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腔,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秦风秦韵流布的三秦大地,会想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的壮观与豪放。“听了秦腔,酒肉不香”秦腔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三秦大地已经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说到秦腔,人们会如数家珍地扳起手指头,提一串响当当如雷贯耳的大名来:任哲中、李爱琴、马友仙、陈仁义……然而,2001年12月在西安举办的“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上,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在秦腔《悔路》中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2005年11月在山东省举办的全国地方戏展演中,由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清风明月》再次获奖,赢得了观众高度赞誉。这位唱腔圆润,扮相俊朗,艺术天氛极高的年轻人,正是在秦腔艺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人气节节攀升、以“女小生”著称的宁夏秦剧团青年演员陈淑玲。
一提起秦腔,陈淑玲显得有些兴奋。她说,自从与秦腔结缘,她生命的过程,变得丰富而精彩,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从她那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从她那时不时情不自禁的挑帘亮相、整衣甩袖的动作中,我被她为自己钟爱的秦腔艺术所表现出的全部激情与投入而感染,从那一刻起,我懂得了她何以能把“女小生”的角色表现得如此完美的缘由了,我知道,秦腔已经成为她的精神家园。这使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笔下的《看秦腔》,那种融入血脉的生命唱腔所呈现的人生百态,在陈淑玲的世界已经演绎成一种人生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因此,她一直在以这样一种生存方式丰富着她的精神世界,以这样一种方式默默地向她所钟情的秦腔艺术事业高峰攀登。
说起陈淑玲的秦腔情结,那还得从她所魂牵梦萦的那片生长秦腔的黄土地说起。陈淑玲1973年出生于甘肃静宁县古城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的父老乡亲世代为农,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撒播着希望和汗水,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有,然而,在这块“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地方,那样艰苦的环境却造就了他们乐观自信、豁达大度、以土为乐的个性,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们在那片生长希望的黄土地上乐观自信地演绎着他们的日月和人生。他们个个爱秦腔,人人能吼秦腔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陈淑玲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憨厚农民,识字不多,更不识戏曲谱,但对秦腔却一往情深。她的外祖父和母亲天生就是戏迷,一家人经常在一起又拉又唱,陈淑玲在家人的影响下特别喜欢秦腔,五岁就会唱几段精彩的唱段,于是进入了家庭自编自演的圈子里,常常招惹得村上男女老少前来观赏。在这样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陈淑玲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原汁原味的民间秦腔艺术的熏陶,命运就此在不经意间为她的人生走向打上了秦腔艺术的烙印。陈淑玲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她中学的学习成绩很好,父母希望她能考个好大学,走出那如涛的大山。然而,心中有了秦腔情结的她早已把自己命运的支点交给了她所钟爱的秦腔艺术了。在15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背着家人独自去平凉戏校报名学戏,这个非常意外的决定当时让父母难以理解。她对父母说:“行行出状元,我喜欢秦腔就一定能学出个名堂来,你们就别为我担心了。”因为她从小就很懂事,父母就同意了她的选择。从此她走上了戏曲舞台,她的人生命运也就此改变。
“吃得苦中苦,学艺才能精。”陈淑玲上学第一天,讲戏曲理论的老师听了她的唱段后,单独跟她谈话:“学戏很辛苦,但你是个当演员的好苗子,你的个头、长相、嗓音条件都很好,只要你不怕吃苦,刻苦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听了老师的话,陈淑玲暗下决心绝不会让老师和父母失望。在戏校学习时,因为当时戏校条件差,没有室内练功场地,校园内的一个土台子就是他们练功的场地。她每次是第一个起床练功,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土台子的学员。也许是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使然,她比同龄人成熟得多,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她一直充当着一个大姐的角色,关心着同学。很快两年的求学时间就要过去了,进入排戏演出阶段,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她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台柱子的角色。