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欧现代作家作品评述
32328700000012

第12章 卡尔·阿道夫·吉勒鲁普

卡尔·阿道夫·吉勒鲁普,1857年6月2日生于丹麦东部普顿斯特的罗霍尔特。吉勒鲁普3岁丧父,过继给表舅。继父是新教牧师兼诗人与学者,具有渊博知识与创作才能,对吉勒普心智的成长起了决定作用。

吉勒鲁普在中学时代就尝试写作,187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霍斯莱乌中学,刚毕业就写作了一部悲剧《大西庇阿》和一部正剧《阿米尼乌斯》。但他接着对神学产生浓郁兴趣,进了首都哥本哈根神学院。在研究神学的同时研读了达尔文与斯宾塞的著作,逐渐对宗教信条产生了怀疑,因而兴趣又转移到席勒、海涅的作品。

1878年,吉勒鲁普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同年以“爱泼戈纳斯”名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一个理想主义者》。它同继父写的《无休止的争吵》同一天问世,且同时引起轰动。从此吉勒鲁普开始了写作生涯。

1879年,吉勒鲁普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年轻的丹麦》。它同《一个理想主义者》一样,明显受丹麦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勃兰兑斯等的影响。他称勃兰兑斯是“我们圣灵的勇士”,他把1881年出版的诗集《山楂》献给了这位尊师。同年,他发表了拥护达尔文主义的论文《遗传与道德》,获大学金质奖章,但受到丹麦教会指责,这使他大为气愤。他在1882年出版第三部小说《日耳曼人的门徒》,对教会加以回击。如果说,在前两部小说中,他还仅仅反映了一部分青年基督教徒中间存在着与传统教义相矛盾的自由主义思想;那么,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青年牧师约特已彻底背叛了基督教,成为政治上的激进派,主人公身上包含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三部小说主人公思想演变的脉络,实际上是吉勒鲁普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为一个自由思想家的轨迹。

1883年,吉勃鲁普获得“一份小小的遗产”,他决定去国外作长途旅行。他先后到了意大利、瑞士、希腊和俄国,这次旅行使他思想发生剧变,他抛弃了勃兰兑斯的理论体系,转向了古典主义和新浪漫主义。旅行期间创作了《罗慕路斯》(1883)、《G大调》(1883)等,反映这种思想剧变的代表作是《漂泊之年》(1885),他在学生时代就着手创作,在1884年问世的《布伦希尔德》是一部诗体悲剧,受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启发,由于所宣扬的爱情高于一切的观点,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问世后也遭到非议。

1889年,吉勒鲁普创作了他的小说的代表作《明娜》,它以当时的社会现实为题材,通过一个名叫明娜的德国姑娘的经历来赞颂顽强、勇敢的日耳曼精神。这是吉勒鲁普趋向“日耳曼化”的标志。他于1892年迁居德国的德累斯顿,在那里一直生活到逝世。侨居德国期间,他出版了最成熟的一部作品《磨坊血案》,作品描绘了一个在爱情上出于本能的自卫心理而造成的悲剧。

吉勒鲁普晚年思想颇为复杂。他一度崇尚佛教出世思想,明显反映在《卡玛尼特朝圣记》(1896)、《牺牲之火》(1904)、《漫游世界》(1910)等小说中,不过,他在印度佛教哲学中融入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体系。在他生命最后几年里,又回归基督教,他在最后一部小说《黄金的树叶》(1917)中,以古罗马皇帝台比留执政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人民对基督教的信奉,这是他思想历经演变又返回起点的标志。吉勃鲁普于1919年逝世于德累斯顿近郊。可以说,他既是丹麦作家,又可算作一位德国作家。他于1917年同彭托皮丹(也是丹麦作家)同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颁奖典礼未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