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读到伤心处
32310300000004

第4章 曹植,双重失落者

时代:三国时代

籍贯:安徽谯县

关键人物:曹操、曹丕、甄洛

非正常死亡方式:忧郁而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遭皇帝猜忌

年少轻狂

曹植是建安时代的大才子。

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文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它的风骨,诗风苍劲古朴,不任雕饰,往往都是直抒胸臆,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慨叹,又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建安七子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而曹氏父子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曹操、曹丕、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举重轻重,老子英雄儿好汉,爷仨做起诗来谁都不服谁。曹操是长辈,咱就不说他了,单说这兄弟二人之间,自古以来就有一段公案,孰是孰非,各自的粉丝各执一词。

搞政治,曹植不是曹丕的对手;做诗歌,曹丕要输曹植一阵。但诗歌一旦遇到政治,就像羔羊遇到豺狼一样,免不了要做人家的下酒菜。

曹植小的时候就能写文章,这一点被同样喜欢诗文的曹操很是看重。曹操是个文豪,在建安时代的文坛是个领军人物,他看自己的儿子年龄那么小,写出来的文章却那么好,就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捉刀。

曹操就问曹植,子建,你是不是找人代写啊?

那时候曹植的年纪还小,一听父亲怀疑自己的水平,赶忙跪倒地上,回答说,文章这种事,说出话来就应该成高论,落笔下去就应该是奇文,如果不信,请当面考我,看看我是不是找人代替了。

曹操一听,嗬,这小子还挺狂,做人狂一点也没什么关系,就怕他狂起来不着边际,引起别人的猜忌和反感,尤其他是我的儿子,将来最起码要做一个藩王,少不了跟政治打交道,锋芒太露容易招引祸端。曹操虽有隐忧,但见自己的儿子确实自信得很,自己的心里也很满意。

不过曹操还是想看看曹植的真本事。当时正赶上铜雀台竣工,曹操心情非常不错,就带领一群儿子去参观,到了台上,曹操俯瞰四下,中原物色尽收眼底,又联想到最近打了不少胜仗,胸中豪情充溢,便让儿子们做赋。

曹植呢,也被眼前的宏阔的景观所感染,远处宫殿的高门嵯峨耸立,飞檐斗拱在云里若隐若现,漳水的水流像一条玉带蜿蜒而去,果园里的花果树木繁荣茂盛,和煦的春风里荡漾着百鸟的鸣啭,所以的这一切都令他心旷神怡。正当曹植神飞天外之时,曹操命诸子做赋。曹植便将眼前的美景和心中的感受,倾泻于笔端,洋洋洒洒,第一个写完。

曹操读后非常惊异,这高远的立意、流水的行文、华丽的词藻,即使自己当年也做不出如此的文章。看来曹植以前说的那些话不是凭空捏造的。

有了铜雀台做赋一事,曹操更加宠爱曹植。曹植崇尚简单生活,做人本色不矫情,穿着也不讲究,虽贵为王子也不讲排场,所有这些都非常符合曹操的做人处世的原则,自然得到了曹操的偏爱。

这一年曹植二十三岁,曹操领军南下攻打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时告诫曹植说,我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当上了顿丘的县令,当时的所作所为,现在想起来丝毫不后悔,今天你也到了这个年龄,要勉励啊!

曹操对曹植寄予了厚望。曹植打动曹操的,不仅因为他文章写得好,而且曹操在曹植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曹操想到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刚过了弱冠的年龄,风华正茂,诗词文章挥笔而就,独领风骚,他希望曹植也能像自己一样,不但文章写得好,也要担当更大的责任。

估计这个时候,曹操就有了让曹植为嗣的意愿。可曹植究竟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呢?他的性格适不适合从政呢?

曹植就是曹植,他不是曹操。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不同,他们的性格和胸怀都存在差异,注定了曹植不可能成为曹操式的英雄人物,只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曹植生下来就是一个贵族,衣食无忧,做什么事前呼后拥,又有曹操的偏爱,可以说从一小的时候,曹植就养成了自大、放任的性格。后来慢慢长大,上学读书,写文章无人能比,别人他就更不瞧在眼里了。这种放任自性、狂放不羁的性格的养成,再加上酗酒无度不知节制,成了曹植一生之中致命的所在。

曹植虽说生于纨绔,但他是个有志向的男儿。

他在给杨修写的信中说,我虽然没有什么品德,但我位列藩侯,无时无刻不思为国尽忠,为民兴利,建立永世相承的基业和流芳青史的功绩,堂堂男儿怎能以翰墨建功立业呢?假如我的这些志愿实现不了,退而求其次,我将做一名史官,深刻地记录时事,辩论世俗的利弊得失,让后人知道我仁义的初衷,我的这些一家之言,即使不能藏之名山得以流传后世,只要能在志同道合的朋友间传看,我就心满意足了。

