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政策打基础 加快发展正逢时——关于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沿黄城市带和固原贫困地区是宁夏发展的两个大局,如何统筹这两个大局,缩小固原与沿黄城市带的发展差距,力争固原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是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固原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固原市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积极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93亿元,可比增长13.1%,与2006年相比,年均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增长48%;财政收入6.43亿元,年均增长4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3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3‰以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06万吨、0.82万吨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劳务、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煤炭、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产业后发优势彰显,商贸物流规模不断扩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初见端倪,产业发展后劲生成,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围绕构建宁南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了一批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城市框架逐步拉开,城镇化率达到19.12%。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四)生态建设步入新阶段
围绕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城乡大环境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封山禁牧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17.6%,高出全区6.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和产业带动战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2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59%、53.8%。城市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危窑改造取得实效,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6.14平方米和19.11平方米,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
(五)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科技推广应用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39%以上;“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局面得到新巩固。
二、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
尽管固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与全区和周边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
经济总量较低。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区的32.6%、全国的23.6%。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的GDP分别是固原市的6.6倍、2.8倍、2.1倍和1.5倍,目前,固原市工业化刚刚起步,城镇化水平较低,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按照自治区1350元/年的贫困人口标准,固原市全市贫困人口50.1万,占全区贫困人口的50%。如果以2009年为基数,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全面小康目标,全国和全区不需要翻番,而固原市则需翻3.5倍。把固原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目前仍处在奋起直追、加快发展的阶段,要合上宁夏发展的节拍,赶上全国发展的步伐,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
生态移民的任务依然繁重。固原全市还有27万人生活在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地区,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就地进行扶贫解困,成本高、收效低,不利于尽快脱贫致富,需要搬迁出来异地安置,生态移民任务比较繁重。
三、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固原市也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中两处提到涉及固原发展的政策,为固原发展带来政策和争取项目的重大机遇。二是国家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关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在红色旅游发展、黄土高原治理、黑色资源开发、绿色生态建设上提出了相关政策意见,将带来难得的区域合作发展机遇。三是贯彻******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分工方案的重大机遇。******促进宁夏发展意见及其分工方案明确了固原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些重大项目,形成了重要的政策机遇。四是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发展机遇。宁夏正处在沿黄城市带建设全面提速的黄金期,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需求极大,社会消费需求旺盛,为固原市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人口转移、劳务输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五是自治区出台了支持固原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制定了加快固原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固原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政策机遇。
四、固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固原市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固原市全体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巨大关切。加快固原经济社会大发展,要用好、用足、用活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政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固原跨越式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与务实苦干密切结合起来,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必须把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必须把控制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协发展结合起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固原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固原要富裕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固原工业的发展,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科技兴工、节约用水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高效率推进。
