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护理学
32341700000042

第42章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主要是指因腑脏功能失常或七情所伤,气血津液代谢或运行障碍等引起的一系列病证,临床常见病证有“郁证”、“瘀证”、“水肿”、“汗证”、“血证”、“消渴”等。

一、护理概要

(一)护理评估

1.病因病机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生多与久病体虚,劳逸失度,年老体弱或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有关。七情所伤,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则发郁证;外伤血脉,情志内伤,感受外邪,久病正虚等致使血行不畅,则发瘀证;风邪外袭,湿毒浸淫,水湿浸渍,饮食劳倦,房劳过度等使水液代谢受阻或气化无力,则发水肿;腠理不固,阴阳失调,营卫阴阳失调,汗液外泄,则发汗证;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或久病热病之后损伤血络或脾失统摄,则发血证;饮食不节,情志失宜,劳欲过度损伤阴津,则发消渴。

2.四诊资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太息,痛有定处或皮肤瘀斑,眼睑浮肿或全身水肿,口渴多饮或多食尿多,形体消瘦,自汗,盗汗,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或紫癜,舌淡或红、紫黯,苔白腻或黄、黄厚,脉弦、滑、沉细、细数等。

(二)护理问题

1.肝气郁结缘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致使气机不畅,经脉失和,故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故发热,随着情绪波动而起伏。

2.痰气郁结缘于肝郁乘脾,生湿聚痰,故咽中不适,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苔白腻,脉弦。

3.心脾两虚缘于思虑过度,心血耗伤,心神失养,故心悸胆怯,少寐健忘,多疑善虑,舌淡,脉细弱。

4.热盛血瘀缘于热邪亢盛,气营两燔,血热血瘀,故身热口渴,神昏谵语,肌肤发斑。

5.瘀血内阻缘于气滞,气虚,寒凝等,使血运不畅,瘀阻血脉,故胸痛如刺,痛处固定,舌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6.风水泛滥缘于风邪外袭,肺失宣降,风水相搏,故先见眼睑及颜面浮肿,继则全身皆肿,恶风发热。

7.水湿浸渍缘于水湿浸渍肌肤,故四肢或全身水肿,小便短少,身重体倦。

8.湿热蕴藉缘于湿热水邪壅遏肌肤,故遍身水肿,皮肤绷紧光亮。

9.肾虚水泛缘于肾气虚弱,阳不化气,故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腰冷酸痛,脉沉细弱。

10.自汗缘于气虚不固,故汗出畏寒,动则益甚。

11.盗汗缘于阴虚内热,故盗汗潮热,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12.脱汗缘于阳气欲脱,故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13.血溢脉外缘于邪热内炽,迫血妄行;或因气不摄血,随邪热所在部位或病变脏腑而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

14.肺热津伤缘于肺热炽盛,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

15.肾阴亏虚缘于肾阴亏虚,阴虚内热,故尿频量多,口干舌燥。

16.阴阳两虚缘于肾阴阳亏虚,封藏失职,不能约束水液,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腰膝酸软。

(三)护理措施

1.生活调护居室安静,空气新鲜,起居有常,按时作息,并防寒保暖。虚证患者应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休息。

2.饮食调护饮食有节,清淡易于消化,虚证患者饮食宜用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之品,可少食多餐。水肿者可限制水、盐摄入量。

3.情志调护肝系患者极为重要,要体贴关怀患者,解除思想顾虑,使其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忧思恼怒,尤其是大怒或过于激动可致中风,故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二、病证举要

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失眠,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初起以气滞为主,多属实证;病久影响相关脏腑,耗损阴阳气血,形成虚证。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癔病、反应性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凡出现郁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实者疏肝理气,虚者养肝滋阴、益气扶正,避免情志内伤。

“辨证施护”

1.肝气郁结

(1)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大便不调,妇女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可服用逍遥丸或舒肝和胃丸,也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理气解郁。宜温服。

针灸调护:针刺期门、章门、膻中、中脘、太冲、三阴交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素食,常食萝卜、芹菜、菠菜、番茄、丝瓜、柑橘等,忌辛香温燥食品。也可选用梅花粥。先煮粳米为粥,后入梅花5g,同煮服用。或橘皮10g,佛手10g,泡水代茶饮;睡眠不好者可用合欢皮15g泡水代茶饮。

情志调护: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多与信赖的人交谈,保持心情舒畅,情志愉悦。

2.痰气交阻

(1)主症精神抑郁,胸中满闷,或兼胁痛,咽中不适,如有异物阻梗,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脉弦滑。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以理气化瘀解郁。宜温服。