曹植说的多坦诚啊!别看我是纨绔子弟,却有着高远的志向,我不要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而是应该轰轰烈烈的有所作为。写文章只是我的一个才能而已,我不会依靠它来混日子的。

我不做太子谁做太子

曹操很喜欢这个儿子,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他始终拿不定主意,他对曹植既充满了希望,又觉得立他为太子似乎不是很妥。这个孩子爱喝酒,做事任性骄傲,本色做人,不加雕饰,这种性格根本不适合做皇帝。况且他又不是我的长子,废长立幼不合乎情理。因此曹操对立太子一事狐疑不定。

曹植是很想当这个太子的,因为当上了太子,他就可以建立更大的功业。可是他这个有点不着调,有时候耍点小聪明,这都犯了曹操的忌讳。

为了和曹丕争夺太子的位子,曹植搞了一个小帮派,组成了自己的智囊团,成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这些人整天搞在一起,测度曹操的意图,为曹植出谋划策。

丁仪很有才华,但是生理上有残疾,眼罩不好,但曹操因其父丁冲的缘故对他很有好感。丁冲当年也跟曹操亲善,曾点拨曹操,当时之世正是拯救天下的好时机,曹公不要错过啊!曹操对此很感激,总想找机会报答丁冲的开导之恩。后来曹操听说丁冲的儿子丁仪也颇有才能,没见过面就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那个时候没有婚姻自由,爷娘的话就好使。这时候五官中郎曹丕站出来反对这门婚事。

曹丕是曹植夺取太子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是长子,做人讲究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说白了就是做人不厚道,玩弄阴谋诡计,脸上带着虚伪的面具,内里藏着一个恶毒的心灵,但他善于掩饰,知道笼络高人,因此周围聚集了不少爪牙。

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他是曹操的长子,这一条很重要,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是不是长子乃是选择储君的首要条件。曹丕恰恰就有这个先天的优势,使得不少曹操倚重的人物,如贾诩、崔琰,都站在了曹丕的一方。

曹丕对曹操说,女人找老公,看重的是相貌,而丁仪两眼无神,瞎子一般,妹妹怎么会喜欢呢?还望父亲三思。

曹操一想也是这个理,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后来,他把丁仪招来谈话,丁仪的言谈举止深得曹操的赏识,曹操就当着丁仪的面抱怨曹丕,像丁先生这样的才俊,即使两眼都盲了,也配得起我的女儿,何况只是眼神不太好,这都是我儿子曹丕把我蒙蔽了。

曹操的本意并不是指责曹丕,而是向丁仪表明他的器重之意。你看我原来想把女儿嫁给你来着,知道你是个人才啊。可丁仪却因此知道曹丕坏了他一桩美事,因此心中怀恨,转而投入曹植的阵营里。丁仪觉察出曹操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意思后,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植的好话。

丁廙和杨修也都是当时的才俊,都是名声响当当的人物,可名声这玩意,一不能拿来当饭吃,而不能拿到当武器,如果运用不得当,好事不见得有,坏事可逃不掉。何况,有多少人能做到名副其实呢?

曹植和他的这些智囊,丁仪,丁廙,杨修等,都以文采见长,文思如泉涌,辩论不输人,说得天花乱坠,写得委婉动人,可这有什么用?搞政治斗争靠的是心黑手辣,靠的是经验阅历,这些他们有吗?没有。他们既不懂权谋,又不懂藏锋养锐,处处争强好胜,骄纵不知收敛,长久下去,不但是反帮了曹丕的忙,而且也使得曹操对曹植丧失了信心。

曹植越来越不着调了,做事情也越来越离谱。他藐视宫里的规则,有一天,他趁着酒兴,催马扬鞭从司马门跃出,这样做是曹操三令五申不容许的。事件发生后,曹操非常气恼,曹植是自己的儿子不忍心杀掉,只好拿守门的小吏撒气,命将其斩首,这个无辜的人做了曹植的替死鬼。

曹植幸免于难,但他却永远都不明白,他在曹操心中美好的形象,顷刻间就化为乌有了。事后,曹操又重申了禁令,眼睛既失望又痛心的盯着曹植。

从此以后,曹植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是他的恃才傲物的性格冷了曹操的心,是他放诞无忌的行为令旁观的曹丕再次露出了笑容。

曹操一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狐疑不决,是立曹丕呢?还是立曹植?一个长子,一个爱子;一个深沉稳重,颇有御人之道,一个聪明纯粹,文思才化了得;一个踏实求是,但心机颇重、权谋太深,一个赤诚无私,但根基不稳、性情不定。实在令曹操大伤脑筋。

曹操不得已找到贾诩,跟他秘密讨论立储之事。贾诩只是嘿嘿笑,并不回答。

曹操就问,先生何故只笑不答?