建设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园。按照建设充满活力、功能完善的新城区,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产业区,环境友好、宜工宜商生态新区的定位,用活中央对西部地区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合理利用、节约资源、规范开发,建设好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园,努力把示范园区建成现代产业的集聚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发展能源及农产品加工业。用好中央关于支持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审批的政策,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尽快推进王洼煤矿、六盘山热电厂、煤电联产项目,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力争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西吉月亮山风电厂,积极谋划泾源青龙山、原州区黄峁山等一批风力发电项目。要大力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催生一批草畜、马铃薯、脱水蔬菜、果品、小杂粮、菌草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开创固原工业满园春色的时代。
(二)抓好退耕还林(草)和危窑危房改造两大工程
抓好退耕还草工程。首先要搞好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用好中央支持黄土高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政策,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六个百万亩”生态林业建设,抓好大六盘经济圈二期规划和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建设质量,增强支撑功能。要坚持生态工程和生态经济工程同推进,植被保护区和植被恢复区同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旅游观光林同增长,生态林和经济林同发展,原始林和人工林同保护,使生态经济圈真正成为黄土高原的生命之岛。继续加强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用好中央第二期退耕还林草政策,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大力推广隆德梯田建设和彭阳小流域治理经验,坚决把该退的退出去,该种的经营好,确保退耕田生态恢复、口粮田稳产高产。要不断壮大后续产业。要利用好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建设政策,因地制宜、分区指导、分业施策,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林果业、中药材、苗木、林区菌草和加工业等后续产业,要抓好补植补造等工作,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做到种一片、成一片、绿一片。
推进危房危窑改造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西部地区农牧区房屋改造政策资金,抓好新一轮的危房危窑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改变单纯修屋建房的做法,把危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将房屋改造、村庄绿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同步推进,农村学校、卫生室、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生存环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住房舒适”的新农村。把危窑危房改造与发展生产统一起来。将各类扶贫开发项目集成到特困户,与生态移民、农村能源建设、圈棚建设、种草养畜、人饮工程、闽宁合作等项目相结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做到改造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把危窑危房改造与改变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统一起来。配套推广节能炕、沼气灶,实行建房、改厨、改炕、改水、改厕、改圈“一建五改”同时进村入户,发展资源节约型新农村,推动群众生活方式新变革。
(三)实施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三大工程
实施好生态移民工程。按照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实施好固原市27万人口的生态移民是功德无量,载入史册的大事,也是统筹山川发展,缩小南北差距的重大举措。要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生态移民的政策支持,做好相关工作。
首先要抓好安置工作。按照自治区关于生态移民安置办法,选择好移民安置地,重点做好土地调剂、村庄规划、住房建设、基础配套等工作,确保住得下、稳定住、能扎根。其次要抓产业培育。支持引导移民群众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养殖、庭院经济、劳务产业,坚定不移培育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千方百计构建稳定致富的长效机制,引领移民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确保移得来、可发展、能致富。再次要抓生态恢复。在生态移民过程中,要按照移民规划和安置政策,做好移民迁出地的封山育林、村庄拆除、林草地管护等工作,促使植被增加、生态恢复、山清水秀,切实巩固移民的生态成果。
抓好劳务移民。做到三个“加快”。要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广泛、稳定的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向使用数量大、劳动收益好、创业机会多的地方转移,促进数量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要加快基地建设。要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基地,既要抓好区内和固原市重大项目用工输送,也要力促沿海和新疆等地的用工稳定,要抓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契机,利用******的地缘人文优势,引导劳务产业向国际延伸拓展,尤其是向阿拉伯国家的延伸拓展,开辟新的劳务用工空间,加快形成南部地区和引黄灌区、区内和区外、国内和国外同发展的劳务产业格局。
要加快基本保障。认真贯彻自治区关于农民变市民的有关政策,解决好劳务移民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实现好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使山区农民真正稳就业、不回迁、转身份、变市民。
抓好教育移民工程。要着力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优质教育的承载作用、带动功能,用川区资源、育山区人才、兴全区事业。要总结经验,注重质量、扩大规模,办好现有的银川六盘山高中、育才中学,同时灌区其他三市也应建立六盘山高中,搭建稳固的教育移民平台。
要着力加强社会办学,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在进一步加大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力度的基础上,全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都要创造条件接纳贫困地区教育移民,凝聚中学、高职、高校共同培养贫困地区学生的合力,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让更多的人才走出大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做大草畜、马铃薯、设施农业和旅游四大产业
草畜产业要突出做大基地。切实利用好中央支持西部草原生态建设政策,在建设上啃硬骨头,在规模上打攻坚战,使基地规模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与链条延伸相适应、与市场要求相衔接,力争把宁南山区建成西北重要的肉牛养殖基地。要突出品种改良。充分利用国家品种改良政策支持、现代遗传育种技术抓紧品种改良,推行标准化养殖、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良种率、优质率、产出率。要突出饲草调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饲草调制产业建设,提高秸秆调制技术覆盖率,大力发展大型调制配送和家庭调制相结合的饲草调制利用模式,形成饲草调制产业化发展格局,为畜牧业扩张创造良好条件。要突出产品加工。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宁南清真肉类加工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固原农民增收的坚实支柱。