针灸调护:针刺天突、膻中、神门、鱼际、丰隆、太冲等穴,用平补平泻法。

饮食调护:饮食适量,少量多餐,多食萝卜、柑橘、竹笋、荸荠等,忌食肥甘油腻之品。可选茯苓饼。用茯苓、米粉、白糖做成饼食用。也可用陈皮、厚朴花各5g,开水泡代茶饮。

情志调护:解除患者一切顾虑,应及时做有关检查,消除患者疑虑。

3.心神失养

(1)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喜怒无常,多疑易惊,悲忧善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可选用柏子养心丸或甘麦大枣汤加味,养心安神解郁。

针灸调护:针刺百会、心俞、膈俞、肾俞、内关、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营养丰富,常食山药、莲子、白扁豆、龙眼等。亦可用红枣、桂圆、莲子、大麦等煮粥服食。

情志调护:密切观察病情,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可采用恰当的暗示,稳定患者情绪。防止因烦躁不安而出现身体的损伤或其他意外。

4.心脾两虚

(1)主症: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少寐健忘,面色不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人参归脾丸或归脾汤,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针灸调护:针刺内关、足三里、神门、三阴交、心俞、脾俞、肝俞等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营养丰富。可常食桂圆、山药、茯苓、莲子、白扁豆、大枣等。忌辛辣、肥甘食品。也可选红枣桂圆汤,即红枣10枚,桂圆15g,水煮半小时后,加入冰糖适量,饮汤食枣。

汗证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大汗淋漓,伴有声低神疲,肢冷脉微者称为脱汗。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肺气不足,阴虚火旺,阳气欲脱所致。汗证有虚有实,以虚证多见。

西医学中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低血糖、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凡以汗出异常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虚证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清泻里热,酌加固涩敛汗之品。

“辨证施护”

1.肺卫不固

(1)主症汗出恶风,稍劳则甚,体倦乏力,易于感冒,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宜饭前温服。也可黄芪15g,大枣10枚,浮小麦30g,水煎服,每日1剂。

饮食调护:宜甘温补益,常食山药、白扁豆、大枣、小麦等。也可选红枣黑豆汤:用红枣20枚,黑豆50g,黄芪30g,加水适量煎煮,饮汤食豆、枣,分2次服完,每日1剂。

2.阴虚火旺

(1)主症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当归六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也可乌梅10枚,浮小麦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

饮食调护:宜甘润清淡,常食桑葚、梨、蜂蜜、银耳等;忌食辛辣香燥食品。也可选银耳大枣汤:银耳10g,大枣10枚,冰糖适量,将银耳用温水浸泡,以泡开为度,摘去蒂,放砂锅中与大枣、冰糖共炖,小火炖1小时,饮汤食银耳、大枣。一日1次,分2~3次服。

3.阳气欲脱

(1)主症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声短息微,四肢厥冷,舌淡,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参附注射液或人参10~30g,熟附子10g,急煎服,以急救回阳。

针灸调护:艾灸关元、百会等穴。

血证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情志过极、劳倦过度及久病或热病之后,损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血证分虚、实两类,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因阴虚火旺或气虚不摄者属于虚证。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胃肠道溃疡及息肉、肿瘤、肝硬化、泌尿系感染及肾小球肾炎、肾结核等所引起的出血,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止血。宜治火、治气、治血,防止气随血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辨证施护”

1.咳血

(1)燥热伤肺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药物调护:选用桑杏汤加味,以清热润肺,宁络止血。宜稍凉服。也可用白及粉2g冲服;或用白茅根60g、小蓟30g煎水代茶饮;或用鲜小蓟60g煎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迎香、大椎、尺泽、孔最、三阴交、肺俞、鱼际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凉润,多食甘蔗、梨、柑橘、藕、菱角、百合、荸荠等,忌辛辣煎炸。可用仙鹤草30g煎水代茶饮;或用银耳汤(银耳10g,用温水泡开,摘去蒂,水煎饮汤,每日1次,分2次服用)。

(2)肝火犯肺

主症:咳嗽气逆,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药物调护:选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以清肝泻肺,和络止血。宜凉服。还可栀子12g,旱莲草30g,白茅根30g,煎水代茶饮。咳血量较多者,可用三七粉3g冲服。

针灸调护:可针刺肝俞、经渠、内关、鱼际、太溪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多食梨、柑橘、藕、萝卜等,忌辛辣。还可给予藕汁、萝卜汁,亦可选用绿豆百合粥,用百合20g,水煎,去渣取汁,另以水煮绿豆60g,煮熟后加入药汁服用。

