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招商引资力促县域经济发展——关于中宁县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宁县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地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总结该县经验和做法,我们对中宁县招商引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中宁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效和做法
中宁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号工程”,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加大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全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县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7.29亿元,引进招商项目57个,到位资金21.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十亿元以上项目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这些项目落地建设为该县保增长、扩内需、调节构、促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一)加强领导
该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抓招商”的理念,采取领导力量向招商引资倾斜、工作精力向招商引资集中、各种资源向招商引资汇集等多种办法,聚合社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县上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重大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解决,切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负责人协调抓、招商队伍专门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极大地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规划先行
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平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对“一园四区”及核心区、功能区进行科学定位,将石空工业区定为冶金区,瀛海区定为建材区,宁新区定为高新及物流区,红梧区定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同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完成了33条产业链的近期、远期发展规划,使园区建设更具战略性、前瞻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打造“三个百亿元”产业发展基地,增强园区承载聚集功能和投资吸引力。3年来,全县共投入3亿多元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共平整项目用地2万多亩,新修道路80多公里,栽植树木20多万株,建蓄水池6座,铺设供水管道90公里,建变电所3座,迁坟5000座,为企业入园置业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入园企业达84家。
(三)措施到位
坚持把政策引导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的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和《中宁县招商引资项目认定及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优惠,真正形成了吸引投资的政策洼地。在土地政策上,除中央和自治区收取的税费外,县上免除一切管理性收费,并将土地出让金按项目规模比例拨付企业用于生产性建设;占用荒山荒地需进行土地平整的,根据项目投资建设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助;在税收政策上,对现有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实行建成投产后3年内,将企业新增所得税县留部分的50%返还企业用于企业更新改造;对投资新办企业,除按自治区有关招商引资政策规定免征3年、减半征收两年企业所得税外,再由县财政返还企业缴纳所得税县留部分的50%,全力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在财政扶持上,在县财政2008年安排2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以后每年投入20%的地方财政新增收入,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贴息和技术创新等扶持;每年统筹200万元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在企业供水供电、道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政策吸引优势明显。
(四)重点突出
充分发挥该县便利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及矿产资源优势、充裕的电力条件和优惠政策,依托资源谋划项目,有针对性地招商。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以业已形成的冶金、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重点,按照招大、招强、招优的原则,采取资源招商、产业招商、节会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能人招商策略,重大项目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拜访客商、亲自洽谈、亲自协调服务。经过几任班子的不懈努力,宁夏万隆公司100万吨稀土彩钢板、锦宁公司76万吨铝镁合金、宁夏华夏特钢40万吨硫酸及炉气余热发电、30万吨镍铁,宁夏隆基公司2800万吨单晶硅,宁夏瀛海天祥公司100万吨水泥熟料,中石油昆仑燃气公司城市天然气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地,招大商成果显著。
(五)完善服务
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环境比政策更重要、诚信比承诺更重要、规则比热情更重要”的意识,切实加强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诚信环境建设力度,竭力打造招商引资良好环境。坚持把环境和服务作为招商引资的名片,积极推行“四诚”服务制度(在项目洽谈过程中诚信承诺、诚恳洽谈、诚心服务、诚实兑现),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吸引企业“再投资”,形成“以情招商、以商招商、扩大招商”的良性互动引资格局。同时,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跟踪服务力度,实行“全程式”服务,促使“纸上”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早日“上马”,“上马”项目快速“见效”。
(六)严格考核
始终把提高协议转化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作为招商引资工作评价的最终目标,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县招商工作领导小组每半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联系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委、政府督查室把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作为日常督查的重点任务,每季度在全县通报一次;县上每年年终按照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落实奖罚,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单位领导追究责任,有效地保障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中宁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
