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湖畔随笔:孤独落地的声音
32327300000044

第44章 谁解其中味——读《红楼梦》感言

2006年网上热炒《红楼梦》重拍一事,曾勾起了我诸多心思。要说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大书,它的大美、它的丰富、它的深刻、它的智慧……包括它的残缺,都给我留下忧伤而美好的印象。

我是一个十分内敛的人,对于读书亦是如此。但读《红楼梦》时我却动情了,暗暗地落泪,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并不多。

在这样一个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大多数作家的创作为某种东西所驱使,在谁会像曹老夫子一样,十年磨一剑?因此,你就不要过多地奢望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会有不朽的文字和能让你动情得流泪的杰作。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那么就去拥抱经典吧。《红楼梦》是不能错过的。

我读《红楼梦》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对于课本上的名篇,读不出味儿来,也许是老师讲得不够精彩吧。现在想来,在以分数决定命运的现代“科举制度”下,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将来能跳出“农门”。老师在分数的指挥棒下教书,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奋斗,一切都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文章的审美阅读和赏析就在其次了。因此,有空时窃读一些课外的闲书,便成了我的一大乐趣。

当时我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青春之歌》,第二本便是《红楼梦》。对于《青春之歌》,记忆里留下的是激动和高涨的激情,而对于《红楼梦》,便是伤感和无奈了。特别是对于宝黛的命运和他们的悲剧性结局,我不仅仅只是同情。作者的演绎让我非常的痛苦。也许是我的本质中亦有那种性格命运的成分在里面的缘故吧,我曾为那样的爱情写过许多泪痕斑斑的日记。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那也是一段忧伤的青春。至今一想起来,我就会心生悲凉,不可复述。人的青春有时是由那么几个非常醒目的点连缀起来的。如果在那样的青春期里,在你的心灵里发生几件大一点的事件,那么,你青春的色彩就会定格为那样的色调。或亮丽,或灰暗,或辉煌,或平淡。不论是那种,都会影响你的一生。

记得有一位作者写过《自画青春》的文章,其中有过那种心情的描述,我认为借此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是再也恰当不过了。她说:青春首先是一幅由成长环境涂成的油画,不是你想什么颜色就会涂成什么颜色。鲜艳的红,亮丽的蓝,明媚的绿,暗淡的灰,丰富的黑……有时是由不得你自己的。但最后她说,暗透了就会看见光明!然而,我在暗透了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光明。那时的心情就是一片黯黑。一时间无法从《红楼梦》的陷入中逃出来。

那时的我对于人生命运的感受可能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吧,一味地感伤代替了认真的思考,而对于真正意义上人生的诸多要义认识并不是很深,但我已经能够感受到那种个体生命无常的人生宿命。从而认识到了人的一生的渺小和外力的强大。随着阅历的渐深,到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红楼梦》,我的感慨便非常的强烈。

可以这样说,《红楼梦》里面囊括了多少众生一生的经验,它的丰富性就在于此。从《红楼梦》里面看人生,你就会明白人生的不平等和人生的大平等。从中参透人的一生应该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有位红学研究者撰文谈了他对读《红楼梦》的感受,他采用的是“原型研究”的方法探究《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原型。对此我并不想多说,学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东西,对《红楼梦》不论从哪方面探究我想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只要你愿意沉下去,坐上十年的“冷板凳”,你就会有你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你就会有新发现的,上天是不会辜负你的劳动的。

但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我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好的小说,小说复归于它的本位,在这里完成了它最完美的构筑,形成了一座丰碑,这应当是最基本的。我认为《红楼梦》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把握住它所具有的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正如中科院哲学家李泽厚所说,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吗?千言万语,却仍然是鲁迅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因此,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就是一种“社会反思”和“审美愉悦”,一种触动灵魂的感悟。去思考人生、命运,去思考自然、社会。

撇开高鹗的后四十回暂且不谈,那是另一回事,单就前八十回留给我们的就是一部庞大的人性“百态图”。看待一切人事,只要你从人性的本质出发,就不会有大的出入。能参透人性者,那才是大智者;能洞悉人性者,那才算是大圣者!《红楼梦》中的人物囊括了社会中人人性的方方面面。有贵族,有流民;有谦谦君子,有势利小人;有草菅人命的流氓政客,有正直善良的小民百姓;有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有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闺中淑女;有男盗女娼、丧尽人伦的伪道者,有刚烈勇敢、以身取义的果决者……他们在贾府这个丰富而又宽广的人生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正义与邪恶、高洁与污浊、善良与残忍、美好与丑恶的悲喜剧,展示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对揭示人性的丑恶面目和恶的本质,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善恶揭示在孔子和荀子那里已经阐发得相当精彩了。但我认为西方哲学对人性的认识要比中国哲学更深刻、更具有说服力。如叔本华、尼采等……

中国儒家文化业已积淀为中国国民性格中的一部分,它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你对国人的了解只能是表面的。正是中国人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谎言中浸淫得久了,麻木便在所难免。我非常佩服曹雪芹的是,他把人性中本质的东西洞穿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人性“恶”的本质!西方有一句名言: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此语是对的,但天使舞于人间而魔鬼藏之于心!