情志调护: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消除恐惧,安心静养。

(3)阴虚肺热

主症:咳嗽痰少,反复咳血,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

药物调护: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以滋阴润肺,凉血止血。宜稍凉服。也可生地30g,麦冬30g,白及15g,仙鹤草30g,煎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肺俞、肾俞、鱼际、孔最、太溪等穴,用补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营养丰富,常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辛辣刺激食品,可用鲜石斛泡水代茶饮,或选冰糖黄精汤。以冰糖50g,黄精30g,加水文火煮至黄静烂熟,喝汤。

2.吐血

(1)胃热壅盛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若患者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红绛,脉弦数,此为肝火犯胃。

药物调护:可选用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宜冷服。也可选用云南白药胶囊;或三七粉3g服用;或大黄粉3~6g冲服。若大量出血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为气随血脱之象,服用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针灸调护:可针刺上脘、巨阙、曲池、内关、合谷、内廷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大量吐血应禁食,出血停止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可食藕汁、牛奶、米汤等,忌辛辣香燥之品。还可用绿豆百合汤,以绿豆30g、百合20g,水煎饮用。

情志调护:肝火犯胃患者尤须加强情志护理,避免各种精神刺激。

(2)气虚血溢

主症:吐血绵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厌食纳少,大便色黑,舌淡,脉细弱。

药物调护:选用云南白药胶囊口服。

针灸调护:可针刺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用补法或加灸。

饮食调护:出血较多时暂禁食。宜半流质或细软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及硬食。可选山药莲子粥。以山药30g,莲子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60g,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

3.便血

(1)肠道湿热

主症:鲜血后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肛门灼热,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

药物调护:选用槐花散合地榆散加减,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宜温服。也可茜草、白及各30g,共研细末,每次3~6g,每日3次。

针灸调护:可针刺下脘、关元、曲池、血海、足三里、太冲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食品,可用鲜藕节、鲜小蓟、鲜马齿苋煎汤代茶饮,也可选绿豆汤(绿豆30~60g,水煎,饮用)。

(2)脾胃虚寒

主症:先便后血,便血紫黯,或黑如柏油,腹部隐痛,喜热喜按,面色不华,神疲懒言,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脉细。

药物调护:选用黄土汤加减,以温中健脾,养血止血。宜热服。也可用乌贼骨30g,白及30g,炙甘草10g,共研细末,每次服3g,每日3次。

针灸调护:可针刺中脘、气海、脾俞、胃俞、承山、足三里等穴,用补法加灸。

饮食调护:宜半流质饮食,食用牛奶、豆浆等,忌生冷食品。也可选山药粥或黄芪粥。以山药或黄芪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60g,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

4.尿血

(1)下焦热盛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药物调护:选用小蓟饮子加减,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宜凉服。也可选用三金片,或鲜车前草60g,煎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肾俞、膀胱俞、中极、外关、行间、合谷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偏凉,多食藕、竹笋、苦瓜、黄瓜等,忌食辛辣厚味。也可白茅根30g,石苇30g,赤小豆60g,先煎前两味,取汁去渣,再放赤小豆做粥服食。

(2)阴虚火旺

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颧红潮热,神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药物调护: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宜稍凉服。口渴者可以鲜藕汁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肾俞、中极、行间、复溜、阴谷、太溪等穴,用补泻兼施法。

饮食调护:宜食滋阴降火之品,可常食甲鱼、泥鳅、鲜藕等食物,忌食辛辣肥腻之品。也可鸡蛋1只,敲一小孔,放入大黄粉1g,蒸熟用,可滋阴清热。

(3)脾肾亏虚

主症:小便频数,尿血淡红,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舌淡,脉虚弱。

药物调护:选用六味地黄丸或无比山药丸加减,以补益肾气,固摄止血。宜温热服。

针灸调护:针刺中脘、气海、隐白、关元、足三里、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用补法加灸。

饮食调护:宜温补清淡,常食黄芪粥、白扁豆粥、莲子粥、山萸粥等。如山萸肉20g,水煎去渣取汁,另以水煮粳米60g,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熟后服用。

5.肌衄

(1)血热妄行

主症:皮肤出现瘀点或紫斑,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发热面红、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药物调护: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宜稍凉服。也可用连翘30g水煎,分3次服;或以生地30g,仙鹤草30g,水煎服。赤衄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g,黄柏15g,五倍子15g,儿茶6g,浓煎漱口,每次5~10min。

饮食调护:宜清淡凉润,忌辛辣香燥及鱼、虾、蟹等。可用鲜藕洗净绞汁,每服10~50mL,每日2次。

(2)阴虚火旺

主症: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

药物调护:选用茜根散加减,以滋阴降火,宁络止血。宜稍凉服。也可用鸡血藤30g,生地30g,红枣10枚,水煎,每日1剂。

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也可用龟肉红枣汤。龟肉200g,红枣10枚,文火炖烂,喝汤食肉。也可用生地黄、白茅根煎汤代茶饮。

