易经》,懂了《易经》才能济世救人,因为任何学问,没有超过《易经》的。

――南怀瑾

许多学者更愿意把《易经》看做一本蕴含无穷深意的哲学著作,包罗了千古适用的生命哲学、人生哲学、伦理哲学、宇宙哲学,等等。《易经》的基本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辩证法,用辩证与发展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有无相生、阴阳相易,《易经》创造了一套辩证的哲学体系。

《易经》实用哲学精髓――

通变致久:

《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时”与“中”: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无过无不及。

“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

心理――东方心理学名著

从东方本土心理学角度考虑,《易经》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有六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八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六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六十四卦中反复出现,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

孔颖达《周易注疏》:“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

但心理学本身是舶来品,西方心理学中,与《易经》紧紧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爱诺思”。

这个名词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由是产生。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

其中,心理学家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

军事――《易经》成就了古代兵法

宋代王应麟《通鉴答问》:“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

首先,历代著名军事家都能熟练运用易经理论,对战争形势进行准确预测,其军事思想都源于易理。

中国兵家的鼻祖姜子牙,牧野之战,以5万人战胜了纣王的17万人,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金匮经》、《太公阴符阴谋》、《太公枕中记》、《周吕书》等,详细记载了姜太公准确的预测术和他在牧野等战役之前运用易经的卜筮过程,如他在《金匮经》里这样写道:“战不战,视勾陈。勾陈克日,则战与刑克,必战。”

《易经》涉及时间、地形、气象、人才等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强调军纪,重视和为贵的理念,认为战争需“师出有名”等,都对古代军事规则有很大影响。

《孙子兵法》非常重视“全胜”思想,“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易经在《屯》、《需》、《小畜》等卦里多次谈到了积累和准备,积累包括积德,也包括积财。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出击。《大有》等卦里提出“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其次,中国古代的很多阵法都是以易经八卦为基础创立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诸葛亮的八卦阵。从诸葛亮的有关著作来看,不但涉及《易》理,也透露出诸葛亮对卦象占筮的精通。

如《阴符经注》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之,画八卦,考著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平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由此创立了流传千古的八卦阵。

养生――《易经》教你读懂自己的身体

根据易经的演绎方式,八卦与人的身体健康和养生有很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结合天时、地形地貌、季节、气温的种种因素,趋利避害来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根据自己的生辰八字,来判断自己大致所归属的五行类别,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适合一个人的养生方式,未必适合另外的人,因此,要做到因人制宜。

比如,在身体状况感觉良好,精力旺盛之时,要避免过度疲劳,防患于未然,及时调整身体状况和作息时间,有句成语:“否极泰来”,反之也一样,泰极也会否来,从卦象来看也是如此。而阴虚的人需要加强营养补充,要有针对性的进补,尤其要注意季节性,注意南北方差异等。

此外,养生的一大要务是心态,“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认为,人要想活得顺畅,首先应该顺乎人体自然,随太阳出来而起身,到晚上就应该休息,而不是与大自然反着来,要顺其自然,不能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衣,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强调防患于未然,而反对亡羊补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剑,不亦晚乎。”

《易经》指导季节养生调理方法:

春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为万物之始,阳气渐生,应该养生气。春季木旺土死。木代表肝、胆,旺则易病:土代表脾、胃,死则易伤。为了减病康体,必须减木补土,使五行趋于平衡,方能保证健康。

调理:多食五谷――黍(玉米),秫(高粱)麦,稻,谷;减少酸味增加甜味,以达到既保护肝、胆,又健康脾;睡觉时间过长,会损伤人体阳气,故晚睡早起,减少睡眠时间,适当增加晨练,当然可适当增加午休。

夏季:夏季万物茁壮成长,阳气旺盛,应该养长气。

调理:除五谷外,应进食代表金的白面以增加金的势力,也是减少肺疾的有效手段;应多进食水果以养长气,五果一般指枣、李、杏、栗、桃;多进食一些五行属土的黄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为了解暑和防止消化系统疾病,必须经常饮用清热解暑,醒脾养胃的茶水、饮料以及相关的药膳进行养长气。

秋季:秋季万物结实,收获季节,应该养收气。

调理:应多进食黑米、黑豆等代表水的五谷杂粮,以水通关,减少疾病发生;多进食木的蔬菜为补充,五菜一般指葵,韭,薤即?头,?即香蒲,葱五种;增加芹菜,蒜苔等富含纤维素的菜类,增加木的势力,减少肝、胆疾病的发生;可早睡早起,适当增加晨练。

冬季:万物收藏,阴气旺盛,应该养藏气。

调理:应多进食代表木的蔬菜,以木通关,从而减少疾病发生;进食五谷中代表火的高粱和五果中代表火的红枣,增加火的势力,以减少心、眼之疾;进补的大好季节,以五畜为益,五畜指猪,牛,羊,犬,鸡等,尤其羊肉和鸡肉为首选;冬季气候寒冷,万物蛰藏,应减少户外活动,深居简出,喜静养藏,所以应增加睡眠时间。采取晚睡晚起而养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