中宁县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招商引资依然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洽谈项目多,具体落实少;协议资金多,到位资金少;一般项目多,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少;非生产性项目多、生产性项目少。二是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周边地区和本区中心城市相比,政策体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影响效益发挥。个别项目审批时间过长,资金到位缓慢等等。这些问题在宁夏其他县域招商引资工作中普遍存在,应逐步加以解决。
(一)围绕结构调整抓招商
把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的方向、目标和要求结合起来,好中选优。紧紧抓住我国东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引进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招商项目。新项目的引进要立足长远,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杜绝技术层次低、能耗和污染高的项目上马,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中宁县瀛海水泥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成功实施技术改造,为该县传统产业升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市场好,有销路的传统产业,采取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加大技改力度,尽快达到环保要求,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要立足长远,充分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二)围绕产业链延长抓招商
中宁县镁铝合金和彩钢项目落地,为延长产业链招商带来很好的机遇。要规划好下游产业和项目,在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配套上做足文章,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和布局,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要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上下工夫,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加大区外招商的同时,整合宁夏淘汰下来的高耗能企业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引导他们按照新的产业规划要求,进入新的产业链,进一步盘活资源。
(三)围绕园区建设抓招商
中宁县荒山荒地资源相对丰富,建设大工业园区、引进大项目有一定优势。
要在差异化布局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使各园区既分工负责又协同服务,增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力。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增强园区“洼地”效应和承载聚集功能,使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要注意节约用地,降低地方政府开发土地成本,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四)围绕政府服务促招商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形成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在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包括出口退税支持、公共信息服务、招商信息咨询、财政金融扶持等内容的政策支持体系,保持招商引资政策公开、持续、稳定、有效,避免随意性和个别人说了算、人走政策变等现象。在强化市场法治、加强依法行政、改善市场信用、改进政府服务、优化环保环境等方面多下工夫。加强监督考核和项目落实,对于已经签订协议的重大项目,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抓紧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促成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
主持人:****民 刘策
调研组成员:刘策 王生礼 张明海 张秉旺
执笔人:张明海
2009年12月
引进金融服务让群众有了增收发展的新路子——关于红寺堡区金融服务创新情况的调研报告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的金融服务对推动经济发展,群众增收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为此,我们深入红寺堡区,就该区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促进群众增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红寺堡区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
红寺堡区是自治区的县级移民开发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移民扶贫开发区。目前,通过实施扬水工程共开发土地48万亩,搬迁南部山区干旱贫困移民20多万人,辖2镇2乡47个行政村,总面积1999.12平方公里。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财政收入4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30元。
近年来,红寺堡区按照自治区建设高效农业的战略部署,立足区情,坚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3211”产业发展思路,计划利用5年时间,着力培育发展酿酒葡萄30万亩、经果林20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肉牛养殖10万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移民群众增产增收,走上富裕之路。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红寺堡区一直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开发区财力薄弱,群众积累少,很难拿出资金进行有效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面对群众一家一户贷款需求和缺乏有效资产抵押,产生了贷款成本居高、风险化解困难等问题,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直没有进驻红寺堡区设立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造成整个开发区金融资源匮乏和金融服务短缺。针对这一情况,红寺堡区委、区政府千方百计加强与自治区内金融机构联系沟通,通过创新金融服务,首先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合作,创建了由嘉荣公司和红寺堡区政府共同担保,国开行宁夏分行为红寺堡辖区群众贷款的模式,为破解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资金难题寻找到一条实在可行的出路,有效缓解了群众创业发展的资金制约困难,这种金融服务做法,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他们称之为“红寺堡模式”(即红寺堡金融服务模式)。
“红寺堡模式”是红寺堡区政府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宁夏嘉荣担保公司合作,创建的帮扶困难企业、困难群众的融资模式,即“政府+银行+担保公司+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个人)”的运作模式。具体讲,由嘉荣公司和自治区财政厅分别在开行宁夏分行开户存储20%的保证金和10%的担保基金,履行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存储机构职能和责任,红寺堡区政府贷款管理办公室作为小额贷款担保的第一责任人、第一风险管理控制责任人,负责向担保公司推荐贷款人,并为其提供反担保;由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为担保公司推荐被担保贷户,并提供反担保;国开行宁夏分行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3-5年期的小额贷款。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通过这种模式共为红寺堡区群众发放项目贷款22笔,担保贷款1378万元,涉及10个行政村204户农户,使1209个创业个体进入了创业就业岗位,4家企业恢复生产、扩大了经营,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我们看到一些农户因为得到了小额贷款支持,或育肥牛、或种植温棚,走上了自己的经营发展之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