(3)气不摄血

主症:肌衄反复,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脉细弱。

药物调护:选用归脾汤加减,以补气摄血。宜温服。也可选用党参15g,红枣20枚,水煎,每日1剂。

饮食调护:宜温热,忌生冷、厚味、油腻食品。常用黄芪、茯苓、山药、红枣、莲子、桂圆等煮粥食用。如红枣10枚,粳米100g,冰糖少许,水煮,粥熟后放入冰糖,食用。

6.鼻衄

(1)邪热犯肺

主症:鼻燥衄血,色鲜红,口干咽燥,或见发热,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药物调护:可选用清燥救肺汤加减,以清热润肺,凉血止血。宜稍凉服。也可以云南白药、三七粉或焦山栀粉等适量吹入鼻腔以止血。

针灸调护:可针刺迎香、尺泽、少商、合谷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偏凉,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藕、梨、甘蔗、荸荠、绿豆汤,忌辛辣厚味。

(2)胃热炽盛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鼻干燥,面赤口渴,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药物调护:选用玉女煎加减,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宜稍凉服。也可用生石膏30g,生地30g,藕节12g,水煎服,每日1剂。反复出血者,可以黄芩15g,浸水50mL,用此液磨白及涂鼻梁处。

针灸调护:可针刺上星、曲池、内廷、合谷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宜清淡偏凉,可用鲜茅根、鲜藕节等煎水代茶饮,忌肥甘厚味。

(3)肝火上炎

主症:鼻衄,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药物调护:选用龙胆泻肝丸,以清泻肝火,凉血止血。宜稍凉服。

针灸调护:可针刺印堂、太阳、曲池、合谷等穴,用泻法,少商点刺出血。

情志调护:避免各种情志刺激,戒怒避躁,使气机畅达。

(4)气血亏虚

主症:鼻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药物调护:人参6g水煎,阿胶10g(烊化),每日1次。

饮食调护:选黄芪粥。以黄芪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粳米100g,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

知识链接:

血证观察:(1)观察出血量和血色,判断病证异同。病程短,发病急,量多质稠者多为热盛迫血;起病缓慢,反复出血,量少色红者为阴虚火旺;病程较长,久病不愈,量多质稀者为气虚不摄;(2)观察出血部位,出血先兆和出血后现象,判断病情轻重。如鼻衄或痰中带血,小量出血,病情较轻;咯吐鲜血,喷涌而出,出血量多,病情较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消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

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施护。

“护理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防止发生并发症。

“辨证施护”

1.上消(肺热津伤)

(1)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洪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消渴丸或消渴方加减,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宜稍凉服。或以鲜芦根30g,麦冬30g,生地30g,花粉30g,泡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肺俞、心俞、脾俞、少府、太渊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适当控制食量,宜清淡,常食苦瓜、黄瓜、冬瓜、白菜、番茄、萝卜、豆类及瘦肉、鸡蛋等食物,忌食辛辣、香燥食品。亦可用地黄粥,用生地30g水煎取药汁,另水煮小米60g,待粥将成时加入药汁,煮熟食用。也可用鲜芦根、麦冬、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等泡水代茶饮。

2.中消(胃热炽盛)

(1)主症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渴尿多,大便秘结,苔黄,脉滑实有力。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可选用玉女煎加黄连、栀子等,以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宜稍凉服。也可用黄连60g,天花粉90g,生地90g,为丸,每服3g,每日2次;或地骨皮30g,煎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针刺胃俞、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廷等穴,用泻法。

饮食调护:严格控制饮食,饥饿时可给炒黄豆、花生米嚼食,或给新鲜蔬菜充饥。

3.下消(肾阴亏虚)

(1)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或尿甜,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2)调护方法

药物调护: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滋阴养肾。宜稍凉服。或用生黄芪30g,生地30g,枸杞子30g,水煎服,每日1剂;或枸杞子30g,泡水代茶饮。

针灸调护:可艾灸胃俞、脾俞、肝俞、肾俞、中极、太冲等穴,用补法。可艾灸肾俞、关元、复溜、三阴交。

饮食调护:节制饮食,宜食补肾治消渴之品,如黑豆、猪肾等,忌食辛辣、肥甘、醇酒。可用猪胰1个,低温干燥,为末,制蜜丸,每丸6g,每日2次。亦可用生地、枸杞子各15g,水煎代茶饮。

知识链接:

《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论述了饮食失节与本病的关系。故调理饮食对本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