半年后有人请他们演出,她主演的《周仁回府》一炮走红,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有观众不无感慨地说,陈淑玲的小周仁演活了!这样的信息很快传播开来,就有好几个专业剧团慕名前来招收她。1987年她被隆德县秦剧团录取,1998年她去了西吉县文工团工作,1992年她代表固原地区参加了“1992专业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她的《悔路》折子戏荣获全区二等奖。西吉文工团是一团两队,既有歌舞也有秦腔,1998年固原地区第二届“民族团结杯”戏剧歌舞大赛中,她表演的舞蹈《秧歌联舞》荣获特别奖。2001年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要在西安举办,自治区秦腔剧团在全区筛选优秀演员,陈淑玲被第一个选中,代表宁夏秦腔剧团赴西安参赛,她的《悔路》折子戏再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当时名家李爱琴在演出结束接见他们时说;“孩子你的演出非常成功,你比老师的条件好,很有发展前途,好好努力。”陈淑玲听后非常高兴,大胆的提出向李爱琴老师学戏。当时有记者问她:你为什么选《悔路》这出戏呢?西安有李爱琴和仁哲中两位大师演《周仁回府》,其他没人敢演!陈淑玲莞尔一笑说: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我的目的,我就是抱着向老师学习的态度来,拜李老师学戏是我很久就有的愿望。
演出回来后,自治区秦腔剧团直接把陈淑玲从西吉调来。陈淑玲的天地更广了。在新的环境里,她更不放松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知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学习是成长最关键的动力。她深知知识对于一个演员的重要性。她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买一些学习资料,一面钻研戏曲理论知识,一面加强实践锻炼,并自费拜晋剧老师学习《小宴》中吕布的翎子功。与此同时,她还参加了业余函授大专、本科的学习,以弥补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辛勤的努力使她的表演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理论底蕴更加丰厚,胸襟视野更加开阔,工作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由她撰写的《“女小生”浅谈》《文艺工作者要面向基层》《艺精还需文化功》《构建自己的知识高地》分别在《当代戏剧》《宁夏党校学报》《听海》《宁夏党校报》等刊物上发表,《浅谈回族舞蹈艺术的风格及其发展》参加了“第九届宁夏文化论文研讨会”并获二等奖。
陈淑玲既是团里的业务科长,又是骨干演员,她每年都要参加各种演出100余场。她上有70多岁的老婆婆和身患多疾的老父亲,下有刚刚入学的孩子,但在繁忙的演出中她都能有条不紊的把家里的事情妥帖地安排好。几年来,她从未因个人私事而影响工作,连年被评为剧团的优秀骨干演员,而由她主演的节目也不断在全区和全国获奖。2006年由她主演的《清风明月》参加全国地方戏评比展演,得到了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为该剧获得银奖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指示下,该剧在青岛、威海、潍坊等地巡回演出。在市长的热心接待和观众的掌声中,圆满地完成了演出任务,她用辛勤的汗水和出色的表演艺术不但活跃在宁夏的山山川川,在山东也有了不小的名气,为剧团增了光,也为宁夏增了光。许多山东观众看过该剧后评价说:原来秦腔这么好看,这么好听,主角这么英俊潇洒。当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纷纷跑上台与她合影留念时,才发现她是个女演员。他们不禁为她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惊叹不已。一些评委也评价说:宁夏秦腔剧团的主演陈淑玲放在全国都是一流的好演员。
陈淑玲戏路宽,演技纯熟,基本功扎实。她不仅能在大赛上为我区争光,就是在平时频繁的下乡演出中,面对一个个满身泥土和汗腥味的农民,她也是一丝不苟。有人问她“你在大赛上表演认真,但到农村的土场子上就完全可以放松一下了”时,陈淑玲回答说:我是农民的女儿,这些乡亲们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是个演员,更不应该轻视他们,慢待他们,他们是我最亲的人。前年春天,剧团到海原县兴仁镇演出时,突然刮起了沙尘暴,演员一张嘴就吸进了满嘴的沙子,而她又是主演,大家望着她说:这么大的沙尘天气,咱们干脆不演了吧!此时,陈淑玲望着漫天的黄沙也有些犹豫,但当她看到观众都顶着沙尘纹丝不动时,便对大家说:你们看观众都不走,我们怎么能不演?说罢,她又精神抖擞地走上了舞台,硬是把一本两个多小时的大戏演完。这时沙尘暴已停,所有演员的彩妆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被黄沙遮盖的脸,而身为主演的陈淑玲到底吸进了多少沙尘更是无法计算。