马铃薯产业要力促种薯基地扩张。利用好国家支持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按照重点发展种薯的原则,坚持优化品质、提高单产、着力覆盖的要求,不断扩大脱毒种薯基地规模,加快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形成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普及化、规模化“五化”推进的发展模式,切实解决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的问题,着力打造西部地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力促加工水平提升。整合资源、外引内联,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效益好、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加工业产业集群,做到粗粉精粉一起上,食用药用同时搞,发展精深加工,追求高端效益,不断提高马铃薯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力促鲜薯顺价销售。充分利用网上推销、电子交易、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建设和完善市场销售体系,依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营销网络,大力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实施反季节销售,获取时间差利润,提高比较效益,使其成为固原地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设施农业要做到“三个强化”。经过几年的努力,固原的设施农业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经验,要继续挖掘更大潜力、促进更大发展、力求更大突破。强化特色利用。充分利用宁南山区冷凉资源气候特点,坚持“依水量定规模,依市场定品种”,转劣成优,化害为利,着力发展冷凉型设施园艺、设施菌草、特色种苗和设施养殖等产业,力争把宁南山区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冷凉产业基地。强化金融支撑。切实利用中央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补贴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扶持,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农村互助金、村镇银行等新兴金融组织,创新支农机制,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固原的服务扩面、密点、增量,逐步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强化科技服务。大力推行“专家服务团服务,县乡农技队伍服务,乡土农技人员服务,科技特派员服务,外来农技人才服务”五轮驱动的科技服务模式,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旅游产业要着力做优资源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支持政策,按照自治区打造三大旅游板块的规划,坚持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红色和生态相结合,人文和历史相契合,精心谋划,科学整合,努力构建以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为核心,须弥山历史文化、火石寨绿色生态、萧关历史遗址等为重点的旅游经济圈,促使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产业集聚,优势效益发挥。着力做好市场推介。借助自治区内陆开放的推力,以打造西部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谋合作、求共赢,做优旅游市场的开发、宣传和推介,把固原旅游市场推向东部、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以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品牌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申报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打造5A名胜景区,举办大型旅游文体节会,使固原的旅游品牌驰名西部、知名全国、扬名国际。着力做强基础设施。完善投资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设一批星级服务设施,提高景区综合承载能力、集聚辐射能力、效益增长能力。
(五)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民生工程、扶贫开发、计划生育、社会管理五项工作
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固原市地处西、兰、银三角型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发展空间广阔。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加快城镇化的机遇,积极对接沿黄城市带建设,按照新城、老城、经济开发区、盐化工循环经济扶贫示范区、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中心城市和西、兰、银物流集散基地。按照“一个城市一幅画、一条街道一道景”的要求,加快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精品街区,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聚集带动功能。
稳步推进民生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十年教育纲要实施的政策机遇,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契机,加快推进高中向市区和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和中心乡镇集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要利用好中央关于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支持,注重典型引路,完善服务体系,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培养更多的小老板,孵化更多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用好中央支持西部地区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尽快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快解决社会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要利用国家支持文化大发展的政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民文化家园等惠民工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建设“花儿”创作基地,扩大“西海固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两项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要切实利用国家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实施大幅度减贫计划的政策支持。牢固确立大扶贫思想,着力推动救济式向开发式扶贫、间接支持向直接受益扶贫、传统扶贫向科学扶贫转变,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成果并重,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衔接,山川共赢和差异发展统筹的原则,切实加强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社会帮扶、劳动力转移培训、村级互助资金全覆盖等工作,积极探索解决中南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工作。要以乡镇“三无”创建活动为抓手,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多种形式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保险,深入开展“少生快富”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创建计划生育“星级乡镇”,开展难点乡镇集中攻坚,坚决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使人口增长率和灌区大体一致。
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要加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对流动人口进行属地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注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监管,积极引导网络民意。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司法诉讼等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严重暴力、吸毒贩毒等犯罪活动。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镇、社区、学校和企业,认真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对教职人员的培训,发挥宗教界人士在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要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主持人:****民 周鸣和