贾诩说,刚才有所思考。因此没有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就问,是什么事情让你有所思啊?

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两父子的事呢!

曹操恍然大悟。袁绍和刘表在立储问题上都不是很高明,废长立幼,导致他们死后,集团内部自相残杀,骨肉成仇。殷鉴不远,曹操庆幸自己尚没有做出错误的选择。

后来曹操还不是很肯定,又找到了崔琰,崔琰的意思跟贾诩不谋而合,他跟曹操说,您没听说过春秋大义吗?立子以长,五官中郎将曹丕聪明仁孝,是最应该继承正统的人,我以死相保。

崔琰是曹植的叔丈人,即曹植的老婆是崔琰兄长的女儿,曹操一看连跟曹植有亲戚关系的崔琰都主张立曹丕为太子,因此下定了决心。

甄洛是个大美女

曹丕如愿以偿当上了魏国的太子,可这个人心机颇重,想问题想得深,他认为虽然他当上了太子,但只是先胜一筹,至于曹植会不会翻盘,会不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可难说,时刻得加以小心。

而此时此刻的曹大才子忙什么呢?

他正沉浸于美酒带来的精神麻醉和痛苦之中。酒对于他来说,比血液都金贵,一天一时一刻一分一秒不喝都不行。他整日烂醉如泥,醒着的时候异常的痛苦,醉着的时候神魂颠倒。为什么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我们上边提到的,他在争夺太子斗争中失败了,他不甘心,他不相信父亲不爱自己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把感情和政治挂钩,其实感情和政治是两码事。能说曹操不选择曹植就是不爱他了吗?不能这么说,那是真的冤枉曹操了。曹操对曹植始终都是喜欢的,即使他犯了严重的错误,可是喜欢归喜欢,政治不需要偏爱,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智,曹植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具备曹丕那样的政治优势、心怀和手腕,因此他的落选是必然的。

其二,有一个美女使他魂不守舍,令他痛不欲生。

曹植曾在其著名的《洛神赋》中描写了这位美女的容貌和气质: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这么一位如仙似玉的美女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与曹植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曹植为什么为她伤心欲绝?她的结局是怎么样的?诸多的疑问就像是飞絮一样扑面而来,不过还好,答案即将揭晓。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以后,把袁绍的府第翻了个底朝上,可是人早就跑光了,只剩下零碎的财物,曹操的士兵很是看不上眼。曹植此时随父出征,在家闲着实在无聊,不如出来积累写作素材。他趁着军队休息的时候,跑到洛神庙去寻访,诗人都爱寻找刺激,不成想却在破庙之中发现一个美女。

此美女命曰甄洛,乃是袁绍之子袁熙的老婆,因袁氏战败而藏身于古庙之内,希望洛神能保佑她脱离战争所造成困厄。曹植看见她后,一下子惊呆了,王孙气概全然不见,他生长在都中,什么样的女人没见过,但却从未见过如甄洛这般既美貌又有气质的女子。

曹植心旷神怡,决定把自己的白马赠送给甄洛,让她骑着返回邺城家里。甄洛也被眼前这个风采奕奕的男子赠马所打动,临行时将自己一枚贴身玉佩回赠。这段要是拍成电视剧,肯定会催人泪下。两情一见相悦,依依话别。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不需考证事情的真实性,即使它不存在也无所谓,浪漫的传说不是更能打动人么?设想一下,离庙不远的地方就是战场,喊杀震天,血流漂橹,而庙内确是如此的浪漫温馨,根本闻不到战争的气息,也不见刀光剑影的惊悚,两个人满含深情地对视,心里已暗许三生之约。

不过,事情出现了茬头,曹丕不仅在政治上令曹植一败涂地,在爱情上也依靠自己的强势,使曹植陷入痛苦的深渊。

曹丕早在没进攻邺城之前,就听人说袁熙的老婆长得漂亮,想要据为己有。可是他老子曹操也看上甄洛,想要纳甄洛为妾。这事儿麻烦了,父子三人喜欢上同一个女人,建安七子的前三子为了同一个女人而费尽心机。

接下来父子三人进行了角逐。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想借此机会向甄洛展示自己的文采,可甄洛不买账,曹操怅然不已。最后在崔琰的建议下,父子三人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就是曹操将甄洛让给曹丕,而将崔琰的侄女嫁给曹植。