在革命老区定边县演出时,传统戏《窦娥冤》中的主演由于演出太累以至失声,这可急坏了团里的领导,因为几天前就把所有的“戏牌”都已挂出,按规矩是不能更改的。只剩一天的时间就轮到《窦娥冤》的演出了,怎么办?团部经过研究最后硬是把补戏这副担子压在陈淑玲的身上。这时的陈淑玲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因为这个戏她虽然很熟,但却从未演过,行当也不对路。她是主攻小生的,而这个角色是胡子生。虽然陈淑玲过去也演过胡子生,但用这么短的时间演一个新角色,表现一个新行当就如同排一本新戏一般,她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能否成功,但为了剧团的声誉,为了广大老区的观众,她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在接下来的一天中,她饭间背台词,睡前默唱腔,走路翻剧本,当别人休息时她到台上练刀枪。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其他演员和乐队的配合下,她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啃下了这个硬骨头,完成了80多句的唱腔和400多句的台词的背记。演出时,有人还担心地在侧幕准备为她作提示,但她却一句唱腔和台词都没有错,演出效果也异常的好,全团演职人员都感叹陈淑玲对秦腔艺术的悟性,佩服地称她是全团的顶梁柱。她被大家誉为“德艺双馨”的演员,合格的中层干部。2007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全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不断探索和深悟秦腔艺术的博大精深,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是陈淑玲从艺多年一直不懈追求的梦想。秦腔是一门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而精心塑造人物形象是它的核心。在近20年的艺术生涯中,陈淑玲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戏曲人物,比如周仁的形象。因为深入人物心灵的力量让她对周仁的角色入骨入髓,从而使她扮演的“周仁”的人性得以伸展,屡遭屈冤之苦的诉、哭、愤慨、呐喊惊动人间,理破情颠地呼天唤地撼动人心。特别是他委曲求全,受人之恩,涌泉相报的侠义肝胆,以及他遭受不白之冤,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申,强忍一腔悲愤,哭倒在爱妻李兰英的墓前的情景和那和着血泪的唱腔,九曲回肠,摧裂肝胆,不由让人热泪泉涌。柳毅的形象也很成功。她为了准确把握柳毅这一角色,查阅了大量关于柳毅的神话资料,特别是对南京越剧团2002年精心打造的越剧《柳毅传书》视频反复观看,从中体会和借鉴竺小招的一些艺术表现方式,经过自己揣摩、体悟,从而很好地把握了角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活动,为准确表现这一灵魂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淑玲的唱腔历来以大气唯美、声情并茂著称,在表现柳毅这一角色时,她细心体会柳毅在不同场合的情感变化与声腔特点,准确把握人物情感的演进脉络和变化层次,并巧妙地运用声音传达角色的感情与心理情绪,唱到喜悦处,欢快激荡,唱到悲愤时,慷慨激昂,唱到无奈时,低回三叹,唱到悲痛时,泣泪断肠,唱到伤情处,催人泪下,把柳毅的正义与果敢,坚强与无畏,表现得入情入理,活灵活现。谁说无情未必真豪杰!从陈淑玲扮演的柳毅身上,我们看到了勇敢的柳毅,正义的柳毅,坚强的柳毅,同时也是多情的柳毅,他们的爱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书生柳毅突现于观众的眼前,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直达观众心底。从陈淑玲的自身条件来说,父母本身就给了她一副唱小生的好嗓子,又加上她对秦腔艺术的痴爱与不懈地追求,特别是在唱功上的精益求精,多年来精心打磨,使她的唱腔深入人心,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她的唱腔特点是字正腔圆、苍劲有力、音域宽广、吐字清晰。把秦腔艺术“慷慨激昂,苍凉豪壮,凝重沉静,粗犷朴实”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她在声腔方面吸收诸家之长和外剧种的发声特点,以声达情,独树一格,使得陈淑玲的女小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这是她在秦腔艺术之路上孜孜以求、不懈追求的结果,是她最为艰辛的付出而得到的回报。在表演艺术上的不断上进使她的表现力渐趋成熟。在迈向秦腔艺术最高境界的道路上,她不光有股子韧劲儿,还很有悟性,很会用心。她潜心钻研古老传统艺术的真谛,在注重掌握秦腔小生和老生那严格、规范、高亢有力的动作和声腔中,将女性特有的细腻融入到深厚的情感内涵之中。她曾颇有感慨地说:我觉得学文生比学武生更难,那种感觉得在内心里找,得靠悟性去体会,如果不用心,戏就会浮躁、就会轻飘飘,就不是秦腔了。从这些心得中,我们不难窥知她为何能将各种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的真谛了。
她还格外注重利用自己的身体条件,在唱、念、做、打,举手投足中刻化人物,扬长避短,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以情运腔、以腔揉情、从容大度、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并渐臻成熟,自成戏路,成为不可多得的秦腔生角演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陈淑玲潜心秦腔艺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辛劳,但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和厚赠。十几年来,她掌声不断,荣誉不断。从2001年获“首届秦腔艺术节”表演二等奖后,2002年她又荣获“全区地方戏曲折子戏大赛”表演二等奖,2005年荣获“宁夏首届文化艺术节”表演一等奖,2005年由她主演的《清风明月》获奖后,该剧又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展演剧目。面对取得的成绩陈淑玲并不满足,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因为她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和更高的人生追求。我们期盼着陈淑玲在秦腔艺术的天地里越唱越红,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