调研组成员:王生礼 韩治泰 张其度 吕继明 赵毅 胡立新
执笔人:韩治泰 胡立新
2010年11月
农村经济
推动产业优化布局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关于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宁夏各地以农民增收和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农村还有一定差距。为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对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08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7.2亿元,比上年增长8.77%。其中:种植业(含枸杞、葡萄、苹果等经果种植)总产值131.1亿元,林业总产值7.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73.1亿元,渔业总产值6.0亿元,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3.3%、32.2%和2.6%,分别比上年增长9.16%、20.55%、5.99%和9.68%。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经济作物、蔬菜瓜果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协调发展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水稻112万亩,玉米面积扩大到326万亩,马铃薯发展到350万亩,小杂粮14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20.24万亩(包括设施蔬菜),油料种植面积扩大到120.75万亩。200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29.24万吨,比上年增长1.8%,蔬菜总产量达到319.28万吨,比上年增长25.3%,油料产量达到13.56万吨,比上年增长75.0%。
(三)养殖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行
全区家禽、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200万只,300万头、160万头和1100万只,与上年相比,家禽饲养量增长6.7%,生猪饲养量增长9.1%,牛饲养量增长6.9%,羊饲养量增长6.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3.1亿元,比上年增长5.99%。水产养殖规模达到40万亩,比上年增长14.2%;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6亿元,比上年增长9.68%。
(四)设施农业发展增势强劲
2008年,全区设施农业新增面积26.1万亩,其中引黄灌区新增15.1万亩,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新增11万亩,比上年增长54%,设施农业总产量135万吨,实现总产值18.93亿元。全区设施农业累计建设面积达到64.1万亩。由最初的单一蔬菜种植发展到目前的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多品种经济作物种植的格局,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发展到目前的集中连片建设园区、基地的局面,初步形成了银川市优质设施果菜、花卉生产优势区,中卫市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吴忠市设施蔬菜、食用菌优势区和以彭阳、隆德、原州区为核心的南部山区夏季设施蔬菜、食用菌优势区。从种植品种和产出上看,日光温室种植的瓜菜类面积占77%(其中番茄45%,辣椒14%,黄瓜12%,茄子6%),叶菜及其他蔬菜占23%,平均亩产量5634公斤,亩产值达到7710元;大中拱棚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西甜瓜及果树,平均亩产量5100公斤,平均亩产值4200元;小拱棚主要种植西甜瓜和韭菜等,平均亩产量3670公斤,平均亩产值达到3390元。从种植规模上看,设施农业发展涉及全区140个乡镇、759个行政村和13.98万户农民;建设500亩以上集中连片日光温室示范点186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大中拱棚示范点41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小拱棚示范点42个;全区500亩以上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5万亩以上,1000亩以上的超过120个,1万亩以上达到7个;灌区和山区农民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50%。从事设施农业种植的农户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五)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初步形成。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比上年增长17.4%,产量达到5.9万吨;奶牛存栏达到38万头,比上年增长11.7%,产量达到89.4万吨;肉牛饲养量达到160万头,比上年增长6.7%,羊只饲养量达到1100万只,比上年增长4.2%,肉类总产量达到23.6万吨,比上年增长3.6%;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比上年增长16.3%,产量(折粮)达到42.3万吨;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比上年增长37.4%,产量达到9.7万吨;西甜瓜种植面积达到112万亩,比上年增长26.1%,产量达到132万吨;红枣种植面积达到33万亩,比上年增长8.0%,产量达到3.9万吨。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二、当前宁夏调整农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春旱和黄河来水减少,对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不利影响
宁夏春旱延续多年已成规律,中部干旱带第一次降水多延迟到5~6月初,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构成很大威胁。黄河来水也逐年减少,使得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的灌溉难度逐年增加,对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农业内部各业之间比例不尽合理,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在农林牧渔各业结构之间,种植业所占比重偏重,占农业总产值的57.7%,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偏低,分别只占农业总产值的3.3%、32.2%和2.6%。种植业内部比例也不尽合理,粮食作物比例偏高,经济作物和优势特色作物比例偏低。从播种面积看,粮食1271万亩,蔬菜120万亩(包括设施蔬菜面积),西甜瓜112万亩(100万亩压砂瓜不占耕地面积),油料120万亩,设施农业64万亩,枸杞42万亩,红枣33.3万亩(枣瓜间作11万亩),葡萄21万亩,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
(三)畜牧业受重大疫病和食品安全事件困扰,生产波动大,增速减缓
畜牧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但近年来连续受到禽流感、三鹿奶粉事件和近期甲型H1N1流感影响,畜牧业发展波动起伏,面临很多困难。奶产业面临奶价下跌、奶粉积压、奶农亏损的不利局面,畜产品价格下滑、尤其是猪肉、鸡肉价格连续下滑,养殖户成本效益倒挂的现象普遍存在,2008年平罗县育肥羊每只亏损6.2元,全区育肥羊效益也不太乐观,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户融资难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是品种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作相应调整,二是产品品质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更新,三是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社会投资与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资比较保守,而农户由于经济实力弱,有效抵押物少,融资困难,无法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有效投资,影响了农户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制约了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