这个方案表面上看很是公平,可爱情这玩意是自私的,强权不能干涉。这出棒打鸳鸯的好戏着实让曹植难以承受,从此一蹶不振。

曹丕得到甄洛后,并不满足,他还要以甄洛设计,更深的打击曹植,使曹植彻底丧失翻身的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想对曹植再作考察,看看他是不是就想这么沉沦下去,于是就命曹植为征虏将军前去解曹仁之急。

曹丕害怕万一曹植打了胜仗,父亲一高兴,兴许我这个太子就做不成了,绝对不能让曹植成行啊。于是他想到了美貌的甄洛。曹丕从甄洛口中套出她曾与曹植在庙里相会,彼此爱慕相悦。曹丕便设法让曹植与她相见,并借甄洛之手,把曹植灌了一个酩酊大醉。

临出发前,征虏将军曹植大醉,没把曹操活活气死。自此,曹植完全失宠。

可怜的转蓬

后来又发生七步诗事件。这件事是曹丕加害曹植的升级版。

曹植因醉酒遭到曹操的贬斥,甄洛心里感到十分对不起曹植。曹操死后,曹丕再无顾忌,想用毒枣置曹植于死地。甄洛发现后,想到自己思念不已的情人,决定舍身相救,曹丕毒枣之计未能得逞。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诗出来,要不然血溅当场,就讲不了兄弟情谊了。

曹植心中既有对甄洛的深刻的思念,又饱含着对兄长横加残害的悲愤,文思激荡,才情激烈,七步成诗,发出了震撼千古的呐喊: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发出无奈的控诉,我和你是一母所生,何必执意要逼死我呢?我们是亲兄弟啊,难道政治比血浓于水的亲情还重要吗?我是跟你争过太子之位,可最终我不是放弃了吗?现在,我既没能当上太子,又没有得到心爱的女人,我的心已经死了,你做哥哥的还忍加害吗?

曹丕也有些悔意,但他绝不容许政敌留在身边,养虎遗患,于是把曹植远远的发配了。发配的名义则是冠冕堂皇的移居封地,没有奉诏不得入京。甄洛也因触怒了曹丕而被赐死。

曹植闻讯痛不欲生,精神一度恍惚。曹植的精神其实是很脆弱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他的喟叹,何况是自己的心爱的女人死去?他的心真的死了,他的眼睛一片模糊,他哭不出声来,声音咽在喉咙里令他窒息。

可是他晚上做了一个美梦,在如诗如画的梦境里,他看到了心爱的甄洛披着彩霞,踩着朝露,从天空翩翩而降,随之而落得是漫天的花瓣,甄洛穿过花瓣的海洋来到他的身旁,深情的凝视,直看得曹植,充满泪痕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曹植从此得了抑郁症。

曹植在封地受尽了监视,虽说是藩王,却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还不如普通百姓。他也曾多次向朝廷建言建策,发表对时政的精辟见解,可是没人理睬他,他在当权者的眼中,早已不存在了。

曹植生不如死,活在痛苦的精神折磨中。

四十一岁那年,曹植感觉自己的胸口犹如被巨石压着一般,气息怎么也出不来,他进入一种迷离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捧着他的文章在看,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看见自己骑着奔腾的骏马上出司马门而去,扬起的尘土遮蔽了宫阙的威严;他看见自己和美丽的甄洛在洛神庙中相遇,至今甄洛留给自己的那块美玉仍贴身佩戴……

一切美好的事情都浮现于眼前。不过,瞬间就消失了。接着黑暗涌过来,铺天盖地的涌过来,让他无处躲闪。

黑暗中他听到了哥哥曹丕的狞笑,看到了双令他畏惧的闪烁着冰冷的光芒的眼神,他觉得自己正在堕入深渊,他要求救,可是没有人听得见他的呼喊,他停止不了自己的沉沦。

最后哇的一声,一口鲜血沁出,曹植怅然而逝。

死前曹植曾调琴瑟,做了一首《吁嗟篇》,他在辞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看法,也控诉了命运所赐予的不公平。但最重要的,他认识了自己,并给自己失落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可怜的转蓬啊,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孤独怅然!

你飘零飞去,远离了心之所系的根脉,

你孤苦无依,日日夜夜得不到休憩和悠闲。

……

我原以为,奔上了充满憧憬的天路,

却没想到,被命运之神忽然沉入下渊。

惊惧的狂飙把我扬起,

使我悬落在松软农田。

……

飘飘荡荡的何处是归依的地方呢?

忽然丢失却又觉自己真实的存在。

……

我愿做那林中郁郁菁菁的野草,

随着秋日的野火一起燔灭,

虽然身体经历了苦痛,化作了飞灰,

可灵魂却系在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