人性的本质本来就是恶的,善只是后天教化之功。恶是潜隐在人性深处的东西,而善是社会需要的产物,是后天道德力量对人性的异化。曹雪芹正是用他全部的经历和对个人命运的全面反思,去思考和参悟人生的。因此,他展示人性的丑恶从来不留任何面子,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也是非常到位,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他洞悉人性的能力和悟性。

简单地来举一例,说一个人物吧,薛宝钗。《红楼梦》中把她作为金陵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写进书里,对她的刻画是非常到位和成功,揭示了她人性的复杂性。

宝钗印象,她一出场,作者写道: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短短几笔,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就这样鲜活地跃然纸上。她幼时丧父,哥哥是个“呆霸王”,在没有父亲的庇佑下过早地经风雨、见世面,小小年纪的她已经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上侍母亲,中劝兄长,担负起家中里里外外大小责任。她虽然恪守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但是作者笔下的薛宝钗并不是一位无才的普通女子,她在诗社题诗时的表现就足以为证: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海棠

此诗虽为咏海棠,但个中寄托了她的志趣和性情,由此可见她的才情不凡。但我要说的是薛的性格悲剧。她虽为才女,但却非常的世俗。她工于心计,有世俗女子过多的功利心。在她身上人性的本质应该说表现得是相当充分的。

她为了迎合当时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对妇女的审美标准,压抑天性,恪守妇道,把一个活泼泼、天真烂漫的少女改变成了那时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当然这样的改变在她是愿意并且积极践行的。因此,在当时的贾府里,她如愿得到了最好的“名声”,成为了人们效仿的榜样。正如脂砚斋所言:“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这样的点评是准确而到位的。她内敛守成的做派,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她那样刻意去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当时主流社会评价体系的认可,为此,她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她的精明过人和世俗的一面。就连阅历丰富的贾母也觉得有点那个了。如贾母头一次到她的住处所见。进了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梅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被也十分朴素。贾母见此的第一反应,说:使不得!年轻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些老婆子,越发该往马圈去了!话外之音非常明了,在贾母看来,宝钗的做法过了,有刻意为之的嫌疑。也许宝钗是发自内心地在这样做,为了迎合封建家长,为了表现她的温良俭恭让,为了符合圣贤规定的礼数,但在贾母看来却触目惊心。她为了成就自己封建淑女的贤良和内敛,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眼里,已经显得太矫情了,甚至有些虚伪了。

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宝钗是如何做的呢?

在那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的处世哲学表现出她的聪明和智慧。“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很管用,使她不致被卷入无为的纷争之中而广受牵连。另一方面,她保持中立,和方方面面的各色人等保持着一种得体自然、合宜融洽的关系。她又非常有心眼儿,迎合上意是她的拿手好戏。难怪贾母夸她“稳重和平”。就连令人生厌的赵姨娘也要夸她“展样大方”,大观园里的仆人老妈子、丫头们对她也是比其他的小姐更亲近一些的。

正是这种被刻意扭曲的人格使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酷无情、趋炎附势的宝钗,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矫情虚伪的一面和伪善自私的本质。

金钏之死就能说明这个问题。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是怎样安慰王夫人的呢?让我们看她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她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如此冷酷之言出之宝钗之口也许大多数人不太相信,但从她一贯无原则的迎合上意就会知道,她的这些作为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和她所追奉的封建礼教是相吻合的。当她知道王夫人正在为死者妆裹发愁时,(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怕她忌讳),薛宝钗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了出来。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我们有理由去指责她,抨击她人性中的卑鄙和自私。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的是薛宝钗仅仅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分子,她改变不了社会,她并不想反抗,她沉溺于那个社会道德纲常的体系之内,奉行的就是“随分从时”。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其实曹雪芹的本意即在于此,他是从揭示人性的复杂尽而展示社会强大的内驱力,从而挖掘出人性丑恶的本质。

真的要感谢曹雪芹,他的才华暂且不说,仅就深厚的思想内涵和对人性的开掘上,已经做到了无与伦比。给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性、认识命运机缘提供了多么丰富而深刻的文本。他在洞悉了人性的丑陋与自私之后,带着绝望走了,从他的《好了歌》我们已经听到了他的劝告,但世人均在“三界”“五行”之中,何人能解其中之味?!辛酸之泪伴他远行吧,天尽头,何处有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